小米汽车招聘岗位_小米汽车招聘岗位薪酬
1.「汽车人」小米造车,挑战重重
2.小米南京研发中心加班吗
3.车企抢人大战升级:“全员”竞业,校招“内卷” | 汽车产经
雷军接连退出小米关联公司,导致小米市值蒸发4000多亿,到底是为何?难道真的是专心造车吗?面对网友的质疑,雷军坦言,这将是他人生最后一次重大项目创业,为此,他将赌上所有的名声,无愧是雷军,他的一生都让人敬佩。
近日,有相关消息爆出,年过五十的雷军决心要做小米汽车,并将小米其他相关职务卸任,这一行为引起了市场的广泛关注。面对这种情况,小米官方表示,这属于正常变动,接班雷军的都是公司内部核心人员。
这时小米造车又有新进展,雷军宣布将成立全资子公司,前期投入100亿人民币。预计十年内会投入一百亿元美金,并压上自己全部的战绩。据相关人士表示:自从雷军加入造车行业后,小米汽车进度十分迅速,去年七月份就开始在网上发布招聘广告,招募五百名技术人员。
雷军更是直接在媒体访谈时表示:自从小米汽车开启后,就有超两万份简历投向公司,目前团队还在紧张的扩大中。去年九月一日,小米汽车正式开始注册,看来小米在造车上下了不少功夫。雷军也表示进步超乎自己预期。
按照雷军的来看,小米汽车将在二零二四年推出第一辆车型,要销售十万亿。近日,又有消息传出,小米知名科技也加入了造车行与小米汽车保存独立,可见新能源汽车在我国已进入了白热化阶段。对于雷军卸任小米手机的职务,进军汽车行业的行为,很多网友表示并不相信他,认为雷军是在规避相关风险。还有网友表示:雷军这是看到了华为等科技公司的崛起,预感到了小米的衰败,于是另寻出路。不管怎样,还是期待小米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成就。对于雷军下场造车,大家怎么看。
「汽车人」小米造车,挑战重重
小米招聘有学历要求:本科学历是硬性要求,有ACCA AICPA CICPA 优先考虑,英文可以作为工作语言,至少6级 ,擅长excel。
小米 招聘:
互联网结算(游戏业务结算会计)
任职要求:
1、 具有大学本科及以上学历,财务管理、审计、会计等财务相关专业;
2、 英语4级以上,具备良好的中英文书写能力;
3、 有两年以上财务结算工作经验,有互联网行业经验优先;
4、 做事踏实、严谨、细心、有责任心;具备团队协作精神;
5、 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和主动思考的能力,能够独立解决问题,能承受较强的工作压力;
6、 熟练掌握Office等办公软件。
应收会计(互娱-游戏业务)
任职要求:
1、 本科及以上学历,财务、会计专业毕业;
2、 2年以上会计相关工作经验,有会计核算经验者优先;
3、 逻辑思维强,善于与人沟通,工作认真负责,具有团队合作精神;
4、 有一定的英文基础。
小米南京研发中心加班吗
如何以有限成本做出独特辨识度的产品来,是小米面临的未来挑战。但在此之前,小米更需要操心团队、技术捏合、供应链组织的传统问题。
文/《 汽车 人》孟华
当前距离雷军宣布造车的“春季发布会”,已经过去120多天了。官方层面上没有太多消息。坊间对小米第一款车的描述、生产基地、代工体系,甚至“小米 汽车 ”的名字,三不五时就来个猜想,统统没有得到证实。
但是,无论IT圈还是 汽车 圈,向来没有绝对的秘密。从公开信息上,已经能略窥小米造车的“路线图”。
目前,对于“进入 汽车 业”的战略决策,雷军一锤定音,不存在争论,对造车这件事在官宣之前就开始进行了“一定力度”的投入。
对于“路线图”本身,内部仍在讨论中,可能会有一些内部争执和试错,外界总是知道得更晚。不过,实际路线很可能比想象的狭窄和可预见。
大概率依赖“新代工”体系
官宣之后,几个细节得到澄清:
第一点,小米 汽车 业务由雷军负责,一把手工程,而非王川;
第二点,是独立子公司,相当于挖了防火沟,方便外部融资,也与当前小米ICT业务分开;
第三点,10年内投资100亿美元,首期投资100亿人民币,相当克制。至少说明从一开始,小米一定是代工路线。车开始卖出两三年之后则不好说,如果建立了强大的正向现金流,也没准儿考虑自建产能。
不过,小米下场的逻辑之一,就是电动 汽车 产业链接近成熟。
