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原理,结构,发展趋势

2.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是什么样?

3.汽车配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4.内燃机汽车会在几年后被淘汰?

5.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是什么

6.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汽车发动机发展历程_汽车发动机的发展现状及趋势

汽车涡轮发动机有何优势?以后会完全取代自吸发动机吗?

从近年来汽车动力系统的发展趋势来看,除电动化外,最明显的变化是涡轮增压发动机普及,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排放量也在减少。

包括合资品牌和自主品牌在内,1.0T、1.2T、1.3T这样真正的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越来越普遍。 甚至日系车也使用了1.0T和1.2T的发动机来代替一般的1.5L和1.6L的自吸发动机。

涡轮增压式,自然吸气发动机会消失吗?

那么,涡轮增压发动机有可能完全代替自然吸气发动机吗? 自然吸气发动机今后会越来越少吗? 锐车评认为,这种情况确实有可能发生。

涡轮增压发动机的主要目的是通过涡轮增压器的“煽动点火”来提高动力表现。 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扭矩表现明显优于自然吸气发动机,而且由于发动机的调教,现在很多优秀的涡轮增压发动机都很顺畅。

从国内来看,涡轮增压发动机还有一个妙计。 就是减少与排气量有关的税收。 目前,我国对汽车征收的许多税,如消费税、购置税等,都与发动机的排放量联系在一起。

小排量涡轮增压发动机在保证动力表现的同时,降低了汽车的税费成本,可谓一举两得。 从这两点来看,难怪涡轮增压发动机这么流行。

另外,关于涡轮增压发动机的稳定性,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也不是问题。 涡轮增压器作为发动机上的一个部件,和发动机上的其他部件一样有可能发生故障,但正常使用时几乎不用担心。

另外,作为发动机的部件之一,万一发生故障,维护成本也不会很高。 更何况涡轮损坏本身是个小概率。

从这些方面来看,涡轮增压发动机的流行确实有道理。 现在,各级车型中,只搭载涡轮增压发动机的车型正在增加。

特别是在10万元以上的市场上,涡轮发动机成为自主品牌荣威i6、哈佛H6、合资品牌本田冠道、本田思域等众多车型的唯一选择。 在豪华品牌市场上,涡轮发动机也成为了唯一的选择,日系豪华品牌也逐渐涡轮化。

从这些趋势来看,无论消费者是否接受,将来可以购买的自然吸气车都会越来越少。 当然,锐车评认为技术总是进步、成熟的,也没有必要强行敲击自然吸气发动机。 涡轮发动机为什么能够提供更成熟、更可靠、更强大的动力,降低消费者的纳税成本呢?

汽车发动机技术的原理,结构,发展趋势

未来汽车技术发展的趋势:

1、告别黄金时代,高增速及高利润率难再现

过去三十年复合平均增长率高达两位数,使得各国厂商能够在中国市场获得远高于国际市场的利润率。现如今,这样的黄金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市场呈现低速增长,甚至在若干年份仍有可能出现负增长。

2、大量品牌或将消亡,或将退出中国市场

过去三十年的高速成长以及各方对新能源汽车的,中国市场如今积累了上百个汽车品牌,其中不少品牌的产销量远低于合理的规模水平,这是不健康且不可持续的。

3、大部分中端国际品牌可能会在中国市场失去竞争力

若干领先的中国品牌车企已经在造型、综合性能、质量以及成本控制等方面,显示了极强的竞争力,加之其在电动化、网联化等领域的提前布局,有理由相信,自主品牌们最终能够复制家电、手机、工程机械等行业的成功模式,即进一步扩张市场份额,同时显著缩小以至追平中端国际品牌的溢价水平。

4、机器人自动驾驶出租车队爆发式增长

这一领域可能作为公共服务事业由统一进行运营。麦肯锡的研究表明,自动驾驶技术的全生命周期成本(TCO)将在2026年与人工驾驶汽车相当,这意味着一方面,机器人自动驾驶出租车队将迅速取代传统出租车车队,同时新增私家车数量也将大幅被压缩。

注意:

一、纯电动/插电混动

毫无疑问,电气化是当下汽车技术发展的最大趋势,前几年纯电动汽车还离我们很远,现如今已经非常普及了。除了纯电动外,插电混动也是未来几年的主流,比亚迪掌门人王传福曾预测:插电混动是汽车从燃油时代向电动时代过渡的最佳选择。

有人说纯电动/插电混动只是为了车企迎合国内政策而推出的“骗补”产物,其实不然,国外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明确禁售燃油车的时间了,就在昨天丹麦还再次呼吁欧盟在2040年前全面禁止燃油车。

二、越来越大的中控大屏

关于大尺寸中控屏,有人说是特斯拉开了个坏头,但其实也有可能是个好头,就和当年苹果取消手机键盘,正面除了大屏只保留一颗home键一样。

许多年前小编看过这样一篇新闻——手机屏幕尺寸首次超过了男人小JJ的平均长度,这样的话题在当年是很“耸人听闻”的,但现在回过头来看,这不就是所谓的趋势吗?

