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斯拉无线输电技术_特斯拉无线输电能实现吗
1.特斯拉无线输电的原理是什么?
2.发明人造闪电,被人们称为“闪电大师”的是谁?
3.特斯拉的发明有多少?无线输电技术是真的吗?
4.特斯拉的无线输电技术,以现在的条件真的能实现全球无线供电吗?
5.全球无线输电的概念的提出
在坊间的传闻中,特斯拉无疑是超脱于科学的存在,他的交流电技术成为工业生产的标准,发明的无线电则是现代通信的基石,而大量发明则润物与现代社会的方方面面!
除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发明以外,特斯拉还有地球共振、无线输电以及太阳系皮壳层和冥界通信机等丧心病狂的发现,这些都是真的吗,它们的威力到底如何?
敲碎地球,地球共振频率真的存在吗?
共振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从早期中巴车停车前发动机低频运转时,整车一阵狂抖,这就是整车结构和发动机低频共振了,如果长时间保持在这个状态的话,估计要不了多久整车结构就散架了!
共振甚至能摧毁玻璃杯
人们第一次认识到共振的威力是美国塔科马大桥的倒塌,由于出于成本考虑,结果在宽度和厚度上设计不足,在塔科马海峡强烈的侧风下,晃荡了好几天后终于坍塌,全程被**记录了下来,成为桥梁建造史上的反面教材!
所以共振很可怕,那么地球有共振频率吗?
地球共振会怎样我们无法想象,会开裂吗?会火山喷发吗?这些都有可能会发生,但我们并不需要等到真正的共振才会看到这个现象,而且很多时候都能观察到严重后果!
土壤液化到底有多恐怖?尽管土壤液化和共振没啥关系,它是特殊条件下形成的一种土壤变成类似液体状态的现象,比如地震剪切力反复动载荷作用,地震时一般也就小片区域可能会导致土壤液化,那么整个地球都共振了,不是满足液化条件的所有地球表面都变成水一样的“海面”么,城市难道要全部陷入地底下?
要是接着的全球火山喷发,岩浆崩裂,淹没地表,那就更可怕了,地球末日也不过如此吧!
那么地球共振频率能找到吗?
理论上一个结构肯定会找到它的共振频率,即使两种不同共振频率的物体装配在一起,那么它的结构共振频率可能就是他们的频率乘积,当达到这个频率时,并且输入强度恰好时,这个结构将处于共振状态。
但地球可能难以找到这个频率,或者找到了也无法输入让地球共振起来的能量,因为地球是一颗静力平衡的行星,从外到内的分别是地壳、地幔和地核,而在这些物质之间会有一个从固态到液态再到奇异物质态的转变过程,要从这样一种柔性过度的物质中找到共振点,难度未免太高!
当然理论上地球也必定存在一个共振频率,但很可惜即使找到,由于地球质量实在太过庞大,无法让地球一起共振起来,所以特斯拉敲碎地球的想法未免也太天真了!
舒曼共振是什么情况?
有朋友认为,舒曼共振的7.8HZ就是地球共振频率,其实这完全是理解错了,那个频率是地面和电离层之间的谐振频率,特斯拉曾希望通过这个谐振频率进行无线输电,最后他发现共振频率接近8HZ,到了1950年,科学家证实了电离层空腔共振频率是7.8HZ,确实与特斯拉的计算非常接近,不得不说这TMD真是个人才!
特斯拉丧心病狂的发现,都是真的吗?
特斯拉找到了电离层和地面之间的谐振频率,所以他制造了沃登克里弗塔,也就是说各位熟悉的无线输电实验,但他说服摩根投资他15万美元时,特斯拉却称这是跨大西洋的无线电发射设备,所以当马可尼搞定跨大西洋无线电报时候,摩根毫不犹豫的撤资了!
此时是1901年12月12日,想必是特斯拉根本就没心思在无线电上,而是一直在折腾无线输电,这位老兄,拿着摩根大佬的钱做自己的试验,要命的是竞争对手成功了,这下简直就是把自己往绝路上逼,所以1903年特斯拉面临财务危机,沃登克里弗塔也面临拆除!