此前的“蔚小理”,走的都是“魔改”代工厂模式。其中江淮还掏了23亿元,为蔚来新建代工厂。目前收回成本没有问题,但站在当时,这笔投资风险很大。如果用海马或者力帆模式,风险就转移给委托方。
自建工厂的典型是威马。威马成立不到一年,就敲定了温州生产基地,但是建厂周期长达两年,威马产品节奏被后来小鹏、理想、零跑、哪吒等超过。
当然,节奏问题不能都赖自建产能导致的资金压占,但大规模固投肯定是原因之一。
现在,高举代工旗号的吉利、富士康、长城等,正在和首批客户合作。这批产品下线销量如何,决定了“新代工”能否顺利展开。就在这当口,小米进来了。这和当初介入手机和其他ICT业务的时机,如出一辙。
小米的行事作风,向来是以温和面目示人,实际下刀稳准狠。
团队架构还在组建中
这120多天,雷军团队其实没搞出什么大新闻。他们只干了几件事:参观访问、组建团队、研发先行、资本收购。
参观访问这种事,看似务虚,但若将其理解为提前拜会客户、供应商、潜在合作伙伴,务实的意味就大大强化。
这期间,雷军先后访问长安、上汽乘用车、东风、广汽、上汽通用五菱、长城等多家车企,以及宁德时代、博世上海等供应商,还与武汉经开区官员在午餐会上进行了短暂的交谈。
外界并不清楚,这些访问的重点,是观摩生产体系、拜访高管谈合作,还是看产品。眼下小米没有与这些接待方签下一个合作(哪怕只是框架)。这就意味着,在产能部署上,小米没做决策,还处于规划前期。所谓小米产能在合肥、武汉落地,现在还谈不上。
从团队搭建的速度也能看出来。在武汉、上海等地,小米释出多达数百个招聘岗位,但大多数都是技术岗,这很反常。
目前外界已知的小米 汽车 业务高管,包括人工智能部总经理叶航军、原小米大家电部总经理李肖爽、原参谋部副参谋长于锴,三人新职务尚未公开。如果造车业务大规模展开,不会只披露这几员干将。
从招聘的力度和范围看,小米 汽车 团队有一部分人选,由内部转岗得到,比例也不得而知。但是新业务不能只依赖现有的“自己人”,应无疑义。
团队搭建通常由业务拉动,将任务分解为多个方向,先罗致业务线高层(副总裁、总监等),然后自上而下,填实组织架构。
小米刚刚入局,即便代工,小米也无法回避传统造车流程,肯定需要真正造车业务流程的高级人才,把架构搭起来。这批高管,不管什么来头,大概率由雷军本人面试,甚至亲自物色。年底之前,这批高管纷纷到位后,就能更清楚地看出小米 汽车 业务的真实走向。
研发和投资先行
如今 汽车 业务团队的状况,也表明小米尚未展开具体造车业务,而取了研发先行的策略。
作为实用主义者,小米没必要再开发一次车型平台。2015年后,小米陆续申请了一些智能座舱和智能驾驶的专利,但“三电”整合的技术储备,小米没有。
而智能化系统研发,是小米已有业务,组织架构大致齐全。小米正以“智能化”为突破点,在 汽车 终端智能和网络智能上大做文章。即先抓智能网联、自动驾驶、智能座舱研发,然后寻求合适的载体。
自动驾驶相关技术研发的需求只是前奏。与其说小米抢占“智能化”高点,不如说从已有业务上着手,渐入式上手。
这样一来,小米造车的路数,和新势力以及传统造车企业都不同。
小米资本已经走在前面。6月份,小米旗下长江产业基金,领投了“纵目 科技 ”的D3轮。后者也成为了小米宣布造车后投资的首个 汽车 领域的企业。纵目 科技 称,通过本轮融资,有望在小米智能场景应用领域进行多维度合作。
成立已经8年的纵目 科技 ,是一家自动驾驶系统(ADS)和驾驶系统(ADAS)技术和产品供应商,其客户包括一汽、长安、北汽、吉利和理想等。
同月,小米跟投了激光雷达创业企业“禾赛 科技 ”,后者正在研发固态激光雷达及其控制芯片。
7月,小米收购了自动驾驶技术公司DeepMotion(深动 科技 )。该公司开发全栈自动驾驶解决方案,包括感知系统、自主泊车技术等。
思路与挑战
按照小米如今的打法,第一辆车出来最快也得2023年底了,两年后的市场存在相当大的变数。
几乎所有传统 汽车 企业,都在新能源上发力赶场。特别是合资企业,正处于刚理顺供应链、产品发布的早期,产品力还未培育到位,与市场领先者有差距。即便不考虑传统 汽车 业务积累,也比小米快了两三年。
小米推进造车业务不紧不慢的样子,如果届时想立住脚,一定是非对称打法。特斯拉已经证明,尽管造车本身的能力不及传统车企,但把车做成移动终端,赋予其 科技 定义(自动驾驶、新能源、车机生态),就能吃 汽车 的饭,还能不断蚕食对方既得市场空间。
