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国自1776年来的历史

2.想知道美国历史的详细说明

3.美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战争的最大策源地

4.死于枪杀的美国总统(要全部)

5.高中历史中的美国历史

6.威廉·杰斐逊·克林顿人物简介

7.急!甲午战争前后,美国或朝鲜对华政策及其启示?

林肯总统对华政策_林肯对华政策不包括

的优势:

首先,赢在一个“变”字上

第一,是黑人,准确的说应该是有一半的黑人血统,这本身就是一个变,美国历史上还从来没有出现过黑人总统,尽管从林肯开始就解放奴隶倡导黑人平等,但是种族问题在美国依然是一个很严峻的问题,必须有一个人,有一个领导者使这种矛盾更加缓和,使被911吓坏的美国民众更加团结,心理更加稳定,也许本身就是黑白结晶的是美国民众一个不错的选择!极大多数黑人肯定是支持的,至少这是黑人的历史时刻,不求能向着黑人至少能希望杀一杀白人的优越感!白人当然是主力军,因为他们才是美国公民的百分之八十,种族问题、经济问题、社会问题似乎也逼着白人开始求变了。黑人鲍威尔成为美国历史上的第一任黑人卿,“黑珍珠”赖斯成为第一个黑人女性国家安全顾问和卿,黑人托马斯成为美国历史上联邦最高法院的第一个黑人大法官,这连环三响炮的“第一黑”,在向世人,向白人展示黑人从政的能力与精彩的同时,也向全世界奏响了黑人即将当选美国总统的前奏曲。

第二,年轻有活力。相比麦凯恩,当然是年轻多了,麦凯恩不断攻讦缺乏政治经验,其实从另一方面来说,也是在支持年轻的政治资本。深陷经济及社会恐慌的美国人当然希望有一个朝气蓬勃的小伙子带领他们开启新的未来!

第三,是民主党员,反对布什的政策!这其实是此次大选的主变所在,共和党在政坛上撑了八年,把美国卷进了伊拉克战争,如今的美国又深陷几十年不一遇的经济危机!美国人已经对共和党及布什的一系列政策失去了信心,现在必须有个人带领他们寻求改变走出困境,摆脱不堪回首的往事,而麦凯恩作为共和党的候选人并支持出兵伊拉克等政策,本身就被布什连累了,又怎么能满足求变的美国人呢?而的CHANGE WE CAN BELIEVE IN,正是美国民众所需要的,不得不说抓住了要害抓住了美国人的心理并且成功借助了经济危机的东风!

其次,完美的个人魅力及品牌效应!

第一,的平凡而又辉煌的历程!4年前,伊利诺伊州参议员还是美国政坛上一个名不见经传的黑人参议员。但仅仅过了3年,也就是2007年2月10日,在伊利诺伊州首府斯普林菲尔德正式宣布参加2008年总统大选,当时就引起轰动。从今年1月起,他一路过关斩将,爱德华兹、理查森、希拉里纷纷落马,特别是希拉里这个赛前大热门的倒灶,更让美国人看到这颗政治新星身上的无限魅力和无穷可能。

第二,的的光显外表及演说天赋!为人气加分的不仅有其光显的外表,更有其无与伦比的演说天赋,极富有感召力的语言和肢体动作,是赶超林肯、肯尼迪的演讲高手,这为他的个人魅力添足了分。他四射、活力无限又言简意赅、针砭时弊。这种集传道士和推销员于一身的演讲技巧,将他年轻英俊的外表、果敢决绝的气质、智慧幽默的内涵完美地呈现在选民面前,产生明星式的轰动效应。而在天才的演讲能力之外。他还邀请好莱坞男星乔治·克鲁尼担任他的形象指导,以便在身体语言及公开演说技巧上更符合选民认可的领导者形象,这是一个彰显个人魅力的极佳途径,尤其是在电视辩论直播的今天。

第三,的年轻化品牌。与麦凯恩相比最大的劣势莫过于缺乏政治经验,二者也从侧面反应出其最大的又是莫过于年轻!在年轻化定位的指导下,充分利用同样年轻、强势的网络媒体不断拉近与年轻人的距离,用以迎合美国新生代选民政治热情高涨的趋势。

第四,的明星广告效应。看看体坛,看看好莱坞,詹姆斯、麦蒂等等一些列在世界呼风唤雨的人物公开支持并努力为其拉票,麦当娜还有数不胜数的明星公开支持,原因我们可以不探讨,但效果你却不能视而不见!

俗话说内因是关键,我想以上及未上榜的个人因素也绝对是影响美国民众选择的重要原因所在!

最后,完美的国际形象和超高人气!

---“胜利柱”前的广场,聚集了20万德国民众,这一人数几乎是在俄勒冈州波特兰市演讲时听众的3倍。他们挤在胜利柱前狭长的大街上,像欢迎超级巨星一样倾听这位大洋彼岸的民主党总统候选人的演讲,场面非常宏大,气氛热烈异常。

----当与英国首相布朗会谈时,为他开道的摩托车外侧和他的住所附近常常有慕名而来的支持者围观。一位的支持者告诉记者:“我想告诉美国人,他们有多么幸福。”

----在约旦王宫,国王不仅亲自为主持晚宴,并且还亲自为其驾车,送他去机场。

----出访以色列期间,一名与奥巴谈过的以色列官员说:“每个人看到都会很兴奋,他是个美男子,说话时手势丰富,并且他的话我们很爱听。”

----美国联邦选举委员会公布的数据,从居住在德法英三国的美国公民中募集到的竞选资金至少达100万美元,而麦凯恩得到的只有区区15万美元。

我想以上的事实可以告诉我们的海外人气有多高了。“在当今世界,一个国家无论多么强大,都无法凭一己之力应付这些挑战,它需要合作伙伴。”佛让欧洲人看到了一个“世界总统”。

最近由于伊拉克战争等一系列影响美国国际形象名声渐臭,对于一向以超级大国国民自居的美国民众又怎能不趁此机会改善一把呢?所以,的国际形象和超高人气对美国民众的选择的影响也是必然的。

劣势:缺乏政治经验

对华政策:

认为美国需要与中国建立长期、积极且具有建设性的关系。主张深化美中经济安全和全球政策问题方面的高层对话,加强两国环保和军事交流。

经济发展理念

的主张基本延续民主党传统政策,扩大干预经济的职能,缓和贫富矛盾,创造共同繁荣。

金融危机

除了支持布什救市外,他还推出了自己的金融救援,包括承诺未来两年内向创造就业机会的美国公司提供临时税收优惠,公司每提供一个新的岗位就能获得3000美元的税收减免;允许美国家庭提前从养老金账户提取总额不超过1万美元的资金;对陷入困境但仍在努力还贷的购房者,将其丧失住房抵押赎回权的期限宽限90天;呼吁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和财政部向各州和地方提供更多的经济援助。

税收方面

承诺为年收入在25万美元以下的家庭保持布什提供的减税政策,但将增加年收入超过25万美元的富裕家庭的税收。

贸易方面

主张重新修订北美自由贸易区协定,加强有关劳工和环境方面的条款,取消把业务转移到海外的公司的税务优惠,同时给予雇用美国人多的公司税务奖励。

能源

同意有限度开近海石油,但把重点放在新科技上;建议在未来十年投入1500亿美元资助替代能源研究,同时给从事这类研究的公司提供税务优惠。

美国自1776年来的历史

共有9位总统曾遭遇暗杀,其中有4位因此丧生。

1. 1835年1月30日,美国第7位总统安德鲁.杰克逊(1767―1845,曾于1828年和1832年蝉联两届总统)在华盛顿国会山的圆形大厅准备参加一个葬礼时,一个名叫理查德.劳伦斯的“精神失常”的油漆匠(他自称是英国王位的合法继承人),在距杰克逊不过6英尺的地方,用两把射击总统,但两枪都未打中,杰克逊丝毫未受伤。安德鲁.杰克逊是美国历史上第一位遇刺的总统。

2. 美国第16位总统亚伯拉罕.林肯(1809―1865,1861年和1864年连任总统)是美国第一位遇刺身亡的总统.林肯被美国人称为"最佳总统".1862年,林肯总统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他坚决主张废除奴隶制,并领导联邦和军队击败了南方种植园主的武装叛乱.这场战争即著名的美国南北战争。林肯支持全美国永远废除奴隶制的言论和行为受到了美国人民尤其是黑人的拥戴,却遭到南方奴隶制维护者的极大憎恨。1864年林肯在总统连任竞选中获胜.1865年4月14日,林肯参加为庆祝南北战争胜利的活动去福特剧院看戏时,演员威尔克斯.布恩在包厢后射击,击中林肯头部。布恩受伤逃到弗吉尼亚一座燃烧的谷仓中,被联邦军队拖出,重伤致死,同谋的三男一女被处决.林肯于次日凌晨死去。

3.第二名死于枪下的总统是詹姆斯.艾布拉姆.加菲尔德(1831―1881, 美国第20位总统)。他是共和党提名大会上的折衷人选,在党内派别相互妥协的情况下于1880年当选的总统.加尔菲德一直成为共和党内两派的争夺者,而他本人也态度暧昧.由于对官职分配不均,1881年7月2日,加菲尔德在华盛顿一个火车站上被共和党顽固派分子查尔斯.吉托开枪吉中,9月19日,加菲尔德不治身亡。吉托于次年被处绞刑。

4. 1901年9月6日,年轻的无主义者利昂.乔尔戈什趁威廉.麦金莱总统(1843―1901,第25位总统,1896年当选)于纽约布法罗举行的泛美博览会上与人握手之际,开枪击中总统。8天后麦金莱身亡。虽然总统在被抬上救护车前还断断续续他说"不要伤害他",但凶手还是于当年12月被电刑处死。

5. 1933年2月15日,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1858―1919,第26任总统, 1901年接任总统,1904年当选)在迈阿密发表演说,凶手赞加拉连发5枪,但均未击中总统。

6. 1950年11月1日,两个波多黎各人企图冲进哈里.杜鲁门总统(1884 ―12,1944年当选的第33任总统)当时居住的布莱尔饭店行刺,一名刺客被警卫当场打死,总统安然无恙。

7. 第35位总统约翰.肯尼迪(1917―1963,1960年当选)是美国寿命最短的总统。1963年11月22日,肯尼迪的车队通过达拉斯市区,被狙击者开枪打中。凶手是谁以及暗杀细节至今说法不一。他的定刺客两夭后在监狱中被杀。肯尼迪之死成为历史上的一个谜。

8. 15年9月5日和22日,福特总统(1913生,第38位总统,14年接任"水门"中辞职的尼克松总统)竞选连任期间,在加州的萨克拉门托和旧金山先后被两名妇女用枪行刺,均未遂。从此福特穿上防弹背心继续竞选旅行。

9. 1981年3月30日,罗纳德.里根(美国第40位总统,1980年和年两届连任)在华盛顿希尔顿饭店门前发表演说时,被一名白人青年欣克利开枪射中左胸,欣克利在接受审判时,被医生诊断患有精神分裂症,后被免罪送入院,半年后出院.据说欣克利向好莱坞女影星朱迪.福斯特求爱不成,从**中受到启发而行刺总统的。里根被抢救治愈。

想知道美国历史的详细说明

美国历史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国土主要部份位于北美洲

的中央。面积 937.2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1/20,居世界第 4位。由本土48个州,一个直属区(哥

伦比亚特区)和阿拉斯加、夏威夷两个州组成。人口为

2亿3930万人(1985),其中白人为18820万人,黑人为2850

万人,讲西班牙语人为1760万人(其中60%为墨西哥人)。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人种为 360万人,印第安人为 140

