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多图表分析10月份新能源汽车上险数据

2.3月汽车市场分析(完整版):3月产销规模恢复至百万辆以上

3.2019年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深度分析

4.2022年新能源车型车身电气投诉分析:电池车机“两大难”

5.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如何实现?供、需双向发力是关键

6.我国新能源汽车应用现状及安全问题分析

7.汽车行业的前景怎么样?

8.国内新能源汽车会怎样发展?

新能源汽车数据分析_新能源汽车数据分析师

2022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丰收年,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节节攀升的同时,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们也遇到了“幸福的烦恼”——车企的产能跟不上订单激增的速度。于是,“交车难”成为了贯穿全年的热门投诉问题之一。

比亚迪汽车 投诉指数:2294.2

2022年,比亚迪成为新能源汽车厂商中最大的赢家。全年销量186.35万辆,同比增长208.64%,超越蝉联三届的销冠特斯拉,摘得2022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桂冠。

作为首家停产燃油车、全面拥抱新能源的传统厂商,王朝系列和海洋系列成为了比亚迪立足市场的坚实后盾。2022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榜中,比亚迪独占六席,分别是比亚迪宋、秦、汉、海豚、元PLUS和唐。订单量井喷的同时,比亚迪的产能也面临极大挑战。即便所有工厂昼夜不停地运作,也难以满足消费者购车的热情,“交车难”现象成为全年常态。需要注意的是,“供不应求”既是市场对比亚迪的肯定,也是消费者对比亚迪的敦促。若想持续稳定发展,比亚迪还应在扩大产能上多使点劲。

几何汽车 投诉指数:1010.75

几何汽车关于“交付难”的投诉主要集中在EX3功夫牛这一款车型上。2021年11月,EX3功夫牛上市,售价区间为5.88万元-6.88万元,凭借较高的性价比迅速获得不少消费者的关注。

可惜的是,2022年原材料价格上涨之势愈发严重,许多车企为了生存只能放弃不赚钱的低端车型,欧拉的黑猫白猫与长安奔奔E-star均在此列。3月,上市不到4个月的功夫牛试图通过涨价7000元来减轻成本压力,此举引发大量车主不满,功夫牛的提车日期再度推迟。8月,仅上市9个月的EX3功夫牛因芯片和电池供应短缺问题正式停止接单,而定车用户的购车权益始终未被保证。作为一个新能源车企,几何汽车这种初出茅庐就自断一臂的做法无疑会给房后发展带来极大的不利影响。

长安新能源 投诉指数:113.4

长安新能源也因“交车难”问题遭至大量车主投诉,主要问题车型是售价4万左右的长安奔奔E-star。2022年7月1日,长安宣布受上游原材料短缺的影响及整车和零部件产能限制,导致奔奔E-Star交付周期较长,决定即日起暂停奔奔E-Star车型订单收取。

值得注意的是,奔奔E-Star曾在2021年年末和2022年4月两次暂停订单收取,理由同样是原材料短缺和产能限制,但消费者的购车热情始终如一。2023年伊始,停产半年之久的2023款奔奔E-star再度归来,配置变化不大,价格却上涨了一万有余,消费者调侃道:“停产就是为了更好的涨价。”除奔奔E-star外,长安欧尚Z6和长安Lumin也存在“交车难”问题,消费者还质疑两车的交车顺序不透明、存在加强插队提车的乱象。

上汽荣威 投诉指数:90.35

上汽荣威2022年在“交车难”方面的投诉指数为90.35,科莱威CLEVER是车主投诉的“重灾区”。从投诉年款分布来看,2021款科莱威CLEVER是车主的“心中刺”,其于2021年5月上市,2022年3月23日宣布停产。

与其他车企相比,上汽荣威科莱威CLEVER产生“交付难”的原因更为奇葩,是为了给新款车型“让路”。车主们普遍反映,支付定价后,4S店以疫情严重为由一再拖延交付时间,直到官方宣布2021款科莱威CLEVER正式停产,车主们才发现被“遛”了几个月。2021款停产后不久,2022款科莱威CLEVER上市,不仅取消了“2座”布局,还比2021款“4座”车型贵了1.1万元,配置升级并不大。上汽荣威的奇葩行为也对科莱威CLEVER的销量造成了一定影响。

零跑汽车 投诉指数:56.55

身为二线造车新势力,零跑汽车2022年销量破10万,拥有不错的发展势头。不过,“交车难”的现象也从2021年末延续到了2022年,且随着缺芯状况的加剧,零跑交车方面的投诉指数日益攀升。

从投诉数据来看,零跑T03和零跑C11的“交车难”问题最为严重。据车主反馈:“交定金时,4S店承诺1-2个月交车,但合同不给备注交车日期,4个月后还是没有提到车。”除缺芯的客观影响外,“卖一辆亏一辆”也是零跑“交车难”的因素之一。目前,零跑的销售支柱是售价低廉的零跑T03,该车型利润微博,无法覆盖投入的研发、制造成本,导致零跑处于常年亏损的状态。而零跑C11虽然售价较高,但销量低迷,也无法带来丰厚的利润。步入2023年,零跑汽车面临着更大的向上转型困境。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门,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多图表分析10月份新能源汽车上险数据

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呈上升趋势

全球新能源车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中国宣布将在2035年停售燃油车并且在2050年全面停止使用燃油车,欧洲出台最严格碳排放政策,政策倒逼大车企转向电动化。2018年以前,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高增速发展,2019年增速有所放缓,全球新能源汽车产量约为217万辆,2020年产量约为255万辆。

注:2020数据为前瞻结合历年发展情况及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行业的发展现状初步测算数据,仅供参考。

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速上升,欧洲市场占比第一

根据EV Sales数据,2019年全年全球一共售出了约221万辆新能源汽车,同比增长近10%。据EV

Sales初步估算,2020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约为324万辆,其中欧洲取代中国,成为全球新能源汽车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欧洲以外地区新能源汽车销量增长速度较慢,但仍然保持显著增长趋势。

面对新能源汽车这块市场蛋糕,全球各地区纷纷发力,依据各国国内新能源汽车行业本身及产业链现状推动发展。从区域分布来看,2019年中国是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0年被欧洲取代。

2020年,欧洲新能源汽车市场占全球市场的43.06%;中国大约占41.27%;美国占比10.12%;日本占比0.96%。

注:内圈为2020年区域竞争格局,外圈为2019年区域竞争格局。

纯电动和插混动力为主要产品,氢燃料电池汽车占比较小

从全球新能源汽车产品结构来看,纯电动和插混动力仍然占据新能源汽车绝大部分市场份额。截至2020年上半年,纯电动汽车占比约68%;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占比约32%;氢燃料电池汽车占比不足1%。

——更多数据来请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3月汽车市场分析(完整版):3月产销规模恢复至百万辆以上

和所有的数据相比,车辆上险数据是最为滞后的,不过通过对上险数据的分析能更真实的了解电动汽车的去向,和实际终端的情况。

十月份国内车市总体情况概览

首先还是来看下整体车市情况,10月乘用车上牌数为193.6万台,连续四个月保持同比增长13%的恢复速度。2020年总的上牌数为1513.7万台,同比-11.5%,从2019年的数据来看,后面几个月要实现427万台的数据比较难,预计今年的上牌数在2000万台以下,最终呈现同比-10%的下降。

图1?2020年10月的上险数据趋势

1)外资品牌

从合资/外资车企来看,今年分化比较严重,一汽大众单月上牌超过了20万台,和上汽大众(14.57万台)的表现差异有点大。而日系三强的表现总体很稳健,上牌量分别为16.9万台(本田)、14.4万台(丰田)和11.98万台(日产)。豪华品牌里面奔驰和宝马单月都是破了6万台。

图2?10月外资企业上牌的数据量

从累计数量来看,豪华品牌(BMW、Benz和Lexus)今年在疫情影响下还能实现同比增长,确实有点夸张了。

图3?2018-2020年(截至2020年10月累计)的趋势情况

2)自主品牌

自主品牌的情况大家可以自行判断,汽车行业供给出清的过程可能在2-3年内逐步完成,包括合资和自主品牌中比较弱的那部分,很难持续下去。

图4?自主品牌2020年累积及10月上牌情况

上述部分主要是做一个背景的叙述,我觉得今年总体汽车行业在疫情的巨大打击下,先抑后扬缓过来了,但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淘汰落后产能这次是通过特殊的形式进行的。

