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请问外地人在广州买新能源车可以享受补贴和上广州车牌吗

2.广州推出多项汽车业相关措施 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

3.广州又出台新政刺激车市复苏,新能源车可获1万元补贴

4.“绿牌”也要缓一缓?上海广州新能源车牌新政到底暗示了什么?

2021年广州新能源汽车_广州市新能源汽车现状

具体如下。

1.补贴对象2023年3月1日至12月31日期间,在广州市购买符合要求的新能源汽车(以日期为准),并在2024年1月31日前完成注册登记的个人消费者。2.补贴标准对符合申领条件的个人消费者,给予以下补贴:机动车销售统一含税价(以下简称车辆价格)在10万元(含)至15万元,补贴10000元/台;车辆价格在15万元(含)至20万元。

新能源汽车是指用非常规的车用燃料作为动力来源(或使用常规的车用燃料、用新型车载动力装置),综合车辆的动力控制和驱动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技术原理先进、具有新技术、新结构的汽车。

请问外地人在广州买新能源车可以享受补贴和上广州车牌吗

广州市办公厅印发实施《广州市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管理暂行办法》,公布了详细的补贴标准,2014年购车,车价在8万元至15万元之间,最高可补贴6.825万元,车价在15万元至25万元之间,最高可补9.79万元;车价在25万元以上,最高可补11.7万元。2015年购车,三档车价的最高补贴标准分别是6.65万元、9.5万元、11.4万元。对比可见,2014年购车比2015年可多得两三千元补贴,这一差别是因为国家补贴每年在减少。

广州推出多项汽车业相关措施 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等

可以的,能享受补贴和上广州车牌。

根据《广州市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办法》相关规定,单位和个人需要办理新能源车辆登记的,凭车辆信息可以直接申领其他指标。在购买新能源车后,获得车架号,登录“广州市中小客车指标调控管理信息系统”官方网站刻可申请到新能源车增量指标。

广州市出台了《广州市中小客车总量调控管理办法》。增量指标的配置周期、额度及方式如下:

(一)增量指标以12个月为一个配置周期。每个周期配置额度为12万个,按月度平均分配,并不得跨周期配置。

(二)每个配置周期内,以摇号方式配置的节能车增量指标为1.2万个,以摇号方式配置的普通车增量指标为6万个,以竞价方式配置的普通车增量指标为4.8万个,即三者按照1∶5∶4的比例配置。单位增量指标占配置额度的10%,个人增量指标占配置额度的90%。

扩展资料

广州市新能源汽车补贴政策出台,根据《广州市新能源汽车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关于印发广州市推动新能源汽车发展若干意见的通知》规定,在广州市推广新能源汽车,取得中央财政购车补贴资金(以下称国家补贴)后,经审核给予地方财政购车补贴资金。

除燃料电池汽车按照不超过国家补贴1:1的比例给予地方补贴外,对续航里程电池能量密度符合要求的纯电动汽车按照不超过国家补贴1:0.5的比例给予地方补贴,对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汽车按照不超过国家补贴1:0.3的比例给予地方补贴。

且国家补贴和地方补贴资金总额最高不超过车辆销售价格(国家补贴+地方补贴+消费者支付金额)的60%。

人民网-广州出台2018-2020年新能源车补贴政策

广州又出台新政刺激车市复苏,新能源车可获1万元补贴

易车讯 近日,广州市商务局发布了《广州市支持汽车及核心零部件产业稳链补链强链的若干措施》。其中包括了支持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近地化构建“432”汽车产业园区新格局、提升汽车产业链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力、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强化要素供给保障,措施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

原文如下:

一、支持构建安全可控的产业链供应链体系

(一)建立常态化工作机制。发挥好由市领导任组长的汽车产业链供应链工作专班作用,梳理全市汽车零部件生产和供应情况,运用税务、海关、电力等大数据源加强产业运行监测,及时分析解决产业链供应链问题,主动预判各种风险挑战,积极应对“黑天鹅”“灰犀牛”。(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广州市税务局、广州海关、黄埔海关等及各区)

(二)建立产业风险管理预案机制。强化统筹协调,迅速应对疫情、自然灾害等不可抗力风险,紧急状态下,在产业链供应链工作专班下成立应急工作组,建立市、区、企业线上线下“每日调度”机制。争取国家和省支持,推动供应链重点企业清单区域互认,支持清单内企业在本区域及跨省、市供应链物流通畅,保障其用电用能。加快清单内企业货物清关及转运,保障港口、航空、高速公路等各类运输通道畅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商务局、交通运输局,广州海关、黄埔海关等及各区)