万人。宗教信仰以信奉基督教新教各教派和天主教为主,

教徒共 14217万人,新教徒为7870万人,天主教徒为5228

万人,犹太教徒为405万人,其他教徒714万人。通用英

语。首都华盛顿。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

人。北美独立战争 英国对北美殖民地取剥削、压制

政策。英法为争夺海上霸权和掠夺殖民地而进行的七年

战争,以英国胜利告终。英国在北美接管了加拿大,控制

了密西西比河以东的新法兰西。在七年战争前,英国虽

颁布了一系列重商主义的航海法、贸易法、工业法,限

制北美殖民地经济的独立发展,但当时英法矛盾甚于英

国和殖民地的矛盾,英国还要利用北美殖民地的人力、物

力来抵抗法国,因而执行不力。北部殖民地商人通过与

西、法所属西印度群岛进行走私贸易,获利甚巨,促进

了北部殖民地工商业发展。七年战争后,英国对北美殖

民地全面加强控制,宣告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为王室产

业,禁止殖民地人民染指;并征收重税,严厉缉私,限制

殖民地人民的经济活动。18世纪60年代中,英国颁布糖

税法、印花税法(见印花税条例),唐森德税法等法令,

严重地损害了殖民地各阶层人民的经济利益。从1619年

弗吉尼亚建立议会起,各殖民地相继成立议会,与英国

相抗衡,1765年 9个殖民地举行抗议印花税大会,掀起

反抗怒潮。

18世纪70年代英国进一步执行高压政策,1770年波

士顿惨案发生。1773年通过了茶税法,引起波士顿倾茶

。1774年颁布了 5项不可容忍的法令,诸如封闭波

士顿港,增派英国驻军,取消马萨诸塞的自治权,确立

英国对殖民地的司法权等,从政治上军事上加紧对殖民

地的控制与镇压。1772~1774年,各殖民地普遍成立通

讯委员会,领导殖民地人民的抗英斗争。

1774年9月5日,除佐治亚外的各殖民地代表在费城

召开了第 1届大陆会议,通过了和英国断绝一切贸易关

系的决议,继而通过“关于殖民地权利和怨恨的宣言”,

同时向英王呈递请愿书。1775年 4月18日,在波士顿附

近的列克星敦和康科德,殖民地爱国者打响了反抗的枪

声,揭开了北美独立战争的序幕。5月,第2届大陆会议

召开。次年 7月大陆会议通过了独立宣言,宣布13个殖

民地脱离英国独立。

北美独立战争开始时,由于双方实力悬殊,战争进

行了 8年。到1781年10月,美、法联军攻下英军最后据

点约克镇,独立战争基本胜利结束。1783年英美签订巴

黎和约。北美独立战争是世界历史上第 1次大规模的殖

民地争取民族解放的战争,它是由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

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独立战争时期涌现出一批杰

出的政治家,如大陆军的总司令G.华盛顿、《独立宣言》

的起草人T.杰斐逊外交家B.富兰克林、文化战士T.潘恩。

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的建成 在战争过程中,大陆

会议制订了邦联条例,1781~1787年13州组成了邦联国

会,宣布成立美利坚共和国,它是一个松散的州际联盟。

1784年“中国皇后”号来华通商。1786年爆发的谢斯起

义,使资产阶级和奴隶主震惊。他们决心强化中央,

保护有产者的经济利益。1787年,在费城秘密地召开制

宪会议。在会议期间,大州和小州的代表经过争论,同

意每州均选出两名参议员;在蓄奴制问题上,北部资产

阶级对南部种植园奴隶主也作出了重大妥协,默认奴隶

制存在,在征税及分配众议员席位方面,南部黑奴均以

3/5 的人口计算,最后制定了宪法草案。这是世界上第

1部成文宪法。1788年6月由9个州批准生效。

根据宪法,美国建成立法、行政、司法三权分立、相

互制衡的联邦制国家。广大人民群众对宪法不附载任何

权利法案感到不满,掀起抗议运动,由此增加了宪法前

10条修正案,于1791年12月,经11个州批准生效。其中,

以“权利法案”著称(见美国1787年宪法)。

1789年联邦成立。4月,华盛顿就任美国首届总

统。1792年连任。1789~1791年间,在国内外政策存在

分歧的政治斗争过程中,由财政部长A.汉密尔顿派组织

了联邦党,主张中央集权,外交上亲英,控制了联邦政

府的权力。卿T.杰斐逊派主张维护国内人民民主权

利,同情法国革命,组织了民主共和党。1793年华盛顿在

欧洲列强联合干涉法国革命时,取中立政策。1794年

11月,联邦和英国签订了损害美国主权的杰伊条约。

亲英和亲法成为联邦党和民主共和党在外交政策上的分

野。在内政方面,联邦制定关税条例,建立银行,稳

定经济,但实行不利于贫苦人民的偿还国债、州债的办法,

并征收国产税。当西宾夕法尼亚农民因抗缴国产酒税而

举行起义时,汉密尔顿亲自率领部队前往镇压。1798年

联邦党人J.亚当斯颁布了 4项摧残人民民主权利的

法令,其中“客籍法”是为了驱逐来自法国和爱尔兰的

侨民而制订的,“镇压煽动叛乱法”规定对总统或国会

以言论、文字“意图中伤”或“加以轻蔑诋毁”的

人予以惩处。这些措施激起人民群众的愤慨。联邦党由

此声誉衰落。

1801年,由民主共和党T.杰斐逊任总统。杰斐逊政

府废除了上述 4项法令,削减开支,减轻税收,取消了

酒税,鼓励农产品出口。1803年从法国手中购买了面积

达 200多万平方公里的路易斯安那。英国一直不甘心丧

失北美殖民地。英舰在上继续拦截美国船只,强制

征用美国海员。为维护航海自由,1812~1814年美国进

行了第 2次对英战争(见美英战争(1812))。除海战外,

优势在英军方面。1814年 8月,英军曾攻占华盛顿首府,

焚烧总统府及国会。1814年12月,英美在今比利时的根

特签订和约。这次战争使美国得以摆脱英国政治上的控

制,经济上的渗透,成为一个完全独立的民族主权国家。

美国内战前南北经济的不同发展 从19世纪初到内

战前,美国领土由大西洋沿岸扩张到太平洋沿岸。美国

经济发生了显著变化。主要表现在北部、南部经济沿着

不同方向发展。美国北部资产者,在长期对印第安人进

行欺诈性皮货贸易和土地掠夺,进行贩奴贸易以及在西

部从事土地投机活动的基础上,利用欧洲各国间战争的

机会,发展海上贸易,扩大航运业,进行大量的资本原

始积累。在北部,早于1790年在罗得岛就建立了第 1座

使用阿克莱特式纺纱机的棉纺厂。此后,其他工厂陆续

出现。从19世纪初期起,大量资金投放于工商业,资本

主义工业生产得到发展。在大力引进西欧科学技术的同

时,鼓励创造和发明。50年代,工业化迅速推进。1860

年,美国的工业生产居世界第4位。2/3的制造品由东北

部生产。西欧移民大批涌入,并向西迁移,为发展资本

主义经济,提供了自由雇佣劳动力。在南部,以奴隶劳

动为基础的棉花种植园经济不断扩大,由大西洋沿岸各

州扩展到得克萨斯境内,奴隶制作为资本主义机体上的

赘瘤而发展着。在西部新开辟的地区,是推广自由劳动

制还是奴隶制,南部和北部的代言人争执不休,成为全

国政治斗争的主题。1820年北部对南部作出让步,达成

密苏里妥协案,双方争执暂时平息。

美国内战前的外交和政治 1823年,美国总统J.门

罗发表了“门罗宣言”(见门罗主义)。反对欧洲列强

干涉西半球事务,为美国日后在拉丁美洲进行渗透和干

涉提供了依据。1844年,美国胁迫中国清签订不平

等的望厦条约。1846~1848年,美国发动对墨西哥战争,

把得克萨斯、新墨西哥和加利福尼亚并入美国领土。

1851~1864年,参加镇压中国太平天国革命运动,并胁

迫日本开放门户。

在政治方面,联邦党在1814年美英战争即将结束时,

召集哈特福德会议,图谋分裂联邦,但遭失败,因而瓦

解。联邦党的衰落标志着商业资本开始向工业资本过渡。

1816~1824年,美国进入民主共和党一党执政时期,它代

表北部资产阶级和南部奴隶主的共同利益,习称“和谐

时期”。以后民主共和党分裂,政治力量重新组合。1828

年,成立了代表部分资产阶级和种植园主、西部边疆农

民和沿海城市工人联盟的美国民主党,推选A.杰克逊为

总统候选人,杰克逊当选并连任总统至1837年3月。1834

年美国辉格党成立,它代表工商业者和部分种植园主利

益。杰克逊以诱骗和武力方式,将印第安人驱逐至

密西西比河以西,并制止了南卡罗来纳州借口高关税法

而掀起的分裂危机。杰克逊废除了贫民因负债而受

到监禁的法令,普及了白人男子的普选权,并进行了一

些民主改革,习称“杰克逊民主”。工人争取十小时工

作日的斗争十分活跃,纽约、费城等城市具有专业技术

的工人组织了工人政党,参加了地方选举。1828~1856

年,民主党和辉格党成为对峙的两大政党。除1840年和

1848年两届总统竞选由辉格党获胜外,其余各届总统竞

选均由民主党获胜。

随着南部和北部两种不同社会经济制度斗争的激化

和黑奴反抗的不断掀起,群众性的美国废奴运动广泛开

展。1840年,主张废奴运动的“自由党”成立。1848年,

废奴主义者,民主党和辉格党内反对奴隶制的分子组织

了自由土壤党,以在西部地域建立自由州为宗旨。1850

年,双方经过争执,达成1850年妥协案,同年国会通过

严峻的逃奴追缉法(见1850年妥协案)。1854年国会通

过堪萨斯-内布拉斯加法案,取消了奴隶州和自由州的

地理疆界线,也就使密苏里妥协案随之废除,遭到北部工

业资产阶级的强烈反对,1854年成立了共和党,以反对

奴隶制为宗旨。1856年,民主党J.布坎南当选总统;此时

实际上民主党已成为代表奴隶主利益的政党。1857年最

高法院作出斯科特判决案,其法律涵意是使奴隶制的规

模推向全国。1859年J.布朗领导的反奴隶制的武装起义

被镇压(见约翰·布朗起义)。1860年总统选举中,共

和党候选人A.林肯获胜。蓄谋叛乱已久的南部奴隶主集

团决定脱离联邦,并于1861年 2月另行成立宣布维护奴

隶制的南部同盟。

美国内战以及重建时期 1861年 4月,南部同盟不

宣而战,占领萨姆特炮台,美国内战爆发。

1862年 5月,林肯颁布宅地法,允许耕种西部土地

5年的农民,在缴纳10美元证件费后获得160英亩土地的

使用权。使在西部垦殖的广大农民,站在废奴派一边,孤

立了南部同盟。1863年1月1日,林肯颁布的解放宣言生

效,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都被视为自由人,允许参军,短

期内即有18.6万名黑人参加联邦军队作战。美国马克思

主义者和广大工人,踊跃参加联邦军队作战。K.马克思

和F.恩格斯的战友J.魏德迈转战密苏里等地,为保卫边

疆各州作出了贡献。欧洲各国工人,尤其是英国工人反

对本国对联邦进行武装干涉的斗争,有助于联

邦的军事胜利。1864年联邦军队占领佐治亚的亚特兰大,

将南部同盟截成两段,取得了决定的胜利。1865年4月9

日,南部同盟军总司令R.E.李将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

邦胜利宣告结束。4月14日,林肯遇刺,翌日身亡,副总

统A.约翰逊继任总统。约翰逊对南部种植园主推行妥协

政策。1865年11月,密西西比州首先颁布“黑人法典”

对黑人残酷迫害。恐怖组织三 K党于1866年成立,对刚

获得自由的黑人施以私刊。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共和党

激进派占优势的国会提出弹劾总统案(以缺少 1票未通

过),并分别于1865、1868和1870年通过了宪法第13条

修正案(宣布在美国奴隶制不复存在)、第14条修正案

(黑人被承认为美国公民)、第15条修正案(给黑人以

选举权)。1867年3月,国会通过重新建设南部法案,对

南部实行军管。1867~1877年,南部进行民主重建,各

州成立了黑人和白人联合执政的,制订了民主的进

步法令,14名黑人当选为众议员,两名黑人当选为参议

员。北部资产阶级保守势力力图和南部种植园主势力妥

协,恢复南部战后初期的旧秩序,以便全力对付全国日

益兴起的工人、农民运动。R.B.海斯就任总统,标志着

民主重建的结束。1877年黑人在经济上成为谷物分成制

的佃户,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见重建时期)。

19世纪后半叶美国经济迅速发展 南北战争后,由

于南部种植园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的大

发展创造了条件;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横贯大

陆的4条铁路建成,西部广大土地的垦殖,边

疆的消失,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在中西

部、远西部和南部日益开拓进程中,各地区发展了具有

本地特点的工业。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提供了丰富的

劳动力,使北美能够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19世纪后半

叶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从1860~1916年,耕地面积由

4.07亿英亩增加到8.79亿英亩,改良的土地面积扩大了

3倍多。小麦和玉米的产量约增加了3倍多。农业中大生

产排挤和兼并小生产,在工业的北部,表现为农业日益

用集约耕作,在其他农业为主的地区,大农场数字逐

渐增加,1900年,美国农产品总数的一半是由 1/6的大

农户生产的,形成了美国式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9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领域有重要发明和突破,其

中首推电力的应用。1876年A.G.贝尔发明电话机,1886

年T.A.爱迪生制造了电灯,1892年杜里雅兄弟试制成功

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试制飞机航行成功。电力广泛应

用于工业,导致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1880年

美国工业在全国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农业,工业生

产总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 4位,跃居至1894年的首位。

美国已成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末美国人民群众的斗争 随着生产的聚积和

资本的集中,美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人口迅

速增加,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对立的两大阶级。产

业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大大增强。内战后全国劳

工同盟和劳动骑士团两大工人组织先后成立,都以争取

八小时工作日为运动目标。全国劳工同盟还提出“同工

同酬”的进步口号;劳动骑士团最初是秘密组织,到1881

年公开,成为第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工人组织、并吸收

非技术工人、妇女、小业主和农民参加。1884年美国与

加拿大有组织的行业工会与劳工联合会(美国劳联的前

身)成立,曾经通过要求在1886年5月1日实现八小时工

作制,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

促使劳资矛盾进一步激化(见美国劳工组织)。1877年

7月,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随

即波及全国各重要铁路线,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第 1次大

规模的全国性罢工。1886年5月1日,35万工人为争取八

小时工作制举行示威游行,5月3日晚,发生了芝加哥秣

市惨案,因此1889年第二国际巴黎大会上,通过决议,规

定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1892年卡内基钢铁公司降低工

资,激起霍姆斯特德钢铁工人的罢工。1894年退伍军人

J.考克西率领失业军向华盛顿进军;7月,因普尔曼公司

拒绝工人合理要求,工人举行罢工,中西部铁路陷于瘫

痪。上述罢工和“进军”都遭到镇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入美国的新移民多来自东南

欧各国,他们或在城市作工,或在新兴基础工业充当非

熟练工人。劳联不顾工人结构的这种重大变化,仍坚持

只组织熟练工人的行业工会,执行和企业主妥协政策,漠

视未组织起来的广大工人和黑人的利益。1905年,一个

新型的按产业原则组成的左翼工会——世界产业工人同

盟成立,组织了非熟练工人、西部的流动工人和东部的

新移民工人,包括妇女、黑人和华工;该同盟的战斗力

很强,多次领导了争取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的罢工斗争。

由于它不断遭受镇压,并逐渐浸染了无工团主义思

想,20年代初解体。

19世纪后半叶,美国农业虽有巨展,但由于工

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农业危机,多数农民陷于困境,

从6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农民先后进行农民协进会运动、

绿背纸币运动、农民联盟运动,展开反对垄断组织的剥

削与中介商人压榨的斗争。1892年,以中西部和西部农

民为骨干的全国性的第 3党——平民党组成,要求进行

经济、政治改革,并参加了总统竞选。1896年平民党和

民主党联合参加总统竞选,它的政纲部分由民主党吸收,

至1900年,平民党解体。

城市中产阶级中进步人士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

的大量弊端,掀起了改革运动,对推进美国民主化起了

一定作用。

1909年 3月,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同工同酬,举

行罢工和游行,博得了全国和世界各地广大妇女的支持

和响应,次年,国际妇女代表大会决定将3月8日定为国

际劳动妇女节。美国延至1920年国会通过宪法第19条修

正案,给予妇女选举权。

19世纪70年代以后,黑人备受压迫和种族歧视,从

1888年至1900年,黑人遭受私刑惨死者平均每年达156人。

1905年,著名黑人学者和活动家W.E.B.杜波依斯领导了

尼亚加拉运动,对此提出抗议,这一运动成为现代黑人

解放运动的起点。

1887年美国取消了印第安人的土地公有制,至

1924年给予印第安人以美国公民权。

美国曾廉价招募华工到西部,修筑横贯大陆的铁路,

华工对开拓西部,历尽艰险,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

开发工作大体告成时,暴行不断发生。1902年,排

华法通过后,华工基本上被禁止入境(见美国运动

(19世纪后期))。

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 代表

先进的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内战前即已在

美国传播。内战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美国资本主义基本

矛盾加深,不断发生经济危机。在1873、1883、1893年

周期性危机过程中,社会财富日益两极分化,阶级矛盾

突出。1867年马克思主义者在纽约组成第一国际美国支

部,1872~1876年第一国际总委员会设在纽约,由马克

思、恩格斯的战友F.A.左尔格任总书记。1876年,成立

了美国工人党。在其内部,马克思主义者展开对拉萨尔

分子的斗争。1877年,美国工人党改组为社会主义工党,

由拉萨尔,F.派把持。90年代,D.德莱昂掌握了该党的

领导权,强调在选票箱上争取多数议席,脱离广大工人

群众。优秀的社会主义者E.V.德布斯1898年创建美国社

会民主党,1901年改组为美国社会党。1912年美国马克

思主义者人数很少,始终未能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革命的

工人政党,对当时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给予正确领导。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内外政策 美国是后起的

资本主义国家,到19世纪末,在瓜分世界、掠夺殖民地

和势力范围方面急起直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

争夺活动。1889年美国召开了泛美会议,向拉丁美洲渗

透。1898年发动了美西战争,击败了老殖民主义者西班

牙,夺取了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关岛及菲

律宾群岛,接着合并了夏威夷群岛。在T.罗斯福和W.H.