10月新能源汽车上险数据

目前新能源汽车10月份总体上险数据还没有出来,但部分企业的数据来看有几个地方挺让人惊讶的。

1)特斯拉

特斯拉10月的上牌数据只有1.32万台,一方面25万元的铁锂版本可能没交付出去——数据来看10月5日降价之后订单已“爆”了,但是交付数据可能要在11月和12月才能有充分的体现。在2.5万多台产能释放情况下,很多车都直接拉到欧洲去了。客观来说,围绕限购城市来销售,是现阶段面向私人端必然的打法,但是要继续扩展,限购城市的牌照总量是有约束的。

图5?特斯拉的月度上牌情况

2)几个主要新造车企业

从几家新造车企业公布的数据来看,蔚来4880台、理想3438台和小鹏38台都保持了之前的势头,唯一比较意外的是威马(1377台)上险量持续上不去。个别车型来看,蔚来ES6的上险数据为2610台、ES8为1434台,EC6为836台;小鹏的P7上险数据为2093台,G3为884台。

图6?2020年主要新造车企业的上险数据

3)比亚迪

10月份比亚迪的纯电动车上险数据为12616台,近几个月维持在1万台以上;其中汉EV?3948台、E2?2062台、秦3180台,主要围绕这几台车展开。前几日有消息称汉EV已经生产了2万台,但总的上险数据只有7765台,整个制造和交付周期大概在2个月以上。

图7?比亚迪?2020年纯电动上险数据

比亚迪PHEV车型的上险数据为5048台,这个数据维持了上个月近5000台的规模,主要包括唐PHEV的2052台和汉PHEV的1845台,而其他的PHEV车型都进入了一个低迷期。

图8?比亚迪2020年PHEV车型上险数据

4)吉利和长城

长城欧拉R1——这台改名叫黑猫的纯电动小车最近上牌数据拉到了5000+台,还是非常猛的,相应的iQ这款车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图9?长城的电动汽车上牌情况

吉利的电动汽车品牌——几何系列,今年总体的表现是比较弱的,如下所示:

图10?吉利的几何系列上牌情况

5)北汽和广汽

北汽去年围绕EU5制造出来的2B战术,今年进行得很不顺畅,不过总体的上险数据为4456台,已经逐步在恢复了,主力是EC3的1299台和EU5的1186台。

图11?10月北汽新能源汽车的上险情况

广汽的情况今年依靠Aion?S的2B战术每个月拉到5000台以上,10月份为5786台,Aion?V(面向私人)为1023台,Aion?LX为251台。

图12?10月广汽新能源汽车上险数据

小结:从目前的上险数据、终端形势来看,波动是连续的,而10月的数据总体处在上扬的通道,其实今年新能源车型去存库也做得不错,这些数据比较真实的反映了当下的情况。

图|网络及相关截图

作者简介:朱玉龙,资深电动汽车三电系统和汽车电子工程师,著有《汽车电子硬件设计》。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19年新能源汽车及其产业链深度分析

3月汽车市场分析(完整版):3月产销规模恢复至百万辆以上,环比虽倍增但同比仍大跌,出口量同比微增成亮点

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数据显示,2020年3月,汽车产销降幅收窄;乘用车降幅大于行业总体;商用车同比降幅明显缩减;新能源汽车“九连跌”;出口同比微增。一季度,汽车累计产销同比降幅均超四成;新能源汽车下降幅度大于50.0%;商用车出口跌幅明显超出行业总体。

要·点·速·览

汽车整体:3月销量143.0万辆,下降43.3%;1-3月销量367.2万辆,下降42.4%

乘用车:3月销量104.3万辆,下降48.4%;1-3月销量287.7万辆,下降45.4%

商用车:3月销量38.8万辆,下降22.6%;1-3月销量79.4万辆,下降28.4%

新能源汽车:3月销量5.3万辆,下降53.2%;1-3月销量11.4万辆,下降56.4%

汽车出口:3月出口量9.1万辆,增长0.8%;1-3月出口量20.4万辆,下降11.5%

产销总体

3月产销量环比大幅反弹,同比降幅明显收窄,商用车市场表现优于乘用车

随着国内肺炎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企业生产经营陆续恢复,?国内汽车市场从2月的低谷中逐步复苏。生产端,企业复工复产情况明显好转,据中汽协对23家企业集团最新复工复产调查情况统计,整车生产基地全面复工,员工返岗率86%,复产情况达到2019年平均水平的75%。然而,不同于生产端的快速复工复产,因疫情尚未完全结束,消费端的部分市场需求仍处于被抑制状态。但3月企业销售情况已明显好于2月。随着国家有关政策的逐步落实,以及各地相继出台促进汽车消费政策,汽车市场将加快恢复。

尽管3月汽车产销量明显回升,整体高于此前预期,但对比去年同期,当月产销仍然呈现较大幅度的下滑,疫情的负面影响仍在持续。据中汽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3月汽车产销均超过140.0万辆,分别达到142.2万辆和143.0万辆,环比增幅3倍以上,同比下滑幅度均超四成,降幅相较2月明显收窄。从一季度整体情况看,汽车产销347.4万辆和367.2万辆,同别下降45.2%和42.4%,降幅与前两月大致相当。其中,一季度累计销量降幅创近年最低记录。无论单月还是累计情况,乘用车产销降幅依旧超过行业总体水平。(见图表1、2)

3月产销降幅明显放缓,四类细分市场下滑态势未改,SUV表现稍佳

随着企业复工复产进度不断加快,乘用车表现明显好于上月,环比呈迅猛增长,但同比继续呈较快下降,乘用车市场受疫情的负面影响尚未明显减弱。中汽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3月,乘用车产销104.9万辆和104.3万辆,环别增长4.4和3.7倍,同别下降49.9%和48.4%,并高于汽车产销总体降幅。1-3月,乘用车产销268.4万辆和287.7万辆,同别下降48.7%和45.4%,降幅比2月扩大0.6个百分点和1.8个百分点。

具体车型方面,3月在乘用车主要车型中,与上月相比,四类车型产销均呈迅猛增长,其中交叉型乘用车增速更为显著;与上年同期相比,四类乘用车产销依然呈快速下降,其中MPV降幅居前;1-3月在乘用车主要车型中,与上年同期相比,四类车型产销降幅均超过30.0%,除SUV之外,其余三类乘用车降幅均过半数,并高于乘用车总体水平,而其中MPV降幅更为明显。(见图表4、5)

3月产销同比降幅均超两成,细分市场全部呈下滑,重型货车表现相对较强

由于乘用车与商用车分属两个消费领域,故受疫情影响的程度也会存在差异。随着全国疫情大范围减弱,各省市交通、客货运逐渐恢复正常,以及近期传统基建、新基建项目陆续开工,无疑对商用车特别是货车市场形成利好效应,因此3月商用车产销降幅总体低于乘用车,尤其是重型货车表现相对更佳。此外,3月31日院常务会议确定的中央财政取以奖代补、支持京津冀等重点地区淘汰国三以及以下排放标准柴油货车的政策,也将使重型和轻型货车获得更多市场商机。

据中汽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3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37.3万辆和38.8万辆,环比增长均3倍多,同别下降20.3%和22.6%。1-3月,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79.0万辆和79.4万辆,同别下滑28.7%和28.4%,降幅比2月缩小6.1个百分点和4.8个百分点。

分分车型产销情况看,3月,在商用车主要车型中,与上月相比,货车和客车产销均呈快速增长,其中货车增速更为显著;与上年同期相比,货车和客车产销均呈下降。在货车和客车细分车型中,产销环比均呈迅猛增长,同比依然下降,但降幅均比2月明显收窄。1-3月,货车和客车产销依然呈较快下降。在货车主要车型中,与上年同期相比,仅重型货车产销同比降幅小于行业,其它三类货车产销降幅依然明显。在客车主要车型中,与上年同期相比,三大类客车产销均呈明显下降,其中轻型客车同比降幅低于行业总体水平,大型客车表现相对较弱。(见图表7、8)

3月销量同比“九连跌”,行业总体及细分领域创一季度单月销量新高

自去年下半年补贴标准退坡起,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就开始出现下滑。而经历了今年2月份疫情大暴发的至暗时刻后,3月新能源汽车市场正逐步复苏,产销环比增速迅猛,同比降幅比2月也有所收窄,至此新能源汽车已连续第9个月出现负增长。业内普遍观点认为,补贴退坡导致车企成本增加,消费者购车费用也“水涨船高”,直接削弱了消费者的购买热情,从而进一步影响销量提升。中汽协方面表示,第一季度无论燃油车还是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下滑的主因在于疫情的影响,而期间网约车运营受挫也是新能源汽车销量走低的原因之一。

