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特斯拉可以边充电边开空调吗?

2.尼古拉特斯拉真的很神吗

3.最近想了解一下关于牛顿、特斯拉、爱因斯坦这些物理学家的事情,请问有没有什么推荐的纪录片可以看

4.特斯拉标志

5.续航1000km,这样的电动车究竟哪一年才能有?

6.特斯拉汽车是什么?

7.特斯拉Eap只能在高速用吗

8.特斯拉有汽油车吗?,

纪录片特斯拉_中央电视台特斯拉纪录片

说实在话,如果单纯从技术上看,要重振美国制造业,让美国重新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那是没有问题的。美国的制造业曾经就独步全球。二战期间,美国为反法西斯阵营提供了一半的,想想这制造能力是多么的可怕。例如1943年,光是航母,美国就造了52艘,几乎是一个星期造一艘。所以,从纯技术上来说,美国要想重新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一点问题都没有。

但如果从美国的霸权上来说,问题就“大大的有”了。

美国能成为独霸天下的超级大国,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它的货币是全球通用的货币,全球贸易特别是能源方面的贸易都是用美元来定价,用美元来结算。美元印出来,要全球一起花才能维护得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才能维护得了美国的霸权地位。

如果美国重新成制造业大国将会怎样呢?

美国的劳动成本太高了。当然了,劳动成本高也一样能建立制造业大国,那就多发工资吧!可多发工资就提高了企业的成本,压缩了企业的利润,也就提高了产品的价格,产品价格提高后你还有竞争优势吗?

当然啦,如果你生产的产品是全球只有极少数国家能生产的高端技术产品,如大飞机、高性能航空发动机、高端芯片等等,那你只要质量好,价格再高也有人买——例如说大飞机,全球只有波音和空客两家,你只能二选一,不买波音,就只能买空客了。

但在中低端领域,消费者可选的就多了。比如说手机,除了有苹果、黑莓,还有华为、三星、小米、OPPO、VIVO等等。消费者不一定非要买你苹果,对不对?

另外,即便是要买苹果,但同一部苹果,中美制造的价格还是差别很大的。同样一部IPhone11,中国产的卖6000人民币,美国产的能卖6000人民币吗?不能啊!你看看生产苹果的富士康,中国工人每月薪水四五千人民币,但在美国,你能给美国工人开四五千人民币的工资吗?那得开四五千美元的月薪啊!如果你美元生产的IPhone11卖6000人民币,恐怕挣的那点钱连给美国工人开工资都不够,更甭提还要交税,要交各种水电费,要给美国工人买保险、社保、医保什么的了。所以,美国产的IPhone11你起码要卖6000美元一台才行。那问题来了,同样一部IPhone11,中国产的卖6000人民币,美国产的卖6000美元,你买谁的?冰箱、洗衣机、空调、电视机、微波炉、服装等等产品也可以适用于这个逻辑。当然,你价格高没关系,我可以给老百姓多发钱,然后下令将一切外国产品挡在美国之外,让老百姓只能买“美国制造”。

可这么一来,你美元的霸权怎么办?这些年来,美国都是一直负责印刷美元,然后拿它去买世界各国的商品,让全世界帮美元一块花钱,美元才保住霸主地位的。你如果不允许外国商品进入美国了,那美元就出不去了。美元出不去了,那它就丧失了国际货币霸主的地位了。美元的霸主地位没了,那美国霸主的地位也完了。如果你让外国的产品进来,你生产的产品又没有竞争优势。美国再工业化的结果就是生产了一大堆东西没有人买。

谁能替美国想到个鱼和熊掌兼得的办法,一方面能让美国的产品大量卖出去,另一方面又能将美元大把的撒出去,两者之间还要没有矛盾?这谁也找不到两全其美的办法,让美国鱼和熊掌兼得。美国要么放弃霸主地位,要么重新成为制造业大国,两者只能二选一。

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2020年的gdp为21万亿美元,但是这21万里面,第三产业的GDP占比81.5%,扣掉矿业、农业等,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1%。

美国律师行业就贡献了6%的GDP,也就是说美国一年的律师费就有12000亿美元。

在当今世界,10000亿美元是一个门槛。全世界主权国家有195个,美国律师如果单独组成一个国家,其GDP可以碾压绝大多数国家。

据世界银行统计,2020年全世界GDP超过10,000亿美元的国家只有16个,分别是美国、中国、日本、德国、英国、印度、法国、意大利、加拿大、韩国、俄罗斯、巴西、澳大利亚、西班牙、墨西哥和印度尼西亚。

所有的服务性行业,并不直接制造物质性财富。

因为美元是世界性主要结算货币,如果美国坚持参与国际大循环,美国是否重新工业化,对于美国经济来说并不是特别重要,因为它可以用美元来换取中国生产的廉价工业品。

但是,由于特朗普坚持要执行与中国经济脱钩的政策,并且对中国输美产品征收高额关税。

减少与中国的物质贸易,就意味着美国必须自己制造物质财富。所以从这一点讲,美国重新工业化决定了美国是否能够在与中国的贸易战中获胜这个关键点。

美国的重新工业化,是上届特朗普特别热衷推动的一个。

虽然上台停止了一系列特朗普时期的政策。但是为了照顾国内的民族主义情绪,仍然会执行美国重新工业化的。

但是,美国是否真的能够重新工业化,从物理学原理来说这是不可能的。

孤立系统只能维持熵增状态,所以美国重工业化实际上是一个伪命题。

正确的命题应该是:谁能够帮助美国重新工业化。

也就是说,美国重新工业化他自己是搞不定的。所以美国的政策,现在是把全世界的大企业尽可能的搬到美国去。但是实际上,美国的现在的经济土壤已经不适应大企业的生存。

美国曾经是一个伟大的工业化国家,这是有一系列的 历史 原因造成的,我们把这个过程分析清楚就明白,美国为什么自己搞不定重新工业化。

上世纪初,为了解决数学证明问题,数学家希尔伯特提出了公理化原则。用最通俗的语言讲公理化原则,是指一个系统可以导出明确结论必须具备的最少要素数量,以及这些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

按照公理化原则,可以自演绎的体系至少要有两个要素,而且要素之间要满足独立性、相容性。

套用到国家的工业化这个命题上,这两个要素:一个是人,一个是环境。

这其中,人又包括两个相互独立又相融的要素,伟大的组织者和管理者,以及高素质的劳动者。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涌现了几位世界上最伟大的企业家,他们分别是石油大王洛克菲勒,钢铁大王卡耐基,投资银行家JP摩根。

洛克菲勒创造了标准石油公司,后来根据美国的反垄断法被拆分成30多个公司,但是这30多个公司最终形成了四家大企业,分别是美孚、壳牌、英国石油、雪佛龙。

钢铁大王卡内基改革了炼铁和炼钢的工艺,大幅度降低了炼铁和炼钢的成本,把钢的价格从100美元每吨直接打到12美元每吨。

19世纪末,美国经济高速发展,大量的农村人口涌进城市。

当时,美国的城市建筑和欧洲的差不多,以砖木结构为主,建筑效率很低,缺乏高层建筑,土地利用率低,城市非常拥挤。

由于卡内基钢铁公司可以大批量的提供廉价的钢材,所以这就成了最优质的建筑材料。

钢可以在工厂中预制,只要运到施工工地用铆钉安装起来就可以了。

钢结构建筑不需要搭脚手架,它本身就是脚手架。而且既不需要庞大的施工场地,又不制造噪音、产生灰尘。同时它也不需要像混凝土建筑那样等待混凝土凝固,钢结构建筑建成的时间只取决于工人手脚的麻利程度。

所以从1900年到1902年,这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在纽约曼哈顿就树立起来了100多栋用钢铁建造的高楼。

著名的帝国大厦,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建起了400多米高的当时世界第一高楼,就因为是个钢结构建筑。

