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能源汽车研究院_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招聘信息
1.一周新能源:又一家车企破产了……
2.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怎么样
3.汽车百科(品牌篇)|北汽新能源
4.国内有哪些学校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比较好?
5.新能源大事盘点:新人笑旧人哭
6.汽车评价研究院三大世界十佳动力评价结果发布暨高峰论坛举行
7.盐城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在什么校区
[?亿欧导读?]?随着消费者对锂电池续航能力、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所有正负极材料供应商都将是考验,而贝特瑞正在筑起属于自己的技术壁垒,引领全球电极材料产业。
撰文丨乔浩然
编辑丨杨阳
2019年,三位锂电池科学家获得了诺贝尔化学奖,因为他们用锂电池重新“定义”了人类生活。
从最早应用于心脏起搏器,到如今手机、笔记本、家用小电器以及电动汽车所使用的动力源都是锂电池,它已经深入人们的日常生活。而作为锂电池的重要组成部分,正、负极必不可少,它们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锂电池的“带电量”。
贝特瑞(835185)深耕于锂电池材料领域,目前已是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世界龙头。近几年,其业务规模实现超高速增长,2015年至2018年,其营收规模从15亿元增长至41亿元,复合年均增长率接近40%,净利润也从1.77亿元增至4.83亿元。
不仅如此,贝特瑞还与三星、LG、松下、比亚迪(002594)、宁德时代(300750)等全球顶级锂电池生产商建立了稳定的合作关系。
随着下游市场对锂电池的要求越来越高,当前主流正、负极材料已经达到物理极限,新一代材料呼之欲出,上游锂电材料供应商们也纷纷提前布局,为未来“埋单”。如此局势下,贝特瑞的产能还会继续领跑全球吗?它能否在未来技术变革中避免被淘汰的危险?
负极材料世界第一
如果将锂电池拆分开来,它并不复杂,主要由四种材料组成:正极、负极、电解质和隔膜。
虽然看似简单,但每种材料都“暗藏”。
以负极材料为例,它是锂电池充电时储存锂的主体,占到锂电池成本的10%-15%左右。目前,石墨类材料是锂电池负极材料的主流,可分为天然石墨和人造石墨。
早在十多年前,我国负极材料市场一直被日本企业垄断,虽然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天然石墨,但受制于技术这项短板,只能以低廉的价格出口鳞片石墨等原材料,之后再通过数倍的价格进口天然石墨电极。
以天然石墨负极材料起家的贝特瑞,用了短短10年就成为负极材料领域的全球第一并保持至今,市场占有率超过25%。其产品也不再只是起初的天然石墨电极材料,还包括人造石墨电极、硅系复合电极等一系列负极材料。负极材料业务也成为贝特瑞当前的营收支柱,2018年营收23.5亿元,占总营收的60%。
而这一切的背后都离不开贝特瑞对研发的持续投入。
目前贝特瑞新能源技术研究院不仅是国家级技术中心,而且是新能源材料领域全球规模最大的研究院之一,这一研究院早在10年前就已经建成。
不仅如此,贝特瑞至今还保持着较高水平的研发投入,每年研发投入占比在5%左右,虽然看似不高,但它并没有被总营收的快速增长所落下,2018年其研发投入金额达到1.84亿元,同比增长43%。
在这个以技术见长的领域,持续高强度的研发投入将为贝特瑞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眼下,研发投入已经部分兑现,比容量更高的“硅碳负极材料”就是其中之一。
比容量是电极的重要性能指标,很大程度上决定了锂电池的能量密度。通俗理解“能量密度”,即为一个“水杯”能装下多少水,它也决定了产品的续航时间或续航里程。
而硅碳负极材料的比容量可以达到天然石墨电极、人工石墨电极的数倍,其在锂电池中应用将大幅提升能量密度上限。这一应用也被全球新能源汽车霸主特斯拉所使用,其车型Model?3的动力电池中就用了硅碳负极材料。
目前,贝特瑞的硅碳负极已经实现量产,拥有1000吨/年的产能,并向松下等海外客户供应,它也是国内唯一拥有硅碳负极海外订单的企业。
随着下游市场对新能源汽车续航里程的要求不断提高,用硅碳负极材料的锂电池已经开始初具规模化,它的发展也已成为大势所趋,等到技术稳定,规模化达到一定程度,作为硅碳负极材料生产商的贝特瑞将占据先发优势。
正极材料再称雄
事实上,正极材料也是贝特瑞目前的主营业务。从最初担心负极材料触顶“天花板”而选择横向拓展,到如今,正极材料已经成为贝特瑞的第二营收支柱,这标志着贝特瑞成功切入到价值更高的锂电池正极领域。