智能 汽车 不过是大一些、移动快一点的终端。作为活跃的移动终端和IoT设备生产商,小米自认没问题。传统造车四大工艺和供应链管理,自有代工方搞定。而且,代工厂已经纷纷推出车型平台,电子电气架构、机械结构、电池方案一应俱全。
智能 汽车 最重要的能力是算力。车机的传感器达到两位数,收集到的数据比手机多2-3个数量级,为此需要部署一个比手机更强大的算力平台。
已经有厂家规划了1000Tops,而特斯拉Model 3的FSD单芯片不过72Tops。虽然ADAS普遍拉胯,1000Tops眼下难以发挥,但无疑是未来的方向。到了高等级自动驾驶,再叠加5G,需要的算力将翻着跟头涨。云端算力的发展,不影响本地智能部署。这一点,手机也证明了。
期待小米短时间就整合好团队,推出成熟整车,是不切实际的。小米以智能技术入手,以“新代工”(类似ICT代工)为倚仗,没有太多融资紧迫感,做出产品没有大问题。
小米 汽车 的产品竞争力,一定是有别于现有对手的。问题在于,消费者是否买账。市调表明,大家对小米 汽车 的价位期待并不高。如果满足这部分要求,小米的技术成本就基本被锁定了。
如何以有限成本做出独特辨识度的产品来,是小米面临的未来挑战。但在此之前,小米更需要操心团队、技术捏合、供应链组织的传统问题。(文/《 汽车 人》孟华)版权声明本文系《 汽车 人》独家原创稿件,版权为《 汽车 人》所有。
车企抢人大战升级:“全员”竞业,校招“内卷” | 汽车产经
小米南京研发中心加班。小米南京研发中心加班的情况是存在的,具体情况因岗位和项目需求而异,互联网公司的工作强度较大,加班也较普遍,小米南京研发中心在招聘时会说明加班问题,员工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选择是否接受加班,小米南京研发中心也会为员工提供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待遇,保障员工的权益,员工在工作中也应当注意合理安排时间,保持工作与生活的平衡,避免过度加班带来的负面影响。小米是一家中国的科技公司,成立于2010年,专注于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硬件等领域,小米的核心业务包括智能手机、智能家居、智能硬件、互联网金融等,其中智能手机是小米的主营业务,也是其最具竞争力的产品之一。
“金三银四”招聘季,想要换工作的人不在少数。李平也是其中的一员。
一毕业他进入了长城的技术中心工作,在积累了一定经验之后,如今他想要寻求更好的发展。
不过在筹划跳槽之余,有件事情让他内心产生了一丝纠结,因为不久前听正在办理离职的同时说起,“现在公司政策是离职百分百启动竞业协议”。
网传长城员工与HR对话截图
2021年8月,长城曾因为一份超长的竞业协议企业名单引起关注。根据这份协议,离职员工在协议有效期内不能入职的企业多达130家。
“技术中心目前认识的只要离职就启动,连P1都不放过。”在求职平台上,有关这件事的讨论不少。
虽然在评论里,有不少“前辈”留言支招,表示竞业协议不一定会真的启动,但吐槽抱怨依旧很多。
这并非开年之后汽车圈第一个关于竞业协议的消息。
不久前曾有新闻曝出,宁德时代将9名前员工告上了法庭。这些人由于违反竞业协议,最终被判决向宁德时代赔付人民币100万元。
如果说,前几年关于竞业协议的报道还主要存在于互联网企业,而现在,汽车圈正在成为下一个“高发区”。
NO.1 [加严的竞业协议]
“竞业协议其他企业一直都有,不过长城刚实施所以好多人吐槽。”关于外界对长城竞业协议的关注,另一位在这里工作了七八年的老员工向我们说道。
去年曾有人对当前车企的竞业协议进行过一轮整理:
从传统车企长安、吉利、比亚迪,到造车新势力“蔚小理”,再到新入局的集度、小米等,几乎所有车企都有竞业协议的存在,而限制名单也都异常齐全,覆盖传统车企、新能源汽车、电池技术企业、互联网汽车及其他有关联领域的公司。
去年,就在小米宣布进军汽车领域之后,小鹏在第一时间就更新了自己的竞业禁止企业名单。而在上汽集团的竞业协议名单里,旗下的新品牌智己也赫然在列。