汽车的中控屏也一样,虽然现在许多人吐槽、许多人反感,但这就是趋势,而且这个趋势还在往更夸张的方向发展,从中控大屏到多屏联动,再到横向拉通的整块大屏,也许再过一些年你就买不到不带大屏的车了,而现在吐槽大屏的人,未来看起来就和当年那些坚称手机“盲打”更先进的人一样过时。

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是什么样?

这么笼统一个问题,昨天就看到了,今天都还没人给你回答。

原理:在气缸内燃料燃烧,推动活塞做工,将化学能转化成机械能。

结构:两大机构:曲轴连杆机构、配气机构。五大系统:燃油系,进排气系,润滑系,冷却系,电控系。

趋势:强化程度更高、经济性更好、更智能、燃料多样化、排放污染小

汽车配件未来发展趋势如何

行业主要上市公司:主要有上汽集团(600104.SH)、蔚来-SW(09866.HK)、理想汽车(02015.HK)、小鹏汽车(09868.HK)、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等

本文核心数据:产销规模、竞争格局、渗透率

行业概况

1、定义

依据《国民经济行业分类(GB/T

4754-2017)》,新能源汽车是指用新型动力系统,完全或主要依靠新型能源驱动的汽车,包括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纯电动汽车和燃料电池电动汽车等。新能源汽车行业是指进行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活动的企业集合。

新能源汽车按照能源供给和应用领域,有两种分类方式,具体如下:

2、产业链剖析:大型企业已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从产业链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游主要包括电池、电机、电控等核心原材料及零部件供应;中游是指新能源汽车整车制造,按照用途可划分为乘用车、商用车等;下游包括新能源汽车充电服务、新能源汽车后市场服务等应用领域。

从新能源汽车行业上下游产业链参与企业来看,上游企业包含赣锋锂业、华友钴业等原材料供应商以及宁德时代、大洋电机等核心零部件供应商;中游的新能源汽车制造商主要有比亚迪、上汽集团等国产企业以及特斯拉、宝马等外资厂商;而下游主要有国家电网、上汽通用等新能源汽车充电及后市场服务商。大型企业如比亚迪等,已经实现后向一体化布局。

行业发展历程

“八五”期间,开始组织相关部门展开了对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的研发;随后电动汽车列入国家攻关项目。历经了一系列策划之后,2011年开始,新能源汽车试点工作如火如荼的开展,从试点到全面,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正历经转型阶段,由“政策导向性市场”逐渐向“市场导向性市场”转型。

行业政策背景

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的政策规划涉及购置补贴政策、节能减排政策、电池充电桩配套产业政策等,部分汇总如下:

我国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为世界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2020年10月,院发布《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提出发展新能源汽车是我国从汽车大国迈向汽车强国的必由之路,是应对气候变化、推动绿色发展的战略举措。到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竞争力明显增强,动力电池、驱动电机、车用操作系统等关键技术取得重大突破,安全水平全面提升。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高度自动驾驶汽车实现限定区域和特定场景商业化应用,充换电服务便利性显著提高。

产业发展现状

1、新能源汽车供需水平较为平衡

受益于政策的优惠,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从2014年开始快速发展,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大幅上升;随后2016、2017年受到骗补及补贴倒退的影响,产销量增速放缓。至2021年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敲定,新能源汽车补贴标准将在2020年基础上再退坡20%。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据显示,2021年国内新能源汽车产量为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2021年新能源汽车的产量爆发式增长,主要是因为新能源汽车市场已经从政策驱动转向市场拉动,呈现出市场规模、发展质量双提升的良好发展局面,2022年新能源汽车不再享受补贴政策也是企业在2021年加大生产力度的原因之一。

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爆发式增长,达到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2012-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从2012年的1.28万辆到2021年的352.1万辆,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看出我国消费者对新能源汽车的消费需求逐年攀升。

2012-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呈现波动性,范围在95%-103%之间,在合理的范围内小幅波动,说明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整体供需较为平衡。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率为99%。

