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配置更多,用料更扎实!为啥国产车还能比合资车便宜?

2.比亚迪和吉利,中间隔着两个长城

3.吉利2019年财报:现金流充足,研发成本激增59%

4.吉利2019年财报:净利润82.6亿元,诸多亮点值得关注

5.中国名车排名前十名

6.即将回归科创板募资204亿,谁能阻挡吉利的扩张步伐?

吉利汽车2020年报_吉利汽车2010年报

水滴汽车APP了解到,吉利汽车正式任命刘智丰接替郑状出任几何销售公司总经理;郑状仍担任吉利国内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协助分管副总裁开展专项工作。

相关报道显示,1993年刘智丰加入北京吉普,先后任销售科科长、销售服务部销售经理、销售市场部副总经理职位。2006年,刘智丰担任北京奔驰-戴·克汽车有限公司销售市场部(Chrysler /JEEP品牌)总经理。2008年,刘智丰转战北京现代,先后任职销售部部长、副总经理、销售本部副本部长。2013年7月,刘智丰任北京现代汽车有限公司常务副总经理。2017年2月,刘智丰调回北汽集团任副总经理,出任北汽鹏龙服务贸易股份公司总经理。

在短暂担任长城汽车专项副总裁后,2019年4月,刘智丰加盟吉利,担任吉利汽车国内销售公司副总经理。彼时,吉利国内销售公司总经理为林杰,副总经理为宋军、刘智丰和郑状。此后,刘智丰牵头筹备领吉公司,负责吉利和领克的自有渠道建设,类似北汽鹏龙和东风南方,并分管吉利二手车业务。近日,消息人事透露,吉利正式任命刘智丰兼任几何销售公司总经理。

入行20余年,刘智丰有着丰富的汽车营销经验,凭借其敏锐的思维和精准的市场判断力,他所服务过的一些品牌在销量方面均得到了明显提升。据悉,吉利有意加强新能源汽车的营销工作,不甘于在日益壮大的电动汽车市场失去机会

水滴汽车APP注意到,不久前,吉利汽车以一场杭州、香港两地会场的线上发布会形式进行了2019年年报发布会,这场形式特殊的发布会上披露,2019年吉利对新能源的辛苦灌溉也迎来了收获:新能源汽车销量上升69%,达到11.3万台。特别是吉利全新品牌几何A在2019年正式投入市场,为吉利汽车在新能源领域补全了一块重要版图,也成为了销量增长的直接动力。

在吉利汽车2020年度新车规划。除现有燃油车型、新能源车型的年度改款外还将推出六款产品,包括吉利品牌三款新车,领克品牌将两款新车和几何品牌一款新车。其中,几何品牌官方演示文稿中提及其将在年内推出一款纯电动SUV车型,根据现有信息推断,该车型应为几何C,上市时间大概率为今年第二季度。

据悉,吉利汽车全年销量目标依旧锁定141万辆,并将大幅增加新能源及电气化车款。

文/祁佳博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配置更多,用料更扎实!为啥国产车还能比合资车便宜?

4月27日,吉利控股集团发布消息称,正式与湖南省人民、长沙市人民在长沙正式签署战略合作协议,托管湖南省省属国有企业长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下属湖南猎豹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长沙工厂,从事新能源汽车整车的生产和销售。

去年年底,有消息传言在经历过降薪、停摆、破产传闻之后,猎豹汽车将进行一场自救行动,包括关停转让基地、筹资、债转股、土地变更等。其中内容包括关闭荆门、滁州、长沙基地,只保留永州基地;位于长沙的工厂将由吉利收购,荆门工厂移交;滁州工厂将进行出让。

这也意味着其中引人注意的吉利接盘长丰猎豹长沙工厂的消息正式官宣。有意思的是,因为猎豹汽车属于省属国有企业,为防止国有资产流失,因此官方消息用了“托管”二字。大概意思吉利取租借或其他可行的方式获得猎豹汽车的工厂和工人,并改造为吉利新能源制造基地,由此猎豹可获得一大笔资金,进行自救。

业内人士分析认为,去年年底消息传出或为吉利正式介入“收购”工厂的谈判。但经历过今年一季度的疫情冲击,猎豹汽车难以复工复产,资金压力越来越大,湖南省不得不快速出手,寻找“买家”,以尽快获得资金回笼。今年一季度,猎豹汽车的销量为141辆,入不敷出,情况不容乐观。

实际上,在长沙乘用车制造领域,目前仅有吉利汽车销量和市场地位处于优势,而如广汽三菱、福田、众泰等汽车公司均陷入困境,让目前是自主第一且具备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吉利汽车接盘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此之前,湖南工程机械巨头中联重科和三一重工都与长丰集团进行了接触,商谈接盘工厂事宜,包括之前三一重工与君马汽车的收购洽谈传闻。

湖南是吉利在中部汽车市场的大本营,吉利汽车很早以前就部署了湖南湘潭制造基地、湖南吉利汽车职业技术学院、湖南工商大学北津学院、高端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热销的远景、吉利缤越等车型均出产至湖南。

对吉利而言,此项举动可谓一举两得,一方面在困难中救济,赚得了企业名声,另一方面吉利也有望继续在湖南扩大汽车势力范围,在未来的中西部市场取得更多的市场地位和份额。同时直接拥有了工厂,也为吉利的新能源转型提供了更多的便利。

不过对吉利来说,产能的继续扩充也会在低迷的市场中为自己的发展带来一定的压力。根据吉利2019年年报显示,目前吉利规划的产能已经达到210万辆,但2019年吉利的销量为136万辆,2020年的目标销量为141万辆,产能利用率不到70%。

长丰猎豹的历史相当悠久,公司始建于1950年,前身为中国第七三一九工厂。1996年10月改制成立了长丰(集团)有限责任公司。2001年9月移交湖南省管理,公司从1995年引进日本三菱帕杰罗轻型越野汽车制造技术,开发出猎豹汽车系列产品,并形成年产3万辆轻型越野汽车的生产能力。

猎豹汽车在2005年生产规模达到8至10万辆,在当时是第一大SUV汽车制造商,使企业跨入中国汽车10强行列。2009年广汽集团与长丰集团达成战略重组协议后,改名广汽长丰,由于车型老旧、销量不佳,猎豹没有新车型导入的情况下,在2012年退市。而广汽则与三菱进行了合资,甩开了长丰猎豹,长丰猎豹走上了独立自主的道路。