据中汽协最新统计数据显示,3月新能源汽车产销(不含特斯拉)分别完成5.0万辆和5.3万辆,环别增长3.8倍和3.0倍,同比下降56.9%和53.2%,降幅较2月收窄两成以上。一季度,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0.5万辆和11.4万辆,同比下降60.2%和56.4%,降幅比2月缩小3.6个百分点和3.1个百分点。

从动力特征来看,纯电动是主要技术路线,占比在75%左右。3月,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环比均呈大幅增长,同比依然呈较快下降。当月,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8万辆和4.0万辆,同别下降58.5%和55.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1万辆和1.3万辆,同别下降50.2%和44.1%;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8辆和36辆,其中产量同比增长5.6%,销量持平同期。此外,今年一季度纯电动汽车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同比降幅继续呈较快下降,其中纯电动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7万辆和8.5万辆,同别下降61.8%和58.6%;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8万辆和2.9万辆,同别下降55.0%和48.5%;燃料电池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83辆和207辆,同别下降19.7%和7.2%。

从车型特征来看,乘用车是绝对主力,占比高达89%左右。今年3月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4万辆和4.7万辆,同别下降59.2%和55.7%;新能源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0.5万辆和0.6万辆,同别下降18.6%和17.0%。1-3月,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9.4万辆和10.2万辆,同别下降61.5%和57.4%;新能源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1万辆和1.3万辆,同别下降44.1%和45.5%。(见图表12、13)

3月出口量及同比增速均刷新一季度最高记录,乘用车表现明显好于行业总体

随着肺炎疫情在海外加剧蔓延,导致全球汽车消费市场需求受到抑制,也使中国品牌的汽车和零部件出口受阻。据中汽协统计数据显示,今年3月,汽车企业出口9.1万辆,环比增长103.8%,同比增长0.8%,在大盘持续走跌的情势下,出口还能有所提升,这其中乘用车的贡献功不可没;此外,今年一季度汽车企业出口20.4万辆,同比下降11.5%。

从车型特征来看,3月,乘用车出口6.8万辆,环比增长.6%,同比增长21.9%;商用车出口2.3万辆,环比增长125.3%,同比下降33.8%。一季度,乘用车累计出口15.4万辆,同比增长5.3%;商用车累计出口5.0万辆,同比下降40.7%。(见图表17)

结语

短期有望复苏,长期稳步向好

虽然近期国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但防控工作常态化趋势确定无疑,加上全球范围内疫情尚在持续,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消费者信心的恢复。同时,疫情使得部分中小企业尤其是外向型出口企业被迫关停,从业人员收入下降,导致消费能力受损。不过中汽协表示,随着复工复产有序推进,生活秩序和经济活动正在从疫情冲击中逐步好转,3月车市整体表现超出预期,行业恢复性消费有望持续。

近阶段,国内各地陆续推动汽车消费,尤其是新能源汽车消费,并相继迎来包括限购松绑如增加购车指标配额、刺激消费升级类的购置换购补贴以及放宽准入门槛等多项利好政策,从需求侧、供给侧促进汽车市场的稳增长。而对于车市未来的走向,中汽协预计二季度中国汽车市场会迎来较大复苏,不过难以恢复至去年同期水平;若仅就国内影响因素而言,随着各项支持和促进政策的陆续出台,结合业内车企的积极努力,下半年汽车行业有望恢复甚至超过去年同期水平,但即便如此,依然难以弥补一季度和上半年因疫情带来的损失,而海外疫情防控进展不确定因素仍将影响全年汽车市场。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2022年新能源车型车身电气投诉分析:电池车机“两大难”

1.1、新能源 汽车 :新品周期来临,消费层次升级

2018年 汽车 市场低迷,消费需求萎缩,市场景气度下滑。2018 年 1-11 月 汽车 销量2542万辆,同比下滑 1.7%。其中,乘用车销量 2148 万辆,同 比下滑 2.77%。在整体市场消费意愿不强的环境下,新能源 汽车 成为 汽车 行 业为数不多的亮点。18 年 1-11 月国内新能源 汽车 累计销量为103.0万辆, 与 2017 年同期的 60.9 万辆相比,增长了68.0%,其中新能源商用车销量 14.4 万辆,同比增长7.8%;乘用车销量88.6万辆,同比增长 84.8%。

1.1.1、新品周期来临,产品品质提升

截至 2018 年11月,22 家乘用车厂商先后于 2018 年内推出了49款改 款换代车型,45 款全新车型。其中纯电动车型共 72 款,插电混合动力车型 共 22 款。45 款全新车型在 18 年的销量为 18.7 万辆,占总销量的 21.1%。2018年 1-11 月,累计销量前十的插电混合动力车型中有 9 款是改款或是全 新车型;累计销量前十的纯电动车型中有 7 款车是改款或是全新车型。

补贴政策推动纯电动乘用车续驶里程提高的作用立竿见影。2018 年 6 月新补贴政策正式实行后,续驶里程超过300公里的车型的销量占比大幅提 升,从 2017 年的 24%,提升至 18 年 1-11 月的 50.6%。18 年 6 月实施新 补贴政策后,续驶里程超过 300 公里的车型的销量占比达到了 62.1%。

2018年,各大厂商对车型进行了换代或改款,提高车型的续驶里程。 表 1 列出了主要的改款换代车型。这批车型的续驶里程中位数从 200km 提 升至 301km,2017 年续驶里程超过 300 公里的车型数为6个,2018 年增加 至 15 个。

企业提升车型的续驶里程一方面是受补贴政策的推动,但长期看是企业 为满足消费需求、提升产品力所作的主动应对措施。我们整理了2018年不 同续驶里程车型的补贴前价格分布。续驶里程 300-400 公里范围的车型价格 中位数与续驶里程 250-300 公里的相近。同时更宽的价格带反应出企业重点 布局的车型都在向续驶里程 300 公里以上的车型集中。高续驶里程车型相对 低续驶里程车型具有了较高的性价比。

1.1.2、消费层次提升

2018年 1-11 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销量 88.6 万辆,同比增长84.8%。其 中,轿车累计销售 58.5 万辆,同比增长62.5%;SUV 累计销售26.2万辆, 同比增长 227.6%;MPV 累计销售3.9万辆,同比增长 37.5%。

因为 2017 年基数较低,SUV2018 年销量同比增长迅速,市场份额大幅 提升,从 2017 年全年的 16.6%提升至 2018 年 1-11 月的 29.5%。SUV 的放 量主要得益于17后半年,厂商密集推出了 26 款全新 SUV 车型。全新推出 的 SUV在 18 年 1-11 月的累计销量达到了9.1万辆,占 SUV 销量的 35%, 超过 2017 年同期 SUV 总销量。

2018年之前,新能源乘用车以微型车居多。2017 年微型车市场份额达 到 57.2%,2018 年补贴新政实施以后,18 年6-11月微型车市场份额下降到 31.8%。取而代之的是小型车份额从 17 年的 4.6%增加至 13.3%,紧凑型车 份额从 17 年的33.3%提升至 42.1%。

2018年 6 月施行新补贴政策后,高价位车型的销量占比增长明显。1 月 份,补贴前售价 10 万元以上车型占比49.4%。在 6 月份,占比提升至62.1%。 在 10 月份,高价位车销量占比有所回落,但平均售价仍然保持高于上半年 的水平。整体看,18年消费者购车意愿逐渐向高价位车型倾斜。这与高级别 车型(紧凑型、中型、中大型)销量占比提升相互印证。

从供给侧分析,2018 年后厂商投放的新车型、换代改款车型官方指导价整体高于过去的水平。这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平均价格提高至 23 万左右; 另一方面部分产品逐步探入高端消费市场。以荣威 Marvel X、蔚来 ES8、比 亚迪唐为代表的新车型价格已经触及30万元以上。

1.2、动力电池:强者恒强,三元电池已成主流

根据高工产研锂电研究院的数据,2017 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 36.2Gwh,同比增长 29.4%;2018 年 1-11 月,动力电池装机量 43.6Gwh, 同比增长 77.0%。总体来看,2018 年以来,乘用车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同 比 2017 年提升 24.3pcts,客车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同比下降 10.7pcts,专 用车动力电池装机量占比同比下降13.6pcts;三元电池装机量占比同比 2017 年提升 12.2pcts,磷酸铁锂电池装机量占比同比下降 13.4pcts。