洛克菲勒和卡内基都是从底层的劳动者中脱颖而出的优秀管理者,也只有在当时一片空白的土地上,才有给这些人诞生的机会。

根据筛选法,样本的总体数量越大,筛选出来的个体越优秀。

所以, 从底层劳动者里涌现出来的企业家才是最优秀的,因为穷人和底层的人是数量最庞大的人群。

美国当时是一个新兴的国家,传统势力比较弱,吸引了很多非常有才华、但是身无分文的人,这就是移民国家的优势。

尼古拉.特斯拉出生在克罗地亚的一个农村家庭,他上大学的时候因为交不起学费,所以被迫中途退学,才到了爱迪生的公司里面工作。

本质上讲,特斯拉虽然不是一个科学家,但是他是一个深谙科学理论精髓,具有深刻直觉的伟大工程师。

特斯拉发明了交流电,交流电升压跟降压非常方便,所以可以很方便的远距离传输。

得益于特斯拉的发明,美国很早就实现了电气化。

在1930年的时候,美国纽约帝国大厦里面就运行着74台电梯。

JP摩根收购了爱迪生电气公司以后,成立了通用电气公司,成为美国4大支柱公司之一。摩根财团创造了一种全新的资本积累模式,就是通过收购、兼并企业并且投资未来的 科技 项目进行扩张。

但是投资型扩张的模式有一个前提,资本利得必须是正向收益,而收益和成本是密切相关的,成本又和市场规模密切相关。

中国2019年的发电量是7.5万亿千瓦时,同年美国的发电量是4.4万亿度。以发电量来计算,中国的市场规模是美国的1.7倍。

所以, 美国的重新工业化面临着优秀管理者的筛选问题,面临着市场规模化成本竞争的问题。

当然,美国仍然保留着相当强大的工业制造能力,尤其是在计算机、航空、宇航等高 科技 产品的制造方面。

美国确实有相当多的优势,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美国长期没有经历过大规模的战乱,太平洋和大西洋就是美国的护城河。美国稳定地发展了200年,而且制度比较合理。

但是,再完备的制度也挡不住时间老人的磨砺,而且,越完备的制度运行到后面惯性越强大,越僵化。

美国阿利.伯克驱逐舰是上世纪70年代开发的,到2020年,阿利.伯克驱逐舰已经开发到第3代,但是设计团队仍然是上世纪70年代那批人,设计师年龄都在70~80岁以上。

现在的美国,已经不是100年前那样朝气蓬勃的美国。

美国重新工业化只有1种可能,掌控中国。但这是不可能的。

没有这种可能性。世界上还没有哪个已经出现了产业空心化,而再次实现工业化的国家。没有这样的案例,美国即使想这样做,我认为也做不大。他一直鼓励本国海外的生产线回流,但几乎没有效果。

美国的产业空心化也算是比较严重的。还国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只有10%左右,而坚持制造业立国的德国和日本这个比重都在20%以上。工业化进程中的中国这个比重更是达到30%。可以说如果美国GDP保持不变,而制造业占比提升到20%的情况下,该国的综合国力会更加强大。

为什么美国已经没有实现再工业化的可能性了呢?

第一,美国的产业工人规模已经大幅度萎缩,之前的产业功能很多也已经转移到服务业领域去了。美国想强行推动工业化,那么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缺少工人,哪里找那么多懂技术又遵守纪律的工人呢?看过美国的纪录片《美国工厂》就有一个直接的感受,就是美国的产业功能,专业技术水平和敬业精神,已经不如中国。

第二,美国已经没有了配套的产业链。制造业能够发展起来,有一个必不可少的前提,就是有完善的配套产业链。如果没有产业链,那么什么都需要依靠进口,这样的话成本就会非常高,生产出来的产品就没有竞争力。什么我国出口的商品在国外有那么大的竞争力?主要的原因不是劳动力价格低,而是有完善的产业链,使得产品的价格相对低廉。

第三,美国人不愿意从劳动强度较低的服务业转向制造业了。和劳累的制造业工作相比,服务业是非常轻松的。现在美国GDP的75%由服务业产出来的,服务业更是吸纳了美国80%以上的劳动力。而且服务业行业的平均工资并没有比制造业更低。在同样收入的情况下,谁会愿意从服务业转到制造业领域去呢?

先给个结论吧。 美国的再工业化几乎没有实现的可能,原因是美国和国际的现实,不允许它走回头路了。

二战结束的时候,美国是以傲视全球的工业化能力引领世界。那是什么时候?全电力普及的时候,就是在所有领域内引入电力应用,这一阶段又叫第二次工业化革命。此时,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就是大规模的电力应用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到了现在,已经达到了硅片普及的时候,也就是在所有领域内引入芯片控制应用,这一阶段又叫第三次工业化革命。先进的生产力代表就是大规模的芯片应用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在电力普及时代,美国就是全球领头羊。现在到了芯片普及的时代,以美国的 科技 技术能力,理当也是这个全球的领头羊。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怎么可能回头吃电力普及的残羹冷炙呢?这是逆潮流而动,美国是精英治国,不太可能会走这个“反生产力”的错误路线。

美国现在要做的就是在高新技术上抢头筹,而不是和劳动力有优势的国家去拼生产。要在提高劳动生产率上做文章。因此,前面那个特朗普总统其实是属于没有看清楚美国发展之路的失败者,妄想用口炮治国,妄图逆潮流而行,所以就做了一届就下台了。 不得不说,美国的这个纠错机制确实非常厉害,让美国不会永远在错误的路线上狂奔。

至此,美国的前途就是做全世界高新技术的孵化器,研究最底层的技术,然后靠高额的利润率来提高个人生产率,以维持其世界第一的霸主地位。 因此,美国现任总统的鼓励高技术移民,把全世界最优秀的大脑都搜罗来,给予最好的条件,孵化出最多领先的技术才是美国复兴的正确之路。美国完善的法律制度,完善的对私有产权的保护,都在让这些高智商人材趋之若鹜。这就是美国重新兴盛起来的解药,而那个再工业化,其实是个毒药!

想想也明白,美国的人工多贵?再工业化怎么拼得过其他人工成本低的国家,如此的工业化不就成为趴在美国经济上吸血的水蛭吗?另外, 现在全球所有的生产活动都是为人类服务的,而地球能够承载的人口是有限的,也就是说工业化生产的天花板已经隐隐出现,此时美国去竞争这个已经能看到天花板的领域,绝对是属于很不智的行为。只有抢占技术的制高点,抢占利润的最高点,才是美国永远当老大的前提。

美国人的工资太高了,以他们这个工资水准生产出来的产品,卖给谁都卖不出去。

更要命的,高的还不光是工资水平。还有工人对于劳动等其他方面待遇的各种要求,对生活水准的要求,都会限制美国进行再次工业化。

简单讲,对于美国人底层人民来说,让他们以远低于现在平均水平的收入做远超于现在平均水平的劳动强度的工作,而且工作要么枯燥无聊,要么还要从头学很长时间的专业技能,那他们情愿组织罢工,或者上街抗议游行去。

退一万步,对于有些不思进取的人来讲,还可以靠着高维持生活,比去做流水线工人要强太多了。

如果取消了高怎么办?那就继续上街咯。

再工业化?不存在的。

美国想搞“再工业化”,那可是系统工程,要培养技工和工程师吧,那就要办工学院和“蓝翔技校”,师资还有吗?有人愿意学吗?

一、认知:如今的美国还能算是一个工业大国吗?

首先要明确,如今美国当然是一个工业大国。我们常说,美国工业空心化了,这个说法其实是不确切的。

大化工美国还是保留的,因为用人少,利润高。人们比较熟悉的陶氏化学杜邦,埃克森美孚。但是量大的普通产品他也不生产了。

当然,目前美国工业依然很强大。比如高端工业,美国有波音。它通过不断地抬高准入门槛,许多国家原有飞机工业被挤垮,只剩波音和空客,但是如果没有中低端支持,有时高端工业也会很尴尬。

二、现象:事实上,美国的“再工业化”进程早已经开始了

美国搞“再工业化”的进程已经开始了,我的一个朋友现在就是在美国当工程师,他们的公司同时在美国正在新建3座新的全自动铸造厂。

美国本土的地便宜(基本和不要钱一样),能源便宜(电便宜,水便宜,天然气便宜,油就更不用说了)。那么如果是全自动生产线的话,回到美国来就变得理所当然的了,我朋友的公司确实已经开始慢慢地把生产线从中国拉回美国了。

宗教和国民性格在这里面就没啥关系了,大家都是打工混口饭吃,不过美国资本家最主要的目的还就是利益最大化,这是亘古不变的。

说到底,全自动化的工厂在美国成本也许会低于中国,那么工业回流就成了理所当然的事了。可是,具体能回流多少,这个真不好说,毕竟目前国内的物联网工业革命如火如荼,最终人工成本孰高孰低并不能过早下定论的。