2018年其正极材料业务营收9.36亿元,占总营收的24.6%。市场排名上,其磷酸铁锂正极成功跻身国内前三,仅次于比亚迪和安达科技。目前市场上主流的正极材料为磷酸铁锂(LFP)和三元材料,其价格也比负极材料更贵,能占到锂电池成本的40%左右。
如果说,负极决定了锂电池能量密度的上限,那么它的下限则由正极材料决定。
以磷酸铁锂为例,其理论比容量只有160mAh/g,而石墨负极则能达到370mAh/g。一只水桶能装多少水取决于它最短的那块木板,正极就是那块最短的木板。
近几年,新能源汽车发展迅猛,目前已成为锂电池最大的下游应用领域。在享受下游放量所带来的“美味蛋糕”的同时,一系列难题也应运而生,首当其冲的就是能量密度,没有消费者满足于一辆“充电2小时,驾驶五分钟”的电动车,增加能量密度,提升续航里程已是大势所趋。
用更高比容量的高镍三元正极材料就成为动力电池制造商们提升能量密度的重要手段,贝特瑞也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在三元材料发力,成为国内少数能够同时量产磷酸铁锂和高镍三元正极材料的企业。
受益车企电动化浪潮
作为电动汽车的“心脏”,动力电池也是电动汽车行业的核心竞争力,并且占据着一辆电动汽车接近一半的成本。
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带动下,动力电池过去十年迎来爆发式增长,2009-2018年,国内装机量从0.03GWh增至57GWh,增长超千倍。
然而,2019年下半年,在补贴退坡以及车市“寒冬”的双重影响下,销量连续增长了10年的新能源汽车也迎来了首次下跌。据中汽协数据显示,2019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4.2万辆和120.6万辆,同比下降2.3%和4.0%。
这无疑给势头正盛的新能源汽车产业泼了一盆冷水,身处产业链上游的贝特瑞也不能独善其身。但是,在全球各国都在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传统车企纷纷进行电动化转型的大趋势下,短暂的波动就显得无伤大雅了。
新能源汽车以节能、环保成为全球各国重点发展的产业。如今,挪威、芬兰、德国、英国、法国分别宣布在?2025?年至2040?年期间开始全面禁售燃油车。与此同时,2020年中国海南省也正式发布了通告,将在2030年实现全面禁售燃油车。
众多汽车品牌也相继公布停止销售燃油车的时间。大众汽车在2030年实现所有车型电动化,传统燃油车彻底停止销售;2017年,长安汽车提出2025年停止销售传统燃油车的;北汽也表示将于2025年在中国境内全面停止生产和销售自主品牌传统燃油乘用车。
在“禁燃”的大背景下,新能源汽车将逐步接手这个万亿级别的市场,电动化将成为所有传统车企的必经之路。
以德系三兄弟BBA为例,奔驰、宝马、奥迪都选择了“all?in”电动化,到2022年,奔驰的全部车型都将有电动版,而奥迪和宝马则是将在2025年前分别推出20款和12款电动车型。
而这些传统车企的新能源电池供应都离不开LG、松下、三星、宁德时代、日立等全球顶级电池生产商,作为这些生产商的电极材料供应商,贝特瑞的营收规模将继续增长。
不仅如此,新能源汽车只是锂电池的一个应用领域,锂电池在消费电子领域也应用十分广泛。
以智能手机为例,2018年国内智能手机出货量为4.7亿部,全球智能手机出货量为14.7亿部,同比增长9.3%和2.1%,虽然已是存量市场的智能手机产业增幅并不大,但同样会给上游带来收益增长。
而接下来,由5G等新型信息技术带来的“换机潮”将再次带动锂电池行业的发展。
广泛的应用领域以及巨大的需求量,让锂电池市场的“天花板”不断增高,并且在未来很长的时间里都将保持较高的增速,作为上游供应商的贝特瑞也将随着市场的上行而获利。随着消费者对锂电池续航能力、安全性的要求不断提高,对所有正负极材料供应商都将是考验,而贝特瑞正在筑起属于自己的技术壁垒,引领全球电极材料产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一周新能源:又一家车企破产了……
目录1、2021年国内乘用车及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整体情况1.1 乘用车销量终止三年连跌,新能源渗透率达14.84%1.2 燃油乘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的月度增速持续分化1.3 12月新能源乘用车月零售渗透率创历史新高1.4 新能源乘用车中纯电动和插电混动的比例持续稳定2、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中厂商及车型表现2.1 <a href="s://db.auto.sohu/sgmw-1010/6178?tag=article-web" title="宏光MINIEV" target="_blank">宏光MINIEV(参数|)、<a href="s://db.auto.sohu/tesla-2068/6393?tag=article-web" title="Model Y" target="_blank">Model Y(参数|)和<a href="s://db.auto.sohu/byd-2007/6032?tag=article-web" title="秦" target="_blank">秦(参数|)PLUS新能源车型前三2.3 不同价格区间的车型竞争程度差异较大2.4 2021年销量TOP30车型的增速和价格分布3、自主品牌新能源汽车业务3.1 造车新势力3.2 三大民营车企3.3 六大国有汽车集团