分车型来看:

按照电池技术路线来看:

按照电池形状来看,2018 年 1-11 月,国内方形动力电池装机量为32.48Gwh,占比 75%;软包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5.78Gwh,占比 13%;圆柱 动力电池装机量为 5.37Ghw,占比 12%。

2017 年,国内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三的企业为宁德时代、比亚迪、 沃特玛,装机量分别为10.58/5.66/2.41Gwh,市占率分别为 29.2%/15.6%/6.7%。2018 年 1-11 月,动力电池装机量排名前三的企业分 别为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装机量分别为 17.9/9.6/2.3Gwh,市占 率分别为 41.1%/22.0%/5.3%。总体来看,第一梯队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市 场份额相对领先,且龙头份额不断提升。

2.1、补贴退坡难压消费需求

从 2009 年开始实行的补贴政策是国内新能源 汽车 产业起步发展的主要 助推力。经过近 10 年的演变,补贴政策也经历了三个不同的阶段:

第一阶段(2009 年—2012 年):试点推广(公共服务领域25 个试点 城市 + 私人购买 6 个试点城市),私有购买和公共服务分开补贴,补贴金 额高,技术条件要求低,首次提出减免车船税;

第二阶段(2013 年—2016 年):补贴范围扩大至全国,提出补贴退坡 机制,油电混合动力 汽车 不再享有补贴优惠,提出免征购置税,车辆根据性能高低分段补贴。2016 年建立了新的补贴车型目录,政策要求破除地方保 护,严查骗补行为;

第三阶段(2017 年—现在):技术条件要求更高、更细,车辆安装监 控设备,非个人用户需满足规定行驶里程方可获得补贴。2017 年起地方补 贴不超过国补的一半。

2.2、双积分接力,助力增长

2017 年 9 月 27 日,工信部、财政部、商务部、海关总署、质检总局公 布《乘用车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与新能源 汽车 积分并行管理办法》,双积分 政策正式落地。双积分政策是一种改善乘用车供给侧结构的惩罚性措施,目 的在于倒逼乘用车企业降低车辆能耗水平,增加新能源 汽车 供给。

根据双积分计算规则,企业提高新能源 汽车 产量在总产量的占比,不但 有利于增加企业新能源 汽车 积分(NEV 积分),也能够降低企业平均燃料消 耗量,增加企业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CAFC 积分)。其中,增加纯电动车 型产量所带来的边际效应更高。

根据工信部的数据,2017 年度中国境内 130 家乘用车企业共生产/进口 乘用车 2469.29 万辆(含新能源乘用车,不含出口乘用车,下同),行业平 均整车整备质量为 1438 公斤,平均燃料消耗量实际值为 6.05 升/100 公里, 燃料消耗量正积分为 1238.14 万分,燃料消耗量负积分为 168.90 万分,新 能源 汽车 正积分为 179.32 万分。整体上看,2017 年不论是 CAFC 积分还是 NEV 积分都有充足的余量。但是,考虑到 19 年、20 年双积分规则收紧,届 时新能源乘用车产量仍然有不小的缺口。

下面我们将基于 2017 年的积分数据(2018 年积分数据还未公布)对2019 年和 2020 年的 CAFC 积分和 NEV 积分进行预测,并以此估算未来两 年的新能源 汽车 缺口。

2019 年新能源 汽车 缺口预测

在 2017 年工信部公布的双积分核算数据基础上,我们分别设置两种情 景设预测2019 年的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进口量。通过计算使得 NEV 积分为 正,并且 NEV 有足够的正积分来冲抵 CAFC 负积分,从而求出新能源乘用 车生产进口量。

结果显示,在乐观预测油耗降低、纯电车型续驶里程提升显著的情景下(情景设 1),2019 年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进口量需要达到 122 万辆。在 悲观情景下(情景设2),则需要约 155 万辆的新能源乘用车来满足双积 分要求。

2020 年新能源 汽车 缺口预测

同样的方式,在乐观预测下,2020 年需求的新能源乘用车生产进口量为 226 万辆。对应 2017 年-2020 年复合增速为 57.3%,乘用车市场渗透率 9%; 在悲观预测下,则需要约 268 万量的新能源乘用车来满足双积分要求。对应 2017 年-2020 年复合增速为 66.4%,乘用车市场渗透率 10.5%。

双积分接棒补贴,政策风格由奖励式鼓励切换为惩罚式要求,迫使包括 合资在内的更多企业加大对新能源 汽车 产品的投入。双积分政策的实施优化 产业供给侧结构,引导和带动市场消费节能和新能源 汽车 ,推动 汽车 产业向 节能减排的方向快速发展。

2.3、新能源 汽车 需求旺盛,消费结构优化

根据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发布的《2017 年中国六城市新能源 汽车 消费者调查报告》,首先对六个城市进行分类,北京和上海对新能源 汽车 给予号牌优惠+不限行政策+补贴政策,成都和武汉给予不限行政策+补贴政策,石家庄和临沂仅有补贴政策。调查结论显示:

(1) 新能源 汽车 的主要用途是上下班代步和接送家人/孩子;

(2) 在北京和上海(号牌优惠+不限行政策+补贴政策),新能源汽 车主要作为家庭首辆车;在其他四个城市,新能源 汽车 主要作为 家庭第二辆车使用;

(3) 在北京和上海(号牌优惠+不限行政策+补贴政策),号牌优惠 政策是激励购车的决定性因素,如果取消号牌优惠政策,将有75%的车主放弃购买新能源 汽车 ;

(4) 在成都和武汉(不限行政策+补贴政策),补贴政策是激励购车 的决定性因素。

总体来看,新能源 汽车 号牌优惠政策是决定新能源乘用车销量的主要因 素,之后依次是补贴政策和限行政策。2018 年,消费者对新能源乘用车的 接受程度在提升,愿意购买性能和品质更优的车型。相比于过去,补贴因素 对销量的影响在减弱。厂商能够提供、消费者愿意购买的良性局面正在形成。

企业高品质产品投放加速、消费者购买意愿提升——形成这些市场特点 的背后,是政策主导逐步向市场主导转变的体现。这种转变符合产业发展方 向,在未来 2-3 年内必然会更加有效地促进整个行业的升级。因此,我们认 为 2019 年新能源 汽车 市场将会依然能够保持较高增速,同时消费结构进一 步优化。

展望 2019 年新能源 汽车 市场,在补贴政策和双积分政策的推动下,新 能源乘用车供给侧结构进一步优化,高品质车型引领市场。新能源 汽车 消费 需求依然保持旺盛,考虑整体经济环境的负面影响,预计 2019 年新能源乘 用车销量约 140 万辆(同比+35%),续驶里程超过 300 公里车型占比达到 80%,纯电动车型占比 25%。商用车市场受 19 年补贴退坡影响,销量依旧 增长乏力,预计 2019 年销量为 20 万辆。

3.1、锂电产业链盈利能力承压

我们对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样本股的跟踪显示,绝大部分环节收入增速出 现回落,钴系正极材料收入增速由 2017 年报的 94%下降至 2018 年中报的 41%;磷酸铁锂收入增速由 17.1%下降至 10.7%;隔膜收入增速由 29.7%下 降至 1.2%;电解液收入增速由 8.4%下降至 6.9%;负极材料收入增速由 28% 上升至 33%;动力电池收入增速由 44%下降至 32%。

毛利率变化方面,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各环节仍然处于下跌趋势中,钴系 正极材料毛利率在 2017 年+2.4pcts,而 2018 年中报-6pcts;磷酸铁锂正极 材料毛利率为-6.5pcts/-6.1pcts;负极材料毛利率为-1.3pcts/-5.9pcts;隔膜 毛利率为-3.5pcts/-14.3pcts;电解液毛利率为-6.8pcts/-11.8pcts;动力电池 毛利率为-1.8pcts/-4.6pcts。

3.2、锂电材料:静待调整,龙头优势显现

根据化学与物理电源协会等统计的数据,2018 年以来,三元正极材料(523)价格由 21-22 万元/吨下跌至 16-17 万元/吨,跌幅约 20%;磷酸铁 锂正极材料价格由 8.5 万元/吨下跌至 6 万元/吨,跌幅接近 30%;中端湿法 隔膜价格由 4.5 元/平方米下跌至约 2 元/平方米,跌幅为 57%;电解液价格 由 4.5-5 万元/吨下跌至 4 万元/吨,跌幅约 18%;中端负极材料价格由 5-6 万元/吨下跌至 4.5-5.8 万元/吨,跌幅约 6%。