三、本质:美国再工业化不是不可能,关键取决于几个因素

俗话说:一切皆有可能!美国再工业化也是同理,在我看来,它能否成功关键取决于几个因素:

一是技术因素。 由于美国人工费用非常高,工会力量强大,中国模式是不适用于美国的。中国曾在人工费逐步增长,劳动密集型企业盈利困难时提出过产业升级改造,但后来不了了之。美国再工业化的前提是资本家企业家要能盈利,那么就需要强大的技术支持,使生产高度自动化智能化。

二是资本支持。 美国金融发达,高度投机。华尔街和犹太资本财团对传统工业的兴趣不浓,薅羊毛割韭菜是他们的特长,美国资本属于寄生资本。资本家对投资传统工业,尤其是高投入的自动化智能化低利润的传统工业是毫无兴趣的。这是美国要解决的问题。

三是与能源。 传统工业对环境不友好,有污染,能源消耗大,原材料来源需要解决。完整产业链的建立有难度。当然,由于页岩油页岩气的蓬勃发展,美国能源是便宜的。美国还有巨大的煤炭,需要牺牲环境。

四是贸易问题。 全球自由贸易体系会不会被破坏?如果没有,则美国传统工业面临巨大的竞争,在价格战的攻势下难以生存,所以美国会取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打造贸易壁垒,则自由贸易体系不复存在。这种逆全球化开 历史 倒车的行为将加剧各国矛盾冲突,世界将动荡不安,美国难以独善其身。

可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对中国和对美国来讲都是一样的的。美国再工业化的道路将曲折艰巨。全球经济衰退将是一种新常态,这种改变所带来的深远影响是巨大的,又是不可知的。

最后的话:正是资本家的贪婪掏空美国的

事实上,美国再工业化存在可能性,但是传统中低端制造业想恢复是没门了,劳动者想通过提高学历再就业也负担不起,而资本家为了自己赚取更多利润,已经把美国的 社会 结构撕裂了。

只能说很难,太难了。

理论的美国再工业化必须具备以下几个条件。

第一要有一个团结的政治环境和致力于工业化和总统,这一点似乎不太可能,民主党不会干这种事情,共和党也没兴趣,唯一有兴趣的懂王还水平堪忧。

第二就是要有一个完善的教育体系。为工业化培训合格的工程师和技术工人。这一点最少现在看美国是不可能的,有能力的本土白人要么学金融要么学法律了,现在美国就是吃之前技术老本,再加上吸引一些外来人才,关键这几年美国搞政治迫害,中国理工科留学生很难留在美国,其他的搞金融法律的要了干嘛?除了中国人,还有哪个国家的留学生愿意去干不挣钱的工程师和工人?都跑去搞金融、法律和软件了。

波音747多少年前的机型了,到现在还在顶着巨大的安全隐患飞行,难道波音不想搞一款新的机型?

为什么美国重启登月这么艰难?要知道即使美国第一次登月,但毕竟还是上去过的,即使当时的设计人员制造人员死绝了,最起码图纸还是有的吧?可就是造不出来。现在去空间站还得考俄罗斯火箭。

怎么解决这两个关键问题?个人估计,即使现在睡王发奋图强,最少也要二十年美国才能完成再工业化,单单一个人才积累就够美国努力了。

美国 去工业化已经二,三十年了,技术工程师和技术工人早都流失得差不多了,现在美国国内估计早就没有培养技术工人的职业学校和职业学院了,就是现在马上着手建立,哪里去找师资力量呢?就算费掉九牛二虎之力建立了职业学校,现在的美国年轻一代愿意来读职业学校吗?另外就是美国高官高喊将生产线搬回美国,这些四体不勤,五谷不分的政客真是满嘴跑火车,张嘴就来!将一条,两条,甚至十条生产线搬回美国容易,但产业链的搬迁却难上加难,没有五年,十年根本不可能;最后就是现在的美国工工是全世界最贵的,换句话说:生产成本也是全世界最高,你生产出来的高精尖产品当然有人要,但如果是一般工业品和日常生活用品,价格其贵,谁能买得起?所以所谓的“美国再工业化”就是一个议题,根本不可能实现!

按照美国智库们原来的如意算盘,美国只要控制住金融(也就是美元霸权)、高 科技 (知识产权)和能源(主要是石油),又苦又累又脏又有污染的工业交给其他国家去干,一切就会迎忍而解。结果很尴尬,一是2008年的美国次贷危机,打破了美国的这一美梦,广大的基层白人(被称为红脖子)的生活困境成为了美国的大而难的问题。特朗普就是主要靠这个票仓险胜希拉里的。二是这是疫情风暴,仅仅是简单的口罩、防护服、呼吸机等就使美国陷入非常被动和尴尬的境地。促使美国下决心在特朗普过去的产业回流基础上,实现再工业化。可是,此事谈何容易?

一、美国现在的国情,根本就不适合资本进行产业投入

1、资本家是以追求投入产出比为目的的,也就是说,他们始终在追求利润的最大化。他们更倾向于市场大,劳动成本低, 社会 环境有利于企业发展的国家和地区。

2、美国的最大问题是劳动力成本问题。

(1)、美国工人一周工作5天,每天8小时。还有节日一个都不能不休息。并且,有向5天6小时方向努力的趋势。多一分钟都不行,加班费翻番。

而由于市场竞争激烈的原因,企业是需要经常加班加点的。而且无加班费,或者是加班费低廉。这显然是一大冲突。

(2)、美国白领和篮领的工时工资比我们高几倍,比一些落后国家高的更多。

3、美国工人的劳动环境要求是挺高的,资本家必须多投入不少。

4、美国是各个行业工会在维护工益,动不动就集体罢工,着实让资本家无乃和害怕。

5、美国员工的五险一金交付成本也比欧洲以外的国家高几倍。这是需要企业买单的。

二、美国近些年及之后多年强行拉入的资本只能应付差事了

1、前几年己经进入美国,或者是回流美国

的工业项目,己陆续投入生产,这些老板苦不堪言,大多数陷入劳资困境。

2、由于美国的军事和 科技 强势,一些企业不得不去美国设厂,可是,赚钱少,赚钱难的事,又有谁会去认真干呀?!除非是美国国家主义特别强的美国籍老板。

社会 发展到现在,资本家早已国际化了。也就是说,他们基本上己经以全地球为家,以全世界为投资选择范围了。还有没有美国国家主义特别强的资本家?

客观的来讲,如果从技术角度上看,美国再工业化,让美国重新成为一个制造业大国,那是没有问题的。但是美国要想再工业化是几乎不可能的。以2020年美国的GDP分部为例,2020年美国的GDP为21万亿美元,但是这21万亿美元里面,第三产业的GDP就占到了81.5%,除去矿业、农林畜牧业等,制造业的比重仅为11%。单就美国律师行业就贡献了6%GDP,也就是一万多亿美元。世界上GDP有一万亿美元的国家应该不会超过二十家,所有的服务性行业,并不直接制造物质性财富。所以美国做不到以下几点美国想再工业化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一.要再工业化首先得有足够多的产业工人,而且这些产业工人还得具备吃苦耐劳的精神。而这些美国显然是已经没有了,现在的美国是“政治正确”,“自由民主”的美国,显然已经没有那么多的合格的产业工人。

二.要想再工业化,生产成本这个问题,美国是无论如何也是无法降低成本的。现在美国的制造业是靠高 科技 才能维持生产成本的附加。就以飞机为例,世界上就两家民航客机生产商,不是买波音就是买空客。如果我们的商飞顺利发展,那他们的好日子就快到头了。

三.是要想再工业化,必须具备一个完整的产业链,如果美国想再造就一个完整的产业链。那需要的人力物力就不是几万亿美元能做到的。那需要足够多的人,足够多的钱,足够多的市场,还需要一个足够多的时间。显然这些都不具备。

特斯拉可以边充电边开空调吗?