塔夫脱执政时期,美国交替使用“大棒政策”和“金元

外交”。在门罗宣言的掩饰下,对加勒比海地区进行渗

透和侵略,建立了政治的、财政的控制权。1903年美国

策动巴拿马,攫取了巴拿马运河区。在远东,1899

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中国的

势力范围,并运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扩大贸易。1900年,

美国参加了八国联军,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并取得在北

京等地驻兵的特权。美国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支

持日本。在日俄战争结束后,美日因争夺中国东北市场

矛盾激化,双方经过谈判,于1908年签订了罗脱-高平

协定,双方同意维持两国在太平洋的既得利益。中国辛

亥革命后,美国对华积极进行经济渗透。

在1912年总统选举中,由于共和党分裂,民主党总

统候选人T.W.威尔逊上台。威尔逊以“新自由”作为号

召进行改革,在内政方面,降低关税,建立联邦储备银

行制度,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1914),征收累进所得

税(见反托拉斯法)。在对外政策上,他在门罗宣言的

掩饰下,对西半球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国进行武装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

提供,不久又对协约国进行。1916年,威尔逊

迎合选民反对美国卷入战争的心理,赢得选票,当选连

任。1917年,美国为了确保自己在协约国方面的经济利

益,在德国潜艇击沉美国船只后,于4月6日对德宣战。

美国参战后,1917年威尔逊对内实施惩治间谍

法和镇压煽动叛乱法,对社会主义左派、富有战斗性的

世界产业工人同盟的成员以及反战的人民进行镇压,被

捕者达1500人以上。1919年多次镇压工人罢工。大战期

间由于国外向美国移民的中断,黑人大量北移,补充了

北方急需的劳动力,黑人入伍出国作战,也开拓了视野。

威尔逊当政期间,黑人遭私刑者达 425人。战后黑人反

对私刑、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日趋激烈。

1917年,美日签订蓝辛-石井协定,美国承认日本

在中国的山东、东北、内蒙古有特殊利益。1918年,美

国参加14国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直到1920年才撤

军(见苏俄国内战争)。1918年11月,威尔逊签署对德

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繁荣。战

后,美国由欠60亿美元的债务国而成为贷出 100亿美元

的债权国,美国成为最富有的国家。战争使一般垄断资

本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同年12月,威尔逊亲自率领代

表团赴欧洲参加巴黎和会,建议以威尔逊十四点,作

为缔结和约的基础。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默认了日本

利用欧战的时机,在中国攫取原德国在山东侵占的权益,

并进行幕后活动,准备承认日本提出的独占中国的“二

十一”条。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的“五四运动”,迫使

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威尔逊又企图通过建立国

际联盟插手称霸世界。美国新兴的中西部财团主张美国

重点应向亚太地区扩张,要求避免卷入欧洲纠纷,因而共

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对国联盟约提出十四项保留条款,实

际上抵制了国联盟约。美国未参加国联。国联建立后领

导权掌握在英法手中。

1921年共和党W.G.哈定执政,正值美国陷入全面经

济萧条。他提出“工业正常化”和“抢救资本主义”;对

内实行政策,迫害进步人士,1919年建立的美国共

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为了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1921~1922年,美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

盟,取得建造主力舰吨数与英国相等的权利,并在“门

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旗帜下,缔结了九国公约,造

成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在对欧政策方面,

1924年美国制订了道威斯,给德国以恢复德国

经济。

1923~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美

国国内固定资本的更新,建筑业的兴起,汽车和钢铁工

业等的扩大以及商品和资本输出的激增,1923年美国工

商业出现了新高涨。与此同时,美国第 2次企业“合并

浪潮”,亦即进一步托拉斯化,遍及银行业、工业部门,

特别是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甚至扩展到零售商业部

门。共和党人C.柯立芝执政时期是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私

人垄断资本大为发展。由于国内新兴工业的畸形发展与

生产过剩,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和消

费脱节,农业长期陷于慢性危机,1929年10月美国首先爆

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随后资本主义各国陆续陷入1929

~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见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

机)。共和党人H.C.胡佛取的自由放任政策和反

危机措施失效。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民主党人F.D.罗斯福1933年

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实行了由国家对经济

进行广泛干预、调节的“新政”,整顿金融,复兴工农

业,举办救济事业等,挽救了美国的严重经济危机,并加

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33年11月,美国与苏联建交,

对拉丁美洲取“睦邻政策”。1937年新的经济危机再

度出现。1938年罗斯福用扩大赤字开支的办法,使这

次危机有所缓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重振军

备,才使经济得到恢复,走向繁荣。

美国***于1929年清除了J.洛夫斯通等机会主义

分子,由W.Z.福斯特任美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在经济危

机期间,美共领导了反饥饿、争取就业的运动,在“新

政”期间,对左翼工会运动起了很大影响。1938年,由

于左翼和中派的联盟,按产业原则组成的产业工会联合

会(简称产联)成立,把从未被劳联组织起来的非熟练

工人组织起来。在左翼工会运动的影响和广大人民要

美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战争的最大策源地

美国历史

美国全称美利坚合众国,国土主要部份位于北美洲

的中央。面积 937.2万平方公里,占世界陆地总面积的

1/20,居世界第 4位。由本土48个州,一个直属区(哥

伦比亚特区)和阿拉斯加、夏威夷两个州组成。人口为

2亿3930万人(1985),其中白人为18820万人,黑人为2850

万人,讲西班牙语人为1760万人(其中60%为墨西哥人)。

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人种为 360万人,印第安人为 140

万人。宗教信仰以信奉基督教新教各教派和天主教为主,

教徒共 14217万人,新教徒为7870万人,天主教徒为5228

万人,犹太教徒为405万人,其他教徒714万人。通用英

语。首都华盛顿。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建立 北美洲原始居民为印第安

人。16~18世纪,北美洲成为正在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

西欧各国争夺殖民的地区。在北美洲,法国人建立了新

法兰西(包括圣劳伦斯流域下游大湖区,密西西比河流

域等处);西班牙人建立了新西班牙(包括墨西哥和美

国西南部的广大地区)。

从1607年到1733年,英国在北美洲大西洋沿岸陆续

建立了13个殖民地。到达殖民地的大多数是西欧贫苦的

劳动人民,也有贵族、地主、资产阶级,以英国人、爱尔兰

人、德意志人和荷兰人最多。移民中有逃避战祸和宗教迫

害者,有自愿和非自愿的“契约奴”以及乞丐、罪犯;还

有从非洲被贩运来美的黑人(见英属北美殖民地)。1607

年,英国建立了第 1个殖民据点——詹姆士城。1620年,

一批清教徒乘“五月花”号船来到北美,建立了普利茅

茨殖民地。

1862年 5月,林肯颁布宅地法,允许耕种西部土地

5年的农民,在缴纳10美元证件费后获得160英亩土地的

使用权。使在西部垦殖的广大农民,站在废奴派一边,孤

立了南部同盟。1863年1月1日,林肯颁布的解放宣言生

效,叛乱各州的黑人奴隶都被视为自由人,允许参军,短

期内即有18.6万名黑人参加联邦军队作战。美国马克思

主义者和广大工人,踊跃参加联邦军队作战。K.马克思

和F.恩格斯的战友J.魏德迈转战密苏里等地,为保卫边

疆各州作出了贡献。欧洲各国工人,尤其是英国工人反

对本国对联邦进行武装干涉的斗争,有助于联

邦的军事胜利。1864年联邦军队占领佐治亚的亚特兰大,

将南部同盟截成两段,取得了决定的胜利。1865年4月9

日,南部同盟军总司令R.E.李将军投降。南北战争以联

邦胜利宣告结束。4月14日,林肯遇刺,翌日身亡,副总

统A.约翰逊继任总统。约翰逊对南部种植园主推行妥协

政策。1865年11月,密西西比州首先颁布“黑人法典”

对黑人残酷迫害。恐怖组织三 K党于1866年成立,对刚

获得自由的黑人施以私刊。在这种混乱局面下,共和党

激进派占优势的国会提出弹劾总统案(以缺少 1票未通

过),并分别于1865、1868和1870年通过了宪法第13条

修正案(宣布在美国奴隶制不复存在)、第14条修正案

(黑人被承认为美国公民)、第15条修正案(给黑人以

选举权)。1867年3月,国会通过重新建设南部法案,对

南部实行军管。1867~1877年,南部进行民主重建,各

州成立了黑人和白人联合执政的,制订了民主的进

步法令,14名黑人当选为众议员,两名黑人当选为参议

员。北部资产阶级保守势力力图和南部种植园主势力妥

协,恢复南部战后初期的旧秩序,以便全力对付全国日

益兴起的工人、农民运动。R.B.海斯就任总统,标志着

民主重建的结束。1877年黑人在经济上成为谷物分成制

的佃户,在政治上仍处于无权地位(见重建时期)。

19世纪后半叶美国经济迅速发展 南北战争后,由

于南部种植园制度的废除,为资本主义在全国范围的大

发展创造了条件;造船业和机器制造业迅速发展,横贯大

陆的4条铁路建成,西部广大土地的垦殖,边

疆的消失,促进了国内统一市场的形成和扩大。在中西

部、远西部和南部日益开拓进程中,各地区发展了具有

本地特点的工业。外国移民的大量涌入,提供了丰富的

劳动力,使北美能够大规模进行农业生产。19世纪后半

叶农业机械化迅速发展,从1860~1916年,耕地面积由

4.07亿英亩增加到8.79亿英亩,改良的土地面积扩大了

3倍多。小麦和玉米的产量约增加了3倍多。农业中大生

产排挤和兼并小生产,在工业的北部,表现为农业日益

用集约耕作,在其他农业为主的地区,大农场数字逐

渐增加,1900年,美国农产品总数的一半是由 1/6的大

农户生产的,形成了美国式农业资本主义发展道路。

19世纪后半叶,科学技术领域有重要发明和突破,其

中首推电力的应用。1876年A.G.贝尔发明电话机,1886

年T.A.爱迪生制造了电灯,1892年杜里雅兄弟试制成功

汽车,1903年莱特兄弟试制飞机航行成功。电力广泛应

用于工业,导致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全面发展。1880年

美国工业在全国生产总值中的比重已超过农业,工业生

产总值,由1860年的世界第 4位,跃居至1894年的首位。

美国已成为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19世纪末美国人民群众的斗争 随着生产的聚积和

资本的集中,美国社会结构发生了巨大变化,城市人口迅

速增加,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成为对立的两大阶级。产

业无产阶级的组织性和战斗性大大增强。内战后全国劳

工同盟和劳动骑士团两大工人组织先后成立,都以争取

八小时工作日为运动目标。全国劳工同盟还提出“同工

同酬”的进步口号;劳动骑士团最初是秘密组织,到1881

年公开,成为第一个土生土长的美国工人组织、并吸收

非技术工人、妇女、小业主和农民参加。1884年美国与

加拿大有组织的行业工会与劳工联合会(美国劳联的前

身)成立,曾经通过要求在1886年5月1日实现八小时工

作制,是具有历史意义的决议。资本主义生产迅速发展,

促使劳资矛盾进一步激化(见美国劳工组织)。1877年

7月,西弗吉尼亚和宾夕法尼亚铁路工人举行大罢工,随

即波及全国各重要铁路线,出现了美国历史上第 1次大

规模的全国性罢工。1886年5月1日,35万工人为争取八

小时工作制举行示威游行,5月3日晚,发生了芝加哥秣

市惨案,因此1889年第二国际巴黎大会上,通过决议,规

定5月1日为国际劳动节。1892年卡内基钢铁公司降低工

资,激起霍姆斯特德钢铁工人的罢工。1894年退伍军人

J.考克西率领失业军向华盛顿进军;7月,因普尔曼公司

拒绝工人合理要求,工人举行罢工,中西部铁路陷于瘫

痪。上述罢工和“进军”都遭到镇压。

19世纪末20世纪初,涌入美国的新移民多来自东南

欧各国,他们或在城市作工,或在新兴基础工业充当非

熟练工人。劳联不顾工人结构的这种重大变化,仍坚持

只组织熟练工人的行业工会,执行和企业主妥协政策,漠

视未组织起来的广大工人和黑人的利益。1905年,一个

新型的按产业原则组成的左翼工会——世界产业工人同

盟成立,组织了非熟练工人、西部的流动工人和东部的

新移民工人,包括妇女、黑人和华工;该同盟的战斗力

很强,多次领导了争取提高工资、改善待遇的罢工斗争。

由于它不断遭受镇压,并逐渐浸染了无工团主义思

想,20年代初解体。

19世纪后半叶,美国农业虽有巨展,但由于工

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和农业危机,多数农民陷于困境,

从60年代后期开始,美国农民先后进行农民协进会运动、

绿背纸币运动、农民联盟运动,展开反对垄断组织的剥

削与中介商人压榨的斗争。1892年,以中西部和西部农

民为骨干的全国性的第 3党——平民党组成,要求进行

经济、政治改革,并参加了总统竞选。1896年平民党和

民主党联合参加总统竞选,它的政纲部分由民主党吸收,

至1900年,平民党解体。

城市中产阶级中进步人士揭露了当时美国社会存在

的大量弊端,掀起了改革运动,对推进美国民主化起了

一定作用。

1909年 3月,美国芝加哥女工为争取同工同酬,举

行罢工和游行,博得了全国和世界各地广大妇女的支持

和响应,次年,国际妇女代表大会决定将3月8日定为国

际劳动妇女节。美国延至1920年国会通过宪法第19条修

正案,给予妇女选举权。

19世纪70年代以后,黑人备受压迫和种族歧视,从

1888年至1900年,黑人遭受私刑惨死者平均每年达156人。

1905年,著名黑人学者和活动家W.E.B.杜波依斯领导了

尼亚加拉运动,对此提出抗议,这一运动成为现代黑人

解放运动的起点。

1887年美国取消了印第安人的土地公有制,至

1924年给予印第安人以美国公民权。

美国曾廉价招募华工到西部,修筑横贯大陆的铁路,

华工对开拓西部,历尽艰险,并作出了巨大贡献,但在

开发工作大体告成时,暴行不断发生。1902年,排

华法通过后,华工基本上被禁止入境(见美国运动

(19世纪后期))。

19世纪后半叶20世纪初美国的社会主义运动 代表

先进的无产阶级利益的科学社会主义,在内战前即已在

美国传播。内战后随着生产的发展,美国资本主义基本

矛盾加深,不断发生经济危机。在1873、1883、1893年

周期性危机过程中,社会财富日益两极分化,阶级矛盾

突出。1867年马克思主义者在纽约组成第一国际美国支

部,1872~1876年第一国际总委员会设在纽约,由马克

思、恩格斯的战友F.A.左尔格任总书记。1876年,成立

了美国工人党。在其内部,马克思主义者展开对拉萨尔

分子的斗争。1877年,美国工人党改组为社会主义工党,

由拉萨尔,F.派把持。90年代,D.德莱昂掌握了该党的

领导权,强调在选票箱上争取多数议席,脱离广大工人

群众。优秀的社会主义者E.V.德布斯1898年创建美国社

会民主党,1901年改组为美国社会党。1912年美国马克

思主义者人数很少,始终未能组成一个强有力的革命的

工人政党,对当时蓬勃发展的工农运动给予正确领导。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美国的内外政策 美国是后起的

资本主义国家,到19世纪末,在瓜分世界、掠夺殖民地

和势力范围方面急起直追,与其他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

争夺活动。1889年美国召开了泛美会议,向拉丁美洲渗

透。1898年发动了美西战争,击败了老殖民主义者西班

牙,夺取了加勒比海的古巴和波多黎各、太平洋的关岛及菲

律宾群岛,接着合并了夏威夷群岛。在T.罗斯福和W.H.