猎豹汽车过去有多辉煌如今就有落寞,2017年SUV市场火爆期,猎豹汽车凭借CS10取得了最高月销1.5万辆的销量,但从此之后,猎豹汽车销量一路狂跌,即便新产品迈途上市后,依然最高月销量仅能达到1000多辆,最后直至月销百辆以下,工厂停摆。数据显示,猎豹汽车2018年累计销量为86,402辆,2019年降至33,200辆,同比下滑高达61.6%。

去年上海车展上,猎豹汽车还发布了全新的品牌logo,带来了全新的战略车型猎豹coupe,但从那之后,猎豹汽车无论是销量还是声量,都抵挡不住持续的萧条。猎豹汽车的危机早已显现,从去年年初开始,猎豹汽车就先后遭遇质量问题召回、换帅、降薪等诸多波折。

去年1月,猎豹汽车因质量问题缠身,终于憋不住召回了14万辆汽车;去年5月,猎豹汽车母公司长丰集团被陷入困境,集团决定通过薪酬调整、裁员、减负降费方式,确保求生存渡难关。无疑,行业竞争进入深水区,末位淘汰赛愈演愈烈,体量本来就不大、竞争力不强的猎豹汽车不可避免。

除了企业层面的困境,经销商和销售端也备受牵连,多个汽车投诉平台的消息显示,不少猎豹汽车用户的产品质量出现问题,但已经有相当大一部分经销商濒临倒闭,在维修配件久久不能到位的情况下,售后服务也几乎全面停摆。“问题车放在4S店几个月了,配件都没到,开不了也修不了,很后悔买这车。”有消费者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通过媒体和电视台的方式曝光,希望能够促成厂家解决问题。

有售后维修站表示,因为猎豹厂家欠物流公司的款项,所以很多配件都被扣押了。进入到2019年,猎豹汽车因拖欠货款等问题,站在法院被告席位的机会也逐步多了起来。来自启信宝数据显示,2017-2018年,猎豹汽车的涉案件数不到10件,不过2019年全年,猎豹汽车的涉案件数陡增,超过了70件,其中股权冻结信息就有37条,企业欠债、合同纠纷等问题十分明显。

毫无疑问,市场淘汰是公平的,这也有助于中国汽车产业的兼并重组。没有品牌、核心技术、资本的车企,都将纷纷倒下。而猎豹的问题并非车市寒冬中独特的存在,它的停摆和被迫瘦身求生存仅仅是一个缩影而已,近几年,中国汽车行业变化巨大,铃木败走,长安铃木由长安汽车完全接管;长安PSA解散,长安汽车与PSA集团均撤出合资公司。此外,北汽银翔、比速汽车、华泰汽车、力帆汽车、观致汽车等均出现经营困难,产品陷入停滞的问题。

而今年年初突如其来的疫情则成为车市淘汰的“催化剂”。江淮一季度预亏3.56亿元;法国雷诺将其持有的东风雷诺50%股权转让给东风汽车,东风雷诺黯然退出燃油车领域;众泰汽车陷入经营危机,2019年亏损超90亿,董事长金浙勇被限制消费;还有一众的造车新势力,纷纷陷入裁员、降薪、出局的困局,特别是新的新能源补贴政策出台后,更是彻底封死了弱势品牌新能源转型的出路。

从2019年开始下行的上汽集团,在行业格局和趋势分析中认为,随着经济下行和市场增量的逐步放缓,中国汽车市场正步入存量竞争的新阶段。由于受肺炎疫情的影响,今年我国宏观经济和汽车市场将面临阶段性的严峻考验。从行业格局看,市场的集中度在不断提高,弱势品牌面临淘汰出局。乘联会数据显示,一季度车企前15强累计销量占据销售总量的77.7%,同比增长4个百分点,销量集中度越来越高,留给弱势品牌的机会越来越小。

“倾巢之下岂有完卵”,在一片哀嚎中,那些强大的车企尚可通过调整战略节衣缩食来渡过难关,而那些边缘车企则无路可退。

文/杜余鑫

---------------------------------------------------------------------------

微信搜索“汽车公社”、“一句话点评”关注微信公众号,或登录《每日汽车》新闻网了解更多行业资讯。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比亚迪和吉利,中间隔着两个长城

一分钱一分货,按道理来讲,越贵的车,用料会越扎实、安全性越高、配置也更丰富,实际确是如此吗?

关注中保研的同学应该知道,在最近的一些车型测试中,那些被认为“物廉价低”的国产车在各项目的测试中基本都能取得令人满意的分数,而反观那些“物美价高”合资车,却有很多阴沟里翻船的,甚至出现A柱、B柱断裂的“低级”错误,显然有人偷工减料了。

看到这些实打实的碰撞测试结果后,估计你会比较纳闷,同级车型中,为什么配置更丰富、用料更扎实的国产车反而会更便宜。今天买买君就和大家一起探讨下。

车子从工厂里的铁皮变为在路上能拉人载物的交通工具,经历了诸多环节,比如研发、生产制造、宣传、运输、销售等等,都是需要成本的,而这些成本之和最终决定了一款车的售价。

在这些成本里面,生产制造成本占了大头。相关数据显示,家用车的实际制造成本约占售价的45%(注这里仅限普通家用车),在扣除大量高价值管理费用和生产线折旧之后,实际汽车制造成本约占总价值的38%。

简单来讲,一辆售价10万块的车,它的出厂价可能只有4.5万元,当然你要不要大惊小怪,因为扣除生产制造成本之后,其他的成本还很多而且高。我们翻开2018年全球主流车企利润表,会发现车企虽然表面上营收高,但除去成本后,实际的净利润都很低,普遍在5%以下,勉强跑赢了通货膨胀。由此可见车企花在其他成本上面的费用都不低。

好了,回到文章开始的话题,同样的紧凑型轿车,合资车可能卖到15万元,而国产车只有10万元左右,如果按照45%的生产成本来计算,那么合资车的成本约6.75万元,国产车约4.5万元,所以理论上,合资的车用料会更扎实。

但从中保研碰撞的结果来看,部分合资车在用料上可能偷工减料。按照设计要求,在某些关键部位明明需要用超高、特高强度的钢,但却出于成本考虑,选择了强度没那么高的普通钢材,反观一些售价更低的国产车,用料似乎更加实在。难道合资车的原材料购成本更高?

目前国内汽车行业产业链已经非常发达,原材料供的价格已经很透明,合资车企也好,国产车企也罢,差价都不会太明显。所以因为原材料购价不同而导致部分价高的合资车在用料上反而不如一些价低的国产车是不成立的。那究竟是为什么呢?