(三)深化实施“供应商AB近地化策略”。推动整车企业梳理关键核心零部件、重要物料“AB近地化”清单,支持可适配汽车零部件的电子、材料、轨道交通等领域企业纳入清单,政企联动开展产业链供需对接,吸聚核心供应商在本地及周边区域布局,共同补齐供应链短板。鼓励市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链主”企业牵头搭建集平台,降低购成本,提升近地化率,促进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实现供应链安全布局。

对新投资承担“AB近地化”功能或优质的制造类项目,市在区支持的基础上,视项目先进性、紧缺性等因素,对项目予以适当支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等及各区)

对“链主”企业牵头搭建的汽车零部件集平台,支持平台引导整车企业及核心供应商等积极参与联合购,降低购成本,提升近地化率。(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

(四)建设专业化供应链物流体系。市区联动引进培育一批综合型重点物流企业和服务技术型重点物流企业,为固定客户以及大型商业客户提供全流程、全方位、全环节物流服务,提供管理、信息技术以及物流咨询和物流过程控制等支持协助。

认定一批汽车产业领域的“广州市重点供应链服务企业”,对符合条件的企业,按相关规定给予融资、人才落户等方面综合支持,优先纳入产业链和金融链合作清单,组织重点物流企业与金融机构开展供需对接。(责任单位:市商务局、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

建设一批与制造业融合且具有公益属性的供应链物流公共服务平台,鼓励大型交通运输、生产制造企业将自营物流面向汽车产业等重点领域提供公共物流服务,对符合条件的供应链物流公共服务平台,按相关规定对年度平台实际投入给予资金补助。(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发展改革委等)

支持社会组织、物流公司等机构、企业参与协调跨省市运输、应急物资保障等问题。引导企业应用粤商通APP、广州企业12345热线等各类平台办理电子通行证。对于紧急响应且作出贡献的平台机构或物流公司,“一事一议”予以支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局、商务局、国资委、政务服务数据管理局等)

(五)鼓励紧缺部件、材料适度库存储备。支持各区在汽车产业等大型工业园区自建云仓储、战略紧缺物资仓库等具有公共服务功能的基础设施,通过租金减免等方式吸引优质企业进驻运营并提供专业化、市场化仓储物流服务,鼓励扩大服务对象,拓展盈利模式。推动国有企业自建一批仓储设施,常态化储备紧缺部件和物料。引导汽车重点企业在一般性库存基础上,适当调高芯片、电子器件、重要原材料等核心零部件及关键的储备规模,提高供应短缺风险应对能力。支持一级供应商在广州地区建立二、供应商零部件仓库。

新建汽车产业园区须规划预留适当比例用地用于仓储物流。鼓励相关产业基金支持仓储设施项目建设。鼓励广州银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向仓储设施建设、紧缺零部件存储等项目提供信贷支持。(责任单位:各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商务局、国资委、发展改革委、地方金融监管局等)

二、近地化构建“432”汽车产业园区新格局

(六)打造4个自主品牌创新基地。充分发挥属地车企牵头引领作用,大力建设番禺、花都、黄埔、南沙等四个“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自主品牌创新基地(电子集成系统产业综合基地)”,鼓励各区制定实施汽车产业发展高层次人才经济贡献奖励政策。统筹用好财税、人才、土地、能耗、环保指标倾斜等政策,一基地一方案推动差异化发展。(责任单位:相关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财政局、规划和自然局、生态环境局等)

(七)建设3个汽车核心零部件产业园。聚焦智能、网联、新能源等重点方向,按照零部件与整车产值比不低于0.5:1的中期目标,支持增城、白云、从化等区发展汽车电子等核心零部件产业。支持零部件产业园升级发展,打造区域性汽车检测及试验基地的产业服务中心、国际一流的汽车协同创新中心。(责任单位:相关区,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规划和自然局等)

(八)对口共建2个汽车零部件产业园。用好帮扶政策,推动广清、广梅产业园积极对接粤港澳大湾区汽车整车和核心零部件企业,实施产业梯度转移。车企联动加快建设广深惠智能网联汽车产业集群。(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国资委、协作办,广州对口帮扶梅州指挥部、广州对口帮扶清远指挥部等)