研究背景
随着全球新能源产业高速发展和技术成熟,2021年内中国新能源乘用车的单月销售渗透率突破20%,乘用车的电动化趋势正在逐渐明朗。
凯联产业研究院为及时、快速、有效的追踪乘用车电动化的节奏,并理解车企在车型、价格、功能上的布局和选择,将在中汽协、乘联会等官方权威数据的基础上,结合易车APP车型销量、价格、功能(智能化)的数据收集,以月度时间维度推出新能源乘用车持续跟踪报告。
本次将结合2021年12月和2021全年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表现数据做观察和总结。
1、2021年国内乘用车及新能源乘用车市场整体情况
1.1 乘用车年度销量终止三年连跌,新能源年度渗透率达14.84%
2021全年国内乘用车零售量总量为2014.6万辆,较2020年的1928.8万辆增长4.3%,结束了自2018年以来的三连跌。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全年零售量为298.9万辆,较2020年的110.9万辆增长169.1%。新能源乘用车的年度渗透率进一步提升到了14.84%,较2020年提升了9个百分点。
截止2021年底,我国乘用车保有量为2.亿辆,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4%,与上年相比增长59.25%。
1.2 燃油乘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的月度增速持续分化
2021年全年的乘用车月度零售数据在1-5月份为正增长,6-11月份出现了明显的同比负增长,其中最大的单月同比降幅-17.3%出现在9月份。12月单月销量为210.5万辆,同比降幅收窄至-8%。燃油乘用车和新能源乘用车的月度增速分化是2021年重要的现象。
分燃油车和新能源车的细项来看,乘用车销量的疲软主要来源于2021年4月份以后的燃油乘用车销量与历史相比持续下降,同比增速始终维持在-15%以上,最大同比降幅出现在9月,达-30.7%。而新能源乘用车的同比增幅全年维持在100%以上,为全年乘用车销量的同比正增长做主要贡献。
1.3 12月新能源乘用车月零售渗透率创历史新高,达22.6%
近19个月新能源乘用车的渗透率逐渐走高,自2020年6月份单月渗透突破5%,2021年3月单月渗透率突破10%,9月突破20%以来,月度渗透率持续向更高水平增长。
1.4 新能源乘用车中纯电动和插电混动的比例持续稳定在8比2
12月纯电动乘用车零售量为39.2万辆,插电混动乘用车零售量为8.3万辆,从近12个月的对比表现来看,纯电动占新能源乘用车市场80%,插电混动占20%的市场格局较为稳定。
2、新能源乘用车市场表现
2.1 <a href="s://db.auto.sohu/oula1/5698?tag=article-web" title="黑猫" target="_blank">黑猫(参数|)、奔腾<a href="s://db.auto.sohu/besturn-2047/6477?tag=article-web" title="NAT" target="_blank">NAT(参数|)的增速表现较为亮眼。
2.3 不同价格区间的车型竞争激烈程度差异较大,15-20万区间竞争最为明显对新能源乘用车销量分价格区间来看,20-30万区间的销售整体落后于10万以下、10-20万以及30万以上的区间。
5万元以下区间几乎是宏光MINIEV的天下;5-10万区间的前三名比较均衡,小蚂蚁、奔奔E-Star、欧拉黑猫销量均在6万辆以上;10-15万价格区间内秦PLUS新能源销量优势较为明显,同时第三位也是比亚迪旗下的<a class="hidden" href="s://car.yiche/yuanev/" title="元新能源" data-keyType=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怎么样
时间已经来到2020年的最后一个月了,元旦期已经可以进入倒计时了。在新能源车圈里,每个月的第一周,基本上都是各家新能源车企争相晒出成绩单的日子。当然了,愿意主动晒出成绩单的,成绩肯定都不会差。
似乎这几天加入到报喜行列的车企比上月更多了。在11月份,蔚来、理想和小鹏的交付量分别为5,291、4,646和4,224台,三家同时都创下了自家单月交付量的新高。其中蔚来前11个月的累计交付量达到了36,721台,理想和小鹏都分别达到了26,498台和21,341台,成绩可谓相当的喜人。但特别有意思的是,这个星期内,这三家新势力的股价都莫名其妙大幅跳水,市值跌掉了不少。
除了这三家新势力带头领跑之外,在11月,另外的三个品牌表现也相当不错。其中威马11月销量为3,018辆,零跑销量为20,32辆,哪吒则交付了2,122辆,都实现了同比的大幅增长,造车新势力的第二梯队已初步形成。