3.3、动力电池:CATL 优势扩大,盈利稳定

动力电池是电动车成本的主要构成部分,补贴退坡影响下,动力电池价 格将在中长期处于下降通道。以宁德时代为例,2017 年动力电池系统价格 为 1.41 元/Wh,同比下降 31.6%,2014-2017 年年均复合降幅为 21.3%。过 去几年,在技术进步及规模效应等因素的影响下,动力电池的成本也在持续 下降。电池价格的影响因素来自多个方面,包括供求关系变化、规模效应、 材料成本优化等。

补贴退坡背景下,目前动力电池环节正处于行业产能出清的阶段,龙头效应正在显现。根据 GGII 发布的数据,国内动力电池行业集中度总体呈现 集中趋势。2017 年,宁德时代/比亚迪装机量市场份额分别为 29%/16%,2018 年两家公司的市场份额分别增长至 41%/22%,CR2 由 45%提升至 63%;第 二梯队中,市场份额变化明显,孚能 科技 等企业增长强劲,CR5 由 2017 年 的 62%提升至 76%。总体来看,动力电池市场份额继续向头部厂商集中。

综上所述,(1)动力电池环节宁德时代和比亚迪的市占率合计已超过 60%,比亚迪电池仍然以自供为主,宁德时代对上下游的议价能力继续增强。(2)锂电材料价格不断下行,动力电池成本端逐渐改善。因此,在补贴退 出之前,宁德时代的盈利能力总体依然强劲。

4.1、竞争升级,全球化竞争暗流涌动

近年来,国内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经历了从全面产能扩张到竞争升温、集 中度提升的过程,在政策保护下,国内、国外的发展相对独立。预计补贴政 策退出后,2021 年起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将迎来全球化竞争的新阶段。

2018 年以来,全球主流车企的电动化进程明显加快。作为新兴造车势 力的代表,特斯拉 Model 3 在 2018Q3 的周平均产量达到 4,437 辆,其中最 后一周产量超过 5,300 辆,其生产系统在 2018Q3 已达到稳定状态。该季度 特斯拉实现净利润2.55 亿美元,结束了长达 7 个季度的亏损,Model 3 也成 为美国乘用车销售收入最高的车型,从销量排名来看,单季度销量排在全美 第五名。传统车企方面,宝马、戴姆勒、大众等也在加快推进其电动车战略。

2017 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量 121.3 万辆,同比增长 59.9%,其中国 内新能源 汽车 乘用车销量为 57.62 万辆,占全球比重由 2015 年的 42.2%提 升至 2017 年的 47.5%。中国已成为全球最重要的新能源 汽车 市场。随着补 贴政策的退出,中国将成为全球化竞争的主战场。

4.2、动力电池:直接竞争时代来临,欧洲、中国是主战场

从全球范围来看,主流动力电池厂商主要集中在东亚地区,包括宁德时代、松下、LG 化学和三星 SDI 等。过去几年,由于新能源 汽车 补贴政策的 存在,国内外动力电池企业之间几乎没有直接竞争,但在补贴政策退出的预期下,海外动力电池厂商正在推进其中国产能的落地;同时,宁德时代等国 内电池企业也在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国内外动力电池企业之间的直接竞争正 在升温。

我们通过以下几个角度对这四家电池厂进行比较研究。

出货量: 2015/2016/2017年,宁德时代动力电池出货量分别为 2.2/6.8/11.8Gwh,2016/2017 年同比增长 210.5%/74.1%;松下动力电池出 货量分别为 4.6/7.2/10Gwh,分别同比增长 70.4%/56.5%/38.9%;LG 化学 动力电池出货量分别为 1.4/1.8/4.9Gwh,2016/2017 年同比增长 49.2%/149.0%;三星 SDI 动力电池出货量分别为 1.1/1.3/2.4Gwh, 2016/2017 年同比增长 18.2%/84.6%。从全球出货量排名来看,2015 年、 2016 年松下均为全球第一,但 2017 年被宁德时代超越。

配套车企: 宁德时代已覆盖国内乘用车、客车、专用车领域的主流客户。 在深厚的技术、工艺经验支撑下,公司已经在国内动力电池领域获得先发优 势,海外车企也已覆盖大众、戴姆勒、宝马等;松下动力电池的核心客户为 特斯拉,其他客户还包括大众、通用等。根据公司公告,2017 年,松下动 力电池已供货车型/已收到订单车型/待合作车型分别为 58 款/16 款/74 款, 2015-2017 年已供货车型逐年增长,分别为 45/50/58 款。其中,截至 2018 年 3 月 31 日,配套客户中日本/欧洲/美国的整车企业分别为 6/4/2 家;LG 化学核心客户为通用、雷诺、现代起亚、沃尔沃、CT&T 等,主要配套车型 有雪佛兰 Bolt、Volt、雷诺 Zoe;三星 SDI 核心客户包括大众、克莱斯勒、 马恒达、Lucid Motors 等。主要配套车型有宝马的 Megacity、i3(EV)、i8 (PHEV)以及 X5、330e 等,还有菲亚特(Fiat500EV)、保时捷(Cayenne S)、奥迪(e-tron)、奔驰(S-Class)等顶尖车企的重要车型。

产能规划及工厂布局: 四家动力电池厂商 2020 年的规划产能均超过 50Gwh。从具体的工厂布局来看,宁德时代产能主要集中在中国,海外工厂(德国)正在加速建设;松下产能主要分布在美国和日本,也在积极推进中 国工厂的扩产;LG 化学和三星 SDI 在欧洲、中国、韩国和美国均有布局, 中国工厂的扩产加速推进。

技术布局: 宁德时代技术路线以方形电池为主,软包电池布局正在加速 推进,正极材料体系为 NCM;松下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主要是圆柱型,正极 材料体系为 NCA;LG 化学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以软包为主,正极材料体系为 NCM;三星 SDI 动力电池技术路线以方形电池为主,正极材料体系为 NCM。

总体来看,中日韩三国的动力电池厂商已经完成对本土整车企业的布 局;在北美市场,松下和特斯拉充分绑定,通用也是 LG 化学的核心客户; 欧洲传统整车企业较多,是未来的主战场之一,韩国动力电池企业(LG 化 学、三星 SDI 及 SKI)布局领先,中国动力电池企业(CATL、孚能 科技 等) 正在凭借成本优势及服务优势加速切入;中国是全球最大的电动车市场,在 中高端车型的竞争会日趋激烈,主要看点在于电池企业对合资品牌份额的争 夺,国内二线动力电池企业竞争压力剧增。

4.3、锂电材料:有望受益于全球化竞争

我们认为,国内锂电材料环节有望受益于全球化竞争。首先,我国已经 拥有全球最完善的新能源 汽车 产业链,而且大部分企业与海外竞争对手的差 距迅速缩小,个别企业已经具备和海外龙头竞争的实力;其次,日韩电池厂 商的动力电池业务盈利压力较大,引入高性价比的材料供应商是必然选择; 最后,对于日韩电池厂在中国境内的产能,国内供应商在服务、响应速度等 方面拥有天然优势。

我们对宁德时代和三家海外电池厂的财务数据进行比较,2017 年 CATL 的净利率为 21%,而松下的圆柱动力电池尚未实现盈利,LG 和三星 SDI 也 有较大的盈利压力。

在 3C 电池和储能电池领域,国内锂电材料龙头企业已经和海外电池厂 建立了稳定的供应关系。海外动力电池企业正在加速测试中国供应商的产 品,预计 2019 年起测试结果会逐步落地。尽管锂电材料企业仍然处于毛利 率下滑的阶段,但海外电池厂的国产化有望推动其出货量快速增加。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如何实现?供、需双向发力是关键

2022年是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的丰收年,产销分别达到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别增长96.9%和93.4%。

然而,随着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快速提高,其暴露出来的问题也越来越多。再加上,停产停工、芯片和零部件短缺等因素给很多汽车制造商带来了新的问题。

本期内容,我们将结合 2022 年新能源汽车投诉指数,盘点2022年车身电气方面投诉最多的新能源车型,看看它们都是因哪些问题在榜单上留名。

第一名:小蚂蚁?车身电气投诉指数:256.3

典型问题:行驶中动力消失

投诉点评:本年度,小蚂蚁有关车身电气方面的投诉指数为256.3,位居投诉榜第一。从投诉反馈来看,行驶中动力消失问题是车主反馈较多的问题,占比总投诉指数的22.96%,该问题从2017款到2022款都有涉及。