三、提升汽车产业链自主创新与核心竞争力

(九)开展协同创新。推动车规级芯片设计、测试和生产,支持智能驾驶、智能座舱、整机控制三大平台以及“三电”核心系统等关键技术研发。市科技部门每年在部门预算中安排不超过5亿元,专项用于支持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及适配汽车零部件的相关企业开展核心零部件和关键技术联合研发,单个项目财政资金支持额度不超过1亿元。(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等)

(十)提升关键核心技术通用性。以汽车电子撬动电子产业整体发展,加强关联产业链的一体性和通用性。支持国家级和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产业创新中心、技术创新中心、企业技术中心研发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关键共性技术和核心通用零部件,增强智能网联汽车电子相关技术、产品的跨车型适配性和跨产业通用性,推动汽车相关研发成果延伸应用。(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等)

(十一)推动汽车零部件再制造。筹划建设粤港澳大湾区绿色循环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产业园,开展汽车使用全生命周期管理试点、废旧动力电池梯次利用及再生利用产业试点示范。每个试点示范项目按照项目固定资产投资额给予不超过30%的奖励,单个企业最高不超过1亿元,同时给予试点示范项目5年贴息补助,单个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1000万元。(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等)

(十二)加大引优育强。着力强企补链,积极利用股权投资方式吸引项目落地,借“基”行事,以“投”促引,探索“投贷联动”模式。引进汽车核心零部件一级供应商,组织整车企业年度供应商大会。鼓励整车企业通过导入新车型、引进新投资等方式,提升产能利用率和用地效益。

支持新引进核心零部件企业优先纳入整车供应链体系,鼓励“链主”企业开放应用场景,协同加大技术和产品适配力度,“大手拉小手”促进新引进企业快速成长。(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等及各区)

支持汽车及核心零部件领域的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聚焦数字化转型、网络化协同、智能化改造、绿色化提升,定期遴选一批优质企业,同等条件下优先支持申报国家、省、市“专精特新”企业资质评定。(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等及各区)

支持引进新投资20亿元以上的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整车制造项目、新投资10亿元以上的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研发项目、汽车及核心零部件领域的国家级“专精特新”企业项目,市在区支持的基础上,视项目先进性、紧缺性等因素,对项目予以适当支持。对本地整车及零部件企业的增资或扩产项目视同新引进项目。(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等及各区)

(十三)推动“软件和硬件协同定义汽车”变革。鼓励整车企业搭建电子电气架构、整车基础软件、智能座舱软件、自动驾驶软件等全栈研发体系,重点突破高精度地图、软硬件整合和软件算法三大核心技术。支持整车企业前装、配置超前的硬件,通过在线升级持续获取软件服务增值。对符合工业和信息化部L3自动驾驶及以上级别的车型,按照每个车型1000万元给予整车企业奖励,单个企业每年最高不超过3000万元。(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科技局等)

四、加快新能源汽车推广应用

(十四)支持新能源汽车推广。聚焦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大力促进新能源汽车消费,拓展示范应用场景和规模,推动一批整车制造申请国家新能源汽车准入许可。

支持优化新能源汽车通行环境,新能源汽车进入实行指导价、定价管理的停车场充电的,或进入中心六区由市交通行政主管部门管理的城市道路临时泊位充电的,按相关规定享受免费停车优惠。出台新能源汽车应用、通行等方案细则,从市场需求侧引领产业发展。(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交通运输局等)

支持购置使用新能源汽车,对在个人领域推广应用符合条件的新能源汽车按相关规定给予综合性补贴。建立完善新能源汽车运行动态监测机制,进一步深化新能源中小客车指标申请信息服务工作。支持汽车金融、二手车交易、维保美容、数据增值等后市场发展,加快布局新能源汽车“三电”维修等售后市场,探索建设汽车博物馆、汽车主题公园,弘扬广州汽车文化。(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交通运输局、商务局等)

支持建设广东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城市群,聚焦市政、环卫、物流等重点场景,加快燃料电池重型卡车、专用车、公交车示范运营,统筹使用国家、省、市各级财政资金,重点支持关键零部件产业链技术创新和提升产业化能力、氢气供应、燃料电池汽车等领域。(责任单位:市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交通运输局等及各区)