不过相比起这几家新势力的成绩单,传统车企上汽通用五菱就显得霸气许多,因为宏光MINI?EV在11月的销量,竟然高达33,094台。换句话说,宏光MINI?EV一个车型的销量,已经超过了上面提到的这6家造车新势力的月销量之和。此外,比亚迪汉(DM+EV)的总销量也达到了10,105辆。
两个字:霸气。
只可惜,并不是所有的新能源车企都能在这大好形势下存活下来。这周里,又有一个新能源车企倒下了——众泰汽车旗下的众泰新能源被正式申请破产清算。我已经数不清这是今年第几个倒下的新能源品牌了,但不一样的是,众泰新能源并不是什么造车新势力了,甚至算得上是国内比较早的新能源车企业了。
可以说,众泰新能源是有过高光时刻的。早在2008年,众泰就推出了首款纯电动车,并且到2017年时,按照当时官方的说法,众泰新能源已累计销售超过9万辆,占全国新能源纯电动汽车总体销量的18%。
此外,众泰新能源汽车当时还拥有自己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我翻查资料看到,当时网上报道这研究院研发队伍达500人,包含专家、博士、高级工程师等海内外高级人才100多人。
所以2017年底,福特还和众泰还成立了合资公司,目的很明显,就是冲着众泰新能源这块去的。但现在看来,福特当时真的看走眼了。
汰弱留强还在继续,所以现在去讨论中国品牌能不能在新能源车领域真的实现弯道超车还为时尚早,但至少在这条全新的赛道上,中国品牌目前是明显占据了上风。
但从明年开始,中国品牌新能源车就要面临越来越严峻的考验了。我始终认为,大众的新能源车,将会是所有品牌都不能轻视的对手。
在上个月发布了ID.4X和ID.4?CROZZ之后,这星期大众又有新动作了。
前几天,江淮汽车发布公告,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因为大众汽车通过增资,已经持有江淮大众合资公司的75%股份,所以江淮大众“改旗易帜”就是水到渠成的事情了。
这套路是不是觉得有点熟悉?在华晨与宝马的合资公司里面,宝马同样也是持有75%的股份,只是宝马还没有让合资公司改名罢了。
先抛下江淮日后的发展不说,大众控股这家合资公司的目的,已经在公司的经营范围上说的很明显了:“其经营范围包括研发、制造纯电动汽车;研发、制造电动汽车电池等新能源汽车相关核心部件;销售整车以及其零部件、组件、配件;进口及在中国购买其开展业务活动所需要的货物及服务等。”
南北大众两个电动车工厂的产能,加上大众安徽公司的产能,大众真的是准备要在中国的新能源车市场上大干一场了。
虽然国产的ID.4系列车型还没上市,但大众ID.3在欧洲却已经取得了相当好的成绩。在10月份,也就是在欧洲上市后的第二个月,销量就突破了万辆,超越了雷诺Zoe排名第一,而特斯拉Model?3在欧洲的销量只有不到2000辆。
而最近有消息指,ID.3明年也将会由南北大众分别引入国产了。在15-25万元这个价格区间,大家觉得中国品牌新能源车能抵受住来自大众的攻势吗?
新能源车市场的巨展潜力,也令不少目前在燃油车市场比较弱势的外国品牌,看到了翻身的机会。
前几天,现代汽车集团在一场活动上,正式发布了全新电动汽车专用平台E-GMP,以及全新的高速电机和电池系统。按照现代集团的介绍,E-GMP平台是专为电动汽车打造,百公里加速时间最快可达3.5秒。
最特别的是,E-GMP平台首次搭载了“减速器隔离开关”(EV?Transmission?Disconnector,动力分离装置),可根据行驶情况,在2WD和4WD驱动模式下自由转换。换句话说,需要日常可以只使用后驱模式增加续航里程,需要更强性能的时候才切换为四驱模式。
在续航能力方面,在NEDC工况下,充电一次可行驶600km。同时E-GMP平台搭载400V/800V多功能快充系统,用超高速充电设施时,14分钟内电池可充至80%,意味着充电5分钟就能行驶100km。按照现代集团的,2025年前就要推出11款纯电动汽车,所以我掐指一算,等于从2021年起就是平均每年接近3款新车的节奏了。
2021年起,合资品牌的新能源车就开始密集上市了,而现在离2021年只剩下二十多天了。在剩下的这二十多天里,还会有什么更有意思的新鲜事吗?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百科(品牌篇)|北汽新能源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很好。
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拥有一支研究方向广泛、专业知识渊博、经验丰富的科研团队,其中不乏国内外资深的车辆工程专家、博士生导师和博士后。在新能源汽车、智能网联汽车等前沿技术领域,该研究院具有领先的研究水平和技术优势,为国内外众多知名汽车制造商和相关产业提供了咨询、测试、认证、评价等一系列服务,有力地促进了汽车行业的发展。
此外,北京理工大学深圳汽车研究院还拥有完善的试验设备和实验室,满足不同类型的汽车研究需求,保证了科研成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国内有哪些学校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比较好?
