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米官方换电池在哪里

2.小米集团官宣造车,首期投资 100 亿人民币,对市场将有何影响?

3.今天来量一下“造车门槛”

4.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小米青悦S1曝光:软顶敞篷/84999元

小米汽车4s店地址查询最新_小米汽车4s店地址查询最新电话

6.18合肥恒信汽车城年中欢乐买烧爆。

6月19日,合肥恒信汽车城一年一度的年中欢乐购物活动如期而至。众多品牌厂商的专属政策、限量特价车、全天候整点抽奖等丰富多彩的活动吸引着顾客络绎不绝。一场合肥汽车产业的盛宴精彩落幕。

从预付199元到2000元现金购车,到店享8重豪礼,特价车型限量购买,0首付,0利息,再送装修礼遇...现场准备的购车政策似乎没完没了。除此之外,置换购车还可享受免费评价和反馈。

好处和惊喜远不止这些。从早到晚有十轮现场抽奖。那天发了70个奖,从精致的家电到小米电视,再到现在最热门的iPhone 12,直接炸了舞台。

在本次购车节上,恒信汽车城多家热门品牌4S店的热销车型也给出了底价。正是因为他们赢得了厂家的限时政策,省去了消费者看车的时间和反复讨价还价的辛苦。一共出了70个奖,从精致的家电到小米电视,再到现在最热门的iPhone 12,直接炸了舞台。

在本次购车节上,恒信汽车城多家热门品牌4S店的热销车型也给出了底价。正是因为他们赢得了厂家的限时政策,省去了消费者看车的时间和反复讨价还价的辛苦。

针对广大新老车主,恒信汽车城“安心、省心、方便、快捷”一站式专业服务,一次性搞定购车及后续使用中的各种烦恼,包括购车、保险、分期,以及保养、维修、汽车装饰、改装等后续服务。

因为专业,所以优秀。合富恒信汽车城敢于在年中挑战全年最低价,离不开旗下15个品牌和16家4S店的大力支持,更是精彩纷呈的“李实粉”狂欢。结束了,兴奋还在继续。

百万购车补贴

小米官方换电池在哪里

如下:

1、小鹏汽车汕头万达广场体验中心

地址:广东省汕头市金平区万达广场首层。

营业时间:10:00-22:00 (工作日), 10:00-22:00 (周末)。

2、小鹏汽车汕头惠蓝服务中心

地址:金浦街道梅东村白石洋。

营业时间:09:00-18:00 (工作日), 09:00-18:00 (周末)。

介绍

小鹏汽车成立于2014年,总部位于广州,是广州橙行智动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旗下的互联网电动汽车品牌,由何小鹏、夏珩、何涛等人发起。

团队主要成员来自广汽、福特、宝马、特斯拉、德尔福、法雷奥等知名整车与大型零部件公司,以及阿里巴巴、腾讯、小米、三星、华为等知名互联网科技企业。

小米集团官宣造车,首期投资 100 亿人民币,对市场将有何影响?

小米官方换电池在小米官方网站申请售后服务即可。具体操作步骤如下:

1、搜索小米,点击进入。

2、点击“服务”选项,进入下一步。

3、点击“申请售后服务”。

4、点击一款手机型号。

5、选中“电池”选项。

6、点击“申请售后服务”即可。

扩展资料:

按此前服务,49元换电池支持的机型包括8款:小米8系列、小米9系列、小米MIX 2、小米MIX 3、小米MIX 2S、小米MAX 3、Redmi 6、Redmi 6A。

而今天,小米手机宣布服务再升级:多达15款小米机型,支持49元换电池。具体15款机型如下:米8系列(5款): 小米8、小米8SE、小米8青春、小米8屏幕指纹版、小米8探索版。

米9系列(4款):小米9、小米9SE、小米9 Pro 5G、小米9探索版。MIX系列(3款): MIX2、MIX3. MIX2S。此外还有三款:MAX3、Redmi 6、Redmi 6A

小米-帮助中心-物料价格查询

凤凰网-小米新升级:49元换电池 支持15款机型

今天来量一下“造车门槛”

随着小米集团官宣正式进入新能源智能汽车的造车行业,并在首期投资100亿人民币之后。关于小米造车的问题引发了社会中不小的讨论,那么小米造车对市场究竟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为什么小米造车引发这么多关注?