其实在汽车成本里面,除了生产制造成本之外,研发成本也占了很大比重。而在研发投入方面,国产车和合资车又是两种态度。

从华南理工大学的一篇名为《汽车自主品牌与国外品牌的差异定价经济学分析》的论文上,我们可以找到答案。文章指出:早期自主品牌汽车在一定程度上缺乏自主知识产权或者说是模仿国外品牌的技术,对于研发方面而言投入较少。而国外由于大多技术都是自主开发,其投入成本比较高,而随着竞争的加剧逐步对技术升级,因此投入的研发资本比较多,所摊销的无形资本数额也比较高。

虽然现在已经进入2020年了,某些自主品牌已经开始研究发射卫星的事了,但相比国外品牌,自主品牌在研发方面的投入仍然很低。从已经公布的国内外车企2018年财报来看,自主品牌在研发投入总额和单车研发成本方面,和国外品牌还有很大差距。

国外品牌单车研发成本普遍6000元以上,高的甚至达到了1.01万元,而自主品牌中,在销量过百万的三家车企中,当年单车的研发费用基本在2000元以下,而另外一些规模不大的车企,在研发上的投入就更低了,有些甚至还在走模仿国外品牌的老路。研发成本低了售价自然就会低些。

当然以上数据只是一年的,如果拉长来看,国外品牌和自主品牌在研发投入上的差距会更加夸张,比如日产最新研发的VC-TURBO发动机,历时20年,投入约200亿美元(约合人民币1389亿),这是什么概念?2018年卖得最好的自主品牌吉利,当年总的营业额也就1066亿人民币,相当于把一个车企一年多的营收全部拿去开发一款发动机,研发成本可想而知。

合资车企人均收入比国产车高是个不争的事实,从2018年上市车企年报可以看出,合资身份的车企薪资支出普遍比国产品牌高,其中拥有北京奔驰的北京汽车员工平均年薪为比亚迪的两倍多。

在汽车销售过程中,广告宣传投入占销售成本比重偏高,而在广告投入方面,国外品牌比国产品牌明显更舍得花钱。当然广告的形式很多,包括软广和硬广,对一些体育赛事、综艺节目或公益活动等的赞助,以及明星代言等等,其目的无外乎提升品牌形象,让车子卖个好价钱,市场有个好销量。但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些费用最终都是消费者买单。

放眼全球,国外车企在广告投放上向来舍得破费。我们从《广告时代杂志》发布的2017年度全球企业广告投入TOP100榜获悉,在全球所有知名品牌中,来自汽车行业的德国大众排名第四,一年烧掉66亿美元($6.6?billiom)做营销,折合人民币456亿。

而在国内,有国外品牌血统的合资车企同样舍得在广告宣传上花钱。尼尔森网联、艾瑞咨询公司统计的2018年国内投放广告最多的10家公司,其中大众、通用、宝马、日产均在列,而国产品牌则相对收敛一些。

遗憾的是我们没能找到主流国产品牌2018年广告投放的数额,所以无法做鲜明的对比,但我们找到了部分国产品牌在2018年上半年的广告投放数额,虽然不全,但还是较明显能感受到与合资品牌的差距。

市面上的汽车基本通过经销店出售,而不同品牌对经销店的规模、位置、店内、资金等要求各不相同,比如奔驰、宝马、奥迪等豪华品牌4S店建店资金高达3000多万元甚至更高,而一些主流品牌则是1000-2000万元,至于一些小的国产品牌对入门门槛就更低了。

羊毛出在羊身上,4S店建店花费的巨额开支,店内富丽堂皇的装饰,工作人员点头哈腰、端茶送水的“帝王”服务,最终都是消费者买单。总之在4S店享受的“”越高,那么在车价里无形的成本就越高。

在枪林弹雨的钢铁森林中,国产车靠着性价比在一堆合资车中脱颖而出,而消费者评价一款车性价比如何如何,主要通过配置来判断。如果一款10万元的紧凑型车既有ESP又有倒车影像,还有全景天窗和真皮座椅,消费者就会下意识地觉得它性价比高。

其实配置这东西并不值钱,相比汽车研发成本,配置就是小巫见大巫。根据《证券日报》和中国产业信息网的相关数据显示:动力总成和车身大概占1辆车生产制造成本的50%,而那些看似"牛逼"的电子等配置仅占全车成本10%左右。

可以看出,因为在研发成本、人工成本、宣传投入、销售成本等多方面的因素,让国产车在成本上比合资车更具优势,在不考虑品牌溢价的情况下,用相同用料的国产车就敢比合资车卖得便宜。

而近年来随着国产车技术的进步和品牌的向上突破,价格越卖越高,而豪华品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价格不断下探,夹在中间的普通合资品牌就受到了严峻挑战。一些合资品牌为了保市场,通过大幅度的降价来吸引消费者,有些车型的价格甚至已经下探到与国产车差不多,但与国产车不同的是,合资车在成本上并不具备优势,无赖之下,只能通过简配来降低成本,所以也就出现了文章开始的情况。一些售价更便宜的国产车反而比一些售价更高的合资车用料更扎实,配置更丰富。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吉利2019年财报:现金流充足,研发成本激增59%

撰文 / 吴 静 孟 为

编辑 / 张 南

设计 / 师 超

同样都是发财报,三家民营车企财报沟通会上却展现出三种完全不同的气氛。

“比亚迪的目标是今年底前成为中国第一大汽车制造商,”在3月29日的业绩发布会上, 比亚迪董事长王传福表示,比亚迪今年销量目标300万辆起步,争取翻倍增长到360万辆。

如今的比亚迪风头正劲,其2022年的营收基本相当于1个吉利和2个长城的总营收。

相比比亚迪财报会上展现出的意气风发,吉利财报会以谈不足、找差距拉开序幕,反思成为财报会的关键词之一。

相比前两家,长城汽车的财报沟通会就更中规中矩一些,但和吉利一样,长城汽车保持居安思危的态度,客观地分析了当前自己乃至全行业遇到的机遇和挑战。

财报会上,比亚迪意气风发,吉利躬身自省,长城继续谋求稳健前行。可以说,从自主三强的财报中,我们也可以读懂中国汽车品牌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长城内线求稳,外线加速转型

长城汽车是自主三强中最晚发布财报的车企。

3月30日,长城汽车发布2022年年报。2022年,长城汽车实现营业总收入1373.4亿元,同比增长0.69%;实现营业利润79.67亿元,同比增长25.09%;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2.66亿元,同比增长22.9%。

2022年度,长城汽车研发投入总额121.81亿元,同比增长34.34%,占营业收入的8.87%。其产销分别实现111.16万辆、106.17万辆,其中,海外年销售17.22万辆,同比增长23.09%,创历史新高。