每天认识一个汽车品牌 北汽新能源 Baic Bjev
基本信息
品牌名称:北汽新能源英文名:BAIC BJEV 国别:中国 总部:中国-北京 品牌类型:华系 创建时间:2009年创始人:徐和谊 所属集团:北汽集团
控股子公司:BEIJING汽车品牌简介 北汽新能源
是知名电动汽车品牌,旗下车系涵盖轿车、SUV领域,品牌成立于2009年,总部位于中国北京,是由世界500强企业北京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发起并控股。
也是我国首家独立运营、首家进行混合所有制改革、首个获得新能源汽车生产资质、首批试点国有企业员工持股改革的新能源汽车企业,目前已经形成了辐射全国的产业布局,2020年12月,北京新能源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工程研究院试验部(试验中心)获得北京市模范集体称号。
车标设计
作为北汽集团旗下品牌,北汽新能源在车标上依旧以“北”字作为设计的出发点,“北”既象征了中国北京,又代表了北汽集团,体现出企业的地域属性与身份象征,而作为新能源品牌的专属颜色,蓝色线条也是区分北汽新能源与其他品牌不同的地方,同时,“北”字好似一个欢呼雀跃的人形,表明了“以人为本”是北汽集团永远不变的核心。
它传承与发展了北汽集团原有形象,呈现出一种新的活力,表达了北汽集团立足北京,放眼全球的远大目标。
车系信息
北汽新能源旗下车系覆盖了轿车和SUV领域,其中轿车领域包括LITE、北汽新能源EV、北汽新能源EU等车型,不过目前均已停售,在SUV领域目前在售车型为北汽新能源EC5,在与同级别竞品瑞虎3xe、哪吒V等车型中表现得相当有竞争力。
代表车系:EC5 指导价:9.99—11.99万。
EC5作为目前北汽新能源唯—款在售SUV车型,不难看出厂商对于这台车寄予了厚望,外观上,前脸两侧的C型灯属于家族标识,勾勒出方正的形象,大灯造型有棱有角,整体给人一种精致大气的感觉,内饰方面,6.2寸液晶仪表盘和8寸中控悬浮大屏相互呼应,营造出不错的科技感,用料做工也是相当扎实,动力上,新风版车型电机最大功率70千瓦,最大扭矩200牛·米,新尚版和新潮版车型最大功率80千瓦,最大扭矩230牛·米,官方NEDC续航里程达到403公里。
新能源大事盘点:新人笑旧人哭
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是近年来新兴的专业,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这个专业的就业前景非常广阔。以下是国内一些在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方面比较好的学校:
1.同济大学:同济大学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是国内最早设立的,有着丰富的教学经验和优秀的师资队伍。学校设有新能源汽车研究院,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实践和研究环境。
2.清华大学:清华大学的汽车工程系在国内外享有很高的声誉,其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也是国内顶尖的。学校有先进的实验设备和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了广阔的学习和发展空间。
3.北京理工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也是国内一流的。学校有强大的科研实力,与多家知名企业有着紧密的合作关系,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实习和就业机会。
4.华南理工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在国内也有一定的影响力。学校有先进的实验设施和研究中心,为学生提供了良好的学习和研究环境。
5.西安交通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的新能源汽车工程专业也是国内较好的。学校有丰富的教学和优秀的师资队伍,为学生提供了全面的教育和培养。
汽车评价研究院三大世界十佳动力评价结果发布暨高峰论坛举行
“前途未卜”
如果不是因为朋友的提醒,我们大抵还没意识到今年的日历只剩下最后一张了。
眼看着2020年马上就要“寿终”,估计已经有很多朋友开始盘算元旦期的安排了。不过正所谓“商场如战场”,汽车行业的激烈厮杀并不会因为年末的到来而停止,尤其是近些年来迭代迅速的新能源产业。
这不就在前两天,伴随着一家“老牌车企”的倒下,又有新人加入了战局。
离场:众泰新能源
12月2日,*ST众泰发布公告称,众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于近日收到浙江省永康市人民法院下发的《民事裁定书》,获悉公司全资二级子公司众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被债权人以不能清偿到期债权,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为由,被申请破产清算。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的相关规定,裁定如下:
立案受理申请人杭州铁城信息科技有限公司、锦湖(中国)轮胎销售有限公司,对被申请人众泰新能源汽车有限公司的破产清算申请。
指定浙江京衡律师事务所为破产管理人。
作为众泰汽车的全资子公司,当众泰新能源进入破产清算程序后,如果后续因法定情形转为重整程序,且公司作为重整投资人并促成众泰新能源重整成功,众泰新能源将成为公司重要利润来源,将对公司的持续经营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但如果众泰新能源未转为重整程序,最终被法院宣告破产或虽转为重整程序,除公司以外的其他方作为重整投资人,则公司将丧失对众泰新能源的控制权,众泰新能源亦将不再纳入公司合并报表范围。
其实众泰新能源的衰败早就有所预兆,早在2020年4月份,我们就曾报道过其因拖欠大量员工工资而导致被集体维权的新闻。并且在2019年,众泰新能源还遭到了来自供应商深圳市比克动力电池公司的起诉,要求其支付货款并逾期付款违约金共计6.16亿元。
但这并不是全部,从网上的公开消息来看,众泰新能源还拖欠了宁波永信、湖南威孚汽车等多家供应商货款。只不过最惨的应该只有比克动力电池公司,由于资金链的断裂,整个公司目前已经出现了严重的经营危机。
回想起2008年新能源“大旗”刚刚升起时,众泰新能源拿下了国内首个生产销售资质,先于所有自主品牌迈出了第一步。且同年推出的众泰2008EV也是一台当之无愧的“先行者”,?在2009年,这台车还入选了国家工信部首批《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应用工程推荐车型目录》公告,可谓是一时之间风光无限。