第二名:海豚?车身电气投诉指数:224.95

典型问题:空调口吹出白色粉末

投诉点评:2022年,海豚在车身电气方面的投诉指数为224.95,同比暴涨百倍。近来,大规模爆发的空调口吹出白色粉末问题成了海豚投诉指数陡增的幕后推手。据车主反馈,经过车友交流群后,发现自家车也存在空调喷粉问题,到4S店清洗空调管后效果并不理想。随后,经销商与车主协商跟换蒸发机和鼓风机,更换完成后仍有粉末喷出,售后人员表示是管内有残留物。

第三名:ID.4 X?车身电气投诉指数:116.05

典型问题:车机故障、仪表盘黑屏

投诉点评:本年度,ID.4 X有关车身电气方面的投诉指数为116.05,相比2021年,投诉指数翻了13倍。这背后,其因车机故障、仪表台黑屏问题遭车主集中投诉。问题具体表现为车机频繁断网,导航、系统不能使用,所有行车信息、倒车影像功能失效,车辆无法启动等。面对车主大量投诉,大众回应可通过“重启”的方式恢复车机系统,但此举只是权宜之计,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大众应当尽快弥补在软件方面的短板。

第四名:东风EV新能源EX1?车身电气投诉指数:100.1

典型问题:车机同款不同配

投诉点评:东风EV新能源EX1上市仅一年却存在车机减配问题。不少车主表示,当时宣称的高配车型车机带智能语音交互系统、远程控制、24小时在线等功能,在实际提车时,车机系统惨遭阉割均不带上述功能。然而,在车主流后,发现只有2022年3-5月间提车的车主存在车机减配问题,6月份以后提车的并不去存在车机减配问题。

第五名:沃尔沃XC60新能源?车身电气投诉指数:95.15

典型问题:后备箱感应功能减配

投诉点评:2022年,沃尔沃XC60新能源有关车身电气方面的投诉指数为95.15,位居榜单第五。其上榜原因在于,沃尔沃因芯片短缺在未提前告知车主的前提下,悄悄减配了尾门感应功能,该问题集中体现在2022款 T8 插电混力版上。

第六名:汉?车身电气投诉指数:80.3

典型问题:车机卡顿

投诉点评:2022年度,汉在车身电气方面的投诉指数为80.3。虽然,投诉指数同比下滑超70%,但2020款车机卡顿问题仍被不少车主诟病。有车主表示,自己看上了汉宣称的5G车机3.0版本,还能极速开机,但实际使用后发现,搭载芯片为2016年上市的骁龙625低端芯片,这也导致车机无论是开启车载APP还是切换倒车影像都十分卡顿。

第七名:唐新能源?车身电气投诉指数:75.35

典型问题:车机卡顿

投诉点评:无独有偶,同属比亚迪的唐新能源也因车机卡顿问题上榜。据投诉数据,问题车型集中于2021款 DM 2.0T 四驱版,在比亚迪的宣传中,该车型搭载DiLink3.0车机系统,并给予终身免费OTA升级,但在实际使用中发现,其搭载的是DiLink2.0车机系统,频繁出现倒车影像弹出迟缓、车机卡顿等问题。

第八名:埃安AION S?车身电气投诉指数:57.2

典型问题:续航里程降低

投诉点评:作为广汽埃安的拳头车型,埃安AION S上市两年就达成了10万销量,但这背后却频繁爆出锁电问题。早在2020年、2021年就曾爆出AION S存在锁电行为。到了2022年初,广汽埃安又在未告知客户并经客户允许的情况下,通过后台OTA升级电池管理系统,对大批AION S车型人为地降低了汽车动力电池可用容量。锁电行为直接导致充电次数的增多,同时,也增加了车主的用车成本。

第九名:北京EU5?车身电气投诉指数:55

典型问题:动力电池故障

投诉点评:本年度,北京EU5有关车身电气方面的投诉指数为55,相比2021年,投诉指数上涨38.89%。从投诉指数来看,其主要问题表现为动力电池故障,该问题多集中在2020款R500版上。此外,2018款和2019款R500版也存在动力电池故障问题。有车主表示,动力电池容量无故变低,原本416的续航,现在充满也只有350公里,到4S店检查,被告知是电池故障需要联系电池厂家做检查。

第十名:大众ID.3?车身电气投诉指数:52.8

典型问题:车机故障、仪表盘黑屏

投诉点评:除了ID.4X外,上汽大众旗下的ID.3也存在仪表盘和车机黑屏问题,而这也侧面证明了大众在软件设计上的技术的确不够成熟。据车主反馈,购车不足半年时间,在早上用车时突发中控黑屏、仪表盘黑屏,联系售后人员并告知了4种恢复方法,但尝试后均无效。随后,售后人员又建议车主在不影响驾驶安全的情况下可以先黑屏开车。

(来源于网络,侵权删除)

本文来自易车号作者汽车门,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与易车无关

我国新能源汽车应用现状及安全问题分析

日前,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又一部纲领性文件——《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以下简称《规划》)发布,《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要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

从时间上来看,目前距离2025年还有5年时间,而在这期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需要从5%左右上升到20%左右,需要向上跃升的跨度较大,如何实现目标成为业内接下来一段时间的重要任务。

11月3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副部长辛国斌在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如果按照今年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达到5%来测算,未来5年新能源汽车要实现销量占比20%的目标,每年的年复合增长率必须达到30%以上,难度是很大的。他认为,要推动实现20%的目标,需要向欧洲国家学习,也需要双向发力,从供给和需求两侧推进。

来源:国新网

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难度大?

与此前发布的《规划》征求意见稿内容相比,《规划》对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进行了下调,由征求意见稿中的25%调整为20%。对于为何将目标定在20%,辛国斌在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主要是基于两个方面考虑:

首先,发展新能源汽车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重要战略举措,目前,一方面严格二氧化碳的排放法规,反向倒逼企业加大新能源汽车研发生产,另一方面又通过加大投资和补贴力度正向来拉动产业发展。至于为何用这样“前拉后推”的扶持模式,辛国斌认为,“说明这项产业的发展是一个很难达到的目标。”在他看来,新能源汽车产业想要蓬勃发展,一方面要鼓励企业有自主调整结构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在政策上还是要推动汽车往这方面去努力。

其次,全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加速发展的阶段,经过这些年的持续努力,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具备了一定的基础,行业专家预测,2025年左右我国新能源汽车购买成本跟传统燃油汽车的成本大概能够持平,但辛国斌认为,这还是有一定难度的。综合考虑产品的供给能力,消费者的消费倾向以及市场需求空间等因素,同时也广泛征求了各方面的意见,作了深入的测算分析,所以提出了20%这一引导性的目标。

来源:盖世汽车

对于这一目标,中汽数据有限公司分析认为,在理想状态下,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要分别达到25%和20%对应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分别为37.%和31.95%,所以不论20%还是25%的目标,增长潜力要求均较高,但相较之下,20%的目标更加实际。

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也持相似观点,他认为,当前新能源车市场目前仍为政策驱动市场,2020年到2025年行业将从政策驱动发展向市场驱动为主体转移,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和行业的共同努力;此外,我国在新能源汽车大规模推广时已经面临一定的阻碍,如涉及充电基础设施完善性、产业链成熟度等方面。所以降低目标能缓解这些瓶颈带来的压力,产业和市场各方面也能协同并进发展。

在上述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辛国斌坦言,在《规划》公开征求意见过程中是有两种声音的。第一种声音更加积极一点,提出了25%的目标,这从部门的角度是为了贯彻落实中央绿色发展的要求。“我们希望确定一个目标,大家努努力、蹦一下就能够得到,这样对推动产业发展是有利的。但是现在从整个全行业征求意见过程来看,很多方面认为这个目标定到25%太高了。”辛国斌说,综合考虑,最终把目标定在了20%,但是按现在的产业发展状态来看,也是需要共同努力才能完成的。

实现目标需要从供给和需求双向发力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占比20%的目标既已定下,那么在未来5年的时间里如何实现这一目标成为业内思考的话题。

从目前来看,虽然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在规模上已经处于全球领先地位,但是产业发展到现阶段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如关键核心技术创新能力不强、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模式有待创新完善、产业生态尚不健全等问题。