长城守住百万销量大关的同时积极调整产品结构,单车平均售价、毛利率分别达到12.94万元、19.37%,同比增长2.29万元和3.21个百分点。

2022年,长城汽车销量下滑、净利润反增,这归功于企业品牌高端化建设的成功。2022年,长城汽车智能化车型渗透率达到86.17%,20万元以上车型销量占比增至15.27%,单车平均售价达到12.94万元,同比增长21.47%。

2023年,长城汽车预期销量目标160万辆,其中新能源达到40%左右的渗透率,约60万辆左右。此外,长城汽车还在欧盟、巴西以及东盟做品牌的深耕以及销量的布局,海外销量目标在25万辆。

盈利预期上,长城汽车CFO、董秘李红栓表示,长城汽车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和价格战,将坚守两个维度,以保证长城汽车继续保持在行业中上游水平。

其一是基于技术迭代带来的降本和品牌力的提升;其二是保持长城汽车在多个细分市场品类第一的产品力和品牌力,持续贡献现金流和较好的利润。此外,长城汽车还打造了自己的垂直整合能力,特别是在三电领域的整体布局,来保持自身的盈利能力。

从盈利能力上来讲,长城汽车一直在整个市场处于中上游水平。2023年对于整个的市场表现,由于价格战,以及对新能源新序列、新渠道的打造来讲,长城汽车表示,他们将做部分预留,对2023年整体的净利润预期在60亿元的水平线上。

谈及如何发力新能源,长城汽车首先对市场进行了新的划分和判断。长城汽车CEO穆峰表示,过去五年,国内新能源市场是哑铃型结构,从燃油车市场空白的A00市场以及30万元以上更具盈利性的两个市场率先起步,但现在竞争已经来到了腰部的核心带竞争。

长城汽车判断,目前在10万—30万元的价格区间,将划分为三元化市场:一是以18万—30万元的价格区间,原先是合资品牌牢牢占据的市场,随着市场向新能源转型,可以看到自主品牌产品正在用电动化、智能化和给消费者带来全新的消费体验,驾驶体验,开始和合资直面竞争,并且市场新能源化正在加速。长城汽车的魏牌将会以蓝山等多更车型参与这一级别市场的竞争。

二是以比亚迪为代表的产品在14万—20万元,以新能源和燃油车的同价策略,成功开拓了这一级别的新能源市场。这个市场,无论是消费者体验还是销售数据上看,都已经表明新能源转型大势所趋,不可阻挡。

同时,新能源在14万—20万元市场的发力,特别是电池原材料下降可能带来更多的价格策略调整,会使目前主销在12万—14万元的燃油车主价格带下移1.5万—2万元左右,构成第三层级的传统燃油车市场,这个市场会不断被挤压,但短期内不会消失。

针对哈弗品牌在消费者中具有很强的燃油车品牌认知,长城汽车在哈弗的市场策略上划分为内线作战和外线作战。

内线作战,即哈弗品牌要巩固在燃油车市场的优势地位。外线作战则是哈弗新能源实现独立的产品序列和独立的产品渠道,在产品端、消费端给用户带来全新的认知。

“哈弗的整体转型保持一种平稳的节奏和有序的动作,不会因为突然的市场转变而非黑即白,这会给公司整体经营,品牌的整体经营带来巨大的风险,更偏向既兼顾了第一性原理和品牌建设的基本原则,也考虑到了相对稳健的一个战略。”穆峰说。

比亚迪到底有多赚

“第四季度的汽车毛利率22.8%(经销商体系),设并入经销商体系的费用,比亚迪第四季度毛利率和特斯拉第四季度25.9%的毛利率(直营体系)不相上下,甚至表现更好。考虑到平均售价更低的因素,比亚迪整车成本管理显著的优于特斯拉。财务是最理性的考试题,这个答卷非常优秀!”

3月29日,理想汽车创始人、董事长兼CEO李想在微博如此评价比亚迪的2022年成绩单。

3月28日晚,比亚迪发布2022年财报,超预期的业绩表现一经公布,便引起行业关注。无论是从销量、营收、净利润,还是从市场份额等各方面表现来看,这都是比亚迪上市以来交出的最好成绩单。

值得一提的是,比亚迪2022年度净利润规模首次突破百亿为166.22亿元,同比增长445.86%,且去年第四季度也创下单季度净利润历史之最。自此,比亚迪也彻底撕掉“增收不增利”的标签,开启狂赚模式。

比亚迪到底有多赚钱?

作为中国汽车第一股,比亚迪的总营收几乎是吉利、长城和蔚小理的总和。

对于业绩大幅增长的原因,比亚迪在业绩公告中将其归于“2022年新能源汽车行业持续爆发式增长,公司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实现强劲增长,勇夺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第一,推动盈利大幅改善,并有效缓解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带来的成本压力。”

2022年,比亚迪新能源汽车以186.35万辆的全年销量打败特斯拉成为全球“销冠”,其全年营业收入为4240.61亿元,同比增长96.2%。其中,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66.22亿,同比增长445.86%。

从主要业务板块来看,比亚迪汽车、汽车相关产品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为3246.91亿元,同比增长151.78%,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为76.57%;手机部件、组装及其他产品业务的收入为988.15亿元,同比增长14.3%,占集团总收入的比例为23.3%。

可以看到,无论是从交付量、总营收、净利润、研发投入等维度看,比亚迪在国内车企阵营中均遥遥领先。

对于车企而言,毛利率有多重要?在今年3月初的一个媒体沟通会上,李想将毛利率称之为企业的经营的“血液”。他表示,对新能源汽车公司而言,毛利率在20%以上才能保障长期健康发展,企业才可以“不怂”。“特斯拉即便是大规模降价,也能保持20%的毛利率,比亚迪也做到了。”

2022年,比亚迪汽车相关业务毛利率为20.39%,同比提升了3.69个百分点。如果以净利润除以销量初步计算,2022年比亚迪“卖一辆车赚9000元”,与2021年的“卖一辆车挣5000元”相比,其单车盈利能力有所提升。

以比亚迪过去5年的净利润为例。

2017年-2021年,比亚迪的净利润分别为40.66亿元、27.80亿元、16.12亿元、42.34亿元、30.45亿元,共计157.37亿元。这也意味着,比亚迪2022年一年的净利润超过过去5年的总和。