(十五)支持动力电池技术突破。支持动力电池多元化发展,推动电池制造逐步向小轻型化、多样化、时长化、环保化发展。鼓励市内动力电池生产企业提升产品竞争力,对重点电池项目按“一事一议”方式给予支持。(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等)

(十六)支持构建“一快一慢”充电设施体系。推动现有公共充电站点转型升级,鼓励超级大功率直流快充设施按加油站模式布点建设,在居住社区和地下停车场全面推进布局智能有序慢充系统。积极引导社会资本投资我市充电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快充设施和换电设施发展,统筹使用中央和省下达我市的充电基础设施专项补贴资金,对超级大功率直流快充设施、换电站给予建设补贴。(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规划和自然局、住房城乡建设局、交通运输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等)

五、强化要素供给保障

(十七)保障用地用房。坚持“土地要素跟着项目走”,优先将汽车产业项目列入市重点建设项目。汽车产业项目纳入年度土地利用,其中列入重点建设项目的专项保障建设用地指标,未列入重点建设项目的优先统筹保障建设用地指标,加快办理用地报批手续,满足4个创新基地和3个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发展的用地需求。相关区应编制“4+3”基地园区规划,提出新增用地与存量盘活的土地整合方案,促进批而未供用地与项目用地需求衔接。支持汽车产业园内“链主”企业、省级及以上“专精特新”企业等市场主体的产业项目优先纳入新型产业用地(M0)试点。(责任单位:市规划和自然局、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局等及各区)

推动“4+3”基地园区内村镇工业集聚区整治提升,针对性地建设一批与项目、企业、生产线精准对接的“量身定制”厂房和用于研发设计、中试测试等的“非标用房”。对解决企业用房较好的区,在建设用地指标、项目引进等方面给予重点倾斜。加快推进园区周边道路、公交地铁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责任单位:各区,市规划和自然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

(十八)加大资金投入。用好市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工业和信息化局等部门的财政资金,通过股权投资、项目奖补、贴息等方式加大对汽车产业稳链补链强链项目的扶持力度,推动4个创新基地和3个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发展。支持设立总规模100亿元的广州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基金,吸引整车及产业链上下游企业等社会资本参加,用于支持企业扩大生产,招引外地优质企业、项目落户我市。设立子基金跟投汽车及核心零部件技术攻关项目,推动创新成果产业化。充分利用市“链金合作”金融机构2300亿元授信额度,帮助企业降低融资成本。(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发展改革委、科技局、商务局、财政局、地方金融监管局等)

(十九)培育人才队伍。大力引进包括院士、海外科学家、科技型企业家等在内的汽车产业相关高层次领军人才,围绕汽车产业重大需求或关键技术难题,面向全球引进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穗创新创业。对符合条件的领军人才及高级管理人才,市、区统筹强化住房保障,各区按有关规定解决子女入学问题。建立面向全体汽车产业劳动者的职业培训制度,构建、学校、企业和社会“四位一体”的汽车产业高技能人才培训体系,加快公共实训基地建设。充分发挥广州市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人才联合会等社会组织的人才、技术、项目、信息共建共享作用。鼓励符合条件的高校加强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学院、汽车相关学科专业建设。(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人力社会保障局、教育局、科技局等及各区)

(二十)优化用能保障。重点保障汽车产业用水、用电、用气需求,加快汽车产业基地园区周边水电气网建设改造。落实国家、省有序用电工作要求,完善用电政企联动工作机制,实施错峰用电时,对重点汽车企业给予优先用电保障。统筹用好能耗指标、排放容量,保障汽车产业链重点园区、重点企业新建和技改项目的用能、排放需求,优先实施节能审查。积极争取省支持4个创新基地和3个核心零部件产业园建设,对列入省、市重点项目的高能耗自主品牌汽车及零部件项目,差别化、精准化完善能耗考核方式和范围。分解下达节能环保约束性指标时为汽车产业链企业发展预留合理空间。疫情期间汽车企业尤其中小企业生产经营所需的用水、用电,可实施阶段性缓缴费用,缓缴期间实行“欠费不停供”措施。(责任单位:市工业和信息化局、水务局、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局、发展改革委、生态环境局,广州供电局等及各区)

本措施自印发之日起施行,有效期至2025年12月31日。有关支持、补助和奖励等应按照规定程序纳入各相关部门管理的资金实施细则、管理办法、申报指南等文件中执行。

通过易车App“查裸车价”功能可以查询到目前在售车型的各地“成交价”,如需更多数据(比如轿车/SUV/MPV、排量等信息),可以通过易车App查询。

“绿牌”也要缓一缓?上海广州新能源车牌新政到底暗示了什么?