塔夫脱执政时期,美国交替使用“大棒政策”和“金元

外交”。在门罗宣言的掩饰下,对加勒比海地区进行渗

透和侵略,建立了政治的、财政的控制权。1903年美国

策动巴拿马,攫取了巴拿马运河区。在远东,1899

年美国提出对华“门户开放”政策,承认列强在中国的

势力范围,并运用自己的经济优势,扩大贸易。1900年,

美国参加了八国联军,侵犯中国领土主权,并取得在北

京等地驻兵的特权。美国在1904~1905年日俄战争中支

持日本。在日俄战争结束后,美日因争夺中国东北市场

矛盾激化,双方经过谈判,于1908年签订了罗脱-高平

协定,双方同意维持两国在太平洋的既得利益。中国辛

亥革命后,美国对华积极进行经济渗透。

在1912年总统选举中,由于共和党分裂,民主党总

统候选人T.W.威尔逊上台。威尔逊以“新自由”作为号

召进行改革,在内政方面,降低关税,建立联邦储备银

行制度,通过克莱顿反托拉斯法(1914),征收累进所得

税(见反托拉斯法)。在对外政策上,他在门罗宣言的

掩饰下,对西半球墨西哥、尼加拉瓜等国进行武装干涉。

第一次世界大战至20世纪20年代末的美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开始后,美国宣布中立,向交战双方

提供,不久又对协约国进行。1916年,威尔逊

迎合选民反对美国卷入战争的心理,赢得选票,当选连

任。1917年,美国为了确保自己在协约国方面的经济利

益,在德国潜艇击沉美国船只后,于4月6日对德宣战。

美国参战后,1917年威尔逊对内实施惩治间谍

法和镇压煽动叛乱法,对社会主义左派、富有战斗性的

世界产业工人同盟的成员以及反战的人民进行镇压,被

捕者达1500人以上。1919年多次镇压工人罢工。大战期

间由于国外向美国移民的中断,黑人大量北移,补充了

北方急需的劳动力,黑人入伍出国作战,也开拓了视野。

威尔逊当政期间,黑人遭私刑者达 425人。战后黑人反

对私刑、反对种族歧视的斗争日趋激烈。

1917年,美日签订蓝辛-石井协定,美国承认日本

在中国的山东、东北、内蒙古有特殊利益。1918年,美

国参加14国对苏维埃俄国的武装干涉,直到1920年才撤

军(见苏俄国内战争)。1918年11月,威尔逊签署对德

停战协定。第一次世界大战促进了美国的经济繁荣。战

后,美国由欠60亿美元的债务国而成为贷出 100亿美元

的债权国,美国成为最富有的国家。战争使一般垄断资

本发展为国家垄断资本。同年12月,威尔逊亲自率领代

表团赴欧洲参加巴黎和会,建议以威尔逊十四点,作

为缔结和约的基础。在巴黎和会上,威尔逊默认了日本

利用欧战的时机,在中国攫取原德国在山东侵占的权益,

并进行幕后活动,准备承认日本提出的独占中国的“二

十一”条。中国人民掀起了反帝的“五四运动”,迫使

中国代表拒绝在和约上签字。威尔逊又企图通过建立国

际联盟插手称霸世界。美国新兴的中西部财团主张美国

重点应向亚太地区扩张,要求避免卷入欧洲纠纷,因而共

和党控制的参议院对国联盟约提出十四项保留条款,实

际上抵制了国联盟约。美国未参加国联。国联建立后领

导权掌握在英法手中。

1921年共和党W.G.哈定执政,正值美国陷入全面经

济萧条。他提出“工业正常化”和“抢救资本主义”;对

内实行政策,迫害进步人士,1919年建立的美国共

产党被迫转入地下。为了争夺远东和太平洋地区的霸权,

1921~1922年,美国召开了华盛顿会议,拆散了英日同

盟,取得建造主力舰吨数与英国相等的权利,并在“门

户开放”和“机会均等”的旗帜下,缔结了九国公约,造

成帝国主义列强共同控制中国的局面。在对欧政策方面,

1924年美国制订了道威斯,给德国以恢复德国

经济。

1923~1929年世界资本主义进入相对稳定时期。美

国国内固定资本的更新,建筑业的兴起,汽车和钢铁工

业等的扩大以及商品和资本输出的激增,1923年美国工

商业出现了新高涨。与此同时,美国第 2次企业“合并

浪潮”,亦即进一步托拉斯化,遍及银行业、工业部门,

特别是水、电、煤气公用事业,甚至扩展到零售商业部

门。共和党人C.柯立芝执政时期是美国经济繁荣时期。私

人垄断资本大为发展。由于国内新兴工业的畸形发展与

生产过剩,使国民经济各部门比例严重失调,生产和消

费脱节,农业长期陷于慢性危机,1929年10月美国首先爆

发了严重的经济危机,随后资本主义各国陆续陷入1929

~1933年世界性经济危机(见美国1929~1933年经济危

机)。共和党人H.C.胡佛取的自由放任政策和反

危机措施失效。

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 民主党人F.D.罗斯福1933年

就任美国第32任总统。罗斯福实行了由国家对经济

进行广泛干预、调节的“新政”,整顿金融,复兴工农

业,举办救济事业等,挽救了美国的严重经济危机,并加

强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1933年11月,美国与苏联建交,

对拉丁美洲取“睦邻政策”。1937年新的经济危机再

度出现。1938年罗斯福用扩大赤字开支的办法,使这

次危机有所缓解;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美国重振军

备,才使经济得到恢复,走向繁荣。

美国***于1929年清除了J.洛夫斯通等机会主义

分子,由W.Z.福斯特任美共中央书记处书记。在经济危

机期间,美共领导了反饥饿、争取就业的运动,在“新

政”期间,对左翼工会运动起了很大影响。1938年,由

于左翼和中派的联盟,按产业原则组成的产业工会联合

会(简称产联)成立,把从未被劳联组织起来的非熟练

工人组织起来。在左翼工会运动的影响和广大人民要

死于枪杀的美国总统(要全部)

200多年来,美国为什么会成为世界战争的策源地,进行连绵不断的战争。这主要由文化基因、历史传统和社会本性等因素决定的。

把基督教文化片面化、极端化,是美国不断发动战争的文化基因。

基督教将犹太教从一种民族性宗教扩展为一种跨民族的宗教。在近2000年的发展中,基督教文化也有很展,既有其包容、进步和社会和谐的内容,但也有扩张性的理念。基督教的哲学观念认为时间是有始有终的,而空间是无限可重复的,他们强调对世界及自然的管治。基督徒把说服全体人类信奉上帝作为自己的使命,他们要抓紧时间,在世界末日到来之前,让全体人类成为上帝的子民,所以不断地向其他民族派遣传教士进行传教活动。基督教原来主要局限于在罗马帝国境内传播,但随着欧洲国家的殖民扩张,很快传遍全世界,成为世界上信徒最多、影响最广泛的宗教

基督教文化中也有一种非理性的文化传统,这种非理性文化传统可以说是西方政治强权和霸权的根源。这种传统可以追溯到基督教的前身—犹太教。犹太教特别强调个人的情感、意志、信仰和主观体验,尽管基督教在形成过程中曾成功地融入了希腊罗马哲学中的一些理性主义成分,但犹太教中非理性成分在中世纪的基督教文化中得到保持和发扬,并演变成后来的基督教精神,即自以为基督教是唯一能体现神的意旨的宗教。它被赋予一种神圣的使命:感化天下所有的非基督徒。基督教文化中非理性因素最有代表性的是“使命观”,“使命观”又与“上帝选民观”互为因果。基督教从犹太教那里继承了“上帝选民”的观念,犹太人认为上帝对犹太人特别眷顾,他们是上帝的特殊选民,上帝挑选他们承担拯救世界的崇高使命,上帝赋予了他们优越的智慧和力量,使他们能够说服或压服全体人类信奉他们的上帝,使基督教世界以外的人民也成为上帝选民。这就难免使基督教文化中滋生出一种救世主观念,这种“救世主”心态和使命感渗透到西方人生活的各个方面,成为西方民族的一种集体意识和独特的思维方式。

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为了使资本获得更多的发展空间,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就利用基督教,把基督教教义片面化,把其中非理性的成分推到极端,用到极致。它使西方国家,特别是像美国这样以基督教立国的国家,习惯性地对世界指手画脚,认为自己有责任把自己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政治制度传输给其他国家,使其人民获得他们认为的自由、美好、幸福的生活。

为传播基督信仰、征服异教,西方基督教国家曾进行为期近二百多年的对东欧和中东各国的军事远征和侵略扩张。基督教的这种好战性和努力改变异端信仰的精神显然是欧亚其他民族所缺乏的。与欧洲其他大宗教完全不同,基督教浸透了普济主义、改变异端信仰的热情和好战精神。从一开始,基督教就强调四海一家,宣称自己是世界宗教,从使徒时代到现在,积极传教一直是基督教会的主要特点。而且,为了使异端和不信教的人皈依基督教,基督教会总是毫不犹豫地使用武力。在与欧洲殖民者相遇时,广大亚非拉国家在社会发展程度上,是远远落后于西方的。在双方力量对比极度悬殊的交往中,殖民者凭借政治革命和工业革命的原发优势,以通商、传教,或干脆以武力或武力威胁直接占领的方式对亚非拉国家实施殖民侵略。在这一过程中,基督教各教派的传教士,和武装的商人们一道,带着基督教教义和当时西欧先进的科学技术,在新发现的天地里争先恐后地划分势力范围,把这些地方变成他们的殖民地。基督教文化以无法阻拦的态势挤进广大亚非拉地区。而对殖民地人们而言,基督教文化的进入,对他们的本土文化,甚至生存,都产生了颠覆性影响。不论是印度、中国这样有着数千年传统文化和文化抵御能力的国家,还是处在原始状态下的非洲和美洲,无一幸免。

美国是一个基督教国家,占总人口的86%都信基督教。美国44任总统除肯尼迪是天主教外,其他39位都是基督徒,还有四位和基督教也有关系。美国又是一个清教徒建立的国家,清教徒起源于卡尔文宗,清教徒承袭卡尔文宗的革命教义,强化了选民意识和救世的使命感,使得美国人的思想中具有了更为强烈的选民意识和救世思想。美国的军队中都配备牧师作为对士兵进行这种思想的灌输者,他们以心理咨询师的面目出现,然而给士兵的意见永远是:“在战场上坚持下去,替耶稣基督杀死那些异教徒”。

这种要造福世界、光照人间的文化意识,让美国人的对外政策带来了更多的扩张性。

从17世纪欧洲的清教徒移民美洲大陆开始,他们就以基督的名义进行掠夺。他们以“上帝的选民”自居,肩负着基督的使命来到新世界,要建立“山巅之城”。这本身就意味着对新世界的占领和掠夺。无怪乎印第安人后来讲:白人给我们送来了圣经,却夺走了我们的家园。

在基督教文化的熏陶下,美国建国以后,为了扩张领土,就杜撰出了一个“天定命运”的侵略理论。

《美国杂志和民主评论》的编辑约翰·奥沙利文在1845年7/8月号《民主评论》上发表的关于得克萨斯问题的社论中首次提出“天定命运”这个概念,他把美国兼并墨西哥的得克萨斯说成是上天的安排,即所谓的“天定命运说”。1846年初,美国国会在辩论俄勒冈问题的时候,马萨诸塞州共和党参议员罗伯特·C.温罗普在国会讲坛上正式使用“天定命运”这个名词。“天定命运说”从此成为美国进行领土扩张的一面堂而皇之的旗帜。

美国扩张主义的另一个理论就是种族优越论。他们认为盎格鲁-撒克逊民族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民族,是上帝的宠儿。在殖民地初期,英国负责组织移民的官员理查德.黑克路易特就断言:盎格鲁-撒克逊人注定要占领和发展新大陆。世上没有一个民族可以承担如此巨大的任务。美国会议员阿尔伯特-贝弗里奇在鼓动向菲律宾开战前就公开讲:“上帝选我们做他的子民,难道就是希望看着我们无所事事地坐在这里沉思和自恋吗?绝对不是!他希望我们能成为世界的主人,在哪些统治混乱的地方建立起新的秩序”。老罗斯福在18年就写到:讲英语的种族应该统治南非。美国应该统治西半球。历代美国就是仗着所谓种族高贵的血统论,肆无忌惮地进行侵略扩张。

在把基督教文化片面化、极端化的情况下,美国成了一个崇尚暴力的国家。以暴制暴是美国文化的主旋律。在解决争端中,首先想到的就是单方面诉诸武力。在美国,生产商和销售商是最赚钱和最有影响力的行业。据美国资料统计,在美国从事生意的人超过30万人,分布在全国的专卖店有17万家之多,每年的交易量达500万支。尽管枪杀案、抢劫案和谋杀案连年不断,但美国人持枪的数量在连年增加。美国有3亿多一点人口,持有近3亿支,不少人持枪在1支以上,平均每年美国人购买达70亿发,2008年上升到90亿发。也就在这一年,死于枪杀案的美国人14180个。美国的第十六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第二十任总统詹姆斯·加菲尔德、第二十五任总统威廉·麦金利和第三十五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都遇刺身亡。第四十任总统罗纳德·威尔逊·里根也遇刺受伤。著名黑人领袖马丁.路德金也是死于枪击。致人死伤的枪击案在美国各地频繁不断。2012年12月14日,发生在美国康涅狄格胡克小学校园的造成28人死亡、其中包括20名儿童的枪击惨案,震惊全世界。然而的控枪提议却遭到了商的强烈反对。他们的理论是:只有拥有更多的枪,才能防止枪击案发生!这是多么滑稽和可怕的谬论啊!联想到上面提到的发动战争多的总统容易连选连任的现象,就足以说明美国人骨子里有着根深蒂固的战争基因。

利用战争的捷径可以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是美国不断发动战争的历史和经济原因

美国人自建国到现在,一路走到今天,成为世界上唯一的经济和军事强国,最大的秘诀是战争。战争使美国人获得了巨大的经济利益。而且这是一种用时最短、成本最低、效率最高的发展经济的捷径。正可谓:大炮一响,黄金万两!