2、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大幅增加

2017-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进口规模呈扩大趋势。2021年全年进口新能源汽车14.37万辆,同比上升10.03%。

注:海关总署的新能源汽车统计口径包括混合动力客车(10座及以上)、纯电动客车(10座及以上)、非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插电式混合动力乘用车以及纯电动乘用车。

2017-2019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规模呈现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全年出口新能源汽车22.29万辆,同比下降12.5%;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量及出口金额都大幅上升,总计出口量55.46万辆,同比增长148.8%,在出口金额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金额为108.58亿美元,同比增长236%。

2017-2020年,我国新能源进口量大于出口量,处于贸易逆差状态。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出口额首次大于进口额,由贸易逆差转为顺差。

3、新能源汽车渗透率高速上升

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在2015年11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在整体汽车行业里的占比首次突破1%关卡,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2021我国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全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全国汽车总销量比例)达到13.4%,较2020年大幅上升。

行业竞争格局

1、区域竞争格局

根据企查猫查询数据显示,目前中国新能源汽车注册企业主要分布在广东省。其次为江苏、山东等沿海省市;浙江、安徽、河南、湖北的新能源汽车企业数量亦较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数据截至2022年9月14日。

从新能源汽车产业上市公司的地区分布来看,广东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最多,其中不乏广汽集团(601238.SH)、比亚迪(002594.SZ)、小鹏汽车(09868.HK)等龙头企业。江苏省新能源汽车产业的上市企业数量亦较多,有亚星客车(600213.SH)等上市企业,安徽省有蔚来-SW(09866.HK)、江淮汽车(600418.SH)、安凯客车(000868.SZ)、汉马科技(600375.SH)等上市企业。

注:颜色越深代表企业数量越多。

2、企业竞争格局

依据乘联会统计数据,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企业乘用车零售销量排名第一位的是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2021年实现新能源汽车零售销量达到58.4万辆;其次是上汽通用五菱,实现零售销量43.11万辆;排名第三的是特斯拉中国,实现零售销量32.07万辆,其他企业排名如下:

行业发展前景及趋势预测

1、政策退坡,竞争加剧

随着我国新能源政策补贴退市,市场进入转型阶段,未来我国新能源汽车行业趋势如下:

2、未来新能源汽车行业销量接近800万辆

2020年10月,院印发《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其中明确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比达20%左右。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预测,2025年我国汽车销量将达到3000万辆。前瞻在此基础上结合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情况进行预测,到202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将达到402万辆,到2027年,新能源汽车销量或达到783万辆。

更多本行业研究分析详见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内燃机汽车会在几年后被淘汰?

摘 要 汽车产业是个高度关联的产业,汽车零部件产业作为汽车工业的基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汽车产业的国际竞争力。现阶段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所存在的自主创新能力不足的问题,直接导致汽车零部件产业核心技术缺失,汽车零部件产品技术含量低和产品档次低,严重制约着我国汽车产业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建设汽车强国的发展战略。本文首先分析了现阶段在我国汽车零部件产业的行业现状以及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根据各地区实际情况建立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和汽车零部件产业协会;根据地区实际汽车产业发展情况,建立汽车零部件产业园;为扶持产业园的发展,通过引进发动机制造商或其他部件生产商,建设相对集中的汽车零部件产业园区;落实和实施汽车零部件产业规划,重点扶持汽车零部件产业龙头企业;建议地方市出台优惠政策,设立汽车零部件产业发展专项基金等对策建议。

关键词 中国汽车 零配件 市场

一、汽车零部件概要

汽车零部件行业是重要的中游行业,其中包括以下六项:动力传动装置、发动机零部件、悬架制动装置、电器电子装置、车身零部件、照明仪表装置以及附件。其与汽车整车制造业、汽车轮胎、汽车玻璃以及汽车蓄电池等制造行业相关联。

汽车零部件行业分别由发动机零配件、底盘零件、仪表电器件、车身

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是什么

内燃机设计 汽车 永远也不会被淘汰,这个可以一万个放心了,最少是在我们的有生之年,是不会看到了,如果想要淘汰内燃机 汽车 ,应该在百年以上,或是更久才可以的。

燃油发动机的稳定性和可靠性非常好,相对于电动来说更加的稳定和可靠,百年年的发展,让它可以被充分信心,所以它也是备用电的使用设备,所以内燃 汽车 也会很久稳定的再生存上百年的,不会几年就淘汰的,太天真了,要知道纯电动 汽车 已经发展了近二十年了,可以依然没有太多的起色。就知道内燃机的稳定性了。