特斯拉电动车是创始人为了纪念尼古拉·特斯拉而命名的。

特斯拉是一家美国电动车及能源公司,产销电动车、太阳能板、及储能设备。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的帕罗奥多。

2003年最早由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共同创立,2004年埃隆·马斯克进入公司并领导了A轮融资。创始人将公司命名为特斯拉汽车,以纪念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

扩展资料:

整体控制

特斯拉M odel S的中控面板上只有两个实体按键,分别是“双闪警示灯”和“手套箱”开关,其他所有操作都在17英寸的彩色触摸屏上完成。

其实关于驾驶安全,一些其他开关理论上也应该设置为实体按钮,比如电子手刹。特斯拉可以通过按下挡位杆上的P(驻车)按钮来启动手刹,但这样一来,系统会默认车已停好,车上人员准备下车,四个门把手会伸出来。

所以Model S在中控大屏幕上还是设计了专门的电子手刹按键,只是要通过打开中控台,选择“控制”中的“驻车和电源”选项,才能看见该按键。

简单来说,特斯拉的大屏幕不会像传统汽车中控台那般,把所有功能键放在同一个平面上,让你能直接点击选择想要的功能。Model S从A功能切换到B功能,需要点选不同的模块,打开子菜单才能操作。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特斯拉

尼古拉特斯拉真的很神吗

当然可以。这样只会影响充电速度。以下是特斯拉的相关介绍:想法:特斯拉最初的创业团队主要来自硅谷,用IT理念造车,而不是以底特律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厂商的思路。因此,特斯拉的电动汽车往往被视为一个硅谷小子对抗底特律巨头的故事。发展历史:90年代末,通用开发出EV-1,作为首款量产电动车投放市场。这款车并不吸引人,续航里程140公里。由于投入产出比低,在生产了2000多辆之后,通用汽车于2002年宣布放弃。这件事让通用公司名声扫地,一部名为《谁杀了电动车》的纪录片让它广为人知。之后,参与EV-1项目的工程师AlcocciCocconi在加州创立了电动汽车公司ACPropulsion,并生产了仅供一人使用的铅酸电池汽车T-Zero。

最近想了解一下关于牛顿、特斯拉、爱因斯坦这些物理学家的事情,请问有没有什么推荐的纪录片可以看

特斯拉:从无线电能传输到粒子武器特斯拉一生发明无数,最华彩的乐章是交流输电系统和无线电的发明,由他设计完成的尼亚加拉水电站带领美国进入了真正的电气时代。不仅如此,他也拍摄了世界第一张X射线照片,发明了第一台无线控机器、发动机火花塞、霓虹灯等等。同时他还预言:未来人类将用天线接收太阳能,通过电能控制天气变化,所有国家都将纳入全球广播系统(有人说这是互联网模型)——可谓是真正的“预言帝”[6]。虽然特斯拉成就非凡,他最终的梦想——全球无线电能传输却遭到了失败,导致他晚年的落魄,留下了无尽的传说。

、特斯拉线圈特斯拉线圈是无线输电实验设备的基础。这种谐振变压器电路是特斯拉在1891年发明的[7],可以生成高压低电流的高频交流电。特斯拉线圈通常包括两组(或是三组)耦合谐振电路,通过初级的谐振电路向变压器次级传递能量。也就是说,交流电源先通过高压变压器给电容充电,当电容电压达到放电器的放电阈值时,放电器打火,高压电容和初级线圈形成高频振荡器,向次级传送能量。特斯拉正是利用它制造了大名鼎鼎的人工闪电和无线通信设备。特斯拉线圈原理图 2、无线能量传输特斯拉在雷雨中得到了灵感,发现闪电就是一种电能的无线传输,于是他希望利用人造闪电来实现全球无线电能传输的梦想。他改进了特斯拉线圈,发明了放射机。这是一种空气芯多级谐振的变压器,可以产生极高的电压。空气在高压作用下电离成为导体,在发送和接收的两个导体间形成人工闪电,从而输送电能。 1893年在哥伦比亚世博会上,特斯拉展示了他的无线磷光照明灯,没有任何导线链接的灯泡神奇地发出了光芒,震撼了所有在场的观众[8]。后来,特斯拉先后在科罗拉多斯普林斯和沃登克里弗建设高塔,并在长岛点亮了25英里(约40千米)外的氖气探照明灯。但无线传输终究有很难跨越的鸿沟,因为无线能量传输的对象是电能而不是电信号。无线电波的弥散对于无线通信并非坏事,但给无线输电带来很大的困难——随着空间距离增大,电能传输会迅速衰减,传输效率无法得到保证。虽然高塔并没有实现特斯拉的全球输电设想,却启发他提出了粒子束武器的概念。

粒子武器沃登克里弗塔曾被美国媒体称为“百万美元的废物”。但事实上,如果把地球电离层看做线圈,全球传输并非不可能,只是存在效率问题。如今美国军方的主动极光工程(HAARP),通过巨大的天线阵列向电离层发出高频电波,激发部分电离层,以研究电离层在发展无线电通讯增强技术和监视技术的潜力[9],就来源于特斯拉的设想。不过,说到让特斯拉披上神棍外衣的发明,那就非远距打击(teleforce)莫属。这是一种带电粒子束发射器,最初发表在1934年7月11日的《纽约太阳报》和《纽约时代周刊》上[10]。它由特斯拉线圈和特制开放性真空管组成,根据特斯拉的设想,它可以把液态的钨或汞粒子加速到音速的48倍,通过静电斥力把粒子定向射出。远距打击(teleforce)原理图虽然特斯拉提出的概念极度超前地预言了如今的粒子武器,但它一直是一种设想,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种设备真的存在过。他曾向自己的祖国前南斯拉夫推销这种发明,提出了建设死亡射线设备的地点,后来又为美国国防部和英国做出了方案[11],但都没有得到用。最终成为了情报局的收藏品。 破解谣言在了解了特斯拉和他的沃登克里弗塔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将通古斯大爆炸和特斯拉联系起来,更多的是生拉硬拽。 1、1908年的沃登克里弗塔首先,1908年,也就是通古斯爆发的当年,沃登克里弗塔已基本停用,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实验。特斯拉的研究资金主要来源于摩根对其发展全球广播系统的赞助和特斯拉的交流电机专利(摩根是美国近代金融史上最著名的金融巨头,曾经拥有影响美国经济的实力,泰坦尼克号就是由他的财团出资修建)。1901年,马可尼的无线电设备实现跨洋传送,对特斯拉的全球广播系统研究造成很大的打击。由于不堪承受巨额的电费和看似无底的投资,摩根于1904年撤出了资金。1905年,特斯拉的交流电机专利也到期了,特斯拉再也无力负担沃登克里弗塔的费用。到1906年,实验室的员工全部撤出,沃登克里弗塔基本停用。 2、电能真的能到达通古斯吗?怀疑特斯拉导致通古斯大爆炸的“证据”之一是:通古斯所在纬度与特斯拉的电塔所在纬度相同。但实际上,电塔建造地纽约长岛和科罗拉多与通古斯在纬度上并不接近。此外,远距离无线电力传输的定向性很差,所以利用它实现远距离精确打击很困难,而且由于无线电能传输的弥散性,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即使沃登克里弗塔曾瞄准通古斯发射过高聚能电磁波,也无法以可观的能量到达远在一万千米以外的俄罗斯。 通古斯大爆炸的科学探索尽管特斯拉的实验几乎不可能造成通古斯爆炸,但科学界至今仍未确定通古斯大爆炸的原因。不过,对岩土成分的研究为答案的破解带来了曙光。 19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侯泉林、马配学,通过对通古斯地区的沉积层样品分析发现样本中元素异常,以此推测是地外物质增加引起的,很可能是陨石撞击造成[12]。 2007年6月,博洛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通古斯附近的切科湖可能是由爆炸时的陨石碎片撞击形成。在1961年,有科学家对该湖进行了考察,认为湖床的地质年龄在5000年以上[13]。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只有1米左右的湖床是正常沉积层,湖床的真正年龄应在100年左右[14],同时湖床的圆锥形也与陨石坑相符。博洛尼亚大学的网站上发布了这些科学家的结论:“靠近通古斯大爆炸震源中心的切科湖,有可能是天体碎片形成的陨石坑。”他们研究了湖床中的成分,认为湖泊的形成时间应该在1908年左右[15]。目前研究仍在进行中,如果能得到湖中深层土芯的样本,也许这个百年之谜就会揭开。 结论无疑,特斯拉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的许多发明改变和影响着这个世界。我们对他的生平事迹了解太少,这就更需要有能真实反映特斯拉其人其事的作品,那些充斥着伪科学的所谓“纪录片”,还是退散吧!