因此当1908年通古斯爆炸时,特斯拉正想着如何还债,连沃登克里弗塔的电费都支付不起,他何德何能炸了西伯利亚的通古斯河?
太阳系皮壳层?
当然还有个著名的谣言则是特斯拉发现了太阳系皮壳层,各位试想啊,这皮壳层据说在50亿千米左右,即使等电磁波反射回来也得9个多小时,请问特斯拉在原地接收电磁波?因为地球转动,早就不是朝着这个方向了!
NASA的早期太阳风终端激波变成了皮壳层
所以即使电磁波真的回波了,那么请问特斯拉早就因为地球的转动到了另一个方向,根本就接收不到回波,请问他是怎么发现的呢?你看现在美国的深空测控系统是均匀分布在赤道120度等分的,为的就是随时可以接受任何方向来的测控电磁波。
冥界通信收音机(特斯拉鬼魂收音机)
这个冥界收音机真有点扯,当然现在网上还能买到,据拆卸过的电子专业高手称,这种设备不过是一个频率漂移非常夸张的谐振电路,人家是为了防止窃听使用跳频通信(载波频率受伪随机变化码的控制而随机跳变,发射方和接收方同步跳变)!
而这个特斯拉鬼魂收音机接收电路则是单方面跳变!很抱歉这几个意思?就像人家在舞厅里都是伦巴或者探戈,你倒好一个人在瞎几把蹦,希望人家美女能看上你?实在对不起,人家跟你不在同一个频道上!
特斯拉确实是个人才,但无需神化,而《特斯拉传》尽管有些不靠谱,但大部分叙述的都是事实,有空的朋友可以买过来研读一番,肯定会有收获!
特斯拉无线输电的原理是什么?
实际上,特斯拉造的高压线圈就是一个无线传输电能的简化模型。你想想,初级线圈与次级线圈之间没有任何的连接,却也能发生电能的传输......这本身就是无线输电的原型。但是,那种方案只能是在一定距离内才有效,如果距离极大,那么能量将变得非常稀薄,这就像一个爆炸后,与爆心距离越远听到的声音越小是一个道理
..................................................................................................................
只有通过共振和电磁纵波才能最终实现能量的无线传输。
........................................................................................................................
而这两者早已在特斯拉的有生之年彻底解决了!
发明人造闪电,被人们称为“闪电大师”的是谁?
特斯拉线圈是利用电路谐振进行能量变换的高压发生装置。它的工作原理与普通变压器有较大不同。普通变压器的耦合系数K一般接近于1,所以初级和次级电压基本成比例关系;而特斯拉线圈的耦合系数一般都小于0.3,工作时,两级电压比例是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不成线性关系。特斯拉线圈的主体部分包括:升压充电回路、初级谐振回路和次级回路;初级谐振回路由初级线圈、主电容、打火器构成。次级谐振回路次级线圈和放电顶端构成,电容和电感的数值可根据实际制作而定。但最关键的是两回路的谐振频率要相同。特斯拉线圈的工作过程:电源要先给主电容充电,当电压达到打火器的放电阀值时,打火器间隙的空气开始电离打火,近似导通,使初级谐振回路建立,开始振荡,向次级回路传递能量。次级回路随即起振,接收能量。
特斯拉的发明有多少?无线输电技术是真的吗?