首先我们不难看出小米造车在社会上掀起巨大舆论的原因,是因为小米所自带的流量。具有这么大流量的小米集团进入到造车行业,势必给该行业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冲击。这种冲击主要体现在向好的方面。因为巨大流量的涌入造成了新能源造车行业的规范化和透明化。更多的人关注到新能源造车,也会让该行业的发展能够从规划到实际操作,进行更好和更快到转变。

另外,小米集团的进入必将携带小米自身的科技研发成果,再结合到前面更多企业研发经验。从整体上来说,小米造车的难度并不是太大。可以在短期之内就会有一批小米乃至更多的智能电动汽车成品进入市场流通。

小米造车带来的影响

最后,小米集团进入造车行业,对市场经济的刺激也是很明显的。随着国家新能源的推广以及对新能源各项下级产业的扶持。基本上进入新能源汽车造车的企业在股市上都有着明显的提升。而小米集团进入该竞争之中,势必导致更多的资本流入到新能源智能汽车领域。给技术的提升和产业的升级带来了更多的原动力。这样在天时地利人和之下,短时间内,国家的新能源汽车技术,必将达到新的高峰。

相对于普通百姓来说,更多的企业参与到新能源汽车的建造之后,必然会使汽车在发布的时候的价格会更加的亲民和具有竞争力,这样有利于汽车在市场的流通。也让普通百姓能够享受到更加实惠和更加优秀的智能电动汽车。

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小米青悦S1曝光:软顶敞篷/84999元

文|李?妍

当那些大佬们发现汽车有可能成为继手机之后的新生一代的智能终端时,科技公司、房地产公司、手机厂商、数码圈、甚至家电设计制造公司……都大步踏上了造车之路,有的甚至“闭眼狂奔。

上个月,苹果公司发布的iOS和iPadOS?13.4的第一个测试版本更新里的一个名为CarKey的API让苹果造车的话题再次浮出市场的水面。

犹记得还是在2015年,圈内盛传苹果造车的伟大。可是随着其转型到研发自动驾驶系统上的动作,似乎大家都默认了苹果放弃造车这件事。但去年,苹果却又不断爆出汽车相关的专利技术,可见,苹果一直走在“神秘造车”的道路上。能不能成,目前还不好说。

不成,便可能像戴森、格力董明珠一样,退出这块市场。成,那它可能就是另一个“特斯拉”。

只不过最近这些年来,跨界造车的企业多得都让人记不住名字,我很疑惑,像汽车这样的大宗产品,门槛真的这么低吗?但几年来苹果迟迟没有“落地”的动作,纵观造车新势力们,也多半是撑过了发布概念车型,却倒在了量产之前。这反倒给出了一个与市场现象相悖的结论:造车门槛并不低,来吃蛋糕的人不少,但能抢上的却不多。

阿里、华为、小米、腾讯、百度等业界牛企也只是温柔地靠过来助力造车,不敢轻易“以身试法”。想要入局汽车市场的心,不难懂。但想要造车成功的手,却不是家家都有力。这门投资大、回报周期长、技术和人才密集的生意,真不是谁都做得来。

“打不破”的壁垒

说到壁垒,“首当其冲”必定将技术壁垒列为最为影响汽车的因素之一。技术壁垒是多年来老生常谈的一个现实问题。一个经过了130多年的汽车产业,要说短时间内突破,是不太可能的。这其中的核心技术积淀、政策法规、专利生态、品牌力等方面的壁垒确实是高。

就传统汽车产业而言,长久以来,能够实现量产的汽车核心三大件就不多。不少汽车品牌都是引进组装的。在新势力品牌上,技术是个显而易见的差距。生产不出好品质的汽车,便只能占据产业链的低端。

但未来核心主机厂的地位会下降,将来买车或许更倾向于不看品牌、而是看配置。就像现在买电脑,光谈联想还是戴尔,没有意义,归根到底还是看其产品配置。只不过在同等配置下,品牌力的作用又得到了凸显。

品牌,是新势力汽车与消费者之间的另一道鸿沟。个人认为,技术的突破势必要与品牌相结合。目前这种情况来看,技术上突破了的成功也无法同步消费者心里的品牌心智。

技术是有形的壁垒,而品牌力则是无形的那道壁垒。借用一句老话:“在其位谋其职”。如果品牌处在低端,即使做出了高端产品,也很难从现有的高端品牌里抢夺市场,毕竟品牌认知是需要一个过程来检验和积淀的。起步便位列低端的新势力品牌,更需要的是一步步用产品打下品牌力。