并且当时的众泰新能源还说不是单纯的“皮尺厂”,它拥有一个包括专家、博士、高级工程师等海内外高级人才100多人,共计500多人的新能源汽车研究院,整体实力非常强悍。
只不过后来的事情大家也就都知道了,由于长时间的“不思进取”使得其核心技术日益缺乏,产品竞争力也随之一落千丈。十多年前的目光和眼见到了今天,只剩下一句叹息。
入市:大众安徽
或许你也和我一样,在第一次看到“大众安徽”的名字时会感到一脸茫然,但其实它的前身就是曾闹到满城风雨的江淮大众。
至于为什么江淮大众要“改头换脸”,是因为在前几天江淮大众发布了一则公告,大概内容为大众汽车通过增资,已经持有江淮大众合资公司的75%股份,故江淮大众汽车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大众汽车(安徽)有限公司”。
当然,公司更名后主体业务依旧是:“其经营范围包括研发、制造纯电动汽车;研发、制造电动汽车电池等新能源汽车相关核心部件;销售整车以及其零部件、组件、配件;进口及在中国购买其开展业务活动所需要的货物及服务等。”
从上个月ID.4系列的上市到江淮大众的改头换面,不难想到大众是想在国内的新能源市场内“再掀波澜”,且以大众品牌在国内消费者心中的地位来推断,大获成功几乎是板上钉钉的事实。
不过在这看似“花好稻好”的背后,却也有人提出了质疑:只见大众,不见江淮,这样真的好吗?
这样的质疑不得不说也是有道理的,毕竟华晨汽车的前车之鉴就正摆在我们面前。在华晨与宝马的合资公司里,宝马同样也是持有75%的股份,只是宝马还没有让合资公司改名罢了,而如今华晨汽车的境遇,也只能说是令人惋惜。
而实际上,江淮汽车今年前三季度净利润仅为0.42亿,同比下滑65.18%。对它来说,当下的退路实在不多,所以此时被“大众入主”也并非坏事。至于会不会重走华晨汽车的老路成为合资方的代工厂,我个人认为大概率会。
可这一定是坏事吗?也并不尽然。无论是一汽奥迪、北京奔驰还是华晨宝马,其实我们的自主企业在合资项目中国的话语权已经相当弱,而大众安徽的诞生只是扯下了这最后一块“遮羞布”而已。
只是更加重要的,是江淮能否抓住与大众联姻的机会学习以及构建出新的体系和架构,并加以之运用,不管最后体现在思皓品牌上或是其他新品牌上,只要有收获就绝对不算亏。
再说了,江淮汽车在国内的商用车领域依旧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想要让它心甘情愿成为大众的“傀儡”?根本不可能。
*部分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盐城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在什么校区
3月27日,汽车评价研究院主办的“龙蟠杯”第六届世界十佳变速器、首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第二届世界十佳电驱动评价等3项世界十佳动力系统评价结果在京发布。行业组织领导、高校专家学者与企业代表齐聚机械工业出版社,共同见证这一产业盛事。
“龙蟠杯”第六届世界十佳变速器、首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世界十佳电驱动评价结果发布暨技术高峰论坛现场
评价活动已获行业广泛认可
近年来,世界汽车产业开始向电动化转型,呈现燃油动力、混合动力与电驱动并行的发展态势。为更好地评价各种车用动力系统的差异,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帮助消费者遴选出高性能产品,汽车评价研究院陆续实施了针对变速器、电驱动和混合动力系统等评价活动,已形成了“龙蟠杯”世界十佳变速器评价、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世界十佳电驱动评价等3项世界十佳动力评价矩阵,已获得产业界广泛认可。
活动获得了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中国汽车工业咨询委员会、中国电工技术学会电动车辆专业委员会、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创新联盟、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齿轮技术分会、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离合器委员会、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以及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吉林大学汽车研究院、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上海交通大学汽车研究院、哈尔滨理工大学电气与电子工程学院、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等行业协会与各大院校的鼎力支持。
出席活动的行业嘉宾有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原司长罗俊杰,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缪立进,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李庆文,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战静静,机械工业出版社汽车分社社长赵海青等。
参加活动评委会专家学者有世界十佳动力系统评委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向阳,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宋健,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勇,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席军强,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温旭辉,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贡俊、清华大学教授、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壳牌清洁交通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帅石金,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汽车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创新联盟秘书长李盛其,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副主任、中国汽车工程学会齿轮技术分会副主任王书翰,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于会龙,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大威等。