序: 汽车 工业的技术升级方向已经确定,长线的目标是实现机动车全面电动,过渡期内会以插电式混合动力 汽车 为主。内燃机的大限应为燃油动力 汽车 的禁售,注意重点-禁售而不是禁行;所以分析内燃机还剩下几年的光阴,本质需要分析或预测的是合适禁售燃油车。

网传的燃油车禁售节点为2025年,这一信息最早由工信部的某论坛流出,原意为燃油车停售已经在规划过程中,后期不知如何被解读为2025年,但是这一解读是有一定参考价值的。之后在2019.12.3由工信部再度发文,《新能源 汽车 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意见征求稿,规划中关于电动与混动 汽车 提及了几点非常重要的内容。

1:到2025年中国新能源 汽车 核心技术会达到先进水平,纯电动 汽车 将成为主流,公共用车领域全面电动化,并且实现网联化与高度自动驾驶。这一内容中除高度自动驾驶有待商榷以外,公共用车参考现有公交车超60%的电动化转型率,以及70%的石油进口依存度与排放污染的超高治理成本,电动 汽车 成为主流与公共车辆的转型基本是板上钉钉。

2:规划要求到2025年,纯电动 汽车 的平均电耗要降至12kwh/100km以下,插电式混合动力 汽车 包括增程式插混的平均油耗要低于2L/100km,燃油动力 汽车 未提及。这一条的解读为基本确定了2025年后的 汽车 形态,之后是否会有纯燃油动力 汽车 应该是毋庸置疑了;当然对于这一内容的解读还需要更有说服力的佐证,各大车企已经提供了参考,比如以下十个。

上述十余个的车企的燃油车停产节点均早于2025年,很显然这是流出了两个过渡期。第一个过渡期是2020~2022年的插电式混动 汽车 阶段,第二个过渡期则是2023~2025年的纯电动化战略转型。这些车企在国内 汽车 市场的影响力与市场占有率不可谓不高,那么一旦这些车企开始转型则必然会引起连锁效应,在两个阶段中内燃机必然会逐渐成为过去式,不过形态可能发生变化。

活塞式内燃机是百年 汽车 工业时代的主力机型,这种机器的特点能量转化率很低,能达到40%热效率的发动机几乎会吸引所有 汽车 爱好者的眼球。然而电动机却能轻松的达到95%左右,这就能量形态与机械结构概念不同对效率的影响。

所以已经有车企在研发混电活塞式分层压燃内燃机,技术概念简而言之为永磁体结构集成缸体,利用电磁力驱动活塞实现超高压缩比;同时取消掉复杂的连杆曲轴结构,原理类似于两台斯特林热机的集成但能源为电而不是热。获取的电能比损耗的电量高很多,这种机器有可能取代传统内燃机成为未来形态的增程器,届时普通内燃机与超高能耗的燃料电池都会成为过去式。(出于职业操守不能说明是哪一家自主品牌在进行研发)

总结:以上是内燃机退出 历史 舞台的时间节点预测,是否具备参考价值就见仁见智了。还有一点需要说明,禁售不代表燃油车禁行,已经购入并且在正常使用的燃油车可以用很长的年限,方案中提及的传统燃油 汽车 推出时间研究比预测的更长,这也是对燃油车车主们的呼声做出回应了吧。(方案在研究中)

未经允许请勿转载,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内燃机在短期内(20年)都不会被淘汰!但是市场占比率会越来越低,目前在售新车仍以燃油车为主,石油经济太过强大,这点无法撼动。

从燃油车到新能源有一个过渡期,期间会产生许多类似油电混动,插电式混动,纯电动的 汽车 ,但是由于成本高,技术不成熟原因,无法一夜之间覆盖所有消费群体。

2020年会有更多的新能源 汽车 上市,但是消费者仍更青睐内燃机发动机的 汽车 ,各大厂商推出新能源也是积极响应国家政策,完成各项法规,并非有取代内燃机,淘汰内燃机的意思。

内燃机技术成熟,经济成本低,供应链强大,加油站覆盖率广,石油产业链健全,未来10-20年内,内燃机仍是驱动形式的主流。

虽然从长远来看,纯电是中国节能环保 汽车 的发展方向,但要最终实现完全形态的纯电 汽车 理想 社会 ,却不是那么容易。需要解决的问题太多,诸如充电效率、电机功率、电池能量密度、智能电控等很多方面的问题,全 社会 也要进行相应的配套建设。一口吃不成个胖子,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大量时间和 科技 的进步, 所以从传统内燃机 汽车 到纯电 汽车 社会 的转变还有一个"缓冲期",而且这个周期可能比大多数人想的要长,所以内燃机还大有可为