中国市场学会(汽车)营销专家委员会委员何海明曾说:“将来,我们的价值可能很多体现在服务的价值上,在一系列配套设施的价值上,而不仅仅是把车造出来卖给消费者。”

此外,制作工艺、汽车产业法规的高复杂度等等,也是新势力难以快速跨越的壁垒。

熬不完的生产、回报周期

这个过程,像极了一位母亲孕育孩子的过程。

中银证券汽车首席分析师彭勇曾算过一笔账,就中国品牌乘用车而言,按照15万辆产能设计,每辆车在生产设备和设施上的投资约1万元,前期研发一款车型的费用约为3亿元至4亿元,再加上相关环节,一个乘用车项目上马,至少需要30亿元左右的资金。

这已经算不夸张的了,看看如今的新能源新势力,哪个不是动辄百亿。而汽车的产品周期本身就很长,一个全新的平台开发至少4年,车上差不多1万个零部件。

车联网科技领军企业博泰集团创始人、CEO应宜轮曾表示:“对新势力而言,从一个公司成立到出第一台车,得4年,从第一台到年产20万台实现盈利,还得经过4年。”当然,如果是大众、丰田等老车企切换到20万辆电动车规模,估计只需2年,甚至不到2年。蔚来、小鹏、威马等车企从成立到第一台车,就花了4年左右的时间。

而这,还仅仅只是说已经成立的状态下。现实情况是,如果一次产品周期、产品窗口没抓住,这个企业很可能就面临淘汰。

由于之前国家准入管理机制下的受限,一方面“隔离”了部分浑水摸鱼的企业,但另一方面,也让生产资质的价格变高。

汽车连续多年的增长加上新能源汽车市场的蓝海,让不少人都急切地想要进入造车这个创业行当。但当时制度严卡,想要成为一家有资格产销的汽车厂商,不仅要有数以亿计的资金投入和时间成本。想要造车,必须先有生产资质。

可是这个成本过高,不少企业只得寻求“走捷径”。过去的那些年里,通过购买已有企业的生产资质而快速入局的例子比比皆是。据悉,威马汽车就是收购原沈阳中顺汽车的,将其资质转移到威马在浙江温州的新建工厂,从而才顺利在2018年就拿到了产品公告。再比如拜腾汽车以8亿代价购买一汽华利的生产资质。

这种“买壳”成本显然让本就资金欠缺的企业更加沉重,每辆车也都相应多出了大几千甚至过万的成本。这样的情况下,让开头变得难上加难。

而这些制度下暴露出来的问题,终于在2018年工信部、发改委出台的《道路机动车辆生产企业及产品准入管理办法》、《汽车产业投资管理规定》的革新下得到好转。

虽然出台了一些更为严格的程序规则,但新规肯定了代工模式,而且只要达到3万辆/30亿元的规模就有可能拿到资质,相比之前花几个亿、几十个亿来买资质的企业来说,后面的企业确实赚到了。不过对于已经买到资质的企业来说,直接跳过了新规里的层层要求也节省了不少时间,给生产和创新争取了更多的成本。

但即使这样,活着的新势力还是不多。而活着并活得好的,几乎没有。蔚来这样的新势力头部依旧是一年几十亿的亏损着。当然了,这在蔚来看来不是亏损,而是投资,将来是会有回报的。只不过,这个回报期略长。新能源汽车的标杆特斯拉,从年度来看也一直处于亏损,股本回报率长期是负值。

造车这个行业,不仅投入回报周期长,股本回报率也不高。不仅依赖资金投入,也需要技术储备。这个过程里,投资人就未必等得了。

车联网、新能源这根“救命稻草”

对于造车而言,门槛肯定是居高不低的。那些业界常提到的壁垒、问题,接下来我不赘述。这里我们说说希望点。为什么我要将这两个归为新入局造车者们所抓的重点?

趋势。

作为下一代的智能终端,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上怎么少得了科技。对于车联网这块,它是唯一与用户高频联系,且能基于智能操作系统提供软硬件极致体验的。个人认为,无人驾驶更像是将来少数年里车联网的终极形态。

再看到现在市场里推出的汽车产品,都在逐渐追求智联系统的更高智能化。随着智能城市、智能交通、智能家居的发展,车联网这一块的市场还很大。

但好东西注定难做。车联网的潜力足够深入,孕育的市场足够强大,打开的难度也就足够不易。现在很多汽车上搭载的中控、大屏、智能钥匙等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车联网,车联网的核心在于软件平台、云端平台和数据平台。