辛国斌在上述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要推动实现20%这个目标,需要向欧洲国家学习,也需要双向发力,从供给和需求两侧推进。其中在供给侧方面,需要围绕降低成本、提高安全等关键因素持续加强技术攻关,开发先进适用放心的产品,加快形成更大的市场竞争优势。在需求侧也需要强化政策引导,出台一些鼓励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的优惠政策,优化分类交通管理措施,鼓励换电等商业模式创新,同时包括加快公共领域车辆电动化引领,加大新能源汽车下乡的推广力度等等,来不断提升用户的体验。

对于供给和需求两方面,在此次发布的《规划》中也提出了发展的具体方向,如《规划》的第三章提出,要提升产业基础能力,提升基础关键技术、先进基础工艺、基础核心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等研发能力;加强高强度、轻量化、高安全、低成本、长寿命的动力电池和燃料电池系统短板技术攻关等。在需求侧,《规划》对新能源汽车使用环节的痛点重点关注,如第六章中提出,要大力推动充换电网络建设,提高充电便利性和产品可靠性;鼓励商业模式创新,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城市更新等工作,引导多方联合开展充电设施建设运营,支持居民区多车一桩、临近车位共享等合作模式发展。

从《规划》内容与2025年目标来看,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在未来5年或迎来巨大变化。国家新能源汽车创新工程项目专家组组长王秉刚此前曾表示,我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已经在政策激励为导向的培育期逐步走出来了,接下来要进入快速发展期,而快速发展对产业链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所以新能源汽车产业链要做好部署。

来源:盖世汽车研究院

盖世汽车研究院资深分析师认为,未来五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的潜力将会被很大程度地激发出来,这是整个产业和市场针对未来电动化大趋势所做的全方面发展培育换来的。作为目前全球最大的新能源车生产国和制造国,单一的国内市场需求仍有限,未来新能源汽车出口或将成为国内新能源车企尝试的方向,届时新能源汽车产业也将会实现内外双循环的发展模式。该资深分析师预测,到2025年,我国电动化乘用车整体渗透率将达到38%,新能源汽车的市场占比将达到20%。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汽车行业的前景怎么样?

一、背景情况

自2012年来,国家颁布《节能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

(2012-2020年)》,明确将新能源纯电动汽车作为十大战略

性新兴产业和汽车工业转型战略方向,通过前期新能源汽车的培

育和示范推广,201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爆发式发展,各新能源汽

车车型齐头并进,如火如荼。2016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全年销量达

50.7万,约占据国际新能源汽车半壁江山,跻身为全球最大的新

能源汽车市场。

目前,国内传统汽车企业、低速电动车企业转型升级,新能源汽

车企业、零部件公司、设计公司新进入,共同推进新能源汽车的

创新发展;国外品牌车企也加快新能源汽车的布局和车型规划,

甚至连超过通用汽车市值的特斯拉汽车也已准备入驻中国,中国

新能源汽车时代即将来临。

新时期,我国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并取得了系列不俗的成绩,但

也面临着新能源汽车安全的重大考验。自2012年来,新能源汽

车产品技术不断突破和成熟,但是汽车安全事故却面临着倍增的

局面。2016年国内新能源汽车发生起火事故29起,共40辆车,

其中新能源乘用车和专用车事故率达%。数据表明,新能源汽

车的安全性能还是有待提高,安全事故不得不令人深思。

二、安全事故问题现状

新能源汽车繁荣的背后,安全事故现状及问题逐步成为汽车行业

的新话题或将阻碍电动汽车的发展和普及。这就需要我们认真分

析下,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众所周知,

新能源汽车与传统汽车最大的区别在于动力系统的革新(动力电

池),而传统汽车各模块相对成熟可靠,那么最有可能的就是动

力电池的问题。

2016年,国内新能源汽车起火原因以自燃事故最多,共9起,占

比31%,可知电动电池原因是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或安全事故的

主要原因,“零部件故障、充电、浸水”等大都导致短路或电气

功能故障,或多或少与电池系统有一定的关联。

造成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的原因在于整车非电动车平台改装造成

电池的承载隐患,动力电池系统的缺陷(含电化学反应问题)、

电池材料不过关、电池使用不当等因素。究其根本,动力电池引

发的新能源汽车自燃案例主要由机械安全、电气安全、功能安全

和化学安全导致,其中电气安全和化学安全为典型,更多体现在

新能源汽车静态放置情况下,而功能安全也越来越受重视。在汽

车电子化程度越来越高的今天,电气安全相对而言更加成熟,但

是功能安全和化学安全为新的课题。比如,功能安全方面电池系

统管理不完善而不能够提前监控、报警故障,从而将导致电池过

充、短路、漏液,最终引发起热失控、自燃、起火。

三、安全事故问题分析

一般来说,新能源汽车发生事故时,大抵都会伴随着“火、声、光、烟雾”

等“荧屏特效”。但是传统汽车一般在于车辆动态运行中重碰撞事故导致

电池起火,而新能源汽车无论在车辆动态运行或者车辆静态放置都可能引

发电池起火、自燃等。结合新能源汽车四大安全考虑,我们重点分析下静

态放置的安全隐患,即电气安全、化学安全、功能安全。

动力电池典型安全问题分析

电气安全方面,新能源汽车企业在新产品开发时已经考虑FMEA、FMA等,

传承传统汽车电子电器方面的开发经验,该风险相对较小。但是随着汽车

电子电器零部件的应用数量多,产品应用比例逐步达到40%或以上,其电

磁兼容CAN通讯协议、高低电压隔离等问题越来越复杂,其产生的后果均

比较严重。某种程度上,电气安全成为新能源汽车不可忽视的一环。

化学安全方面,涉及到电化学相对来说比较新。比如说电池系统不同形式

“内短路”可能会导致“热失控”,然后再产生系列的连锁反应--“负

极分解、正极分解、盐与溶剂反应、溶剂完全燃烧”;再者电池过充过放,

化学腐蚀均会产生安全事故。这可能是新能源汽车静置状态下需要防范的

方面。

功能安全方面,涉及到动力电池的被动安全管理,需要电池管理系统

(BMS)、Pack、整车、充电桩等各方的协同合作才能够实现。通过

BMS的监控。预警,以保障动力电池在任一随机故障下,不会产生系统

故障或产生重大安全事故。这是最需要技术攻关和突破的,其经济成本份

额占比相对较高。

四、相关发展建议

随着电动汽车的快速发展,电动汽车所带来的安全问题成为汽车行

业的热点和难点。在传统汽车与新能源汽车并存发展的新时期,新

能源汽车安全事故促使消费者对电动汽车安全性的疑虑进一步加深,

消费者是被政策买新能源汽车呢,还是心甘情愿掏血汗钱买新

能源汽车呢,无疑是让人心里打鼓。因此,对于新能源汽车安全问

题,必须高度重视、企业必须高度担当,同时可以考虑如下建

议:

1.首先,风险源头规避。理清新能源汽车安全事故潜在的隐患源头,

在新能源汽车安全设计伊始就充分考虑潜在的风险并积极应对。

后果评估导向。评估新能源汽车潜在的重大安全事故隐患,加强产

品在严苛的工况情景的试验验证,强化产品生产过程中事前、事中

的质量管控,杜绝重数量轻质量的现象。

2.提升技术水平,降低成本。一方面,加强整车及动力电池企业加

强整车结构及控制技术、电池本体及成组技术研究,提升整车及电

池系统安全水平;另一方面,充分整合国内外第三方公共技术服务

平台,统一动力电池规格和充电设施设备标准等方式降低成本。

3.动力电池测评支撑。建立和完善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行业标准体

系,推进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产品开发、生产、使用、回收各环节

的安全评估和评价。如在电池供货前进行严格的充放电性能测试、

热衰退测试、破坏性测试。

国内新能源汽车会怎样发展?

