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车尾气对人体的危害和环境会有哪些影响呢

2.汽车尾气中有什么物质,危害?

3.汽车尾气的危害?

4.汽车尾气的危害

5.汽车尾气的危害有什么?

汽车尾气的危害_汽车尾气的危害性

汽车尾气的污染物主要为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二氧化硫、铅化合物、一些颗粒物,其中一氧化碳、二氧化硫对人体的危害最大,吸入太多会造成一氧化碳中毒、呼吸道感染是肺功能下降,影响心脏会诱使心肌埂塞,轻者使人头疼、昏眩、反应迟钝食欲不振、上腹胀满、腹泻、便秘、贫血、、重者使人死亡。对于一些年龄长的车辆注意定时维修保养、不要贪图便宜添加一些劣质汽油,不要加一些含铅的汽油。平时不要启动车辆打开空调在车上休息这样很容易使人一氧化碳中毒。

汽车尾气对人体的危害和环境会有哪些影响呢

汽车尾气污染会加剧温室效应以及对人体造成损害。汽车的尾气污染是大气污染中很严重的一部分污染,国家对于汽车尾气污染也做出了一部分的措施,比如新能源汽车的出现,从根源上解决了汽车尾气的污染,但是新能源汽车完全替代燃油车还是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

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一些固体颗粒,尤其是含铅汽油,对人体的危害更大。铅在废气中呈微粒状态,随风扩散。农村居民,一般从空气中吸入体内的铅量每天约为一微克;城市居民,尤其是街道两旁的居民会大大超过农村居民。锡进入人体后,主要分布于肝、肾、脾、胆、脑中,以肝、肾中的浓度最高。

几周后,铅由以上组织转移到骨骼,以不溶性磷酸铅形式沉积下来。人体内约90%~95%的铅积存于骨骼中,只有少量铅存在于肝、脾等脏器中。骨中的铅一般较稳定,当食物中缺钙或有感染、外伤、饮酒、服用酸碱类药物而破坏了酸碱平衡时,铅便由骨中转移到血液,引起铅中毒的症状。铅中毒的症状表现很广泛,如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乏力、食欲不振、上腹胀满、暖气、恶心、腹泻、便秘、贫血、周围神经炎等。

百万购车补贴

汽车尾气中有什么物质,危害?

一、对人体的危害:

1、氮氧化物主要是指一氧化氮、二氧化氮,它们都是对人体有害的气体,特别是对呼吸系统有危害。在二氧化氮浓度为9.4毫克/立方米的空气中暴露10分钟,即可造成人的呼吸系统功能失调。

2、一氧化碳与血液中的血红蛋白结合的速度比氧气快250倍。一氧化碳经呼吸道进入血液循环,与血红蛋白亲合后生成碳氧血红蛋白,从而削弱血液向各组织输送氧的功能,危害中枢神经系统,造成人的感觉、反应、理解、记忆力等机能障碍。

重者危害血液循环系统,导致生命危险。所以,即使是微量吸入一氧化碳,也可能给人造成可怕的缺氧性伤害。

3、当氮氧化物和碳氢化合物在太阳紫外线的作用下,会产生一种具有刺激性的浅蓝色烟雾,其中包含有臭氧、醛类、硝酸脂类等多种复杂化合物。这种光化学烟雾对人体最突出的危害是刺激眼睛和上呼吸道黏膜,引起眼睛红肿和喉炎。

二、对环境的影响:

1、汽车废气中含有150~200种不同的化合物,其中对人危害最大的有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合物、铅的化合物及碳的颗粒物,有害气体扩散到空气中造成空气污染。

2、汽车所造成的空气污染占整个城市空气污染的60%,甚至到90%。汽车尾气的烟尘中含有强致癌物苯并(a)芘。

扩展资料:

汽车尾气排放标准国六:

《轻型汽车污染物排放限值及测量方法(中国第六阶段)》(GB18352.6-2016)中的第六阶段排放控制要求。与国五相比,国六将更加严格控制污染物的排放,例如要求汽油车的一氧化碳排放量降低50%,总碳氢化合物和非甲烷总烃排放限制下降50%,氮氧化物排放下降42%。