2022年,比亚迪的净利润录得166.22亿元,过去一整年,比亚迪几乎平均每天日收11.62亿元,日赚超4500万元。

7年前乃至2年前的比亚迪,还陷于50万辆的魔咒中不能自拔,传统燃油车腰斩式下滑,新能源汽车增长发力。

我们可以从一组数字中找到答案:从第1辆新能源汽车到第100万辆新能源汽车用时13年、从100万到200万用时1年、从200万到300万仅用时半年。这也意味着,比亚迪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积累碰上新能源汽车井喷的大市场,这是它一骑绝尘的最重要原因。

汽车商业评论以同为自主品牌的佼佼者吉利汽车和长城汽车为例。

回溯过去6年的数据,吉利和长城基本都是波动式渐进发展,而同一时间段,比亚迪几乎是实现了跨越式发展。2017年-2022年,无论是销量、营收还是净利润,比亚迪都是5年前的4-5倍,且越往后,与吉利、长城的差距日益扩大。尤其是2022年,比亚迪的净利润不仅实现反超且远超过长城和吉利。

今年开年,新能源车降价抢份额,燃油车降价求生存,面对激烈的“价格战”,王传福则表示,在10万―20万元的产品价格带比亚迪有定价权,但公司也希望平稳一点,“不要搞得大家很难受,别人都没活路。”面对竞争,比亚迪的策略分别是快、技术和战略。

吉利主动反思

“我们吉利汽车丢掉了中国民族品牌第一的宝座;在新能源车发展的道路上,被我们最优秀的同行拉开了距离;大家也看到我们的股价从最高时候36港元,掉到今天收市的9.5港元,差距不可谓不大。”

3月21日下午,吉利汽车2022年财报会上,吉利控股行政总裁及执行董事桂生悦主动反思,在新能源汽车转型过程中,从产品到销售渠道都有明显不足。没有虚与委蛇,也没有拐弯抹角,坦诚的自省和反思贯穿整个沟通会。

比亚迪的一骑绝尘让竞争对手们都倍感压力,吉利认为其在电气化转型的步伐较慢,未能延续其在燃油车时代的市场优势。

吉利的反思主要聚焦在三个方面:一是丢掉了自主一哥宝座,二是新能源汽车被领头羊甩下,三是盈利能力逐年下降。

桂生悦表示,此前吉利的产品存在问题,比如其去年推出的帝豪L插混版有明显的不足,比如其没有快充。另外,吉利在新能源产品上的销售上也没有做好充足的准备,新能源汽车和燃油车还在一个渠道中销售。“帝豪L这样不太成熟的混动产品,以后不会发生了。过去几年我们落后别人,我们总结了经验教训,也在坚守战略定力,既要着急又不能太急。”

盈利能力是吉利的短板,根据吉利在2022年46亿元的净利润可推算出其单车利润大致为3244元,大约是如今长城的一半,差不多是如今比亚迪和巅峰期长城的1/3。

但吉利的财报其实算是相当不错,2022年销量143万辆,同比增长8%,其中吉利品牌112万辆,领克18万辆,极氪7.2万辆,睿蓝5.6万辆。新能源汽车超过35万辆,同比增长300%,新能源车渗透率从上年的6.2%增长到22.9%。

其全年营收1480亿元,同比增长45.6%;归母净利润同比增长8.5%达到52.6亿元,总现金水平上升20.4%至337亿元;毛利率14.1%,同比下降3个百分点;平均单车收入同比增长近三成达到10.3万元,单车毛利润则增长11.1%达1.75万元。

相比绝大多数传统车企出身的友商,吉利在新能源领域的表现可以说是十分亮眼。2022全年,吉利汽车新能源产品(含吉利、几何、领克、极氪、睿蓝)销量328727辆,同比增长超300%,单月新能源渗透率多次突破30%。

这本来是相当亮眼的一份财报,怎奈友商一飞冲天,其他厂商的转型之路都被卷入“快进”模式。

吉利今年的“快进”包括2月23日发布全新中高端新能源系列,产品被重新梳理为三大系列:吉星系列专注燃油车,几何系列专注15万元以下的新能源,系列主打15万元以上中高端新能源市场。

在业绩发布会现场,吉利汽车管理层也透露了公司2023年的各项目标。销量方面,吉利汽车2023年全年销量目标165万辆,其中,新能源销量较2022年翻番。

本文由汽车商业评论原创出品

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说明

违规转载必究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商业评论,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吉利2019年财报:净利润82.6亿元,诸多亮点值得关注

3月30日,吉利汽车发布了2019年度公司业绩年报。年报显示,吉利汽车2019年销售汽车136万辆,营业收入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9%。其中,毛利率为17.4%,较去年同期略有下降;净利润为82.6亿,同比较少35%。

同时,年报数据显示,吉利汽车2019年度实现车辆销售金额918亿元,较去年同期减少11%,但平均单台售价为7.4万元,与去年几乎保持一致。吉利汽车分析指出,2019年,吉利汽车集团致力于产品结构的升级,虽然向市场推出了价值较高的产品,但部分车型较高的终端优惠抵消了产品结构升级带来的正面影响,致使车辆平均单台售价与2018年持平。

现金流充足,财务状况健康

从主要财务指标来看,2019年,吉利的营收和净利润均出现了下滑,但从利润的绝对额上来看,2019年下半年实现了42亿元,超过了2019年上半年的40亿元。也就是说,如果将2019年分为上下半场,那么,吉利汽车2019年下半年的利润额明显好于上半年。

与此同时,其现金储备也有大幅提升。2019年,加上公司2019年12月发行的5亿美元优先永续资本证券,吉利集团2019年的现金水平达到了193亿元,相比2018年157亿元的现金余额,增加了36亿元。这些充足的现金流,给吉利汽车应对当前的肺炎疫情等不确定因素,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研发费用激增59%

不过,吉利汽车指出,2019年,其净利润之所以下滑明显,除了与车辆销售额降低有关外,还与研发费用的大幅上涨密不可分。在吉利汽车2019年的销售成本中,销售费用占营业额的百分比为4.4%,与往年相比变化不大,但行政费用占营业额的百分比却由2018年的3.5%上升到了2019年的5.3%。而行政费用的增加,则主要是由于研发费用增加所致。

数据显示,2019年度,吉利汽车集团研发支出30.67亿元,相比2018年的19.26亿元,激增59%。这些研发费用主要与新车型开发、动力总成与新能源汽车技术的相关研发投入有关。

李东辉指出,2019年,吉利汽车的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百分比为5.6%,这与吉利汽车最近五年平均5.4%的水平基本吻合。同时,这一研发投入占比,在国内自主品牌车企中处于领先位置,也与国际车企的平均水平大体相当。而这一研发投入,也是支持吉利每年4-6台新车投放市场,以及CMA平台下领克品牌一系列新车型投产的有力依托。