动力锂电池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孚能科技(688567)、亿纬锂能(300014)、国轩高科(002074)、澳洋顺昌(002245)、鹏辉能源(300438)、欣旺达(300207)。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与装机量、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国加氢站数量

1、动力锂电池呈现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痛点待解决

——疫情影响下,动力锂电池需求保持增长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动力电池的研发重点,具有能量损失小、转换效率高、加速快等显著优势。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供需规模较2019年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装机量为154.5

GWh,同比增长142.9%;出货量为220 GWh,同比增长175%。

——续航短、充电慢、安全问题为主要痛点

电气化是双碳愿景下交通动力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比内燃机汽车排放的废气更少,若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便是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锂电池作为交通动力存在续航短的劣势。相较于燃油汽车而言,纯电动汽车存在的最大痛点便是续航里程,传统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可以开到600公里乃至更多,但普通的纯电动汽车只能跑200-400公里,而续航里程可达到500公里以上的高性能纯电车则将面临价格难以下调的困境。在雨天或低温天气,动力锂电池受环境影响明显,纯电动汽车实际续航里程还会进一步下降。

其次,充能耗时较长也是动力锂电池的一项短板。对比来说,传统燃油车仅需几分钟便能将油箱加满,而纯电动汽车即使是快充,充电至满格也需耗费一个小时左右,慢充耗时更是长达6-8小时。大幅上升的充能时间使得纯电动汽车使用体验感降低,是抑制动力锂电池需求增长的一大阻碍。

此外,安全隐患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根据电动汽车用户联盟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一共发生过7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至少涉及25个品牌车企,38款不同车型,包括乘用车、客车,货车等多个不同用处车型。除了电池的自燃隐患外,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也存在诸多事故风险,例如“智能化”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失灵及驾驶功能过度营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氢燃料电池技术难度大,与锂电池互补为最佳发展方向

——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氢燃料电池在动力锂电池存在的续航短、充能耗时长、安全隐患等问题上均具有显著优势,而且氢燃料电池的回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被认为是未来交通动力低碳化的一展方向。然而,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面临着技术难度大、催化剂成本高昂等问题。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落地的重要载体。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底,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仅有9246辆。可见,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幼稚期。据工信部于2021年初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左右。

——中国加氢站建设慢,规模化应用困难

2016-2021年,中国加氢站数量逐步增长,但整体建设规模仍然较小。截至2022年3月底,中国加氢站有180座在运营、18座已建成,85座正在建设,148座规划建设。我国现有加氢站中多数投资规模超过1200万元,上海驿蓝金山加氢站甚至耗资高达5500万元。高昂的建设运营成本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是我国加氢站规模化发展的最大障碍,现阶段多数加氢站还处于亏损状态,存在终端用户用氢难、用氢贵的问题,终端需求增长乏力必然又反过来制约加氢站的建设与扩张。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但其配套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困难,也是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一大障碍。

注:饼图数据为截至2022年3月底最新数据。

——氢燃料电池在专用运输领域具备优势

分析发现,无论是动力锂电池还是氢燃料电池都存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痛点,如何解决或规避痛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新能源交通动力发展的关键。寻找各自最合适的应用场景便是优势利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从销量结构来看,目前商用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重点。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新增销量1894辆,商用车为绝对主力,其中客车1042辆、重卡777辆。

与燃油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零碳排放、转化效率高等比较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续航里程长、充能耗时短、安全隐患可控等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决定了氢燃料电池在长距离、连续工作时间长、载重大等应用场景的适用性较高。而针对加氢站建设成本高的问题,氢燃料电池发展可从应用场景清晰、行驶路线固定的专用车入手(例如物流车、环卫车等),利于加氢站的布置和建设。

——氢燃料电池在航空运输领域大有可为

民用航空碳排放规模占交通运输排放总量的10%左右,而且航空排放是在高海拔地区释放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是类似地源排放的2-4倍。可见,航空是交通动力降碳减排的重要抓手。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而言,航空运输也是氢燃料电池的优势领域之一。氢能源的质量能量密度远超其他能源,且一个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可以比同等质量的电池电力系统多储存3-5倍的能量。要想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供应,除了通过技术研发提高能量密度外,一般还可通过扩大电池体积的方式实现,然而,飞机对动力系统的质量和体积均存在较大限制,动力电池在航空领域应用困难,而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锂电池的有利互补。

总体而言,未来氢燃料电池将在长距离运输、专用车领域及航空领域发展较快,与锂离子电池形成良性互补。

3、燃油份额将逐步减少,但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碳中和”目标下,燃油动力份额下降为必然趋势

“双碳”愿景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降碳减排”相关目标规划,对新能源汽车在新增交通工具中的比例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未来燃油作为交通动力的份额必然呈现下降趋势。

——同款燃油车指导价普遍低于同款新能源车补贴价

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存在诸多障碍,高生产成本带来的高售价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来看,从低价低端到高价高端,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混动汽车,其补贴后的价格普遍高于燃油版同款车型的指导价。以长安逸动以及逸动新能源为例,燃油版逸动的指导价为7.29-10.39万元,而逸动新能源(纯电)的补贴后指导价为12.99-14.99万元,即使对新能源车有补贴,新能源版的售价也比燃油版高出5.7万元。

注:指导价查询时间为2022年3月。

——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相较于燃油车而言,电动汽车的一大竞争优势为“绿色环保”。虽然纯电动汽车在排放上的绝对优势毋庸置疑,但值得思考的是,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不可视而不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力格局仍以火力发电为主要途径,其中煤电发电量占比在六成以上。在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动汽车的部分排放被转移到了上游。

此外,电池的循环利用寿命较低,大量废旧电池处理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再度污染。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021-2030年,中国退役的动力电池将超过700

GWh,虽可通过有效地梯次利用减少部分碳排放,但电池回收端带来的污染仍不可忽视。

可见,电动汽车的清洁环保更多的只是在使用阶段,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传统汽车厂商仍然在内燃机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

与此同时,内燃机技术也在不断地朝着高效化、低碳化方向进步,发动机热效率提升是燃油车减少碳排放的主要路径。目前,全世界主流发动机的热效率在30%-38%的范围内,少数发动机的量产热效率突破了40%。比亚迪推出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43.04%,超越丰田、本田、马自达成为当前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汽油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助力燃油车节能减排,未来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燃油动力与新能源的环保效益差距有望缩小。相较而言发展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内燃机技术,或许仍会更受商业应用的青睐。

综上所述,未来传统燃油车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基于燃油车的价格优势和不断进步的内燃机技术,真实环保效益存疑的锂电动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燃油动力。

4、未来或将形成燃油、锂电、氢燃料“三足鼎立”的格局

基于以上分析,前瞻碳中和战略研究院认为,燃油动力基于其长久以来积淀的稳定需求及部分性能的不可替代性,短时间内不会被新能源动力完全取代。锂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在各自的比较优势领域发展,可形成良性互补。未来几十年,交通动力市场或将由燃油、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三足鼎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新能源汽车行业主要上市公司:比亚迪(002594)、吉利控股(00175.HK)、上汽集团(600104)、广汽集团(601238)、北汽蓝谷(600733)、长安汽车(000625)等

本文核心数据:纯电动汽车销量及占比、碳中和时期新车销量中各燃料类型占比预测、不同燃料类型汽车平均单位行驶里程碳排放、纯电动乘用车生命周期碳减排潜力等

纯电动汽车在新能源汽车中占比较高,在整体汽车中的渗透率有望得到提升

纯电动汽车是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一个分支,其销量会随着新能源汽车销量的不断扩大而扩大。2016-2020年,中国纯电动汽车销量整体呈上升趋势,2020年突破111万辆,在新能源汽车中的渗透率达到81.6%。

2020年11月2日,院办公厅印发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规划提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应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其中纯电动汽车占比约为4.32%。按照“碳达峰”、“碳中和”的实现路径,2030年为碳达峰时期,2060年实现碳中和。2025-2060年,纯电动汽车渗透率逐渐提升,到2060年,纯电动汽车在整体汽车中的渗透率有望超过70%。

纯电动汽车碳排放量低于其他燃料类型,有助于实现碳减排

从五种不同燃料类型汽车平均单位行驶里程碳排放来看,柴油车平均碳排放最高,明显高于其他燃料类型,汽油车平均碳排放次之,常规混合动力车、插电式混合动力车、纯电动车碳排放明显低于柴油车和汽油车。其中,纯电动车平均碳排放最低,为146.5gCO2e/km。

纯电动汽车碳减排潜力较大,主要表现在电网清洁化、电池碳排放等领域

根据《中国汽车低碳行动研究报告2021》分析,纯电动乘用车生命周期碳减排潜力较大,到2025年可实现减排至72%(以2020年为基准),到2060年可实现碳减排至2020年的17%。

具体来看,对纯电动车减排贡献最大因素为电网清洁化,在不同情景中贡献在10%-50%之间;材料效率对纯电动车的碳减排也很重要,可降低纯电动车4%-13%的碳排放;随着时间的发展,动力蓄电池碳排放的对纯电动车碳减排的作用也越加明显;使用能效与电网清洁化两者共同作用于纯涤电动车燃料周期的碳减排,且随着电网清洁化的程度加大,使用能效的减排效果趋于降低。在不同减排措施中,生产能效的作用最不明显,主要由于其在纯电动车生命周期碳排放的比重较低。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