国六排放标准比国五的门槛提升了近50%,同时也比目前世界上最严格的欧六排放标准更严苛一些。而根据国家环保部的规划,该标准将在2020年正式实施。

不过,国家此次分别制定了“6a阶段”和“6b阶段”,其中6a阶段相当于过渡阶段,并将于2019年7月1日对燃气车辆实施,2020年7月1日对城市车辆(城市公交车、环卫车、邮政车等)实施,2021年7月1日对所有车辆实施;而6b阶段则将于2021年1月1日对燃气车辆实施,2023年7月1日对所有车辆实施。

百度百科-汽车尾气

百度百科-汽车尾气污染

汽车尾气的危害?

汽车尾气主要含有四大污染物: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和铅。一氧化碳:造成感觉、反应、等机能障碍,重者危害血液循环系统。碳氢化合物:目前还不清楚它的危害。氮氧化物:对呼吸系统有危害。铅中毒的症状

:表现很广泛,如头晕、头痛、等;重症中毒者有明显的肝脏损害,会出现黄疸、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汽车尾气的危害

汽车尾气的危害

从世界范围看,空气污染的另一重大因素是汽车尾气。 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

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一些固体颗粒,尤其是含铅汽油,对人体的危害更

大。 铅在废气中呈微粒状态,随风扩散。农村居民,一般从空气中吸入体内的铅量每

天约为一微克;城市居民,尤其是街道两旁的居民会大大超过农村居民。锡进入人体后,主

要分布于肝、肾、脾、胆、脑中,以肝、肾中的浓度最高。几周后,铅由以上组织转移到骨

骼,以不溶性磷酸铅形式沉积下来。人体内约90%~95%的铅积存于骨骼中,只有少量铅存

在于肝、脾等脏器中。骨中的铅一般较稳定,当食物中缺钙或有感染、外伤、饮酒、服用酸

碱类药物而破坏了酸碱平衡时,铅便由骨中转移到血液,引起铅中毒的症状。铅中毒的症状

表现很广泛,如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乏力、食欲不振、上腹胀满、暖

气、恶心、腹泻、便秘、贫血、周围神经炎等;重症中毒者有明显的肝脏损害,会出现黄

疸、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194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市,250万辆汽

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发生化学

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

烟雾。1955年和10年洛杉矶又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

吸衰竭而死亡,后者使全市四分之三的人患病。这就是在历史上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和

“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也正是这些使人们深刻认识到

了汽车尾气的危害性。

为了提高城市空气质量,美国制订了严格的降低汽车污染的。1996年,欧盟又制订了据

说比美国还严格的汽车尾汽排放。欧盟的中,提出了提高汽油和柴油质量的标准,

要求在2000年前取消含铅汽油,在雅典、伦敦等污染严重的地区,用特殊燃料。同时,要

求新推出的车型,都必须进行技术改造,以净化汽车尾气。据调查,英国10%的儿童在6岁

前铅中毒。儿童铅中毒,智商将降低,还会出现捣乱和过失行为。

为了改善大气质量,我国许多城市都禁止污染企业进市区;对原有企业进行技术改造,

减少废气、烟尘排放量,集中供热。减少取暖炉灶烟尘排放量,提高柴油、汽油质量,减少

钻含量,积极向无铅汽油过渡,安装汽车净化器,等等。

在现代文明的今天,汽车已经成为人类不可缺少的交通运输工具。自从1886年第一辆汽

车诞生以来,它给人们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了极大的便利,也已经发展成为近现代物质文明的

支柱之一。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在汽车产业高速发展、汽车产量和保有量不断增加的同

时,汽车也带来了大气污染,即汽车尾气污染。

194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的洛杉矶市,250万辆汽车每天燃烧掉1100吨汽油。汽油