遥想当年,一群又一群的欧洲人,万里迢迢到美洲,凭着船坚炮利,了数以亿计的土著人,抢占了别人的土地,建立了一个新的国家;又用战争抢占了北美大片土地,使自己的领土范围从建国时的几十万平方公里扩展到近千万平方公里,成为世界上国土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利用出售和在最后的时机参战,战争财,获得巨大的利益。从债务国一跃成为债权国。华尔街取代伦敦成为世界金融中心,美国成为世界上头号经济和军事强国,取代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在国际政治中发挥领导作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又故伎重演。打着中立的幌子,对交战双方都进行贸易,在经济上又大捞了一把。如果不是珍珠港,美国是否参战都很难说。如果参战,也是等到两败俱伤时出手,抢夺胜利果实。战后美国掌握着全世界50%的财富和拥有世界上最大的军事力量。靠着经济和军事上的绝对优势,美国才能够推动联合国的建立并牢牢地控制它,确立自己的政治霸权。召开布雷顿森林会议,让全世界的货币与美元挂钩,使美元成为国际主要支付手段,建立起了美元霸权,让美元成为战后美国谋求世界霸权,推行干涉主义的有力工具。

既然战争能给美国创造财富,所以美国就把战争当作经济工作来搞了。美国对外发动战争就像内投资修路一样自然而且必需。战争经济是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在世界军工企业100强中,美国就占了38家,总数超过三分之一,而前十名中,美国就占了七个,由此可见,美国军工企业规模是多么庞大。这些庞大军工企业所带动的产业链规模更是大的惊人,几乎涉及到美国的所有行业。如果没有战争,美国军工企业一旦停产,那么美国的整个经济也就跟瘫痪差不多了。既然美国发动战争是它的经济投资,那么,是投资当然就要求有回报,所以伊拉克战争后,伊拉克的石油收入被美军牢牢掌握着。

战争的实践使美国人认识到,战争能够致富,战争能够快富,战争还能摆脱经济危机,所以在一切美国认为有利可图或利益受到伤害的时候,美国人习惯性的第一选项就是战争。

帝国主义就要争夺世界霸权,这是美国不断发动战争的社会和阶级本质。

美国人争夺霸权,是从美洲开始的。在英国人来到美洲以前和以后。先后有西班牙、葡萄牙、法国瑞典和荷兰等国。

从英属13个殖民地独立建立美国开始,美国的扩张主义就开始泛滥。在19世纪中叶,美国在从法国人手中夺得路易斯安那,从西班牙手中抢占了东西佛罗里达,又兼并了墨西哥一大半领土之后,美国把目光又瞄向了整个美洲。企图把其他列强赶走,独自称雄美洲。18世纪末和19世纪初,欧洲各国一方面被拿破仑搅得天翻地覆,其他各国结成神圣同盟,共同抗衡法国军队;另一方面,在法国大革命的鼓舞下,欧洲各国相继爆发了资产阶级革命。在这种形势下,拉丁美洲的一些欧洲殖民地国家趁机相继开展了反对殖民主义争取独立的革命运动。阿根廷、智利、大哥伦比亚、墨西哥、秘鲁和巴西等国家先后独立。欧洲各国不甘心殖民地丢失,企图干涉拉丁美洲,英国为了保住它在美洲的利益,企图联合美国共同对付欧洲的同盟各国。美国人为了独占美洲,把包括英国在内的欧洲列强挤出美洲,决不同英国合作。时任美国总统门罗发表了后来成为“门罗主义”的门罗宣言。门罗主义的主要内容就是: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美洲的事务不允许欧洲插手。虽然门罗主义提出后,由于美国当时的实力还远远不能和欧洲列强抗衡,没有起多大作用。但随着美国实力的增强,门罗主义成为了美国独霸美洲、干涉美洲国家事务的理论基础和战略方针。

19世纪80年代,为排挤英国,美国又鼓吹建立泛美组织。1889年,美国在华盛顿召集了有18个国家参加的美洲国家会议,提出了“美洲人民利益一致”的欺骗性口号,并建立了“美洲共和国国家联盟”(1901年改称泛美联盟)。这是美国为称霸西半球迈出的关键一步。

1898年,美国为了夺取正在衰落的老牌殖民国家西班牙的殖民地,乘古巴、菲律宾独立战争胜利在望之机,借口军舰被炸,挑起了美西战争。结果,美国从西班牙手中夺取了波多黎各、关岛和菲律宾,古巴在事实上也沦为美国的“保护国”。美西战争是第一次重新瓜分世界的帝国主义战争。

美西战争后,美国对拉丁美洲交替推行“大棒政策”和“金元外交”,它是在保护美国公司利益和预防其他列强可能干涉拉美事务的借口下,以先发制人的手段干涉拉美各国内政的帝国主义政策。霸占巴拿马运河区就是推行“大棒政策”的突出事例。“金元外交”使美国资本大量渗入拉美,奴役和剥削当地人民,把整个拉美变成了美国的“后院。

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美国发展到了帝国主义阶段,为了获得更多的市场和原料,美国把扩张的目光又瞄向了世界。但是,放眼望去,世界已瓜分完毕。从1884年到1900年,英国夺取了370万平方英里的领土,法国和德国分别夺得360万平方英里和80万平方英里领土。整个非洲大陆,除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外,都已变成欧洲列强的殖民地。亚洲面积为1681万平方英里,至少有944万平方英里的土地由欧洲列强统治,其中:649.6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在俄国的殖民统治下,199.8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在英国的殖民统治下,58.7万平方英里和24.8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在荷兰和法国的殖民统治下,11.4万平方英里的土地在美国的殖民统治下。

要想从别的列强嘴里夺肉吃,只有战争。美国通过对西班牙战争,将领土扩大到亚洲之后。又于1898年7月吞并了夏威夷,1899年,美国占领威克岛,与德国瓜分了萨摩亚群岛,得到具有主要军事战略地位的东萨摩亚的伊拉岛及位于该岛的帕果-帕果港。

在20世纪初,中国、土耳其、波斯、阿富汗、尼泊尔等国,虽然名义上是独立的,实际上都沦为半殖民地。西方列强正加紧瓜分的步伐。

当时美国驻中国公使田贝认为,如果容忍列强瓜分中国的势头蔓延下去,美国就会失去这个“世界上最大的市场”。

于是,美国卿约翰·海于1899年9月6日和1900年7月3日,两次向英、德、俄、日、意、法诸国发出“门户开放”照会,打着“保全中国领土及行政的完整”的幌子,提出“世界各国可以获得同等和公正的条件,在清帝国从事贸易等等。”这就是有名的“门户开放”政策,“门户开放”政策的实施标志着美国对华政策的新阶段,即从长期以来跟在英国炮舰后面“分一杯羹”的传统政策,转变为奉行独立的帝国主义大国政策。

1911年4月,美、英、法、德组成的四国银行团与中国签订币值协定,同年5月,签订了湖广协定。开始加入了瓜分、殖民中国的行列。

接着美国利用两次世界大战,通过向双方出售和在交战双方筋疲力尽、两败俱伤的情况下再参战的做法,获得了在世界范围内的政治、经济以及军事利益。在两次史无前例的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是世界大国中唯一的、最大的受益国。

第一次世界大战从1914年8月4日全面爆发后,美国同交战双方进行贸易。从1914年到1916年,美国对欧洲的出口由15亿美元猛增到55亿美元。战争期间,欧洲各国对外输出减少,美国迅速填补这个市场的真空,出口也从25亿激增为55亿。一战期间,美国接受各国的大批订单。从1914年6月到1917年6月,美国外贸顺差从4.3亿美元增加到35.6亿美元。战前经济十分萧条的美国从1915年起,经济进入了为期五年的“战争繁荣”期。

由于美国截获密电得知德国答应帮助墨西哥夺回新墨西哥等三州,1917年4月6日美国才正式对德宣战。美国不仅参战晚,国内生产能力未遭受破坏,而且军费也比其他参战大国低。英国的战争费用占本国国民财富的32%,法国占30%,德国占22%,美国仅占9%。损失较少,获利最大。到1919年,世界上有20多个国家向美国借债,“协约国”向美国借债100亿美元,其中英国和法国分别向美国借债40亿美元和30亿美元。美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和最大的资本输出国。美国的黄金储备从1913年的7亿美元增加到1930年的45亿美元,占世界黄金储备的40%,世界金融中心开始从伦敦向华尔街转移。

从1937年7月7日,日本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拉开序幕。1939年9月1日,德军入侵波兰,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开始。这是一次规模空前的战争,它给世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先后参战的国家和地区达61个,占世界人口的80%,即17亿人口卷入了这场战争,其中参战军队达1.1亿人,死亡人数约6000万;直接军费开支达13520亿美元,占各交战国国民收入总和的60%至70%;经济损失超过4万亿美元。美国却又一次成为最大受益国。1935年8月31日,美国国会虽然通过了中立法。在很长时期内,美国同交战双方做生意。同年10月3日,意大利侵入埃塞俄比亚,10月间美国对意大利的石油出口比平时增加了1倍,11月增加2倍。美国是日本侵华战争所需战略物资的主要供应国。1937年,美国对日出口约28900万美元,其中石油、精炼油废钢铁、原棉4种战略物资为14200万美元,约占出口总额的1/2。直到1941年12月7日,日本对珍珠港发动突袭,在港内的美国太平洋舰队几乎覆没,第二天美国才对日宣战。从1941年3月起到1945年8月,美国通过实施租借法,共提供租借物资(包括运送这些物资的劳务)约400亿美元,从其他反法西斯同盟国获取的各种战略物资、原料和劳务共约73亿美元。罗斯福总统总结说:租借法带给美国的好处,“不能用多少美元来评价,因为计算既要计算人的生命,也要包括物资”。杜鲁门总统认为:“用在租借上的钱,无疑拯救了许多美国人的生命。每一个通过租借法得到装备去参战的俄国、英国或澳大利亚的士兵,都减少了我国青年的战争危险性。”

在战争需求的刺激下,美国生产迅猛上升,再次出现了战时经济繁荣。1938~1943年,美国工业生产年均增长率高达12.7%。经过“二战”,美国工业产值占资本主义国家工业产值的比重,从1937年的42%上升到1945年的60%;对外贸易额所占比重,从13%上升到32%;美国掌握了世界黄金储备的2/3,美元与黄金挂钩,美国成为“金元帝国”。美国夺取和垄断了世界上重要的原料。1945年,美国控制了资本主义世界(不包括美国)石油的46.3%,铜矿的50%~60%,铀的绝大部分,铝、锰、锡等占亚、非、拉地区生产的22种重要矿产的1/4~1/2。美国在全球建立了近500个军事基地。1946年4月6日,美国总统杜鲁门在一次演讲中宣称:“美国今天是一个强大的国家,没有一个国家比它更强大……这意味着,我们拥有这样的力量,就得挑起领导的担子,并承担责任。”

战后,成立了以美国为主导的联合国,美国实现了在世界范围的政治霸权。但是,面对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崛起。美国人怕的要死,生怕给资本主义带来灭顶之灾,于是当起了带头大哥,企图遏制和扑灭社会主义的烈火。所用的方法依然是战争和军事干预。为对抗“共产主义的严重威胁”,插手希腊内战,干涉土耳其军队改组,扑灭了希腊人民革命,控制了土耳其。违反开罗宣言,独占日本,不清算日本的战争罪行,把日本培养成对抗共产主义世界的同盟军。出兵侵略朝鲜,大规模进军越南,企图阻止***掌权,围堵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等等。

在和苏联争夺世界霸权中,美苏两国针锋相对,极力扩大自己的势力范围。继古巴导弹危机之后,1983年3月23日,里根总统根据苏联的弱点,提出并实施“战略防御”,即“星球大战”。进行大规模的武器军备竞赛。到1992年,美国和苏联分别拥有9862枚和10909枚核弹头。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认为,里根“抓住苏联当时集中精力发展军事力量,而其他方面物质基础薄弱的弱点,通过坚决发展战略防御,最终拖垮了苏联。”

冷战结束后,美国成了唯一的超级大国,实现了经济政治和军事霸权。2000年,美国GDP占世界GDP的比重从1990年的24.5%上升到31.5%;美国研究与开发投资占世界研发投资的45%,相当于西方其他几个大国研发投资之和;美国军费开支占世界军费总开支的41%,相当于其他大国军费开支之和;美国的国际竞争力已连续9年居世界第一位。德国《明镜》周刊认为:“在人类的整个历史上,肯定没有一个国家像当今美国那样,通过其政治、坦克和产品牢牢地控制着世界。”

在世界上处于独一无二的位置上,美国更是为所欲为。充当世界警察,为强化自己的霸权地位,在处理国际关系中动辄使用武力。侵略巴拿马,把诺列加总统掳到美国。发动海湾战争,轰炸南联盟,入侵海地,侵略阿富汗,重兵占领伊拉克。用兵的频率前所未有,把一场场战争的灾难带给受害国人民。从而在中东、中亚和巴尔干地区建立起了新的基地。

进入21世纪,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危机不断,经济每况日下,穷兵黩武的美国已经力不从心,不得不进行战略收缩。但扩张主义的传统和称霸世界的本性没有改变。随着中国和一批新兴国家的崛起,担心自己霸权不保的美国,又把战略中心转到亚太,一边以美元为武器,打货币战争,占有别国的财富;一边在中国周边部署军事包围圈,拉拢和中国有领土有争议的国家,频繁不断进行针对中国的军事演习,企图分散中国的注意力,遏制中国的发展。妄想日不落美,永远称霸世界。

高中历史中的美国历史

美国历史上有四位总统死于枪杀:

第16任总统亚伯拉罕·林肯(Abraham Lincoln),于1865年4月14日晚10:15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Washington D.C.)的福特剧院(Ford's Theater)遇刺.次日上午7:22身亡。

第20任总统詹姆斯·阿布拉姆·加菲尔德(James Abram Garfield),于1881年7月2日上午9:30在华盛顿哥伦比亚特区遇刺。1881年9月19日晚10:35死于感染。

第25任总统威廉·麦金利(William McKinley),于1901年9月6日下午4:07在纽约州布法罗(Buffalo,New York)的Temple of Music遇刺。1901年9月14日上午2:15伤情恶化去世。

第35任总统约翰·菲茨杰拉德·肯尼迪(John Fitzgerald Kennedy),于1963年11月6日中文12:30在德克萨斯州达拉斯(Dallas,Texas)遇刺,不久身亡。

威廉·杰斐逊·克林顿人物简介

美国独立战争

涉及的历史有:

英属北美殖民地的社会经济状况

美利坚民族的形成

资本主义的发展和英国的殖民压迫(根本原因)

波士顿倾茶(导火线)

来克星顿枪声——独立战争的爆发1775年

建军——第二届大陆会议决定组成大陆军,华盛顿为总司令

建国——发表《独立宣言》1776年7月4日,杰斐逊

转折——萨拉托加大捷,1777年

胜利——约克镇英军投降,1781年

结束——1783年,英美签约,英国承认美国独立

评价——美国独立战争既是民族,又是资产阶级革命(1775-1783年)

共和政体的确立——1.颁布《1787年宪法》;2.组成第一届联邦 *** 。

(充分体现了法国启蒙思想家孟德斯鸠的三权分立思想,即美国国会掌握立法权,总统掌握行,联邦最高法院掌握司法权)

意义——建立了近代美洲第一个独立国家;为美国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奠定了基础;对法国大革命和拉丁美洲的独立运动也产生了积极影响。

美国南北战争(美国内战)

爆发的原因:北方资本主义工商业经济和南方奴隶制种植园经济的矛盾

19世纪上半期,废除奴隶制度运动的高涨

1860年美国总统大选共和党候选人林肯当选为美国总统

正式爆发:1861年,南方军队挑起战争,南方一些州宣布建立南部同盟,公开,美国内战爆发。

联邦 *** 对策:通过《宅地法》和林肯发表《解放黑人奴隶宣言》

1863年葛底斯堡战役北方军队获胜,开始掌握战争主动权。

结束:1865年,南方军队投降。

性质及其意义:是美国历史上第二次资产阶级革命,维护了国家统一,废除了奴隶制度,进一步扫除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障碍,为美国资本主义经济的起飞铺平了道路。

但是,内战并未彻底消除种族歧视,黑人仍然受到不平等的待遇。

美国西进运动

这些内容都是美国历史的重要部分,在世界近现代史上册

世界近现代史下册部分:

美国20世纪30年代初的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美国

战后冷战时期的美国

苏联解体,两极格局打破之后的美国

(单边主义,推行强权政治,霸权主义,使得世界出现“一超多强”局面)

还有,两次工业革命中的美国(上册),以及中国近现代史部分里面美国的对华政策和对华行动,包括晚清时期对中国的侵略,强迫清 *** 与其签订《中美望厦条约》。

在世界史部分,日本的明治维新章节有一个重要细节就是1853年美国佩里舰队叩关,史称“黑船”,由此打开了日本的国门,强迫日本与西方列强进行通商往来。

基本上就是这些了,很详细吧?楼主给分给分啊!