为了提振车市,广州市又出台新政策,掏钱补贴消费者,尤其对新能源汽车补贴出手大方。

3月3日,广州市发布《坚决打赢肺炎疫情防控阻击战努力实现全年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任务的若干措施》(下称“48条”),针对疫情期间市民自驾通勤的需求,加快推进落实2019年6月明确的新增10万个中小客车指标额度工作,并视情况研究推出新增指标;2020年3月至12月底,在使用环节对个人消费者购买新能源汽车给予每车1万元综合性补贴;推进汽车更新换代,对置换或报废二手车的消费者,在广州注册登记的汽车销售企业购买“国六”标准新车,每辆给予3000元补助。

东风本田广州一家4S店负责人今日接受第一汽车频道记者访时表示,广州推出“48条”政策,能刺激广州汽车市场,增加购买力,对经销商来说是利好消息。该店自2月10日复工以来,第一周仅卖出两辆车,目前到店客流依然很少,销售量也少。

该负责人还谈到,现在还没看到“48条”的细则,希望能减少补贴的申请领取环节,最好是车主能去一次办完手续就领到补贴款。

广汽丰田一家4S店负责人对第一汽车频道记者也谈到,去年广州新增指标之后,对该店混动动力汽车消费拉动非常明显。希望这次新政继续发力刺激消费。自2月17日复工以来,客流量一般,短时间内很难回复到以前的人气,成交量环比虽有所增长,但同比还是低于平均水平。

在广州新政补贴的基础上,广汽丰田今天自己也新出一个补贴方案,在对新能源车综合补贴1万元的基础上,该企业加码补贴1万元,对于置换也多补贴,在补贴3000元之外,该企业加码最高补贴5000元。

此外,还有广州汽车经销商表示,自去年来,广州出台提振汽车消费的政策快,这些政策能够刺激汽车复苏,将损失降到最低,希望后续还可以追加其他政策,例如再投10万个指标。

由于车市低迷,作为汽车限购城市之一的广州在去年率先“松绑”,宣布增加10万个中小客车增量指标额度,去年9月,为了进一步促进汽车消费,广州又新增1万个有效期至2019年12月31日的车牌指标。

现在,这次新政并未新增车牌指标,而是直接对消费者补贴。汽车经销商普遍认为这有助刺激汽车消费,尤其是促进去年已取消地方补贴的新能源汽车的消费。

佛山也出台政策补贴汽车消费,上个月,广东佛山市提出鼓励“国六”标准排量汽车消费,给予消费者单车购车补贴2000~5000元不等,自2020年3月1日起实施,有效期1年。

乘联会秘书长崔东树认为,疫情对汽车产业会造成一定程度的影响,当前消费信心不足,在这样的情况下,应该出台政策鼓励汽车消费。他还称,稳定汽车消费有很多成熟的办法可以推动,比如在2009年和2015年两次为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取了部分税减半的政策,实施效果不错。

由于疫情,汽车产业受到较大影响,尤其是新能源汽车产销出现大幅下滑,地方以及国家相关部门正在加紧研究讨论汽车产业相关扶持政策。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统计数据,今年1月,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78.3万辆和194.1万辆,同别下降24.6%和18.0%。新能源汽车产销预计分别完成4.0万辆和4.4万辆,同别下降55.4%和54.4%。其中,新能源乘用车产销预计完成3.5万辆和3.9万辆,同别下降56.3%和54.5。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狂奔不下的速度,可能并非理想中的期望。

电动化浪潮比想象中来得更快,保有量也已经呈几何数字增长,但当 汽车 圈内人士和新能源 汽车 受众用户津津乐道于电动化为 汽车 市场带来的一系列变革时,上海和广州两地“新能源牌照新政”的意外推行,不得不让人浮想联翩。

就像给高速行驶的车辆亮了一下黄灯,似乎唾手可得的绿牌在坊间已经朝着变成“稀缺”指标的方向靠拢。可事实真的如此吗?新政背后的原因,又是怎样的?