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传统内燃机势必还将占据重要的支配地位,内燃机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也是所有移动机械的主导动力。 对于目前中国市场1.0-1.5L的主流排量,基于单缸效率最优策略,选择三缸机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相比四缸机,三缸机具有体积小、重量轻、结构紧凑等优势,它没有四缸机固有的排气干扰,涡轮迟滞小,有更好的低速扭矩等,特别是三缸机在结构上具备摩擦功优势。

发动机从六缸到四缸,从四缸到三缸,技术的驱动和挑战在本质上没有区别,变化的是更大的研发投入,更多高新技术的研发应用,和更深入的整车系统匹配。现在还需要解决和提高内燃机的"热效率",囿于技术研发瓶颈, 目前正在使用的传统内燃机远未达到极限,市场上大多数车型发动机热效率都在30%-36%之间 。换句话说,让 汽车 这个钢铁之躯跑起来,发动机只用了一小半的力气,而剩下的大量热效率都被浪费了,尤为可惜。不过发动机原理是通过能量转换来带动 汽车 相关部件工作,在此期间不可避免地会产生能量损耗,但也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燃油发动机还是大有潜力可挖的。

进一步促进传统燃油车热效率的提升,满足二氧化碳法规,是未来 汽车 发展非常重要的目标。在新能源 汽车 迅猛发展的市场背景下,传统燃油发动机若想在市场中生存下去,提高内燃机热效率势在必行。此外,内燃机燃料的多元化是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内燃机应该以柴油和汽油为主,同时也应关注全生命周期的低碳燃料。

内燃机 汽车 在几年后被淘汰,没人可以说准确的答案。

虽然新能源是趋势,但仍然有着诸多的发展问题,如纯电(EV)的电池成本、电池技术、充电技术、充电桩;燃料电池(FCV)的存储、燃料电池堆的发展,产业化、基建的薄弱等;插电混动(PHEV)外接充电,10kwh电池与电机的高成本等;增程式(REEV)像理想、别克velite取此动力系统,但整体策略靠发动机驱动电机的燃油经济性、能量效率等存在一定问题。

但在2030以前,可以确认的是:动力系统中单一的靠内燃机驱动的策略会被弃用,转为内燃机+48v轻混的策略,整体市场占比60%左右,而新能源市场像纯电车型市场进一步扩大,PHEV、REEV市场进一步萎缩,其次燃料电池短期内不会有突破性的发展,油电混动仍然一枝独秀。

我们一条条分析:

内燃机+轻混(48V)

受限于2020或是2025、2030更严苛的油耗法,平均燃耗积分(CAFC)和新能源积分(NEV)要求,2020国标油耗:5L/100km,2025国标油耗:4L/100km,单一的内燃机策略已经无法满足更低、更严苛、更环保的油耗法,而传统车企受制于庞大的产品线、技术路线,不太可能短期内容直接切换到纯电等重新能源领域,一方面先行三缸小排量涡轮增压化搭配的轻混策略还能应付更严苛的油耗法,48V节油率在8%~10%,成本却不及插电混动系统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短期内确实是最为行之有效的举措之一。

另外,传统车企也在慢慢观望,避免更多的试错机会,让新造车或是激进些的车企先行踩雷,而自己循序渐进的推进。像通用紧凑型的车型如科普泽、英朗、创界、昂科拉等等均为全系三缸,已经开始在未来化布局;奥迪等传统车企也推出了像Q2L e-tron,e-tron等车型,除A8等轻混策略,也开始入局纯电。

油电混动(HEV)

拥有核心技术的像丰田的THS功率分流型混动、本田i-mmd串联式混动,基本上处于高处不胜寒的地位,存在一定的技术门槛,其它品牌介入可能性为0,不然也不会让两田制霸几十年…

插电混动(PHEV)

随着未来电池购单价的下降,以及续航里程的进一步提升,广汽650km+、蔚来600km+等,充电功率、充电桩的进一步夸大布局,一定上用户对里程、充电、用车等焦虑的缓解,那么插电混动车型作为过渡车型的疲软就出现了,市场会进一步萎缩。

增程式(REEV)

正如我开篇提到的,现在市面上的增程表现确实不尽如人意,百公里油耗甚至不如普通燃油车,未来进步的油耗法下,此项技术要么有突破性进展,否则终将被市场淘汰。

氢燃料(FCV)

短期内民用可能性不大,国情区别于日韩,就技术领先的日韩情况而言,发展数量,大量投入,目前仍未做到大规模普及。国内进度一方面来自于加氢站的布局,另外更多的是如何储存、运输,燃料电池系统的设计等,技术壁垒高,投入成本也较高。