急!甲午战争前后,美国或朝鲜对华政策及其启示?

威廉·杰斐逊·克林顿

威廉·杰斐逊·克林顿(WilliamJeffersonClinton),通常被称作比尔·克林顿(BillClinton),1946年8月19日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霍普,美国民主党政治家。

16年,克林顿出任阿肯色州司法部长。18年至1980年任阿肯色州州长,1982年至1992年又连续5次担任州长。克林顿任州长期间,在推动州教育改革和实施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成就,被选为美国南部经济发展政策委员会,兼任全美州长联席会议,并曾协助总统主持国家最高教育当局的工作。1990年,克林顿被选为民主党最高委员会。1992年成功当选为美国总统,1996年,成功连任。2013年11月20日,荣获总统自由勋章。

克林顿在担任总统期间,提出新的经济政策,对美国国内的教育进行改革。

中文名:威廉·杰斐逊·克林顿

外文名:WilliamJeffersonClinton

别名:比尔·克林顿

国籍:美国

出生地:美国阿肯色州霍普镇

出生日期:1946年8月19日

职业:政治家

毕业院校:耶鲁法学院、牛津大学

信仰:浸信会

主要成就:第42任美国总统

两度荣登时代周刊年度风云人物

代表作品:《总统失踪》

职务:克林顿基金会

所属政党:民主党

夫人:希拉里·克林顿

人物经历

早年生活

1946年8月19日,克林顿出生于美国阿肯色州霍普镇一家叫朱莉娅·切斯特的医院,克林顿出生时名为威廉·杰斐逊·布莱斯三世(WilliamJeffersonBlytheIII)。

克林顿出生后,他的母亲独自一人前往新奥尔良学习护理,将克林顿留在了开杂货店的外祖父母身边。

1950年,克林顿就与母亲和继父共同生活在温泉城。

1960年,约翰·肯尼迪当选为总统。在克林顿读到中学最后一年的时候,他被选派到华盛顿特区参加青年领袖联合会的会议,在白宫受到肯尼迪的接见。

1962年,克林顿作为阿肯色州学生代表,到首都华盛顿出席全国青少年团体代表大会。

1964年高中毕业后考入乔治敦大学,主修外交专业,曾担任大学学生会并协助联邦参议员威廉·富布赖特工作。

1968年,克林顿大学毕业,获国际政治学学士学位,并考取罗兹奖学金赴英国牛津大学学习。

10年,他考入美国耶鲁大学法学院。

13年毕业,获法学博士学位,同年到阿肯色州州立大学担任教授。

初入政坛

16年,克林顿出任阿肯色州司法部长。

18年至1980年任阿肯色州州长,1982年至1992年又连续5次担任州长。克林顿任州长期间,在推动州教育改革和实施经济发展方面取得成就,被选为美国南部经济发展政策委员会,兼任全美州长联席会议,并曾协助总统主持国家最高教育当局的工作。

1990年,克林顿被选为民主党最高委员会。

竞选总统

克林顿决定参加1992年的总统选举,挑战寻求连任的共和党总统老布什。当时刚刚经历过海湾战争的老布什似乎铁定连任,而民主党内其它的几位对手,特别是纽约州州长马里奥·郭默(MarioCuomo)也都跃跃欲试,克林顿当选的机会很小。

克林顿在全国第一场新罕布什尔州初选输给了马萨诸塞州参议员宗格斯,但他后来居上,赢得了民主党提名。

1992年7月9日,在党内初选中获胜的克林顿选择了参议员艾伯特·戈尔作为他的竞选伙伴。最初许多人都批评这项选择十分不智,因为戈尔就来自于与阿肯色州接壤的田纳西州,两州皆在南方,违反了正副总统候选人来自不同区域的传统选战策略。

1992年11月4日凌晨,克林顿击败老布什,成为第42任总统。

克林顿最终赢得了1992年选举的胜利,这主要是因为他的竞选策略专注于国内议题,特别是当时陷入低谷的美国经济。

连任总统

1996年总统大选,克林顿赢得连任。

离任生活

1999年,克林顿夫妇法定住址迁往纽约市郊。克林顿总统离任后出版回忆录《我的生活》(MyLife),现居纽约。

2004年,出版回忆录《我的生活》;11月18日,克林顿图书馆在阿肯色州首府小石城举行落成仪式,克林顿、小布什、老布什、卡特和美各界人士及各国代表出席了克林顿图书馆的开馆仪式。

2009年8月4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访问朝鲜,成功争取朝鲜释放两名被判劳教的美国女记者。这次是克林顿卸任后首度访问平壤,也是继卡特后,访问朝鲜的美国第二位前总统。

2013年11月20日,时任美国总统在白宫向前总统克林顿颁发总统自由勋章。

2018年6月3日,美国前总统克林顿和美国著名惊悚家詹姆斯·帕特森开启新书巡展,足迹将遍布美国和加拿大多地。6月5日,克林顿和詹姆斯·帕特森合著的《失踪的总统》(ThePresidentisMissing)正式亮相,全球同步发售;12月5日,克林顿与、小布什、卡特、特朗普一同出席了老布什的国葬。

为政举措

政治方面

1993年,克林顿签署行政命令,先后要求废除联邦的内部规制的二分之一,并对新的规章制度进行严格的审查。1995年2月,克林顿又指示大约68个监管机构的负责人,责令其废除过时的制度、规章、条例;同年3月,克林顿颁布总统令,提出“理顺的工作程序”这一要求,其核心目标依然是废除过时的繁文缛节,提高工作效率,节约经费。通过废除、减少了大约页的16000页的过时的规章制度,每年可节约280亿美元的经费。及至2000年,这一情况更大有改观。

经济方面

美国参众两院于1993年通过了《年预算调整法》,这一法案开启了对全社会征税的序幕,同时,这一法案也是未来十年间税收的总纲领。此后,克林顿签署的《削减赤字法案》规定,在今后的五年中,的财政赤字要消减4968亿美元,而在这些被削减的赤字总量中,税收则占到2420亿美元。就税收的内容来看,这一时期的主要税种是公司税和个人所得税。上述法案颁布后,全美万家大小公司中将有超过2700家公司符合这一增税标准。此外,在公司税收这一方面,克林顿进一步严格执法,并严格地查处了许多美国国内和外国在美开设的公司偷税漏税的行为,通过这种行政和司法的打击,使得联邦的财政又得以每年增加150亿美元左右。

除了个人所得税和公司税,克林顿还明确了一系列增税,这些包括:第一、医疗照顾保险税,该税种在上述两个征税法案颁布之前的征收对象为年工资超过14万美元的群体,而新法案颁布后,不论是否超过14万美元,这一群体的税收都要被征收。第二、社会保险税,该税种规定,年收入超过3.5万美元的个人和年收入超过4.5万美元的美国家庭都要缴纳此税种。这样一来,缴纳社会保险的人数较之以前就有了很大的增长,有数据表明,在工薪阶层这个群体中,缴纳社会保险的由1991年的55%上升到了1996年的84%。统计数据表明,该项增税则能使联邦另外多增加高达270亿美元的额外税收。第三、运输燃油增税,新的增税法案颁布后,美国的汽油价格从之前的每加仑14.1美分增长到了每加仑18.3美分。

19年,在关于税收问题上,克林顿总统又签署了新的法案《年平衡预算法案》,在这一法案中,联邦对此前所实施的关于税收的诸种政策又做了新的调整。总体来说,这一法案还是仍然贯彻了克林顿总体的一贯思路和立场,仍然把削减财政赤字作为税收政策的核心内容。

社会方面

克林顿总统上任伊始就开始着手制定医疗改革,但没有能够提交国会表决而失败。

克林顿在总统第二任期注重环境保护,19年《京都议定书》在日本京都通过。虽然美国国会未核准《京都议定书》,但克林顿在副总统艾伯特戈尔的支持下,于1998年3月签署了《京都议定书》。

教育方面

克林顿认为,教育是经济复苏与繁荣的关键所在。在总统就职演说中提到:“最重要的是,让我们把教育置于第一优先的位置”,在19年国清咨文中,克林顿总统表示:“在通往未来的必经之路上,此刻要迈出最重要的一步,在接下来的四年工作的首要任务就是确保所有的美国人享受到世界上最好的教育。”在执政的八年时间里,克林顿总统共发出教育政策倡议120次,国会通过了五部教育立法,其主要成就包括增加“开端”资金、改革学生、资助预防暴力、颁布《学校通向就业机会法》等。

克林顿总统执政期间的教育政策,涉及基础教育、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领域,有作为其执政期间教育改革的纲领性长远规划,亦有落实具体的教育行动和。克林顿总统的教育政策与改革实践是对老布什教育改革的传承,但是在其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和创新。其执政期间的教育政策有秉承平等理念,强调全民教育;关注弱势群体,实现教育均衡;注重教育质量,立足一流教育;制定统一标准,促进教育改革;实施绩效责任制,完善评价体系;加大财政投入,促进教育发展;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大力发展特许学校;重视教育信息技术,推进现代化教学等八个特点。

克林顿执政期间的教育政策虽然取得了一些成效,但是并没有达到预期所有的目标,教育政策在实施过程中,存在部分目标过高,难以实现;信贷运转困难,教育发展后劲不足;统一标准无法落实,教育差异依然明显等问题。

外交方面

克林顿在任内一直极力推动环境外交。克林顿上任后,在行政部门如院、国家安全委员会、行政管理和预算局任用很多环保主义者。在的行政机构设置上,克林顿也进行了效果显著的改革。1992年,美国院增设一名副卿,主要负责国际环境外交,同时增设助理卿,专门处理与环境相关的国际海洋、环境和科学事务等问题;还创建了一些环保行政部门,比如环境生态服务中心、白宫环境政策办公室、可持续发展总统委员会;此外克林顿时期还试图提升环境署到内阁级别的地位,可惜因国会反对而最后失败。克林顿还解散了一个危害环境的机构,就是前总统老布什所创立的竞争力委员会。

克林顿还对发展中国家展开经济援助。据统计,克林顿第一任期和第二任期对外环境外交援助预算占美国整个对外援助预算各达到10%和10.6%,而其前任老布什和继任者小布什的援助比率仅是7.6%和9.2%。除了直接的经济援助,克林顿还尝试缩减不发达国家外债以用于环境保护的方法,即“以债务换自然”的方法,来帮助这些相对落后的国家应对环境问题。

克林顿在任期间高度重视环境外交问题,出台了美国历史上第一份环境外交报告,提高了环境外交在美国外交中的地位;还积极开展环境外交援助,相对落后的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是主要的受援助地区。克林顿最突出的环境外交成就则是在削减温室气体排放、应对全球变暖方面。克林顿还积极参与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的缔约方大会,并推动了《柏林授权书》和《京都议定书》等重要国际文件的产生。

在克林顿的第一任期内,克林顿实施严厉的对华政策,在“”、“武器扩散”等问题上向中国施加压力。

1993年7月,克林顿开始认识到,中美关系恶化下去会对美国不利;7月4日,克林顿赴东京出席七国首脑会议时放风,将“开始重新研究对华政策”;9月初,克林顿签署了一份《行政备忘录》,决定改变强硬态度,奉行与中国进行全面接触,提高对话级别,开展广泛交往的政策;11月19日,克林顿在西雅图会晤了时任中国国家,认为“中、美间存在许多共同利益”,“要保持高层接触。”但在随后的记者招待会上,克林顿表示仍会执行《与台湾关系法》。1996年5月16日,克林顿表示愿意“同中国改善关系”,重申“一个中国”的政策。

19年10月26日至11月3日,正式访美,期间,克林顿就双边关系和共同关心的全球问题与进行了会谈,并发表了《中美联合声明》,声明声称美国将致力于建立“美中建设性的战略伙伴关系”。其后,美方加强了同中方在军事、安全、和宗教等领域的对话和交流。

1999年5月8日凌晨,美国制造了中国驻南斯拉夫联盟共和国大使馆被炸(参见:五八);6月3日,克林顿继续延长对华正常贸易关系;9月11日,克林顿同在新西兰举行了会晤,表示美国支持中国尽早加入世贸组织;11月15日,美国同中国签署了关于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双边协议。

2000年9月8日和11月16日,克林顿同又举行了会晤;9月19日,美国参议院通过了对华永久正常贸易关系议案。

人物荣誉

个人著作

社会活动

2001年,创立克林顿基金会,其主要的任务是“加强美国和世界人民面对全球性挑战的相互依赖能力”,重点突出在健康安全、经济权力、领导能力发展和公民服务、种族和民族与宗教的和解等4个领域。

2004年,印度洋海啸后克林顿曾出任过联合国海啸灾后恢复问题特使。

2005年4月13日,联合国秘书长科菲·安南任命克林顿为援助海啸灾区特使。

2009年5月19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宣布任命克林顿为联合国海地事务特使,负责推动和协调国际社会帮助海地恢复重建。

个人生活

克林顿的父亲小威廉·杰斐逊·布莱斯是一名销售设备的公司的推销员,他在与克林顿的母亲弗吉尼亚·德尔·卡西迪·克林顿相识之前已经结过3次婚,有两个孩子。1946年5月17日,克林顿的父亲意外溺水身亡,年仅28岁。

在克林顿4岁那年,母亲因生计所迫嫁给了嗜酒成性的汽车推销商罗杰·克林顿,罗杰对克林顿还算过得去,但对维吉尼亚却经常施暴。

1968年,罗杰因癌症去世,不久后,维吉尼亚嫁给了第三任丈夫杰夫·德怀尔。德怀尔是个理发师,在阿肯色州当地经营一家非常有名的理发店,很有绅士风度,但却因股票而入狱9个月。克林顿对德怀尔很有好感。不过维吉尼亚和德怀尔的婚姻仅维持了5年,就因德怀尔患糖尿病并发症去世而告终。

维吉尼亚的第四任丈夫名为迪克·凯利,凯利生前在阿肯色州首府经营一家食品代理公司,维吉尼亚和凯利在一次马术比赛中相识并坠入情网,最后于1982年结婚。维吉尼亚于1994年1月6日去世。在维吉尼亚去世后,凯利也一直和克林顿一家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并经常与克林顿相约打高尔夫球。2007年,凯利逝世。