当一些广州潜在车主还在纠结要不要接受新能源 汽车 的时候,7月1日新政策已经开始施行。

简单来讲,广州的此次新政就是“凭证”制度,对符合要求的厂商发放《广州市新能源 汽车 信息管理凭证》,消费者在购买新能源 汽车 时,凭借经销商出具的该“凭证”才能完成后续的一系列上牌登记等流程。

显然,此举并不能简单地理解为对号牌数量的收紧,更多的是对新能源厂商更精细、公平的约束;同时,通过对“凭证”发放总量的状态,提前作出前瞻性的工作和安排。

相比于广州新政的温和“限流”,一直对新能源产业大力投入的上海更像是踩了一脚刹车。

早从5月份开始,坊间就已经开始流传上海对4.6m及10万以下的A0级纯电动产品停止发放号牌,此举显然是鼓励消费者购买更大更贵的新能源产品。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考虑到Model 3的4694mm的尺寸和超级工厂的位置,特斯拉因为推出的新政再一次被推到舆论的风口浪尖。

深层次原因究竟为何?

同是一线城市,同是新能源的大力支持者,但为何最终只有上海和广州选择对新能源 汽车 上“紧箍咒”,而最终推行的政策为何有如此显著的区别呢?

显然,数据最能说明答案。

从已有的数据来看,2021年1-5月份新能源整体销量为3.4万台,按照这个速度,全年销量预估将突破8万台,而这个数字在2020年还只有5.3万台。

考虑到已经收口的传统 汽车 号牌政策,2021年广州配置额度为12万台,这个数字还包括HEV节能车在内。

单纯从数字来看,新能源已经接近传统车辆每年的增长额度,“限流”就成为意料之中的方案。

其次,或许这也需要归咎于广州独特的湿热气候环境。新能源故障率并不算低,报废电池总数也在逐步提升,在这些压力下,基于技术评估和产品检测推行的“凭证”上牌政策,也是当下既有条件限制中能拿出的最佳方案。

而看似将用户向更高端市场引流的目的,其实并非上海新能源新政的本意。

毕竟从数据来看,在2021Q1保持火热的宏光MINI EV销量仅能占到Q1新能源总销量的2%,占据销量85.3%的荣威E/eRX5也在限制之列,特斯拉的最终赢家似乎只是凑巧而已。

背后的原因,或许是逐渐过火的 汽车 保有量。

截至2020年底,上海 汽车 总保有量为469万台,位列国内第5 ,交通压力要比位列第14的广州更为严峻,中心城地面干道高峰车速仅维持在18公里/小时左右,临近红线水平。

正是这个简单现实的原因,上海对新能源号牌的收紧要比广州温和的政策来得更为直接。

洋洋洒洒地分析,最终落脚点就只有一个:“大城市通病”带来的城市拥堵和运行生态压力。

那么,最终方案究竟是什么?

其实,答案早已有定论!

新能源是出行市场的最终发展方向,这一点始终都是经得起推敲的,不管从环境还是成本上,均是如此。

在既有城市 汽车 容量之下想要完成新能源占比的不断提高,显而易见,传统 汽车 就必须要被代替和限制。

所以,从多年前开始,传统号牌在各大城市中开始被约束,每年只有固定数量的传统 汽车 号牌指标,同时在部分中心城区,传统燃油车辆也开始被限行,唯有悬挂绿牌的新能源车辆才能一周24小时畅通无阻。

另外,在各大高端论坛以及年会上,学者和车企们开始制定“禁燃”时间节点,市场重塑已经到来。

而在笔者看来,这种进程不会一蹴而就,循序渐进才是正确方案。

在新能源 汽车 成为出行主流之前,充电、电池回收产业、储能技术等均是摆在所有人面前的障碍。

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低端产品和技术实力并非拔尖的车企被上海和广州等大城市排除在这场“ 游戏 ”圈外,在这些城市新能源号牌或许会有所限流,但摆在其面前的永远是绿灯。

写在最后

用当代的目光去审视的话,以电驱动为核心的新能源,只有绝对正确的答案,没有绝对正确的过程。上海和广州此次借新能源号牌的发放,更多地是对车企和电驱动产品进行不同维度的约束,向着“碳中和”的目标进发。当然,在如此过程中可能会造成部分车企和高成本车型在市场上暂时的优势,同时对预算并不太充分的消费者也不太友好。不过在内卷化潮流之下,总有一天如此问题都会迎刃而解,向前总是对的,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