然而,2020年吉利在研发上的投入与去年相比基本稳定,但有降低的空间。因为随着SPA平台、CMA平台,以及BMA平台的建成,吉利未来可以更聚焦在纯电动平台PMA的开发上。李东辉预测,2020年吉利的研发费用投入将在45亿元人民币左右。

2020年141万台销量目标不变

2019年,市场持续下行,吉利汽车完成销量136万台,同比下降9%,但在中国市场的占比由6.2%提升到6.5%。同时,2019年,吉利成功推出纯电动品牌“几何”。

2020年,行业下行叠加肺炎疫情的突然来袭,致使市场形势更为严峻。安聪慧指出,尽管当前外部环境严峻,但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汽车市场长期向好的趋势不会改变,同时,中国车企的头部聚集效应也正在显现。

今年,吉利控股集团在坚持多品牌协同发展的同时,还将以开放的姿态,与上下游产业链企业展开深入合作,全面布局汽车的“新四化”,积极向未来出行科技集团转型。

安聪慧指出,2020年吉利汽车集团将向市场投放6款全新车型。其中,吉利有三款,分别为大型SUV豪越,已经入市的紧凑型SUV“ICON”,以及一款紧凑型轿车;领克品牌有两款,分别为领克05和领克06;几何品牌将推出一款纯电动SUV。

另外,吉利的国际化和全球化战略在今年将得到进一步扩充。今年第四季度,领克品牌将全面进入欧洲市场,这也是中国品牌第一个进入欧洲发达国家市场的汽车品牌;宝腾以及白俄罗斯工厂,从去年开始就取得了快速增长,今年随着更多新产品的导入,将拓展更多国际化市场空间。

虽然疫情给当前的市场环境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但吉利汽车现阶段对年初设定的141万辆目标不做调整;同时,安聪慧强调,吉利做到不裁员、不减薪、不延期支付员工薪酬。“我们要通过内部的组织变革,员工效能的提升,以及全新项目的布局,合理地使用员工。”

目前,吉利长远的规划没有发生任何改变。

今年要格外管控好投资和成本

今年,肺炎疫情给市场带来了诸多不确定性,所以吉利汽车在现金流管理上也将面对更大挑战。李东辉认为,管理好现金流,关键是要管控好投资和成本。

财报显示,吉利汽车2019年工厂建设和研发费用共计投入70亿元,预计2020年将会降到68亿元。另外,今年吉利汽车将加强对其它成本的管控。李东辉指出,今年吉利在保持年度141万台销量目标不变的前提下,在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等方面争取10%或者以上的费用降低。尤其在原材料成本的管控上,吉利将结合现阶段全球绝大多数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下滑,抓住机会降低购成本。

当然,面对当前的肺炎疫情,吉利也展示了作为一家龙头车企的责任与担当。对下游的经销商,吉利主动提供金融上的帮助。比如,在武汉封城之后、乃至春节期间,吉利的财务部门和资金部门,联合为经销商提供融资支持的银行,为经销商的票据到期兑付问题提供帮助。而对上游的供应商,为降低供应商的风险,吉利对一些有资金困难的供应商提前预付资金,以助力供应商的稳定运营。

吉利汽车2020年的现金流优化,在协同效应上也会有体现。安聪慧指出,这里的协同效应,不是仅仅指吉利和沃尔沃的合并,还有宝腾、路特斯的协同。现阶段,CMA架构由沃尔沃和领克共享,接下来,PMA电动车机构,将会是领克、沃尔沃和Smart共用。所以,吉利控股集团旗下各个品牌的充分协同,将为吉利2020年的现金流带来一定保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中国名车排名前十名

3月30日,吉利汽车控股有限公司(港股代码:0175)在线上发布了2019年的财务报告。

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吉利汽车总收益4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9%;净利润82.6亿元人民币,同比下滑35%。归属股东的净利润从同期的126.74亿元人民币下跌35%至81.9亿元人民币。

除了销量、营收、利润外,利润率也不约而同地出现下降,比如毛利率从去年同期的20.2%下滑至17.4%,经营溢利率从上一年度的13.6%下降至8.9%。

这是吉利汽车近4年来同比销量首次出现下滑的一年。

事实上,2019?年对于整个中国汽车市场来说是艰难的一年。中国汽车市场连续两年负增长,全年国内市场销售整车?2576.9?万辆?,同比下降?8.2%。其中,乘用车销售?2144.4万辆,同比下降?9.6%。

尽管在全球经济下行、汽车市场连续下滑的背景下,吉利汽车的营收和净利润均有所下滑。但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CEO、总裁安聪慧却表示,“面对现在的全球经济形势,吉利汽车将不会下调2020年初设定的141万辆销量目标。吉利汽车长远的规划不会受到疫情影响。”

那吉利的底气由何而来呢?

其实,除了表面这些“硬数据”之外,仔细研读吉利这份年报,仍有诸多亮点值得我们关注。

一、市占率与现金流创新高,吉利调整初见成效

在本次财报中,有两组数字特别显眼,即创纪录的6.5%市占率与高达193亿元的现金流。而这一成绩,则源于吉利2年前就已经开始的战略调整。

早在2018年,中国车市还如日中天时,安聪慧就忧虑的表示,吉利每天都在思考如何活下去。彼时安聪慧就已预感到,未来几年,中国汽车行业势必要发生重大变革,只不过没想到来得那么快。

好在,吉利从那时候开始,就已经开始悄然进行调整。譬如从以往以注重销量增长为主到,以市占率为主的转变;从销售低价产品为主到销售高价值产品为主的转变……经过一年多的调整,成果也慢慢显现出来。

通过此次财报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吉利批发销量下滑了9%,但终端零售销量却增长了1%,零售市场的市占率从2018年的6.2%上升至6.5%。同时,几何品牌与领克汽车的销量增长,也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产品价值与价格的提升,带动了吉利品牌不断向上。

终端零售销量的增长和几大核心业务板块的共同发力,不仅为吉利汽车带来了稳定的业绩,更提供了持续不断的现金储备。在市场遇冷的前提下,2019年吉利汽车的现金水平同比增长23%,达193亿元,相较2018年的157亿增加了36亿元。

充足的现金流,让吉利在疫情冲击下的2020年,有了抵御风险的最好筹码。

创新高的市占率与充足的现金流,这两项关键数据也很好的展现了吉利的战略定力和抗风险能力。

除了这两项数据之外,研发费用不断增长也是一大亮点。

在2019年吉利汽车的各项支出里,行政费用占营业额百分比由2018年的3.5%上升到了5.3%,这其中主要原因是因为研发费用的上涨。

数据显示,2019年吉利的研发费用同比增长了59%至30.67亿元,同时已资本化的研发成本高达46亿元,这也将成为吉利未来树立竞争力的关键。

值得注意的是,吉利的这一高研发投入占比,与跨国车企的平均水平基本持平,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高额的研发投入,不仅能够保障企业拥有更多技术优势与市场竞争力。另外,随着与沃尔沃深入合作,不管传统的动力总成技术、平台技术,亦或是“新四化”领域,吉利目前都已经处于行业领先地位,这也让吉利的抗风险能力越发强大。

二、更艰难的2020,吉利要做些什么?