远距打击(teleforce)原理图虽然特斯拉提出的概念极度超前地预言了如今的粒子武器,但它一直是一种设想,没有直接证据证明这种设备真的存在过。他曾向自己的祖国前南斯拉夫推销这种发明,提出了建设死亡射线设备的地点,后来又为美国国防部和英国做出了方案[11],但都没有得到用。最终成为了情报局的收藏品。 破解谣言在了解了特斯拉和他的沃登克里弗塔以后,我们可以发现,将通古斯大爆炸和特斯拉联系起来,更多的是生拉硬拽。 1、1908年的沃登克里弗塔首先,1908年,也就是通古斯爆发的当年,沃登克里弗塔已基本停用,很难进行大规模的实验。特斯拉的研究资金主要来源于摩根对其发展全球广播系统的赞助和特斯拉的交流电机专利(摩根是美国近代金融史上最著名的金融巨头,曾经拥有影响美国经济的实力,泰坦尼克号就是由他的财团出资修建)。1901年,马可尼的无线电设备实现跨洋传送,对特斯拉的全球广播系统研究造成很大的打击。由于不堪承受巨额的电费和看似无底的投资,摩根于1904年撤出了资金。1905年,特斯拉的交流电机专利也到期了,特斯拉再也无力负担沃登克里弗塔的费用。到1906年,实验室的员工全部撤出,沃登克里弗塔基本停用。 2、电能真的能到达通古斯吗?怀疑特斯拉导致通古斯大爆炸的“证据”之一是:通古斯所在纬度与特斯拉的电塔所在纬度相同。但实际上,电塔建造地纽约长岛和科罗拉多与通古斯在纬度上并不接近。此外,远距离无线电力传输的定向性很差,所以利用它实现远距离精确打击很困难,而且由于无线电能传输的弥散性,以当时的技术水平,即使沃登克里弗塔曾瞄准通古斯发射过高聚能电磁波,也无法以可观的能量到达远在一万千米以外的俄罗斯。 通古斯大爆炸的科学探索尽管特斯拉的实验几乎不可能造成通古斯爆炸,但科学界至今仍未确定通古斯大爆炸的原因。不过,对岩土成分的研究为答案的破解带来了曙光。 19年,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的侯泉林、马配学,通过对通古斯地区的沉积层样品分析发现样本中元素异常,以此推测是地外物质增加引起的,很可能是陨石撞击造成[12]。 2007年6月,博洛尼亚大学的科学家发现通古斯附近的切科湖可能是由爆炸时的陨石碎片撞击形成。在1961年,有科学家对该湖进行了考察,认为湖床的地质年龄在5000年以上[13]。但最近的研究发现,只有1米左右的湖床是正常沉积层,湖床的真正年龄应在100年左右[14],同时湖床的圆锥形也与陨石坑相符。博洛尼亚大学的网站上发布了这些科学家的结论:“靠近通古斯大爆炸震源中心的切科湖,有可能是天体碎片形成的陨石坑。”他们研究了湖床中的成分,认为湖泊的形成时间应该在1908年左右[15]。目前研究仍在进行中,如果能得到湖中深层土芯的样本,也许这个百年之谜就会揭开。 结论无疑,特斯拉是一位伟大的发明家,他的许多发明改变和影响着这个世界。我们对他的生平事迹了解太少,这就更需要有能真实反映特斯拉其人其事的作品,那些充斥着伪科学的所谓“纪录片”,还是退散吧!

随着这两年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在国内突然走红,无论网络还是纸媒,正越来越多地出现这位发明家的名字。去年,甚至连青春文学杂志《独唱团》里,居然也刊登了一篇关于其生平事迹的问答。

然而,特斯拉到底是谁,其科学贡献究竟如何?这却是一个极有趣的问题。若有人在三年前问起,我大概会说,在国内,这是最被低估的科技界人物之一,应该更多地宣传他的事迹。但谁能料到,仅仅三年之后,特斯拉竟已咸鱼翻身,风头可谓一时无两。如今,至少在网络上,对其的评价早已是矫枉过正。按照目前的趋势下去,不用多久,这位出生于塞尔维亚的发明家便要从“国内最被低估”变成“国内最被高估”的科学形象了,而且大概“没有之一”。这不免叫人有些哭笑不得。

当然,必须承认,即使在今天,对于大多数国人来说,特斯拉仍然是一个比较陌生的名字。比起家喻户晓的发明大王爱迪生,特斯拉作为那个时代的另一位伟明家,其名气显然还是要远远逊于前者。很少有人知道,两人之间曾经进行过一场“电流大战”,而最终特斯拉的交流电战胜了爱迪生的直流电,成了如今电力供应的主流方式。除此之外,特斯拉还在无线电、X射线、遥控机械等领域都有过不小的成就,是电气工程历史上一位堪称伟大的人物。为了表彰特斯拉在电磁领域的成就,1960年,国际计量大会宣布把他的名字作为磁感应强度的基本单位(T)。

但另一方面,关于特斯拉的种种神奇故事也开始流传得越来越广,越来越玄。由于这位发明家的生平极富,而他的一些设想确实天马行空,又笼罩着许多神秘的色彩,再加上各种媒体和一些传记作者的胡乱吹嘘,种种因素合在一起,便使得特斯拉成了各种科幻、、悬疑**最喜爱的题材。1995年,一位英国作家在其《致命魔术》中提到了特斯拉,描写其发明的机器能把一位魔术师复制成两个人,从而完成“瞬移”的魔术。2006年,大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将其翻拍为同名**,上映后取得了很高的评价,至今仍排在IMDB网站上的前一百位之中。

这些“神话”若仅仅是起见,其实也无伤大雅。但不可避免的是,随着特斯拉名气的提升,各种现代巫师、阴谋论者、伪科学家、外星人爱好者、东方神秘主义大师、特异功能分子等也都随之纷纷而来,都想将特斯拉作为宣传工具,这就使得其本来面目被搅得更加乱七八糟,几乎无从辨识了。

2007年,一位俄国自由作家兼编导维塔利·普拉夫迪夫切夫拍摄了一部“纪录片”,片名叫《特斯拉:世界之王》。这部影片的内容可谓以上旁门左道学说之集大成者,其中心思想是:特斯拉有神奇的特异功能,不但能“内视”,还能预见未来。他发现宇宙是个“智能的有机生命体”,当与其中某个平行宇宙发生“共振”的时候,就能接收到其中“信息库”的信息。由此,他发明了各种先进的武器,如遥控鱼雷、悬浮飞碟、导航飞弹、星球防御系统等等,因为这些武器的威力太过强大,一旦拥有后根本就“打不起来”,于是他想将其卖给美、英、德、苏各国,从根本上“消除战争”。其中,最神奇的一种武器是所谓的“死光”,当特斯拉将他的装置开动进行实验时,竟导致了半个地球之外的毁灭,也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通古斯大爆炸”。这一发明的先进程度,直到今天我们都望尘莫及,但可惜因为FBI在其死后抄走了他的许多手稿资料,个中详情我们如今已经无法知晓…… 凭良心说,普氏的想象力也算是相当丰富,但只要稍具科学头脑的人就该明白,这究竟是什么类型的片子。再看看此人其他作品,其中包括《第三帝国的飞碟》(内容一望可知)、《三大洋之谜》(讲述海底鬼怪的故事)、《月球秘密区》(讲述阿波罗登月后发现外星人的故事),等等。而拍完《特斯拉》一片后,去年此人又就该题材拍了一部姊妹篇《通古斯入侵一百年》,其中说法却又变成了特斯拉拯救地球。至于今年,这位普大叔又隆重推出新作,叫做《小心镜子》,讲述的则是从镜子中看到过去未来多个世界的事情……

不问可知,此人显然对特异功能、外星生命、历史之谜、阴谋论等话题特别感兴趣。放在国内,估计也就是个《奥秘》、《飞碟探索》杂志的忠实读者,若放到欧美专攻写作,说不定倒能像丹尼肯、汉考克之流一样,写出几本《众神之车》、《上帝的指纹》来,做个“另类科学读物”的畅销作家,也不算屈才。