广汽乘用车副总经理卫海岗,赛力斯集团副总裁段伟,蔚来汽车助理副总裁、电驱系统与集成部负责人毕路,中国一汽研发总院首席赵雪松,广汽研究院动力总成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祁宏钟、蜂巢传动研发副总裁陈晓峰,重庆青山工业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助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传动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海兵,坦克品牌CTO马海利,深蓝汽车动力开发部副总经理杜长虹,岚图汽车动力系统高级总监邓湘,岚图汽车动力集成开发总监毕帅,长安汽车动力研究院总监王鑫,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变速箱部总监朱建明、广汽埃安研发中心电驱系统总监赵小坤,上汽大众华北大区市场及用户运营总监董雯萍,泛亚汽车技术中心电动车项目总工程师李博,极狐电驱动项目研发总师苏正杲,广汽传祺品牌担当刘洋,广汽乘用车技术中心混动与整车技术部技术企划科长潘超勇,赛力斯动力研究院研发管理部部长李金印,广汽传祺祺盛动力总成本部技术质量部长夏承睿,广汽传祺祺盛动力总成项目经理许静霞,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变速箱部总成与集成科高级经理徐旭初,极狐电驱动研发高工张克军,上汽大众电驱动系统研发经理陈震,比亚迪事务经理郭轶丹,龙蟠科技销售总监李振华,龙蟠科技大客户销售经理李新杰,博格华纳联合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电驱工程经理王洪涛、销售经理李俊强,深蓝汽车动力开发部电驱性能工程师徐鹏,深蓝汽车品牌公关张潇予,广汽本田汽车销售有限公司营销本部销售部北京商务中心市场营销系系长刘军培,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离合器委员会理事长、珠海华粤传动董事长倪川,珠海华粤传动OEM业务总经理方艳平,无锡胜鼎董事总经理彭高楼,孔瑞格 (苏州)销售总监闫卫华等企业代表参加出席本次活动。
行业领导高度肯定评价活动
多位行业领导高度肯定了汽车评价研究院举办的系列动力系统评价活动对产业的价值与意义。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原司长?罗俊杰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执行副会长、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原司长罗俊杰鼓励汽车评价研究院把活动办得更好。他表示:“汽车评价研究院作为客观的第三方机构,广泛汇聚行业专家力量,坚持对汽车动力技术进行深入的研究,其专业评价已经成为行业风向标和消费者选购的重要指南之一,该评价还能更好地推动汽车企业不断地优化工艺技术,提升产品质量和市场美誉度。”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 缪立进
机械工业信息研究院副院长、机械工业出版社副社长缪立进认为系列动力系统评价活动已成为行业交流的平台。他说:“汽车评价研究院作为第三方机构,持续关注汽车驱动的前沿技术,为行业搭建起沟通交流的平台,能引导整车传动技术研究和产品创新,把脉行业发展方向,带动汽车产业整体技术水平和竞争力的提升。”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 战静静
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副秘书长战静静给汽车评价研究院促进汽车产业发展所做的工作点赞。她说:“汽车评价研究院一直在为汽车产业的发展,做各方面的推动工作,世界十佳电驱动评价具有进一步推动行业发展的重要意义,通过活动,我们可以看到各车企产品、技术的发展,感受到‘你追我赶、共赴未来’的产业动力,也能相互交流借鉴,共谋合作。”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 贡俊
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贡俊认为,“评价活动不仅从电驱动行业自身出发,还结合产业链的需求,对电驱动产业进行了多维度评价。希望评价活动在“科学、公正、客观、系统性”方面更上一层楼,激励和规范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权威评价为行业发展提供重要参考
回顾汽车评价研究院深耕动力系统评价的初心,李庆文阐释了为何会从最开始的一个评价体系形成如今的三大矩阵。“汽车评价研究院根据汽车产业发展的状态、进程、阶段推出了不同的评价的项目,评价活动也反映出中国汽车产业在近十年中发生的变化。”李庆文说。
汽车评价研究院院长 李庆文
李庆文表示,在创建“龙蟠杯”世界十佳变速器评价之时,中国汽车产业遇到了变速器“卡脖子”的问题。“当年,部分中国品牌的燃油销量火爆,但就是由于没有自主自动变速器,使我们的产量和市场份额都没达到预期。”李庆文说,在看到行业问题之后,世界十佳变速器评价活动迅速筹备展开,积极推动中国自主变速器行业的技术发展和内部交流,活动记录了中国汽车变速器行业由弱到强的过程,“如今中国汽车企业在变速器的各个品类中,在世界变速器行业领域都有自己的地位,特别是DCT产业,中国基本达到全世界产量规模最大,技术突破也非常令人瞩目。”李庆文无不感慨地说。
“龙蟠杯”第六届世界十佳变速器评价、首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实车测试及评审会
目前中国车企已改变了世界混动技术的竞争格局,还攻破了油电混动的技术壁垒,更重要的是,中国车企的插电式混合动力成为世界领先的混合动力品类。“从全世界的角度来看,我国的混合动力产品的品类、规模、技术领先性位居前列。”他说。
第二届世界十佳电驱动评价实车测试及评审会