在吉利本次财报中,有一句话格外醒目——“2020年可能成为本集团历年来最艰难的一年。”

但即便如此,吉利也已经做好了充足的应对准备。

安聪慧表示,吉利不裁员、不降薪,也不会延期支付员工薪酬,而是将通过内部组织变革、员工效能提升以及全新项目的合理布局来应对。他认为,虽然疫情因素下汽车市场的未来充满很多不确定性,但他依然看好中国市场的汽车消费潜力,竞争中依然存在很多机遇。

2020年将会是吉利的产品大年,将会有6款全新的产品投放市场。包括已经上市的吉利ICON,目前已经曝光的吉利豪越、领克05,以及CMA平台上的中级轿车、领克与几何品牌的全新车型。

新品攻势不仅是吉利技术积淀、研发实力的集中体现,更是其敢于坚守141万辆年度销量目标的底气所在。

另一方面,吉利也正在大步迈向全球市场,并已经取得不错成绩。

数据显示,吉利2019年的海外市场收益额为47.6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81.4%。其中,马来西亚市场贡献了27.23亿元,同比增长2.4%,已经成为继中国市场之后吉利的第二大受益市场;东欧市场也因为白俄等国家销量的增长,贡献了15.93亿元,同比增长157.7%。

随着领克将在今年年底进入欧洲市场,吉利全球化布局将不断完善,这势必也会交出一份更令人惊喜的成绩。

三、功夫拍案

将2020年定位为“可能成为本集团历年来最艰难的一年”的情况来看,吉利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不过,随着疫情接近尾声,加上从各种刺激汽车消费的政策的出台,这给了吉利这样的优质自主品牌提供了更多销量增长的机会。

也许,危机之下的市场机遇,正向吉利悄然靠近。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即将回归科创板募资204亿,谁能阻挡吉利的扩张步伐?

近年来,国内车企实力不断增强,消费者购车观念日趋理性,涌现出一批自主品牌,其中知名的有长城、吉利、奇瑞、比亚迪等。其中中国好车前十名如下:

1、吉利

吉利在19年进入汽车领域比较晚,在轿车和SUV领域的综合实力非常强。其博瑞、博越、帝豪、袁晶等十余种车型产品,已覆盖A级、B级、SUV乘用车品类。收购了豪华品牌沃尔沃之后,更是风生水起。以简单粗暴有效的方式在国内外广受好评,在国内十大汽车品牌中排名第一当之无愧。

2、长城

长城建于年,历史悠久。它以皮卡起家,专注于SUV领域。和吉利相比,是偏学生。然而,自2003年哈弗品牌、2009年哈弗H3、后来的哈弗H6推出以来,在SUV领域站稳了脚跟,并且蒸蒸日上,打破了十多年前SUV被合资品牌垄断的市场格局。可以看出,它在国产车榜单中是相当有实力的。

3、奇瑞

奇瑞作为一家良心企业,拥有国内最成熟的发动机技术,也是唯一一家做到10万公里无任何质保问题的汽车厂商。进入国内十大汽车品牌前三名,与年轻一代竞争进步,是非常好的。但多品牌战略并不适合自主品牌目前的发展,多层定位不仅分散了竞争力。

4、长安

拥有100多年军工背景的长安,在造车质量上可以放心,但品牌影响力不够,在国内十大汽车品牌中排名第四。长安汽车涵盖了微型汽车、轿车、公交车、卡车、SUV等乘用车领域,是一家一直用心发展自己汽车品牌的企业。

5、比亚迪

虽然比亚迪之前名声没那么大,但几乎成了低端车的代表。但随着国家乃至全球节能减排举措的推进,新能源汽车是大势所趋,电池是新能源汽车的核心部件。经过多年的技术积累,终于可以投入使用,所以搭上了扶持的顺风车,在新能源道路上越走越好。

6、传祺

不切入低端市场的传祺,一定要有很大的个性。作为2010年推出的新一代品牌,结合广汽多年的合资经验,尤其是与丰田汉兰达、福特夏普相媲美的广汽传祺GS8,在这一领域拿了一块大蛋糕。

7、举人一汽

很多人说起一汽,都会想到红旗,但一汽集团子品牌多达12个,就像一个“汽车帝国”。当然也有一些合资品牌,存在度非常高。可以说一汽在中国占了半壁江山,真的不是开玩笑。

8、佐捷

Zotye成立于2003年,是一家神奇的汽车公司。虽然总是背负骂名,在骂名中成长,但品牌的影响力还是不错的,已经在三四线城市站稳了脚跟。因为其产品的模仿程度高,一直是人的责任,甚至公司坦言:我们不够强,只能先复制。难怪网友开玩笑说:如果这辈子能开上自己想要的豪车,那就指望Zotye了。

9、BAIC

自2010年成立以来,BAIC已有89年的历史,但一直不受大众青睐。首先是缺少核心技术,组装不好。虽然涉及轿车、SUV、新能源,但由于缺乏历史口碑,国内十大汽车品牌排名倒数第二。

10、海马

在中国汽车工业的历史上,海马汽车曾经是最有机会从自己的汽车品牌中脱颖而出的汽车品牌。然而,受日本经济泡沫的影响,我曾经为马自达生产汽车。从海马汽车多年的年报可以看出,它包括房地产、营业厅、物业公司、金融投资、小额等。

吉利回归A股进入倒计时。

9月1日,吉利汽车发布公告称,该公司科创板IPO申请已经获得上海证券发出的确认受理函,这意味着科创板开市一周年,终于迎来了整车第一股。

与广汽、长城、东风、北汽、比亚迪等在港股上市的车企比起来,吉利是回归A股较晚的一个。从2005年港股上市到2020年回归A股,吉利汽车耗费了整整15年时间。

15年里,吉利有许多机会回归A股,但都不为所动,而在一边静观广汽长城们轰轰烈烈搭建A+H上市平台。这一次,吉利怎么就动心了?