以上,新能源是趋势,但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内燃机正在慢慢变革,但短期内直接被替代不太可能。

内燃机30年内不会淘汰,但会边缘化,存在形式会变为插电式混合动力车或增程式电动车。这个过渡过程很长,但是纯燃油车5-10年会消失殆尽。

不会吧,未来几年中底端车份额可能要下降,高档车还的是燃油车为主。

不管何种新能源发展为主流,最后被取代的都是燃油发动机!这是大势所趋。内燃机一百多年前称霸 汽车 界,未来也难逃退出江湖的宿命。

2017年英国和法国宣布,将在2040年停止销售常规汽油和柴油小型载客 汽车 及货车,随后荷兰、挪威、德国相继要求2025-2030年开始禁止在本国销售传统的汽油和柴油 汽车 。德国大众 汽车 更表示将在2026年推出最后一代内燃机,随后将淘汰内燃机,转型进入电气化时代。我国使用各种标号汽油的车型按照国家工信部的说法,在2030年左右禁止销售燃油乘用车。

但是现在的电动 汽车 还不能说真香!

一、内燃机动辄上百万公里以上的使用寿命相比,电动 汽车 的电池充放电次数、电池电量的衰减都是现阶段无法解决的大问题,使用寿命远不及内燃机。

二、虽然使用过程环保、清洁,但电池在生产、回收中均会产生污染,现在看也是无法避免的,尽管回收技术已经在快速发展。

三、电动 汽车 的电池安全性也一直被诟病,例如特斯拉model S电池组电压400V,比亚迪秦的电池组电压是560V,而唐的电池组电压是700V。不管400V还是700V都是属于高压,且不说漏电风险,在事故中电池包被撞破后,单体电芯热失控,其间的发热量可以使电池的温度升高400—1000摄氏度;接着热失控会在电池模组中像放鞭炮一样迅速扩展,车辆冒烟、起火甚至爆燃。

四、使用便捷性的瓶颈,现在主推电动 汽车 的都是一些大城市,在这些大城市里可谓寸土寸金,停车位都不易找到,更不要说到要找地方建充电设施了,而电动 汽车 没有电就跑不起来。在乡下有大片空余土地但是没有电动 汽车 的需求,在大城市没有土地但是电动 汽车 却需要得到推广,这也是电动 汽车 的一个巨大短板。

内燃机也不是短时间内就统治车用发动机行业的,未来二三十年,燃油车仍然会是主流,电动 汽车 虽然是趋势,但也只是长期的趋势而已。

内燃机被淘汰的速度取决于新能源电池材料成本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速度。在此期间,内燃机还是很有生命力的,特别是在商用车领域,目前距离淘汰还是比较遥远的[呲牙]

中国汽车行业发展现状及趋势

新能源汽车产业化持续推进;汽车电动化和智能化。

分报告基于支撑总报告的研究思想,对中国汽车工业发展现状及趋势进行翔实论述,剖析汽车行业面临的问题,提出了相关产业发展政策建议,并对产业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

其中指出,中国汽车产业面临大变革、大变局的同时,迎来了电动化、智能化、网联化、共享化的新机遇,中国品牌产品的综合质量水平与国际品牌产品的差距不断缩小,新能源汽车作为国家汽车强国战略支持,产业化持续推进,市场化得到逐步培育。

汽车工业的发展方向

作为交通工具的汽车,每天要排放大量的碳、氮、硫的氧化物、碳氢化合物、铅化物等多种大气污染物,是重要的大气污染发生源,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危害。

节能减排是汽车产业发展的永恒主题,不断加强节能减排工作,已成为我国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的迫切需要。

在发达国家,汽车决定着石油需求,也是影响温室气体和有害气体排放的关键因素,实现环境保护目标需要减少汽车的石油消耗和气体排放。但另一方面,汽车是支柱产业,也是基本的交通工具,各国又要保持汽车的发展来促进经济的发展和民众生活的提高。

发展节能环保汽车可以在保持汽车增长的状况下降低石油消耗、保护大气环境,因此各国普遍把发展节能环保汽车看成实现其能源环境政策和汽车工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上内容参考:人民网-研判产业趋势 《中国汽车工业发展报告(2020)》发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汽车工业

动力锂电池行业主要上市公司:目前国内动力锂电池行业的上市公司主要有宁德时代(300750)、比亚迪(002594)、孚能科技(688567)、亿纬锂能(300014)、国轩高科(002074)、澳洋顺昌(002245)、鹏辉能源(300438)、欣旺达(300207)。