15年,克林顿与希拉里结婚,婚后育有一女。

人物评价

克林顿是美国自富兰克林·罗斯福总统之后“白宫最杰出的战略家”。(佛蒙特州前州长霍华德·迪恩评)

克林顿担任美国总统期间为推动中美关系发展作出了积极努力,以及卸任后同中方在扶贫、慈善、卫生防疫特别是艾滋病防治等领域开展了有效合作。(评)

人物争议

旅行门:为了安插希拉里的人马,克林顿刚上任便解雇了白宫旅行办公室主任比利·戴尔以及其它六名职员。当外界质疑声起,白宫令联邦调查局调查戴尔,指控他盗窃公款,试图为解雇提供合理借口。经过长达两年的诉讼,陪审团仅讨论了两个小时便判决戴尔无罪。备忘文件显示克林顿夫妇的好莱坞友人哈瑞·汤普森想要包揽白宫的旅行业务。

白水案:起因于一宗克林顿夫妇参与的称为白水的土地开发案。该案涉了包括逃漏税、利益输送等违法情事,在初期的调查过程中关系人温斯·佛斯特又自杀身亡,导致司法部介入调查。白水案的调查最后没有发现克林顿夫妇的违法证据,但是却引出一系列案外案,导致15人被定罪,包括克林顿夫妇的商业伙伴麦杜格,律师同事韦伯斯特·哈勃,以及克林顿的副州长吉姆·塔克。

档案门:克林顿调阅了900多位共和党高层人士的联邦调查局档案。曝光后白宫宣称这是不小心的一个错误。根据当时的克林顿谋士、但后来与克林顿决裂的迪克·莫里斯爆料,是在他把令人担忧的民调结果告诉希拉里之后,希拉里展开了对敌对党人士的扒粪工作。

高尔夫门:白宫幕僚戴维·瓦金斯私自调用总统直升机去打高尔夫球。曝光后瓦金斯被迫辞职。

哈勃门:掌握许多内幕的希拉里前法律同事韦伯斯特·哈勃,似乎不正常的总能得到贵人相助。在被定罪的哈勃被迫从司法部辞职、等待入狱的五个月空档,印度尼西亚力宝集团竟然雇用他为法律顾问,付给了他25万美元的酬劳。

印度尼西亚门:一对家境中等的印度尼西亚夫妇竟然能够捐献452000美元政治献金给民主党全国委员会。该对夫妇与力宝集团有关系。共和党人怀疑其中有利益交换。

葆拉·琼斯:前饭店女雇员葆拉·琼斯指控克林顿在担任州长的时候把她叫到僻室并对她暴露。琼斯指控所引发的调查导致了后来的莫尼卡莱温斯基。

珍尼佛·弗劳尔斯:珍尼佛公布和克林顿有长达11年的恋情;克林顿则坚称他们两人“没有11年的恋情”。数年后,克林顿承认他和佛劳尔斯有10年(而非11年)的恋情。此事为克林顿油嘴滑舌的代表作之一。

凯萨林·威莉:竞选志工凯萨林·威莉指控克林顿对她。

娃妮塔·布罗垂克:知情人士指控克林顿在担任阿肯色州检察长期间了娃妮塔;当事人不愿意再出面,但是也没有否认这个说法。

阁员滥用公款:能源部长海若·欧莉蕊被揭发用公款雇用形象设计师为她个人服务、频繁在外国旅行、而且每次旅行都铺张浪费。

阁员包养情人:住屋部长亨利·辛西奈罗包养情人、付钱想要封口、又对联邦调查局探员撒谎,最后被迫下台。

阁员利益冲突:农业部长迈克尔·埃斯比涉嫌接受泰森食品公司的招待观赏超级杯足球大赛。农业部负责管理泰森食品所在的食品业,埃斯比被迫下台。

林肯套房:1994年,民主党期中选举惨败之后,共和党声势大振,克林顿担心他将在1996年连任失败,于是加大力度筹措竞选经费,国家公器明码实价的出售。只要捐献10万美元政治献金,就可以在白宫的林肯睡房住一晚;与克林顿喝咖啡也有价钱。

莫尼卡·莱温斯基:1998年,克林顿同白宫女实习生莫尼卡·莱温斯基的性丑闻被曝光,受到司法部门调查。共和党并在国会提出了弹劾议案,但定罪未获通过。这就是著名的“拉链门”案件,一般认为此案的政治意义大于其法律意义。

特赦门:克林顿在任满离职前数小时特赦了140人,许多引发争议,包括他的弟弟(毒品罪),马科·瑞奇(逃漏税),以及数名付了20万美元给希拉里兄长休·罗丹的毒贩和诈欺犯。一名特别检察官被指派来调查特赦门。