长城、吉利的竞业协议(部分)
除了不断更新和扩大名单之外,随着人才竞争的加剧,扩大竞业协议的启动范围,也正在成企业们的常规操作。
除长城员工爆料技术中心疑似全员竞业之外,今年年初,曾有华为车BU的员工透露,其所在部门的所有离职员工都会要求签署竞业协议,并且即时生效。被限制的企业涵盖主机厂、新势力、互联网企业等几乎所有与华为有业务重合的公司。
而比亚迪也有员工表示,比亚迪规划院也同样如此,“离职全部启动竞业,包括刚来几个月的未转正员工”。
面对日益严苛的竞业协议,“打工人”们的吐槽之声随处可见:
心寒,把人后路全断掉了;
都这么搞,以后只能在一家呆到死了;
这些企业以后谁还敢进来;
……
“打工人”觉得自己的自由权利受到了侵犯,但是从企业的角度来看,之所以要求员工签署竞业协议也有自己的“苦衷”。
“不签不行啊,有些互联网造车挖人太狠了,几倍几倍地给。”一位供职于某造车新势力的员工用HR的口吻说道。
以当下最为热门的自动驾驶方向为例。2021年年底时,毫末智行CEO张凯曾预测称,“2022年将是AI自动驾驶人才争抢最为激烈的一年”。
“有10个岗位空着,却只能找到3位候选人。”巨大的人才空缺之下,即使全员签署竞业协议,也拦不住跳槽的发生。
一位原本供职于国内某头部自动驾驶芯片企业的技术人员表示,由于与上家公司签有竞业协议,在求职之初,他便将这一情况告知了新公司的HR。
但是新公司对这一情况似乎并不介意,“他们甚至会主动帮你处理这些问题”。
在大部分公司,面对身背竞业的员工,如今也早有了一套规范化的处理流程。这其中包括使用花名、与第三方公司签订协议等。同时,HR还会贴心提醒:在公司要谨慎签收陌生快递,线上开会不要使用真实头像……
NO.2[“内卷”从校招开始]
既然全员竞业这道车企人才保卫战第一道屏障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做不到“节流”,不少车企便开始在“开源”上下功夫。
而人才的最大源头之一,就是校招。
一位车辆工程专业的学生向我们表示,“听师兄说今年行情异常的好”。另一位应届生则表示,以前一些要求颇高的合资车企,如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一汽-大众等,今年的门槛也明显降低。
在2019年时,一汽-大众等传统车企为应对销量压力同时推进转型,曾一度在校招中明确宣布不收车辆、机械类专业毕业生,只招聘计算机相关方向。
而今年,虽然大部分车企对三电、自动驾驶等方向的人才需求量依旧很高,但招聘要求明显已经改变。
“去年只能做传统研发的,今年能去智驾三电研发;去年只能做质保、设备的,今年能去做研发了”,有毕业生说道。
更明显的变化,还在于薪资的提升。
在2021年秋招时,“车辆工程专业应届生薪资大涨”曾一度登上了知乎的热搜。一位在知乎上长期关注汽车行业人才招聘的汽车工程师表示,新一届毕业生的offer待遇和岗位普遍好于往年。“起步价18万是很常见的,20多万的也并不是稀有物种了,甚至个别达到30万。”
这一切,似乎是供求关系影响下的必然结果。不过在有些业内人士看来,这背后也不无隐忧。
去年下半年,一位汽车零部件企业的高层在接受汽车产经访时曾向我们描述过这样一个现象:某造车新势力总部,每周都能招进150人。
“稍微(和自动驾驶)沾点边的都要”,但实际上,“很多其他行业的人才转行做这个行业,基础不扎实,没有系统的知识能力”。
NO.3[写在最后]
在上述高层看来,车企“疯狂”扩招,长此以往,“结果最终肯定是从业人员过剩,但中高端人才匮乏,就和当年中国互联网产业崛起时类似”。
有意思的是,在经过十几年的高速增长之后,如今急剧降速的互联网行业也开始为当初的扩张买单,裁员之声此起彼伏。
而另一边,“蔚小理”们的扩张大戏正走向高潮。
2021年末,理想员工总数增至11901人,较上年同期增加7720人,同比增加近185%;
蔚来员工总数增至15204人,较上年同期增加7441人,同比增加96%;
截至2021年上半年末,小鹏汽车其员工数量增至7923人,较年初增加了2839人。
等待着时间决定最终的走向。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