燃烧后产生的碳氢化合物等在太阳紫外光线照射下发生化学反应,形成浅蓝色烟雾,使该市

大多市民患了眼红、头疼病。后来人们称这种污染为光化学烟雾。1955年和10年洛杉矶又

两度发生光化学烟雾,前者有400多人因五官中毒、呼吸衰竭而死亡,后者使全市四分

之三的人患病。这就是在历史上被称为“世界八大公害”和“20世纪十大环境公害”之一的

洛杉矶光化学烟雾。也正是这些使人们深刻认识到了汽车尾气的危害性。

汽油主要由碳和氢组成,汽油正常燃烧时生成二氧化碳、水蒸气和过量的氧等物质。但

由于燃料中含有其他杂质和添加剂,且燃料常常不能完全燃烧,常排出一些有害物质。研究

表明,汽车尾气成分非常复杂,有100种以上,其主要污染物包括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和

氮氧化合物。一氧化碳会阻碍人体的血液吸收和氧气输送,影响人体造血机能,随时可能诱

发心绞痛、冠心病等疾病。碳氢化合物会形成毒性很强的光化学烟雾,伤害人体,并会产生

致癌物质。产生的白色烟雾对家畜、水果及橡胶制品和建筑物均有损坏。氮氧化合物使人中

毒比一氧化碳还强,它损坏人的眼镜和肺,并形成光化学烟雾,是产生酸雨的主要物质,可

使植物由绿色变为褐色直至大面积死亡。

治理汽车尾气主要有三条途径。第一,也是最根本和最终的途径,改变汽车的动力。如

开发电动汽车及代用燃料汽车。此途径使汽车根本不产生或只产生很少的污染气体。第二,

改善现有的汽车动力装置和燃油质量。用设计优良的发动机、改善燃烧室结构、用新材

料、提高燃油质量等都能使汽车排气污染减少,但是不能达到“零排放”。第三,也是目前

广泛用的适用于大量在用车和新车的净化技术。是用一些先进的机外净化技术对汽车产

生的废气进行净化以减少污染,此途径也不能达到“零污染”。机外净化技术就是在汽车的

排气系统中安装各种净化装置,用物理的、化学的方法减少排气中的污染物。可分为催化

器、热反应器和过滤收集器等两类。前者多用于汽油机汽车,后者多用于柴油机汽车。

汽车尾气

在我国大中型城市,汽车尾气排放已成为主要的大气污染源。有资料表明,上海市的汽车总

量只相当于日本东京的1/12,但空气中主要由汽车排放的CO、HC和NOx的总量却基本相同。

目前我国在用汽车量有1300多万辆,然而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增加,在今后10

~15年内,中国汽车保有量将以年均9%的速度增长。由此可见,减少汽车尾气排放物的紧迫

性。

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是控制汽车排放,减少汽车污染的最有效的手段。主要用贵金属作

催化剂和稀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贵金属催化剂主要选用铂、钯等作催化剂,具有活性

高、寿命长、净化效果好等优点而很具实用性。可由于这些贵金属价格昂贵,因此很难广泛

推广。

稀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是用稀土、碱土金属和一些贱金属制备的催化剂。也有用稀

土加少量贵金属制备的催化剂。其特点是价格低、热稳定性好、活性较高、使用寿命长。因

此在汽车尾气净化领域备受青睐。

稀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所用的稀土主要是以氧化铈、氧化镨和氧化镧的混合物为主,

其中氧化铈是关键成份。由于氧化铈的氧化还原特性,有效地控制排放尾气的组分,能在还

原气氛中供氧,或在氧化气氛中耗氧。二氧化铈还在贵金属气氛中起稳定作用,以保持催化

剂较高的催化活性。

由于欧洲、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对汽车尾气排放控制较早也较严格,因此,他们所用

的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较广泛。目前主要是三元催化剂。这种催化剂即有使HC和CO氧化成

H2O和CO2的氧化剂,也有使NOx还原成N2的还原剂。这样就能起到很好的净化作用。而这种

三元催化剂又少不了稀土元素。据有资料报道,世界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市场的需求量以每

年7%的速度在不断增长。因此可以看出稀土在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中用量的可观性。1995年

美国在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领域的稀土用量达11000吨(按氧化物计),占美国1995年稀土总

消费量的44%,1996年日本用于催化剂领域的氧化铈也达1500吨,而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应用

可以说是空白。

我国虽然在对汽车尾气排放的控制上较发达国家起步晚些,但我国科学工作者利用稀土

优势,早在70年代中期就开始对稀土汽车尾气净化催化剂进行了研究。主要有以下两

类:

汽车尾气的危害有什么?