一)利用日本崛起向西冲击中国和俄国 第一个时期是在19世纪后半叶,美国从侵略日本到承认并支持日本西太平洋崛起,抵制日本向东太平洋扩张,鼓励和支持将日本扩张力量向西北俄国和南洋释放,以达到借日本冲击西太平洋俄国和英国力量的同时,也牵制英国在东太平洋形成对美国的海上压力的目的。这时美国在太平洋的主要矛盾并不是与日本的矛盾,而是美国与包括俄国在内的西方列强的矛盾。美日矛盾是附属性矛盾。 19世纪下半叶的东亚政治呈现如下基本特征:1. 中华大清帝国、俄罗斯沙皇帝国在内乱中衰落;2. 俄国与英国在欧洲争霸而导致英日结盟,日本崛起;3. 美国为与英国、荷兰等争霸太平洋,支持日本在东亚崛起并向南冲击英荷势力范围;4. 美国为减少日本崛起对太平洋东岸的冲击,怂恿并限制日本向太平洋西岸扩张。 历史进入19世纪中叶,世界政治已是风雨飘摇,世界运势正在西半球上升。在欧洲是俾斯麦统一德国、俄国农奴制改革,在北美洲是美国林肯统一美国;亚洲在西方殖民主义侵略的刺激下,印度被英国全面占领,中国发生了太平天国农民大规模造反并被镇压,日本则在西方炮舰冲击下出现明治维新。 1840年中英战争及中国战败,对东亚政治是一个巨大的震动。它一方面将西方对东方的主要压力吸引到中国,这相对减轻了其他像日本这样的国家通过改革实现国家转型 的压力。另一方面,它又燃起东亚国家,尤其是一直视中国为至尊的日本看到挑战中国东亚中心地位的可能性,以及欧洲列强在非洲和南美洲的殖民瓜分完毕后,进一步向东亚扩张的冲动。这同时又导致欧洲列强与日本、美国、俄国在东亚地区的冲突。其间,美国东亚外交政策的总目标是承认日本崛起并尽可能将日本扩张势头向西北大陆和南方台湾牵引,以冲击英国、俄国在太平洋地区的势力范围,同时还有避免日本东进与美国冲突的策略考虑。 19世纪40、50年代,大清王朝在战争中的失败使中国成了吸引西方列强的东方“磁场”,就在欧洲列强将目光集中在轰然倒地的东方巨龙——中国时,美国则开始将目光停在次一级的猎物——日本。除了美国力量不足以与西方列强争食的原因外,美国关注日本更有地缘政治的原因。关于此,刘世龙同志在《美日关系(1791-2001)》中说得比较深刻: 进入1848年后,日本在美国远东政策中的地位已升至这种程度,开国只是时间问题。美国的扩张欲望不及英、俄等国,却要抢先迫使日本开国,究其原因,是因为日本的战略地位对美国最重要。此时,太平洋两岸的地缘政治,经济格局正在发生划时代的变化。在太平洋东岸,加利福尼亚于1848年发现金矿,加速了美洲西海岸的开发。加利福尼亚于1850年成为美国的第31个州,标志着美国成为一个大岛,从单纯的大陆国家变为兼具大陆国家和海洋国家双重性质的国家。这不可避免地使美国更加重视太平洋和海外扩张。在太平洋西岸,上海于1843年开埠,使日本成为中美航线上的必经之地。随着上海逐渐取代广州而成为中国的外贸中心,日本之于美国的重要性逐步上升。1850年加利福尼亚的飞剪快船开辟一条新航线,把纽约、旧金山、上海(或广州)、伦敦联系起来,使日本的地理位置更形重要。1849年,美国太平洋邮船开辟纽约至旧金山的轮船航线,使建立横跨太平洋的轮船航线成为指日可待的事。轮船时代的来临,使横亘在中美航线上的日本列岛成为美国的必经之地。在当时的技术条件下,要横渡太平洋,加煤站必不可少,日本于是与夏威夷一起成为美国觊觎的对象。不仅如此,当时还认为日本可大量供应煤炭,这为不产煤的夏威夷所不可企及。 当然,这里还需要补充的是,这时美国之所以关注日本,是由于太平洋,尤其是现在被美国视为生命线的通往印度洋必经的马六甲海峡的中太平洋洋区当时已被西班牙、英国、德国等欧洲列强瓜分完毕。由于中国的吸引,日本连同东北亚地区,仍是这些欧洲列强没顾得上的“羔羊”,这样日本便成了当时只有资格吃“剩食”的美国扩张的最佳方向。在瓜分中国问题上,美国提出“门户开放”政策,不求独占,只求分羹;而对待日本,一旦时机成熟,美国则会独吞。正因此,美国后来取“黄雀在后”的政策,在鼓励日本向中国、俄国、英国发难完毕后,再联合这些国家击败并独占了日本。当然这只是后话。 19世纪中叶,与中国锁不住国才被迫开放的经历一样,1633年至1639年,幕府五次发布“锁国令”,只允许同中国、荷兰、朝鲜三国有限制地贸易。1853年7月,美国东印度舰队司令佩里率领4艘舰船驶抵江户湾浦贺附近,强求日本开港通商。1854年2月佩里又率7艘舰船重抵江户湾,3月胁迫日本签订《神奈川条约》,规定对美国开放下田、箱馆(今函馆)两港,给予美国最惠国待遇等。佩里叩关迫使日本从锁国到开国。1858年又签订《日美修好通商条约》。主要内容包括开放神奈川(今横滨)、长崎、新潟、兵库等港及江户、大板两市,美国享有治外法权。此后,日本同荷兰、俄国、英国、法国也签订了类似条约。日本逐步陷入半殖民地深渊。 与中国太平天国革命出现的原因大体相同,日本开放后农民起义和市民此起彼伏,但社会危机却导致日本走了与中国不同的维新道路。1868年日本实行明治维新。1869年宣布版籍奉还,1873年改革地税,1889年颁布帝国宪法,1890年召开帝国会议。这些措施促进了日本资本主义的发展。日本通过维新运动废除了封建幕藩体制,建立了民族国家,走上资本主义,继而为争霸走上帝国主义扩张道路。 面对日本的崛起,美国开始考虑与日本的关系。当时日本与美国在东太平洋夏威夷问题上有着深刻的矛盾,美国要想化解并利用这种矛盾,就要考虑用其他利益与日本进行交换。为此,美国取鼓励日本向南和向西扩张的政策,试图以牺牲英国和中国、俄国的利益来减轻日本在夏威夷问题上对美国的压力。1871年7月6日,美国驻日公使德朗写道:“一旦我们和中国发生纠纷,或是和朝鲜的纠纷增加扩大,则(日本)乃是一个为友固可欢迎,为敌深可惧怕的国家。” 因此,与其与日本发生冲突,不如让日本与美国的主要对手相争,而自己坐收渔翁之利。对此,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先生在其主编的《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讲得更加明白: 19世纪70年代,美国的政策发生了历史性的转折(这在很大程度上预示了华盛顿未来的远东政策),美国官员抛开其欧洲同伴,单独向日本提供帮助,后者自1868年开始政治转型并取得惊人成就,它决心仿造西方的工业化模式实现本国的现代化。70年代中期的美国驻日公使约翰·A.宾厄姆对日本要求关税自治表示同情,他还意识到,美日合作可以削弱英国在日本市场的强大地位。这便是美国政策转变的开端。 1854年7月11日,美国在日本开国仅3个多月后便迫使琉球王国与之缔结不平等条约,在琉球取得通商权和治外法权。琉球接近荷兰、葡萄牙、英国、法国和西班牙在南中国海的势力范围,并与中国有更近的藩属关系。美国知道自己无力与欧洲列强抗衡,就鼓励并为日本向南方扩张铺路。1872年10月15日,日本对琉球取单方面行动:以设琉球藩的方式开始吞并琉球。美国在日本承诺保证美国在琉球的利益的条件下,对日本的行为“未提出异议” 。 如果说19世纪70年代的美国在琉球问题上先放任后偏袒日本,那么在日本侵略中国的台湾问题上,它更是乐观其成。 1871年11月发生琉球居民因船只遇难而漂流到台湾东部后船上人员被杀。1872年2月,美国驻厦门领事李仙得为此乘美国船到台湾问罪。10月12日,李仙得返美途经日本横滨。美国驻日公使德朗将参加过美国1867年侵台活动的李仙得介绍给日本外务卿副岛种臣。 10月24日德朗会见副岛种臣,在谈及台湾问题时,表示日本如拟扩张疆域,占领他国控制不到的地方,美国当乐观其成。10月25日李仙得在横滨会见副岛种臣,在美国公使德朗及其秘书在场的情况下,就日本侵台事宜为日本出谋划策。10月27日,李仙得向副岛种臣表示愿为日本占领台湾效力,称只需2000兵力即可。美国卿菲什得知德朗把李仙得得到的关于台湾情报提供给日本后并未表示反对。 1874年2月6日,日本决定侵略台湾并于4月4日命令陆军中将西乡从道出兵。5月8日,在美军舰“蒙那肯”号的声援下,日本侵略军在台湾登陆,中国随后出兵,日本因准备不足,在10月31日与中国签订《中日北京专约》后退回。日本对美国人参与侵略台湾特别表示“感谢”,李仙得于1875年7月在日本退职,作为外国人首次被授予旭日大绶章。 日本在美国的支持下,又马不停蹄地于1875年侵略朝鲜,此前,美国驻日公使宾厄姆特意将佩里1853-1854年如何叩开日本的《美国舰队远征中国诸海和日本实录》一书赠给井上馨副全权大臣,以壮其行。在日本的胁迫下,1876年日朝缔结《日朝修好条规》。1882年7月,朝鲜爆发反日壬午事变。朝鲜士兵民众联合烧毁日本在京城(汉城)的公使馆。中国和日本派军,就在中日战争一触即发的时刻,美国驻华公使杨约翰(John Russell Young)却会同海军上将,出动军舰对日本进行表面为“礼节性”实则为日本助威的“访问”。 迫使朝鲜于同年8月30日再次缔结不平等《济物条约》,日本获得保护使馆的“驻兵权”。1884年12月4日,日本利用朝鲜亲日势力策划宫廷,由于中国清府出兵,日本侵略意图没有完全实现,但还是迫使朝鲜签订了《汉城条约》。对此,美国外交史学者孔华润先生在其主编的《剑桥美国对外关系史》一书中讲得明白: 1876得,日本与朝鲜直接签署了一项条约,这进一步证实了宾厄姆的判断,即日本正在崛起。 这项条约首次改变朝鲜与中国的纳贡关系,预示着该地区的权力关系将出现显著的重新调整,而日本将在这一过程中发挥主要作用。1878年的一项条约中,美国允许东京享有很大程度的关税自主权,这引起了欧洲人的不满。……华盛顿的态度表明,美国在亚洲看好的是日本的未来,而不是中国或朝鲜的前途。 为了彻底拿下台湾与朝鲜,日本认识到必须向中国作最终摊牌,并将占领台湾与解决“中国问题”总体考虑。1887年,日本参谋本部草拟《征划清国策》,把战争时间定在5年后,即在中国实现军队改革和欧洲各国获得远征东方实力之前。 1893年山县有朋提出为期十年的战略设想,山县在1893年提出的军备意见书中认为,西方列强侵略东方,但侵略成为现实问题的时候“是今后10年内开通西伯利亚大铁路”之日。为了应付这种局势,“应是今后八九年内充分准备兵力,以便一朝有事免遭祸害,并在有机可乘之时进而准备获取权益……到那个时候,可以成为我国敌手的国家不是中国,不是朝鲜,而是英法俄等国”。他认为“如今后不出10年关系破裂”而发生对俄战争,则为了事前确保战略要地朝鲜,就必须早点寻找机会对清战争。 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大藏大臣松方正义产提出“我邦必须长期占领台湾”主张,认为:“台湾之于我邦,犹如南门之锁钥,无需申论,欲向南方扩张大日本帝国之版图,必须先经此门户”;“由此而达海峡诸半岛及南洋群岛”,“我邦占领该地之利益既然如此之大,则如被他国占领,必对我邦损害极大”,“其他各国今后决不会袖手旁观”,故 “今日若不能占领,则终将永无占领之时机”。占领台湾的第四任“总督”玉源太郎主张:“若在厦门……占据优势,则我帝国恰如彼英国之于苏伊士地峡,在东洋独有同等权力,变决非难事。” 1899年美国占领菲律宾之前,美国在亚洲还没有夺得一个像样的基地。它需要日本为其东亚政策前趟“雷区”。这一时期美国对日本的基本政策就是纵容日本“应该让战争顺着自己的道路走下去” 。直至太平洋战争爆发前,纵容和利用日本为美国充当东亚战略“清道夫”是美国对日外交政策的基本特点。因此,在1894年日本对华发动侵略战争之前,美国不仅拒绝干涉日本,还有意向日本派出军事顾问。甚至利用驻华使馆的外交特权,窝藏包庇日本间谋,提供军事情报等。 1894年6月,日本借口朝鲜内乱出兵朝鲜。同月初,美国将停在长崎的军舰“巴尔的摩”号派往朝鲜。7月23日,即在中日甲午战争爆发前两天,近50名美国海军陆战队员在日本军人的带领下开赴汉城。 9月,日本驻美公使建野乡三与美国卿格雷沙姆会谈,双方针对中国达成默契。格雷沙姆问日本是否将尊重朝鲜独立主权,建野答日本在朝鲜没有领土野心。格雷沙姆问日本是否关注中国甚于朝鲜,日本是否更希望与中国而非与朝鲜作战?建野回答:此言极是。日本国内形势危急,与中国交战将……使此得到改善。 1894年7月8日和10月6日,英国两次要求美国与欧洲列强联合干涉中日战争时,美国予以拒绝。美国驻华公使查尔斯·田贝于10月23日向院的报告中说“中国失败,在达到其王朝受到威胁之前,都是有益的经历。这种事情来临之日,就是外国干涉之时。” 田贝之子美国公使馆一等参赞田夏礼在给美国院的报告中推测日本打败中国并将强加于中国的一系列“改革”,这对西方列强是有利的;他在报告中写道“日本宣称,这次战争是一次文明对野蛮的战争。如果它坚持这种说法,超脱其一已的私利,成为文明的战士,它自己的面前将有一个广阔的行动领域。”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美国虽然鼓励日本向中国发难,但其对华政策还是与日本有区别的。从日本方面说,中国的解体对日本是绝对有利,这会使它在一劳永逸地解除西面中国所独有的洲际主体地缘政治板块压力的同时,还使自己处于英国一样的利用大陆分裂形势推行均势外交的有利地位。但美国只希望中国主体地位削弱而不希望中国大面积解体。19世纪末中国面临即将被西方列强瓜分的危险,美国卿海·约翰的思想库中国问题权威柔克义(William Woodville Rockhill) “看出中国的解体会成为一场灾难。当时还很少有人认识到这一点。某些世界知名的政治家对大清帝国的瓦解即使不兴高烈也持漠不关心的态度。柔克义却认为一个有能力在其国境内维持秩序的独立自主的中国对亚洲力量的均势是十分必需的”。 在八国联军开进中国后,美国卿海·约翰“仍希望有一个稳定的中国,美国在谈判中反对一切可能削弱中国的建议”。他认为“一旦中国崩溃并被瓜分,美国就要面临一个不愉快的任务:在中国各地保护自己的权益,而它的对手则远比中国人难对付。此外,这场角逐的不可知的后果很可能就从毁灭中国所造成的真空中开始,这将比现存的不稳定具有更大的威胁性。” 1900年罗西奥多·罗斯福给德国驻美大使施特恩贝格的信中说:“我愿意看到日本占有朝鲜。它将对牵制俄国起作用,而俄国由于它的作为应该接受这种报应。但是我真诚地希望不要分割中国。这样做将对任何人都不好。” 这就是说,美国支持日本在东北亚的行动只是为了牵制俄国,同时,罗斯福心中还需要中国牵制日本和俄国,而要达此目的,中国就不能解体。事实上,美国对日本的支持是有限的:其极限是日本要强至能牵制中、俄,但不能破坏中国和俄国对日本的牵制并由此造成日本与美国的直接对峙;其底线是日本弱不至无力牵制中国而使中、美直接对峙。这时“美国所在扮演的正是柔克义为之设计的角色——远东权力均势操纵者” 的角色。 这里还需要说明的是,英国和俄国对日本南向扩张的态度则与美国有相当的不同。19世纪下半叶英国对日政策是希望日本在东北亚扩张牵制俄国以减轻俄国同期在中亚波斯和阿富汗与英国强劲争霸的压力。 为此英国反对日本对台湾的扩张,而沙俄则怂恿日本割占台湾以冲击英国的利益。1874年日本侵台时,英国驻华公使威妥玛向日本使节大久保利通表示:如果日本不把矛头指向台湾而去侵略朝鲜,将会得到英国的援助。1894年5月正值朝鲜局势告急,日英双方进行谈判,6月中旬英国承认了日本对朝鲜的武装侵略。7月16日,两国正式签订条约,英国同意取消在日租界及其行,废除在日领事裁判权,提高关税率,这对日本战时外交是一重大支持。英国外交大臣金伯雷在签字仪式上承认,“这样的条约对于日本来说,其效果确实不少。说其效力比在击败中国的大军更为远大也不为过”。7月23日英国又对日本表示,若中日开战,不以上海为战场,英国将取“中立”。 两天后,日本便向中国开战,8月1日中国与日本先后宣战。次年4月17日,中国战败并被迫签订《马关条约》。战争前后,西方列强均抱着“渔翁得利”的准备。当中国被迫签订《马关条约》的当天,俄国正式向德法提出对日干涉的请求,德法随即同意并迫使日本放弃辽东半岛。作为回报,除“赔款”外,中国还复照日本答应“不将福建省内三地让与或租借给别国”。这个复照便成为日本以福建省为其势力范围的依据。 1895年中国在甲午战争中的失败对东亚地区影响是结构性的。首先,日本占领岛并将福建纳入日本的势力范围,这使日本实现后来“大东亚”战略的关键一步,同时这也使日本接触到了英国对日本扩张可以容忍的极限。与此同时,俄、德、法三国对日本干涉成功,又使俄国在东北亚的力量大增,加上1891年5月俄国建设横跨西伯利亚铁路工程开工。1896年,也就是中日甲午战争结束的第二年,俄国开始建设符拉迪沃斯克军港,这便加深了太平洋地区美国、英国,尤其日本对俄国的担忧。1895年甲午战争后,日本、俄国在东北亚的崛起,这刺激了美国加速抢滩太平洋的行动。1898年4月美国向西班牙开战,7月7日,美国趁英国忙于英布战争的空隙,在日本抗议中兼并为日本人视为东部安全重要战略屏障的夏威夷。同年,西班牙战败,美国夺取了西班牙的属地古巴、菲律宾、波多黎各和日本进入东太平洋的战略要塞关岛。这也从东南两向切断日本向东、南太平洋扩张的进路。1899年,美国实现对萨摩亚群岛的瓜分,从而拉起了东径180度从阿留申群岛经夏威夷到萨摩亚群岛的东太平洋的防御链条。这反过来又刺激了日本南下与美争夺的冲动。 1900年8月20日,山县有朋提出《关于北清事变善后》意见书,主张调头再次南下,提出“经营南方”的看法, 认为“中国……虽可暂免瓜分,但因国家生气久已衰耗,自身已无恢复之力”,所以,将来被瓜分的可能性是很大的,日本“自当谋求将来遇有瓜分之机,不至误算”,“其方案宜扩张势力范围,并要求在该范围内取得驻屯军队、铺设铁路、掘矿山等特权”。“于福建之外,应更将浙江划归我势力范围”,“其界限应达到江西,抑或涉及浙江及江西之一部”,“将来可与台湾相对,成犄角之势,平时可为我在中国内地工业贸易之根据地,一旦有事则可扼东亚之咽喉,以制敌方之侵犯”。 1900年8月,日本趁八国联军镇压义和团运动之机,出兵中国厦门,因遭到美国在内的列强而被迫中止。12月,美国又向日本非正式地提出美国海军在中国福建三沙湾获得加煤站的建议, 这引起日本的极大警觉。这种从东南两向对日本形成合围包抄的压力又反过来刺激日本加快先解决俄国,再总体与美国摊牌的军事行动。1898年日本贵族院议长近卫笃麿对康有为首次使用“亚洲门罗主义”一语。 在打击俄国问题上,美国与日本的目的是一样。美国人认识到“西伯利亚大铁路及其支线不仅可以开发俄国辽阔的东部地区,而且还会改变世界贸易的方向,取代伦敦控制的苏伊士运河作为通住中国的关键路线,并主宰中国——如果说不是环太平洋地区——的事务” ;时任海军助理部长西奥多·罗斯福向麦金莱总统汇报时警告“俄国对美国的亚洲利益的威胁日甚一日” 。美国这时对日外交的基本政策是遏制日本向东太平洋扩张,作为补偿支持日本战胜中国后再从俄国那里获取利益。美国对日外交政策的要义,是将日本改造为美国在亚洲的打手,同时又是美国阻挡亚洲强国力量进入东太平洋的“防波堤”。 1904年2月8日,日本海军袭击俄国驻中国旅顺的舰队,日俄战争拉开序幕。1905年1月,日军攻陷旅顺口,3月又在沈阳附近击溃了俄国陆军主力,5月俄国从波罗的海调来的增援舰队也在对马海峡被日军击败。9月5日,日俄两国签订《朴茨茅斯和约》,俄承认朝鲜为日本的势力范围;将在中国辽东半岛(包括旅顺口和大连)的租借权转让与日本,割让库页岛南部给日本。 对于日本的胜利, 1904年2月10日即在开战的第二天,罗斯福在的日记中写道“对日本人的胜利,我高兴透了。因为日本在做有利于我们的事。”同时他又对德国驻美大使施特恩堡表示:“从我们的利益说,我们希望日俄战争延长下去,希望它们两败俱伤,尽可能地耗尽元气,即使在战后两国的边界也还未得到解决,两国在利益范围的界限上也一如战前那样对峙。这样就可使它们保持战争状态,而且抑制它们在别的方面的野心,日本就无法在胶州威胁德国,也无法在菲律宾威胁我国了。”1905年6月16日,罗斯福表示:在亚洲大陆与中国有关的事情解决之前,日本的矛头将不会指向菲律宾。 另一方面,西奥多·罗斯福也意识到日俄战争意味着美日矛盾将提上日程,认为:“俄国作为一个东亚大国之被推翻,对我们的安全来说是……不幸的”,“最好还是让俄国和日本对峙,使一方对另一方发挥抑制作用”。 因此他主张要“防止俄国从整个东亚被赶走”。 1904年3月19日,他在一封私人信件中表示“如果日本获胜不仅斯拉夫人,而且我们大家都不得不考虑东亚的一个巨大的新势力。胜利将使日本自动地成为东方的一个难以对付的强国” 事实上,日本对俄战争胜利后,日本与俄国的矛盾开始转向与美国的矛盾。而美国解决这一矛盾的外交政策基本是以西换东,即将日本的扩张需求向中国和苏联推进以减轻日本对东太平洋美国的战略压力。而这正是1894甲午战争、1905日俄战争前,美国将日本扩张需求引向西北面以减轻南面菲律宾压力的政策的翻版。 (二)“可怜的塔夫脱”,美国不知深浅首次触礁东北亚 1909年,塔夫脱(William Howard Taft,1857-1930)就任美国总统。他认为罗斯福姑息日本,情愿把美国在华利益置于次要地位以换取日本的好感的政策“是一个方向性的错误”。 他一反罗斯福的东亚政策,提出可以利用经济手段,通过“金元外交”来与日本和俄国争夺东北亚的利益。塔夫脱的对华政策得到中国清的积极响应,清试图在中国东北引入美国以抵消日俄的力量。 1909年,美国开始大力向中国的投资市场渗透。最初塔夫脱想从满清修建粤汉铁路而发行债券中为美国银行家争取到份额,但迫于俄日压力,未能成功。后塔夫脱又以个人名义致电醇亲王,敦促他同意给美国资本家同等的一份债券,还是迫于列强的压力,为清婉拒。6月美国银行团的代表司戴德先到伦敦拜会欧洲银行界后,才到奉天见到主张引入美国资助开发铁路的任锡良。任锡良筹划了一个方案由美国银行出资修筑一条从锦洲横贯满洲的铁路。10月中美终于签署一项由美国银行团出资兴建锦瑗铁路的协定。同时,为了减轻来自俄日的压力,塔夫脱还提出一项诺克斯“中立化”,建议把满洲的铁路全部中立化或国际化。塔夫脱天真地认为,俄国人为减轻在中东铁路的亏损,可能乐于同意美国的这项。如再能获得英、法、德的支持,日本对南满铁路的控制也就随之告终,美国在中国东北的商业利益就会扩大。 “这是一个伟大的梦想,但是它像许多美梦一样,在旭日升起的时候消失了。” 塔夫脱并不知道经济只是政治的继续的道理。他怀着威尔逊或戈尔巴乔夫式的伟大报复,以为他所面临的已经是一个经济扩张可以代替军事扩张的“文明”时代。他根本没有意识到美国来到了一个要与俄日虎口夺食并且是俄国人和日本人为此地交过手,流过血才划清势力范围的地方。尽管俄日之间有矛盾,但面临第三者介入,尤其是当时力量并不是很强的美国人介入的时候,他们捍卫其势力范围的决心就不几堆“金元”就能撼动的。事实上尽管“美国是当时唯一能够在远东同日本抗衡的力量,但它的海军实力还没有强大到可以跨过太平洋同日本较量的程度”。 而没有海军为后盾的经济扩张,无异于八面威风却不能奔走的泥足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