本文核心数据:中国动力锂电池出货量与装机量、氢燃料电池汽车销量、中国加氢站数量

1、动力锂电池呈现快速发展,但仍存在诸多痛点待解决

——疫情影响下,动力锂电池需求保持增长

锂离子电池是当前动力电池的研发重点,具有能量损失小、转换效率高、加速快等显著优势。高工产研锂电研究所(GGII)调研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动力电池市场供需规模较2019年大幅提升,2021年我国动力锂电池装机量为154.5

GWh,同比增长142.9%;出货量为220 GWh,同比增长175%。

——续航短、充电慢、安全问题为主要痛点

电气化是双碳愿景下交通动力的主要发展方向,电动汽车和混合动力汽车比内燃机汽车排放的废气更少,若电力来自可再生能源,电动汽车便是交通领域实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途径。

然而,锂电池作为交通动力存在续航短的劣势。相较于燃油汽车而言,纯电动汽车存在的最大痛点便是续航里程,传统燃油车加满一箱油可以开到600公里乃至更多,但普通的纯电动汽车只能跑200-400公里,而续航里程可达到500公里以上的高性能纯电车则将面临价格难以下调的困境。在雨天或低温天气,动力锂电池受环境影响明显,纯电动汽车实际续航里程还会进一步下降。

其次,充能耗时较长也是动力锂电池的一项短板。对比来说,传统燃油车仅需几分钟便能将油箱加满,而纯电动汽车即使是快充,充电至满格也需耗费一个小时左右,慢充耗时更是长达6-8小时。大幅上升的充能时间使得纯电动汽车使用体验感降低,是抑制动力锂电池需求增长的一大阻碍。

此外,安全隐患使得消费者望而却步。根据电动汽车用户联盟的不完全统计,2020年一共发生过72起新能源汽车起火事故,至少涉及25个品牌车企,38款不同车型,包括乘用车、客车,货车等多个不同用处车型。除了电池的自燃隐患外,电动汽车的智能化技术应用也存在诸多事故风险,例如“智能化”核心技术的自动驾驶系统失灵及驾驶功能过度营销带来的安全隐患不容忽视。

2、氢燃料电池技术难度大,与锂电池互补为最佳发展方向

——氢燃料电池汽车市场尚处于起步阶段

氢燃料电池在动力锂电池存在的续航短、充能耗时长、安全隐患等问题上均具有显著优势,而且氢燃料电池的回收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因此,被认为是未来交通动力低碳化的一展方向。然而,氢燃料电池的商业化应用面临着技术难度大、催化剂成本高昂等问题。

氢燃料电池汽车是氢能在交通领域落地的重要载体。从目前的销量情况来看,截至2021年底,全国氢燃料电池汽车累计销量仅有9246辆。可见,氢燃料电池汽车在中国市场刚刚起步,市场仍不成熟,处于幼稚期。据工信部于2021年初发布的《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预计,2025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将达到10万辆左右。

——中国加氢站建设慢,规模化应用困难

2016-2021年,中国加氢站数量逐步增长,但整体建设规模仍然较小。截至2022年3月底,中国加氢站有180座在运营、18座已建成,85座正在建设,148座规划建设。我国现有加氢站中多数投资规模超过1200万元,上海驿蓝金山加氢站甚至耗资高达5500万元。高昂的建设运营成本和较长的投资回报期是我国加氢站规模化发展的最大障碍,现阶段多数加氢站还处于亏损状态,存在终端用户用氢难、用氢贵的问题,终端需求增长乏力必然又反过来制约加氢站的建设与扩张。燃料电池被认为是未来理想的清洁能源之一,但其配套基础设施规模化建设困难,也是氢燃料电池在交通运输领域应用的一大障碍。

注:饼图数据为截至2022年3月底最新数据。

——氢燃料电池在专用运输领域具备优势

分析发现,无论是动力锂电池还是氢燃料电池都存在自身的比较优势和痛点,如何解决或规避痛点、充分发挥比较优势,成为新能源交通动力发展的关键。寻找各自最合适的应用场景便是优势利用最大化的重要途径,从销量结构来看,目前商用车是氢燃料电池汽车的推广重点。2021年,中国氢燃料电池汽车新增销量1894辆,商用车为绝对主力,其中客车1042辆、重卡777辆。