再说到现在火热的新能源市场。

为何是新能源?一方面是政策支持、技术趋势,另一方面,这也是目前唯一能吸纳各种先进生产力的消费产品,好比之前的手机,成就了苹果。这也是为什么恒大这样的房地产企业和苹果这样的科技公司都要来切入的原因之一。

但结合近些年新能源新势力的生存状况来看,显然这个市场对待新人更加的“暴戾”。起初入局的时候,可能一个听起来跟汽车没有半毛钱联想的品牌也是个造车新势力。现在,倒得也没剩下多少了。活着的那些,不是四处奔波融资,就是没法实现量产。偶尔还要为由于不到位的技术引来的舆论而焦头烂额,比如自燃的特斯拉、“趴窝”的蔚来。

融资,便是新能源的第一个门槛,更是成为了当下造车新势力的首要任务。蔚来创始人李斌曾公开表示,一个电动车企业走到量产至少需要200亿元。

电动车的出现让资本大佬们以为做电动汽车和做手机差不多,但等真正投钱了才发现实现量产真的太难了。比如到现在还没量产的法拉第、仍然活在PPT上的FF91。说实话,没几个新势力做到了量产。对于新能源汽车而言,概念车到量产是一道鸿沟。

除去供应商已有的零件之外,还有更复杂的整车匹配、动力标定、安全属性、电器架构等程序的保证。加上严苛的三高实验等各方面的问题,一台汽车的投产需要至少几千名这样的工程师不停地努力几年的时间,才可能实现。

新势力造车企业很难具备这样的人才和资金积淀,哪怕有足够的融资,人才也不是能在短时间内搞定的事情。

新能源还有一个“全球化”的门槛,那就是电池技术。

就像特斯拉那么厉害的存在,也同样没能解决新能源汽车的痛点,依旧是里程焦虑、安全焦虑。

我国在新能源市场上的步伐算是领跑者的,产销方面,中国自2015年以来连续4年位居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销第一大国,每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销量与保有量均占据全球市场的50%以上。技术方面,中国在新能源电动汽车的主要动力电池,即磷酸铁锂电池和三元锂电池的生产上,位居世界前列。

而网络上的一个真事的段子也可看出一些“端倪”。一个电池出了故障的特斯拉车主在面临4S店拒绝赔偿的情况下去了广州的“陈田村”。结果那里的师傅很熟练的就找到了出问题的那个电池,并且只用了一个晚上的功夫,就把5000颗的锂电池全部都换好了。连汽配都这么厉害,更别说汽车行业了。(此事,元芳你怎么看~)

汽车是一个包含大量安全性零部件、涉及大量法规、甚至和整个国家的经济状况相辅相成的综合性产品。想要量产出一款符合大众需求的好车,不管是电动还是燃油,都不简单容易。

这不仅要有新时代下的互联网思维,也要对传统汽车行业存有敬畏之心。当然,能不能跨过准入门槛是前提。

随着全球政策驱动电动化全面加速,无疑为中国车企带来了巨大增量市场。中国是全球第一大汽车及新能源汽车市场,未来的中国市场是最大的、增量也是最强劲的,但仅仅想借着电动汽车风口飞起来的车企,必定是会要“摔死”的。

造车本是一个研发、制造、迭代周期以及回报周期都非常长的赛道,对新手而言更是容错空间小。我们也不得不承认,造车是当前民用产品里的最高门槛。

汽车是个好市场,好项目,但前些年“闭着眼都能赚钱”的红利期已经过了,想要入局分羹,实属不易。不管是已入局还是即将入局者,都且行且珍惜吧,你们的到来,必将是汽车业里新鲜的一笔。

#本文所有素材均来源于网络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虽然小米已经多次明确了不会造车,但这并不排除小米旗下的生态链公司造车的可能。

今天,网上就曝光了一组,显示小米旗下某生态链公司似乎打算推出一款型号为青悦S1的车型,这款车最大的特色就是用了软顶敞篷设计,而且似乎支持电动收纳。

动力方面,这台车用了后轮驱动设计,电机功率高达310kW,而且配备有液冷散热系统,最高时速可达210km,售价仅为84999元。

还显示青悦S1是“小米蓝天”的产物,而且是由比亚迪提供了平台赞助,预定后需要到小米指定的比亚迪4S店提车。

目前来看这组的真实性不高,尤其是上的小米logo更像是后期合成上去的,而且84999元的价格也有点过于耸人听闻。

截至目前,小米官方尚未对此发表评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