估计这位大叔本来也就是自娱自乐一番,但他怎么也没想到,其作品于2007年在俄罗斯电视上放映后,很快被人翻译并放到了网站上,结果不知被央视的哪位编导瞧见了,而且想必对其中的“历史真相”颇有“恍然大悟”之感。结果这位编导一拍脑袋,便决定将其原封不动地编译过来,放到中央电视台科教频道播出。如此一来,这部“巨作”竟然就此走出俄罗斯的国门,堂而皇之地在央视十套上演了。这便是2009年6月《人物》栏目播出的两集纪录片《科学超人尼古拉·特斯拉》(因为原片不够长,为凑够上下两集的时间,编导还在其中插入了不少由PBS制作的另一个特斯拉纪录片,不过篇幅仅占30%左右)。

几乎可以肯定,如今国内的“特斯拉热”,至少有80%都要归功于这部荒诞不经的“纪录片”。以其播放时间2009年6月为分水岭,在此之前,“特斯拉”作为关键词,在百度指数图上数据几乎全部为零,而之后,则顿时成为关注热点,搜索率节节攀升。同样,在此之前,百度特斯拉贴吧帖子不到十个,如今已经快要接近两千个。而在所有包含“特斯拉”字样的四万多个贴吧帖子中,至少有90%是在这个时间之后出现的。

此片播出后不久,7月10日,正逢特斯拉生日,Google应景地将其主页改成了特斯拉线圈和闪电的样子,这也多少助长了一些特斯拉的人气。但毫无疑问,很大程度上,正是央视的这个纪录片,使特斯拉突然从默默无闻变成了许多中国人的“偶像”。此片内容之离奇,几乎已经到了不可思议的程度,恐怕也正因如此,它才受到如此巨大的关注吧?

想想也是,任何人如果打开堂堂的央视科教频道,听见“专家”信誓旦旦地宣称学界已经公认,一个人可以“进入其他的空间和时代旅行”、“可以运用脑力改变数千公里外水的物理性质”、“大脑能改变电子的行为”、“宇宙空间中存在着一个神秘的数据库”、“每个电磁粒子都是带有智能的生命”的时候,有谁会不惊讶呢?再好奇地看下去,原来特斯拉还能随意地制造球形闪电,能够制造地震,甚至把地球劈成两半。他还预言了泰坦尼克号的沉没,准确预言了一战和二战的时间,制造了通古斯大爆炸……不难理解,为何从那时起,特斯拉突然变成了许多人崇拜的“大神”和“教主”,他不但被神化,而且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更被“神棍化”了。

其实,同样是“揭秘”,相比丹尼肯等人的“严肃认真”,这位普大叔的创作态度真是远远不如。前者在论证远古外星人、史前文明之类命题时,虽然联想不免丰富、逻辑不免松垮,但不管怎么样,好歹基本论据是真实存在、大致靠谱的(误信、轻信者另说)。至少能做到在“公认的事实”上努力自圆其说。而普大叔的系列作品最让人丧气的地方,就在于他压根不肯费心研究一下史实,除了照抄就是生编。实际上,所谓“特斯拉引爆通古斯”的想法,本来是一个叫做奥利弗·尼克尔森的人提出的,是一篇纯设性的文章。很容易发现,普大叔只是从此文中简单地抄了一些数据和概念(还抄了一幅图,也不知有没有付版权费),再让那些“专家”们在片中照稿读出。而在原作者没有写到的地方,普大叔为了宣扬自己的观点,就不惜凭空生造历史事实,信口胡吹。 在《特斯拉》一片中,这种“伪证据”随处可见。比如他说奥本海默曾秘密造访苏联两个月,并下榻于贝利亚的别墅,而这一轰动新闻不久前已被“公之于众”,这纯粹属于睁眼说瞎话。任何人只要稍微查证一下,就能轻易戳穿。连这种破绽百出的谎都敢随便乱编,其水平和态度可见一斑。

然而,尼古拉·特斯拉正是凭借这样一部片子,在国内“翻身崛起”的,这也不知是他的还是悲哀。自那时起,近两年来互联网上已经出现了无数吹捧特斯拉的文章,内容无所不用其极。看来“重新认识特斯拉”倒真的成为当务之急了。

可惜的是,从科技角度来说,至今还没有人写出非常好的特斯拉传记。虽然到今天为止,关于特斯拉的传记已经出版了不下二十种(仅就英文而言,而这个数量已经远远地超出大部分著名科学家了),但其中大部分在科学、专利、技术方面都是存在描述缺陷的。要想了解一些具体的争议,如今最好的办法还是只能查论文,这不能不说是一个遗憾。

对那些想要了解特斯拉真实生平的读者来说,在目前的情况下,最好的选择可能还是玛格丽特·切尼的《被埋没的天才》(Tesla: Man Out Of Time)一书。虽然不免有些过时,但在众多英语特斯拉传记中,这仍然算是比较有名的一本,而后来PBS的纪录片《闪电的主人》主要也是根据作者的另一本著作来拍摄的。1985年,科学普及出版社曾经出版过这本传记,而去年,随着特斯拉的走红,重庆出版社又再次出版了这本书。当然,虽说号称是“最新增修”,其实在我看来,无非就是在老译本的基础上做了一些文字微调(甚至谈不上重新翻译),并对一些专有名词加注了英语原文而已,本质上无甚区别。那些早已买过旧本的读者,倒也不需再去重复投资。

切尼版传记的优点,在于她运用大量的资料,在记叙特斯拉生平的同时,也详尽地展现了那个年代社交场合上的一举一动,描绘了他与当时周围许多重要人物的关系,并突出了社会风貌,整本书主要都是从这个角度出发的。然而,这同时也成了它突出的缺点:因为作者对物理和工程方面懂得不是很深入(尤其是那个年代的物理与工程),因此从科学角度上的叙述就比较欠缺。在她的笔下,特斯拉似乎就是一位只要坐在实验室中,灵感就会凭空源源不断而来的天才人物,而对其科学思想轨迹的发展、实验的设计思路等等几乎毫无涉及,甚至在一些实验和物理史的描述上存在着诸多基本错误。在这点上,不但各种书评,甚至连旧版的翻译者也已经注意到了(在前言中有提及)。

另外,考虑到时下的不良风气,我在这里还要补充的是,因为作者的重点并不在于科学方面,而在于突出传主的个人天才形象(作者似乎在感情上比较偏向特斯拉),这使得她往往对于特斯拉的某些成就略有夸大。典型的例子就是,她很容易就牵强地把某个原始概念硬说成是后来的“某某之父”,或“开创了某某”,这和如今吹捧特斯拉的手法如出一辙(比如央视的“纪录片”仅仅因为特斯拉提出过要实现全球通讯,就把他吹成是“互联网的先驱”)。但从科学史的角度来看,这不是什么有意义的说法,至少本人很难认同特斯拉是什么低温工程或者自动化的“创始人之一”。

其次,作者在涉及理论和专利的优先权之争时,很少对其中的概念做出清楚、严格的定义,而这一点往往是最重要的。如果要想更好地理解“无线电之争”等问题,光凭作者书中的描述是无法弄清其中实质的(当然,其中的具体细节已经超出了本文的范畴)。

最后,这位作者不知是否受到特斯拉的影响,还时常有一些神秘主义的倾向。任何具有基本科学素养的读者,如果读到“……现代电气工程界认为,特斯拉的超灵敏真空管可以……探测……其他所谓超自然现象,包括通常称为鬼魂的生命体”(第九章)这样的句子时,恐怕都会惊出一身冷汗的。至少,本人确实不知道到底哪个国家的“电气工程界”曾经认可过,说真空管可以探测到所谓“鬼魂”的存在。读者也应该时时留意这一点。

不过有趣的是,这个新版封面上对特斯拉的介绍,几乎都是从央视“纪录片”中原封抄来的可笑资料。而在对译者的介绍中,又一再强调其人曾在某个冥想中心学习过“声与光的冥想”,并获导师“灌顶”,实在不知用意何处。或许该书所面向的读者,其实就是冲着这些内容而来的吧?如果这样,那也只能无奈了。

另外,去年法律出版社也翻译出版了特斯拉生前的一些信件,即《被世界遗忘的天才:特斯拉回忆录》。虽然不是一篇完整的自传,但读者或许也可以从特斯拉本人的文字中一窥其内心世界。顺便说一句,这本书封面上对特斯拉的介绍,同样受到了央视“纪录片”的影响。

将来也许还会出版更多的特斯拉传记,我个人建议翻译一下Seifer的Wizard: The Life and Times of Nicola Tesla。这本书运用的材料更多更新,也可以澄清许多关于FBI“抄没文件”的传言。不过作者主要还是从特斯拉的心理发展方面去描述的,而在技术描写方面仍旧有所欠缺。或许将来会有人写出一本更好的特斯拉传,为这位发明家在纯粹的科技史上寻找一个更好的定位。 ■

特斯拉标志

客观地说,应该都有漏洞.为什么说他们的理论有一定的适用范围呢?就是因为他们忽略了其他方面,只挑选了能证明他们理论的条件.牛顿研究宏观低速问题时忽略了微观方面和宇宙高速方面,爱因斯坦研究相对论就忽略了宏观低速方面.当他们为他们的研究成果圈定了一个范围的时候,就说明他们的理论并非普适的.也可能真理本身就是得分方面的,呵呵,听起来比较抽象,但科学就是这么抽象,不然的话不是随便一个人就能当科学家了吗?