电驱动评价是基于目前纯电动汽车高速增长的趋势诞生的。“目前,影响电动汽车行业发展最大的因素,仍然是电池系统。它影响了电动汽车行业的盈利能力,因为电池所占的成本比例很高。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目前,电池把整个电驱动行业的研发能力、盈利能力、可持续发展的能力都给消磨掉了,缺少对电驱动领域必要的重视。”李庆文说,三个评价活动为中国的动力系统产业的变革,动力系统的产业的升级,动力系统的消费者选择提供最好的评价、参考、建议。
世界十佳动力系统评委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向阳
评委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教授、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国家乘用车自动变速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徐向阳介绍道:“现在的三套动力评价体系,分别面向传统变速器、混合动力系统和电驱动总成。评价的维度分为客观评价和主观评价,通过三大评价涵盖动力化的产品。”
徐向阳表示,过去七年里,通过对传统变速器的评价,评委会见证了中国自主变速器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发展历程。而随着行业整体的稳步向前,专家委员会对评价方法也在不断改进。
三大评价活动结果重磅发布
在27日的活动上,汽车评价研究院重磅公布了“龙蟠杯”第六届世界十佳变速器评价、首届世界十佳混合动力系统评价,及第二届世界十佳电驱动评价的结果。
现场交流精彩纷呈
在活动现场,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蔡蔚发表了名为“电驱动与产业链融合发展”的主题演讲。
哈尔滨理工大学教授、教育部汽车电子驱动控制与系统集成工程研究中心首席科学家、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 蔡蔚
蔡蔚教授在详细分析我国现阶段各类型车型的市场状况,不同技术类型车辆从现在到碳中和不同阶段的CO2排放情况等数据后提出,即使电动车100%使用煤电,仍比燃油车CO2化碳排放低。在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过程中,油电、甲醇-电、氨-电等混合动力汽车是降碳节能的主要车型,纯电动车随着新能源发电比例提升将进一步减少碳排放,也是各阶段降低污染排放的主力车型;面向下一阶段的竞争,我们要加大对相关电驱动产品和产业链关键材料和零部件/元器件的研发力度,补齐短板。他表示:“基于我国的禀赋,要基于稀土永磁电机,打造具有全球竞争力的电驱动产品。同时关注各种电机技术创新的进展和国际技术发展动态。
除主题演讲外,本次活动还设置有3个圆桌论坛,参会专家、学者、企业代表进行了深入交流。
在中国汽车自动变速器创新联盟秘书长李盛其的主持下,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教授宋健,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席军强教授,蜂巢传动研发副总裁陈晓峰,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变速箱部总监朱建明等,围绕着“传统变速器的变与不变”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在上海交通大学教授、汽车研究院副院长殷承良的主持下,广西大学机械工程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俄罗斯工程院外籍院士陈勇,清华大学教授、航空发动机研究院副院长、清华-壳牌清洁交通能源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帅石金,赛力斯集团副总裁段伟,中国一汽研发总院首席赵雪松,广汽研究院动力总成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祁宏钟,重庆青山工业总经理助理、中国兵器装备集团传动技术研究院常务副院长王海兵,岚图汽车动力系统高级总监邓湘,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离合器委员会理事长、珠海华粤董事长倪川围绕着“驶向春天的混合动力”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在电动汽车电驱动系统全产业链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理事长贡俊的主持下,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主任、研究员温旭辉,北京理工大学机械与车辆学院教授于会龙,清华大学车辆与运载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高大威,深蓝汽车动力开发部副总经理杜长虹,广汽埃安研发中心电驱系统总监赵小坤,极狐电驱动项目研发总师苏正杲,博格华纳联合传动系统有限公司电驱工程经理王洪涛等嘉宾,围绕“迎接价格战风暴的电驱动”这一主题进行了交流讨论。
<img src="s://image.bitautoimg/image-800-w1/mapi/news/2023/03/28/afdbc57a8141434fbc34d1b33f6289c9.jpeg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环球汽车网,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盐城工学院汽车工程学院在希望大道的新校区。汽车工程学院成立于2010年6月,是学校在积极响应国家和江苏省实施沿海大开发战略的背景。
结合盐城市地方产业的发展需求,在原机械工程学院车辆工程系的基础上组建而成。2013年4月28日,成立盐城悦达汽车学院和江苏沿海新能源汽车研究院。
盐城工学院是江苏省属全日制普通本科高校,实行省市共建、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位于江苏省盐城市,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试点高校。
学校拥有1个硕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1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类别。设有20个教学院部,64个本科专业,面向全国31个省(市、自治区)招生。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