汽车尾气中含有一氧化碳、氧化氮以及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的其他一些固体颗粒,尤其是含铅汽油,对人体的危害更大。铅在废气中呈微粒状态,随风扩散。农村居民,一般从空气中吸入体内的铅量每天约为一微克;城市居民,尤其是街道两旁的居民会大大超过农村居民。

锡进入人体后,主要分布于肝、肾、脾、胆、脑中,以肝、肾中的浓度最高。几周后,铅由以上组织转移到骨骼,以不溶性磷酸铅形式沉积下来。人体内约90%~95%的铅积存于骨骼中,只有少量铅存在于肝、脾等脏器中。骨中的铅一般较稳定,当食物中缺钙或有感染、外伤、饮酒、服用酸碱类药物而破坏了酸碱平衡时,铅便由骨中转移到血液,引起铅中毒的症状。

铅中毒的症状表现很广泛,如头晕、头痛、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乏力、食欲不振、上腹胀满、暖气、恶心、腹泻、便秘、贫血、周围神经炎等;重症中毒者有明显的肝脏损害,会出现黄疸、肝脏肿大、肝功能异常等症状。

预防和减少汽车尾气危害的方法:

1.污染严重的城市出门戴口罩,现在有雾霾的城市很多,北京以及周边地区一直是重度雾霾城市,所以每个人出门都会戴上口罩,那么汽车尾气污染太严重的地方我们也可以戴上这种防雾霾的口罩。尽量让宝宝和年幼的孩子戴上口罩或者避开污染严重的地域出行,毕竟孩子处在发育身体的阶段,对很多有毒有害的气体免疫力都很弱,而且很多有害的物质吸收之后会让孩子发育缺陷,而成年人相对来说好很多。

2.选择地铁出行。地铁是一个地下的封闭性的空间,并且有自己的独立的通风系统,所以相对于地面来说空气是还很不错的。选择自行车或者步行等绿色环保出行方式,这个方法就不是只为自己着想,而是为大家着想也为自己的未来着想的出行方式。

3.多吃高蛋白和含钙比较高或者含铁多的食物,比如说豆制品,菠菜等食物,主要是因为汽车中含量超标的铅等物质。

4.汽车内多换气,因为汽车难免会有存留的有毒气体在里面,并且说还有一种情况就是,不能在封闭的空间内开车汽车空调,这样的话汽车排除的尾气又会被循环到车内再次被吸收,甚至威胁到生命。

以下是汽车尾气危害的具体介绍:1、形成光化学烟雾:汽车尾气中的碳氢化合物和氮氧化合物在阳光作用下发生化学反应生成臭氧和大气中的其他成分结合就形成光化学烟雾。其对健康的危害主要表现为刺激眼睛引起红眼病;刺激鼻、咽喉、气管和肺部引起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光化学烟雾能使树木枯死农作物大量减产;能降低大气的能见度妨碍交通。2、导致窒息:汽车尾气中一氧化碳的含量最高可经呼吸道进入肺泡被血液吸收与血红蛋白相结合形成碳氧血红蛋白降低血液的载氧能力削弱血液对人体组织的供氧量导致组织缺氧从而引起头痛等症状重者窒息死亡。3、刺激肺组织:汽车尾气中的氮氧化合物含量较少但毒性很大其毒性是含硫氧化物的3倍。氮氧化合物进入肺泡后能形成亚硝酸和硝酸对肺组织产生剧烈的刺激作用增加肺毛细管的通透性最后造成肺气肿。亚硝酸盐则与血红蛋白结合形成高铁血红蛋白引起组织缺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