尼古拉·特斯拉是一位很牛的发明家,一生向人类贡献出了1000多项发明专利,成就比爱迪生还多,他发明的东西很多,比如现在我们所用的交流电供电系统就是他的发明成就,特斯拉还研究过反重力飞行器、无线输电技术等等,特斯拉靠玩电出了名,现在我们来说说以他名字命名的“特斯拉线圈”,这是一种人造闪电的装置、无线电的始祖,特斯拉因此也被人们称为“闪电大师”。
在一次博览会上,特斯拉身穿特殊材料做成的衣服,脚穿木鞋在人群中走来走去,他身上不停地闪烁着紫色的电弧并发出“哒哒”的声响,人们对他敬而远之,这就是人造闪电,使用特斯拉线圈通电而产生闪电,这是一个非常有趣的装置,至今还有很多特斯拉线圈的爱好者,它实际上是一个高压变压器,通过两组线圈,将低压电升压产生高压电,电压可以达到上百万伏,有物体靠近就会发出闪电。
自然界每刻都有闪电发生,当天空中的闪电击中地面物体的瞬间,释放高达1亿伏的电压,产生30000摄氏度的高温,相当于太阳表面温度的6倍,威力无比,但特斯拉线圈产生的闪电却可以使人在它的下方看书而安然无恙,有一次,人们看见特斯拉手捧两团球形闪电把玩,可见,特斯拉的人造闪电并不会对人体造成伤害。
为什么会这样?根据电功率公式P=UI,当功率不变时,电压越高,所流过电路的电流就越小,特斯拉线圈的人造闪电,其中次级的电压高达上百万伏,但它的电流只有几毫安甚至更小,所以对人造不成伤害,现在很多爱好者都会制作特斯拉线圈,当用手去接近这个线圈时,会有紫色的电弧向手上""的放电,但手却一点事都没有。
特斯拉想用人造闪电进行无线输电,节省电线输电的麻烦,它曾经将一根日光灯管接近线圈,灯管无需用导线连接通电,在靠近线圈后灯管亮了起来,他认为自己已经找到了无线传输电能的方法,1892年,特斯拉来到欧洲展示他的实验,他甚至作出了预言:未来的世界,电能可以无线传输。
1895年,特斯拉设计向距离纽约50英里远的西点进行无线输电,他研发出了巨型的锥体线圈,这个装置能释放出百万伏特的电压,但在试验开始前实验室发生了火灾,所有的装置付之一炬,特斯拉从此元气大伤,无线输电实验就此中断,坚强的特斯拉重新建设了实验室继续对电现象进行研究,他拓宽了视野,认为整个宇宙就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场,他要想办法提取这种宇宙能量供人类使用。
远在英国的工程师马可尼借鉴特斯拉线圈的电谐振原理,当相同频率的线圈装置在不同地方,远距离接收到彼此发来的微弱电信号后,线圈装置会产生谐振效应,利用这个原理来进行远距离通讯,通过对电信号进行接收和译码,就可解读到对方发来的内容,这就是电报的原理。
1899年,特斯拉来到科罗拉多州科泉市,准备在这里进行一项秘密实验,他在位于市郊的实验室继续研究闪电,他认为闪电是电荷在空气中的传播现象,可以用作无线输电,他建造了比之前更大的巨型特斯拉线圈,在一天深夜,特斯拉开始了他的实验,巨型线圈的天线发射出100多英尺长的人造闪电,引发了当地发电站的火灾,但特斯拉继续做他的实验。
金融巨头摩根看到了无线通讯潜在的无可估量的价值,投资特斯拉建设全球通讯中心,但特斯拉的目的是想研发出全球范围内的实用的无线输电系统,他在长岛实施他的沃登克里弗巨塔,但此时马可尼已成功实施了越洋电报通讯,摩根撤资改投马可尼,特斯拉的无线输电研究就此终止,用现在的常识来看,无线电可以远距离传输微弱的电信号,但想要传输大功率的电能还不可行,特斯拉的沃登克里弗的失败也在情理中。
特斯拉的无线输电技术,以现在的条件真的能实现全球无线供电吗?