续航1000km,这样的电动车究竟哪一年才能有?

特斯拉的标志是一个像钉子的T。

字母T的主体部分代表电机转子的一部分,而顶部的第二条线则代表了定子的一部分。在标识设计方面,特斯拉还与SpaceX有相似之处。SpaceX是马斯克的另一项大胆冒险,致力于打造火箭并将有效载荷发送至太空轨道。马斯克在推文中称SpaceX标志中变形的“X”代表着火箭发射轨迹。特斯拉和SpaceX的标识都出自ROStudio,一家总部位于新泽西的设计公司。

特斯拉发展历史:

特斯拉最初新能源汽车的创业团队主要来自硅谷,用IT理念来造汽车,而不是以底特律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厂商思路。因此,特斯拉造电动车,常常被看做是一个硅谷小子大战底特律巨头的故事。

1991年,通用汽车研发出EV1,并作为第一款量产电动汽车投放市场,这款车其貌不扬,续航里程140公里,由于投入与产出比不高,在生产了二千多辆之后,通用汽车于2002年宣布放弃。

此事让通用汽车背上了骂名,一部名为《谁杀死了电动汽车》的纪录片更是让此事广为流传。事后,参与EV1项目的工程师艾尔科科尼在加州创建了一家电动汽车公司ACPropulsion,并生产出仅供一人使用的铅酸电池车TZero。

2003年,TZero换上锂电池后行驶里程就达到了480公里。特斯拉花了约五年时间的打磨,才把Roadster推上市。在这期间,主要时间和金钱花在了研发上。比如,特斯拉电动车引以为傲的续航能力,来自由七千多颗电池组成的电池包,即使短路也不会着火。

个别电池损坏不会影响其他,这套电池控制系统是特斯拉自己研制的,还没有出现过电池故障。而且,这一模式还能保证它随时可以用到最先进的电池来装备特斯拉电动汽车。

2022年2月,特斯拉已经正式在荷兰向其他电动汽车开放所有充电站,其中超级充电站共计54个,这意味着不仅仅是特斯拉,任何品牌的电动车都可以在特斯拉的超级充电站充电。

2022年9月18日消息,特斯拉中国最新数据显示,2022年8月新增40座超级充电站、168个超级充电桩,已于全国 25 个城市(县)上线。

特斯拉汽车是什么?

究竟哪一年才能有1000km续航的电动车?得从这位网友的留言说起:

网友们的挖坑能力真是太强了,随手一挥,就是一个宏大课题。鉴于准确描述清楚也不现实,电哥姑且就以时间轴为顺序,简要梳理一下主流动力电池发展的脉络;虽不能一瞥其全貌,但是能管中窥一下豹也是极好的~

1980年以前的启蒙时代,电动车诞生竟比燃油车还早

为了简化内容突出重点,电哥姑且将1980年以前称之为启蒙时代。

有个著名的冷知识就是电动车诞生时间要远远早于燃油车,并且在诞生初期,纯电动车才是绝对的主流。毕竟电动车最早的概念要追溯到1828年耶德力克搞出的电机“玩具”了,不过这个发明并没有明确的“动力电池”这个概念,因此还算不得真正的纯电动车。

后续若干年,还诞生了诸如第一台直流电机驱动的电动车、第一台电驱马车等等试水型产品,但是这些产品普遍的问题在于不能给电池充电,基本上只能算作一次性玩具。讲个笑话,那个时代发明纯电动车的目的是因为马车成本太高,一般人根本用不起。

转机发生在1859年,加斯东发明了铅酸电池,这可以视作正儿八经的动力电池了。就在这个发明的基础上,第一辆铅酸电池电动车于1881年顺利诞生(就算以这个作为参考,还是要比1886年的第一台燃油车更早)。接着卡米尔又紧锣密鼓的改进了设计,造出了这辆铅酸电池三轮车,车重仅160kg,最高时速为12km/h。或许还没体力旺盛的你跑得快,远远慢于马车。在那个能源形式展的时代,电动车、内燃机、蒸汽机呈三足鼎立之势。

就像今天,19世纪后期的电动车同样要比燃油车安静,并且当时的电动车就连可靠性也要远远高于燃油车,只是受制于当时电动车所承载的铅酸电池容量限制,这些大家伙的续航普遍被限制在70公里以内,最高时速也不过30km/h。

不妨总结一下特点,此时的动力电池体积大、质量大,能量密度极低,如此夸张的悬殊以至于当时想要通过堆电池来提升续航都是不可能的,因为电池堆个七八百公斤以后,当时的电机甚至无法驱动这样庞大的身躯。就算是同期镍镉电池等新技术陆续登场,也难以改善本质上的窘境。进入20世纪之后就是内燃机井喷的时代了,电动车的发展陷入阶段性停滞。

1913年福特T型车生产线,这段时间就没电车什么事了

在16年-1985年,随着第一次石油危机以及愈演愈烈的环境保护问题,如何给汽车进行节能减排这件事重新回归到了人们的视野当中,顺理成章的我们再次记起了电动车。这其中就有斯坦利、约翰、吉野彰三人陆续奠定的锂离子电池框架,锂电池的诞生,使得高电压的可充放电电池逐渐进入人们的生活,从此人类的动力电池科技树就基本是围绕锂电池在做文章了。

为了纪念他们三人对这个世界的贡献,201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就是这三位哥们。

1980-2000年进入锂时代:钴酸锂、磷酸铁锂等电池登场

进入锂电池时代后,运用何种形式作为车载动力电池并非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历经一段艰辛的摸索,因此在初期我们所见到的第一批真正意义上的纯电动车,却还在使用一些更为老旧的电池技术。你比如说使用了镍铬电池的油改电标志106,最高时速为90km/h,续航也仅为100km。

1995年的标志106电动版,看着和我们的老头乐差不多

另外还有大名鼎鼎的通用EV1,与标志106不同,通用EV1是绝对的纯电动原生设计,2座双门轿跑一推出就受到了广泛的欢迎,早期的铅酸电池版本电池容量为16.5kWh~18.7kWh,EPA续航126km,后期的镍氢电池版本电池容量上升到了26.4kWh,EPA续航达到228km。关于通用EV1的大起大落就是另一个故事了,感兴趣的话可以看看2006年的纪录片《谁杀死了电动车》。

末代通用EV1

至此,纯电动车历经了淘汰铅酸电池,尝试了更安全镍氢电池之路,但是镍氢电池又面临着能量密度极低的窘境,重量能量密度基本停滞在80Wh/kg以下,想要推出长续航纯电动车,镍氢电池也并不理想。直到吉野彰提出LCO钴酸锂电池,锂离子电池才算是进入了蓬勃发展的时期。

这个时期以LCO钴酸锂、LCO锰酸锂为代表的锂电池获得了积极发展,但是想搞出一套成熟的车载动力电池似乎总是困难重重。前者钴酸锂电池能量密度很高,但从名字来看就知道成本高的可怕,拿来造体积巨大的车规级电池不那么现实;后者锰酸锂成本是降下去了,但是寿命低,能量密度又降下去了。这一轮尝试结果都总是不理想,好在是确认了容量大、循环性能更好的锂离子电池作为车载动力电池发展方向。