与燃油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零碳排放、转化效率高等比较优势;与锂离子电池相比,氢燃料电池具有续航里程长、充能耗时短、安全隐患可控等比较优势。这些比较优势决定了氢燃料电池在长距离、连续工作时间长、载重大等应用场景的适用性较高。而针对加氢站建设成本高的问题,氢燃料电池发展可从应用场景清晰、行驶路线固定的专用车入手(例如物流车、环卫车等),利于加氢站的布置和建设。

——氢燃料电池在航空运输领域大有可为

民用航空碳排放规模占交通运输排放总量的10%左右,而且航空排放是在高海拔地区释放气体,对环境的影响是类似地源排放的2-4倍。可见,航空是交通动力降碳减排的重要抓手。

相较于锂离子电池而言,航空运输也是氢燃料电池的优势领域之一。氢能源的质量能量密度远超其他能源,且一个完整的氢燃料电池推进系统可以比同等质量的电池电力系统多储存3-5倍的能量。要想提高电池系统的能量供应,除了通过技术研发提高能量密度外,一般还可通过扩大电池体积的方式实现,然而,飞机对动力系统的质量和体积均存在较大限制,动力电池在航空领域应用困难,而氢燃料电池系统的能量密度具有显著优势,可作为锂电池的有利互补。

总体而言,未来氢燃料电池将在长距离运输、专用车领域及航空领域发展较快,与锂离子电池形成良性互补。

3、燃油份额将逐步减少,但在短时间内难以被完全取代

——“碳中和”目标下,燃油动力份额下降为必然趋势

“双碳”愿景下,国家陆续出台了一系列“降碳减排”相关目标规划,对新能源汽车在新增交通工具中的比例做出了明确的规划,未来燃油作为交通动力的份额必然呈现下降趋势。

——同款燃油车指导价普遍低于同款新能源车补贴价

但新能源汽车的普及还存在诸多障碍,高生产成本带来的高售价便是其中之一。目前来看,从低价低端到高价高端,无论是纯电动汽车还是混动汽车,其补贴后的价格普遍高于燃油版同款车型的指导价。以长安逸动以及逸动新能源为例,燃油版逸动的指导价为7.29-10.39万元,而逸动新能源(纯电)的补贴后指导价为12.99-14.99万元,即使对新能源车有补贴,新能源版的售价也比燃油版高出5.7万元。

注:指导价查询时间为2022年3月。

——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相较于燃油车而言,电动汽车的一大竞争优势为“绿色环保”。虽然纯电动汽车在排放上的绝对优势毋庸置疑,但值得思考的是,电能生产过程中的排放不可视而不见。数据显示,2021年我国电力格局仍以火力发电为主要途径,其中煤电发电量占比在六成以上。在煤电主导的大环境下,电动汽车的部分排放被转移到了上游。

此外,电池的循环利用寿命较低,大量废旧电池处理过程中也会对环境造成再度污染。根据绿色和平发布的《2030年新能源汽车电池循环经济潜力研究报告》中数据显示,2021-2030年,中国退役的动力电池将超过700

GWh,虽可通过有效地梯次利用减少部分碳排放,但电池回收端带来的污染仍不可忽视。

可见,电动汽车的清洁环保更多的只是在使用阶段,从整个生命周期来看,电车的真实环保效益有限。

——传统汽车厂商仍然在内燃机技术研发上持续发力

与此同时,内燃机技术也在不断地朝着高效化、低碳化方向进步,发动机热效率提升是燃油车减少碳排放的主要路径。目前,全世界主流发动机的热效率在30%-38%的范围内,少数发动机的量产热效率突破了40%。比亚迪推出的骁云-插混专用1.5L高效发动机的热效率达到了43.04%,超越丰田、本田、马自达成为当前全球热效率最高的量产汽油发动机。热效率提升助力燃油车节能减排,未来随着内燃机技术的进一步发展,燃油动力与新能源的环保效益差距有望缩小。相较而言发展更为成熟和稳定的内燃机技术,或许仍会更受商业应用的青睐。

综上所述,未来传统燃油车可能会逐渐减少,但基于燃油车的价格优势和不断进步的内燃机技术,真实环保效益存疑的锂电动力在短期内难以完全取代燃油动力。

4、未来或将形成燃油、锂电、氢燃料“三足鼎立”的格局

基于以上分析,前瞻碳中和战略研究院认为,燃油动力基于其长久以来积淀的稳定需求及部分性能的不可替代性,短时间内不会被新能源动力完全取代。锂离子电池和氢燃料电池在各自的比较优势领域发展,可形成良性互补。未来几十年,交通动力市场或将由燃油、锂离子电池、氢燃料电池“三足鼎立”。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动力锂电池行业市场需求预测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