未存在准确性的说法,特斯拉从未尝试过远距离无线传输。到目前为止,特斯拉当年的愿景还没有实现。原因不应该是科学原理的问题,而是从技术和成本方面。特斯拉的无线传输技术存在电磁辐射和效率的问题。
电磁波将向外扩散,其效率将迅速下降,因为它遵循距离的平方反比定律。如果你想建造一百万瓦的无线电力发射器,你必须始终向其中注入 100万瓦的电力,即使电力终端只想从它那里接收 10 瓦的电力。然而,在短距离内实现无线电力传输是可能的,并且这种技术已经存在。2015 年,日本三菱重工通过无线传输技术点亮了 500米米外的灯泡。然而,这项技术与特斯拉的方法不同。
前者使用微波来集中电能并传递能量。特斯拉设想地球可以用作传输导体。通过地面上的特斯拉线圈,交流电脉冲被传输到地面的谐振腔和离子球形成电磁共振,因此,电能可以在大气中持续传播,并且功率损耗非常小。在地球的任何地方,只要有类似的谐振电容天线,它就可以在空气中接收交流电。为此,特斯拉在 1901年建造了一个大型高压无线电站,现在称为沃登克里弗塔。
他想进行远程无线传输和无线广播实验。由于无线传输和无线广播本质上是相同的,它们都依赖于无线电波的传输和接收。然而,由于远程无线广播技术最初是由马可尼实现的,沃登克里弗塔的建设失去了资金支持。不久之后,沃登克里弗塔被拆除,特斯拉仍未能进行远程无线传输实验。特斯拉的无线传输原理利用了一种称为舒曼共振的全球电磁共振。
全球无线输电的概念的提出
一、大地和空气的电导率是无线输电绕不开的坎。
如果不考虑电能的传输效率,利用无线电波输送电力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情。然而就怕这个然而,咱们好不容易通过各种手段得到的电能,如果在输送当中,被大气和地球给吸收掉的话,那是哭都来不及的。
二、利用无线大功率输送电力更不可行。
在大功率条件下利用无线输送电力不论是大面积输送还是类似激光那样输送都不可行。大面积输送的问题是,大量的电力会浪费掉。集中定向输送的问题是,会带来不可想象的后果。如果有人造飞行器进入这个空域呢?或者是迁徙中的鸟类进入?这个后果谁能承担?
这方面我也查了一些资料,目前比较实用的都是一些功率比较小的装置,每平方厘米几毫瓦的输送能力。其实我很怀疑,这样的输送能力有什么大用?那些耗电量大的装置是肯定不能用的。
三、那是不是说无线输电技术就没有用了呢?
也不是的,特殊场合无线输电技术还是会有它无可比拟的优势的。我简单说一下有可能的应用:
1、手机这类设备的无线充电;这个就不多说了,因为现在有很多企业已经在开始做这类应用开发,咱们拭目以待就好
2、一些小功率、低功耗的用电设备;尤其是一些植入人体的医疗设备,我们总不能隔一段时间就把肉割开换个电池吧。如果能通过收集日常生活中的能源,变成存储在电池中的电能,就能让这些设备保持长时间的工作,这有多美好。
3、某些特殊装备。其实我们的身边充满了电磁波,如果能有一些装置把它们收集起来,并加以利用,那肯定也能给咱们的节能减排做出巨大的贡献。也希望科研人员能在这方面多做一些研发投入。
4、有一些需要特殊做环境保护的地方也需要这样的技术。地面输送都需要电缆,架设铁塔,或者用太阳能电池板,这些行为都会对环境有影响。但是低功率的微波传送就不会破坏环境。
5、无线微波传输电力,有可能成为未来某一天人类开发利用太阳能的一种方法。把太阳能电池板送入太空,这样就避免了地球上昼夜交替带来的太阳能发**响。然后再利用微波把电能输送回地球,是一种成本很低的可行方法。只是这种方法跟前面提到的问题一样,不能功率很大。否则谁路过那束电波都有可能出现问题,到时候找谁说理去?而且,如果功率太大,万一设备出故障了,这家伙就相当于一把悬在人类头顶上的宝剑,你知道它有可能伤到谁?
综上所述,无线输电技术,只能应用于特殊场合,并不适合大功率输电应用。
无线输电的提出最早要追溯到1889年尼古拉·特斯拉这位大师
他是交流电的发明者。不仅是在磁学和工程上的成就,特斯拉也被认为对机器人、弹道学、资讯科学、核子物理学和理论物理学上等各种领域有贡献。包括我们使用的互联网,也是其贡献之一。 抛开这些伟大的贡献,我们来谈谈现在仍未被应用的一个伟明。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