在回归A股之后,作为中国民营企业成长典型的吉利,下一步又有什么?

快速扩张?风光之下承压不小

吉利汽车这些年无比风光。

自收购沃尔沃、并成功盘活这个瑞典豪华汽车品牌之后,吉利汽车就走上了“车”生的巅峰。

销量上,从2017年开始,吉利汽车一举击垮稳坐“自主一哥”宝座多年的长安汽车,三大品牌分别以124.7万辆?、150.1万辆和136.2万辆的销量连续三年问鼎自主销冠。

品牌布局上,除了销量主力吉利、领克,有通过收购而来的沃尔沃、路斯特、宝腾,还有枫叶、极星、几何、Smart等新能源品牌,旗下子品牌数量多达十几个。

在燃油车领域,吉利对标斯柯达和捷达,领克对标大众,沃尔沃对标奥迪,路斯特对标保时捷;在商用车领域,吉利通过远程汽车、伦敦出租车公司对标大众商用车;在新能源领域,枫叶、极星、几何、Smart?4个品牌覆盖高中低各个细分市场。这样大而全的全领域布局,在中国车企中绝无仅有。

甚至,吉利控股还通过Terrafugia(太力飞车)及Volocopter两家公司布局空中出行服务领域,“上天入地”无所不及。

但在这些光鲜成果和数据背后,吉利控股也有难言之隐,那就是快速瘪下去的钱袋子。

收购沃尔沃、宝腾(49.9%股份)、路特斯(51%股份),入股戴姆勒(9.69%股份),与戴姆勒合资运营Smart,多年连续买买买,花费不菲,其中光收购戴姆勒9.69%的股份就花了90亿美元(近570亿人民币)。

研发投入上,2017年-2019年以及2020年上半年,吉利汽车的投入分别为56.46亿元、61.79亿元、54.51亿元和?21.84亿元,累计支出194.6亿元。

光2019年一年,吉利办的大事就包括:

投资90亿元在武汉开设新厂生产路特斯汽车;

与戴姆勒成立合资公司联合运营和推动smart品牌转型,双方各持股50%;

总投资约30亿元的新能源电池研究院项目签约落户嘉兴秀洲国家高新区;

吉利子公司上海华普国润将与LG化学成立动力电池合资公司,注册资本1.88亿美元(约12.8亿人民币),双方各持股50%;

投资德国城市空中出行公司Volocopter;

与戴姆勒出行股份公司在杭州启动高端专车“耀出行”,?双方各持股50%。

加上最近几年新推出的领克、几何、枫叶等子品牌,吉利从以前品牌、产品相对单一的民营企业,已经成长为家大业大的准世界级汽车集团。

但是,快速的扩张也给吉利带来资金上的巨大压力。

与此相对应的是,国内车市由增量市场转为存量市场,销量连续两年下滑,加上突发疫情的影响,即使是“自主一哥”吉利汽车也深受影响。

2017-2019年度,吉利汽车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04.93亿元、124.63亿元、82.15亿元,其中2019年大幅下滑35%。

今年上半年,在疫情的冲击下,吉利汽车净利润只有约23亿元,同比大跌43%。吉利汽车还在年报中表示今年会成为集团有史以来最困难的一年,同时将今年销量目标下调了6%。

虽然吉利汽车目前还拥有190亿元以上的现金储备,但后续产品研发、品牌运营甚至收购项目都需要不小的支出,加上家大业大,十几个品牌嗷嗷待哺,在2020年净利润大跌的情况下,吉利必须有更长远的打算。

扩宽融资渠道,优化资本结构,是吉利不得不为的一步棋。

回归A股,是吉利汽车目前最好的选择。

根据《关于创新试点红筹企业在境内上市相关安排的公告》相关规定,已在境外上市的红筹企业,若要申请在境内发行股票或存托凭证,其市值须满足两类标准之一:一是市值不低于2000亿元人民币;二是市值在200亿元人民币以上,且拥有自主研发、国际领先技术,科技创新能力较强,同行业竞争中处于相对优势地位。

这一政策,为已经掌握了底盘、动力总成、新能源、智能驾驶等领域核心技术的吉利汽车回归A股市场提供了条件。

截至9月2日收盘,吉利汽车在港股的总市值为1732.99亿港元(合人民币1526.4亿元),此次申请在科创板上市,满足的标准是第二类。

根据招股说明书,吉利汽车拟发行不超过17.32亿股(行使超额配售选择权之前),占发行后股份总数不超过15%。本次发行股票种类为人民币普通股(A股),每股面值0.02港元。

此次登录国内科创板,吉利汽车拟募集资金204.25亿元,其中200亿元将用于新车型产品研发、前瞻技术项目研发、产业收购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分别将使用募集资金80亿元、30亿元、30亿元和60亿元。

也就是说,研发将占去募集资金的大头。

“面对全球汽车产业变革和复杂严峻的国际经贸形势,吉利汽车需要不断的加大研发投入,持续提升、保持公司的创新性和技术优势。”吉利控股集团总裁,吉利汽车集团CEO安聪慧此前曾公开表示,吉利汽车正在加速向科技公司转型。

30亿元用于产业收购项目,说明吉利的买买买并未划上句号,也可能已经用了意向目标。

近几年,但凡有车企/品牌爆出将被收购的传闻,比如阿斯顿·马丁、宾利、拜腾、力帆,买家之中几乎都有吉利。

最近炒得最为沸沸扬扬的就是收购力帆,据称力帆股份将仅保留摩托车板块业务,其余部分将由吉利汽车接盘,虽然当事双方都予以否认,但仍然止不住舆论界的各种揣测。

吉利预留30亿元的产业收购项目费用,未必用在力帆身上,但相信吉利的收购之路仍会继续,而电动化和智能化领域将是其接下来布局的重点。

此外,吉利还预留了60亿元补充流动资金,也表明吉利对目前的现金储备不够满意,拥有十几个子品牌的吉利,无论是品牌运营、产能扩张还是渠道拓展,都将是一笔巨大的开支。作为一家准世界级汽车制造公司,吉利的野心远不止于此,而是要做国际一流汽车企业,同时也是出行科技企业。

登录科创板、回归A股,只不过是吉利汽车远大梦想的小小一步棋,但吉利的新一轮扩张,将由此扬帆启航。到时,我们将看到吉利更多的筹谋布局和具体行动。

船大掉头难,吉利汽车未来面临的风险和挑战也会更大,但愿李书福能走好每一步棋。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