钴酸锂LiCoO2部分晶体模型

这次的转机发生在19年,经过不懈的努力约翰又开发出了LFP磷酸铁锂电池,这下总算是找到了集安全性、低成本、循环寿命高等多种优势于一身的锂电池技术,使得动力锂电池的商业化成为了可能。

2000-2020能量密度:磷酸铁锂/三元锂之争

进入新世纪之后的故事大家比较熟悉,基本上就是磷酸铁锂电池与三元锂电池两强相争的局面了。

磷酸铁锂电池(LFP)是用磷酸铁锂作正极材料的锂离子电池,三元锂电池则是一种以镍钴元素作为正极材料,以锰盐或铝盐来稳定化学架构的锂电池,主要有NCM(镍钴锰)和NCA(镍钴铝)。受制于化学特性,磷酸铁锂电池的电压平台较低,磷酸铁锂电池的能量密度大概在140Wh/kg左右。而三元锂电池电压高,能量密度基本为240Wh/kg。也就是说,在相同电池重量下,三元锂的能量密度相比磷酸铁锂材料更容易做的更高。

不管是NCM(镍钴锰)电池还是NCA(镍钴铝)电池,两种三元锂电池,在能量密度上相比磷酸铁锂电池都更具优势,并且随着“三元”不同的配比,能量密度还在持续发生着微妙的变化。具体来看,就是根据镍、钴、锰亦或者是镍、钴、铝间不同的配比,求得更高的的能量密度。其中的原理也不复杂,那就是尽可能提高镍的比例就完事儿了。

以NCM(镍钴锰)电池为例,根据三者含量的不同,常见的就有NCM523、NCM622、NCM811(数字代表镍钴锰的比例),目前已经有诸如广汽新能源Aion?S、蔚来ES6等车型使用上了NCM811电池,在保持体积不变的前提下,电池能量密度也能获得显著的提升。

广汽新能源Aion?S

蔚来ES6

由此可见,高镍三元锂电池已经成为了短期内提升能力密度逃不开的发展方向,通过镍元素含量的提升,三元正极材料的比容量逐渐升高,电芯的能量密度也会随之提高。例如特斯拉大量使用的21700?NCA三元锂电池电芯的能量密度高达260Wh/kg,它的镍钴铝比例为8:1.5:0.5,毫无疑问,它属于“高镍电池。

综合来说,磷酸铁锂电池成本低、循环性能强、安全性强,就是重量能量密度相对较低;而镍钴铝/镍钴锰三元锂电池成本更高、循环性能较强、系统能量密度更容易提高,就是稳定性不太确定(尤其是高镍电池)。因此在传统认知上,三元锂电池是在小型乘用车上应用更为广泛,磷酸铁锂电池在大型商用车上应用更为普遍。

值得注意的,伴随着高镍三元锂电池的高歌猛进,其安全性隐患也在2019年的众多安全件当中爆发了出来,使得人们重新审视到在追求高能量密度、长续航的同时,安全性也不应该被忽视。

2020-2025:三元锂电池持续精进,磷酸铁锂或焕发第二春

根据现有技术水平来判断,三元锂电池将保持、乃至于长期保持市场主导地位,动力电池领域能量密度有望从目前的255Wh/kg向300Wh/kg突进,续航将从目前最高600km左右进一步提升。

怎么提升呢?有这么几个办法,我们习惯上按照封装工艺以及形态的不同来进行划分,目前主流可分为三种,那就是圆柱形锂离子电池、软包锂离子电池、方形锂离子电池。自锂离子电池商业化以来,最先广泛应用于3C、消费电子的就是圆柱锂离子电池了,特斯拉就是用了松下的18650及21700?NCA圆柱锂离子电池,其特点便是卷绕工艺成熟、能量密度较高,但是电控难度相应水涨船高。

软包锂离子电池业发展了也有20余个年头了,LG、SK、AESC等公司均有大量成熟产品广为使用,其最明显的特点就是外壳为铝塑膜,因此装配工艺相对简单,在动力电池领域使用叠片工艺。对应的方形锂离子电池也就明白了,制作工艺上与软包其实大同小异,只是因为装配后铝壳和盖板的封装用了激光焊接,焊接后留有注液孔进行二次注液,组装工艺自然更为复杂,目前大多使用卷绕成型工艺。

由于方形锂离子电池(国内车型大多用VDA尺寸)具有电控难度相对较低,且在制作工艺上有安全性上更为突出的双重好处,可以说是成为越来越主流的选择。目前大多数三元锂电池的突破就是在其现有基础上使用叠片工艺,这样就突破了方形叠片最大的难题?-?生产效率,这样带来的好处就非常多了,这或许将是未来数年动力电池的主流发展方向。

不论是软包还是方形铝壳动力电池,受新能源车电池包设计的影响,高度普遍受限,其形态正在向着更长的方向发展。为了顺应这个趋势,传统的卷绕工艺电芯已经不能满足车规级动力电芯的形态要求,取而代之的将是叠片工艺生产出来的电芯。正是由于叠片电芯尺寸灵活,不受卷绕卷针结构的限制,层叠式生产,极片的界面平整度高。

平整度更高了,最直接的变化就是能量密度将提升5%、循环寿命将提升10%,而技术成熟规模化之后成本还能再降低5%。在不改变其他环节工艺、原材料的前提下,仅使用叠片工艺就能提升10%的循环寿命。

因此,未来动力电池也将逐渐摒弃模组化,向专业(车规)化、大型化发展,体积越大,叠片的优势也更加突出,这也是未来动力电池的发展趋势;松下、三星SDI、CATL、比亚迪、蜂巢等行业巨头都有在近期有导入叠片工艺的。

当然除了工艺,三元锂电池还将在降钴(降低成本)、新材料探索上下很多功夫,目的与工艺改进大同小异,也就不再赘述。

另外值得注意的就是磷酸铁锂电池,由于工艺同样得到不小幅度的改进,其电池包系统能量密度已经能达到160Wh/kg左右,虽然与目前的高镍电池相比仍有差距,但是显然这样的表现已经足够使用在大型商用车以及部分对续航要求不那么极致的乘用车上,再加上成本、安全性优势,磷酸铁锂电池有望焕发第二春,再次提升装机量。

2025:固态电池初露端倪

只可惜,通过提升工艺、改变三元配比提升工艺来提升锂电池的性能,成长空间注定有限,同时还承受着化学特性更加活泼的代价。有没有立足长远,更有发展前景的电池技术呢?当然是有的,这就是车载动力电池的终极目标,固态电池。

由于固态电池先天具备化学特性上的优势,能量密度将轻松突破400Wh/kg,冲击1000km续航,安全性也将获得质的飞跃。

固态锂电池,顾名思义就是由固态电解质代替隔膜和电解液。固态电池对于车载动力电池性能的提升是革命性的;形象的来说,使用固态电解质的固态电池相比传统锂电池,堪比固态硬盘对机械硬盘的性能提升。

固态电解质带来的好处可是太多了,首当其冲的便是无需传统三元锂电池的石墨负极,直接使用金属锂来做负极,仅此一步,能量密度就能够获得巨幅的提升。其次,固态电解质也允许使用容量更大的正极材料,同样能够叠加提升能量密度,收益更加明显。

更重要的是,固态电解质拥有不可燃、无腐蚀、不漏液、不挥发等一大堆核心优势,以往纯电动车型中所担心的安全问题也将迎刃而解。

解决了续航、安全问题的同时,更不用说固态电池还兼备小体积、寿命长、易回收等诸多优势。因此,在可见的未来,固态电池将作为车载动力电池、甚至是整个电池行业的发展方向。

即便是研发难度巨大、成本高昂,在全行业的需求下,固态电池的未来仍然是明朗的。届时,恐怕满大街跑的电动车续航都超过1000km了。

本文来源于汽车之家车家号作者,不代表汽车之家的观点立场。

特斯拉Eap只能在高速用吗

特斯拉汽车是美国一家公司研发生产的,公司名称叫特斯拉,是一家美国电动车及能源公司,产销电动车、太阳能板、及储能设备,总部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的帕罗奥多(Palo Alto)。

2003年最早由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和马克·塔彭宁(Marc Tarpenning)共同创立,2004年埃隆·马斯克(Elon Musk)进入公司并领导了A轮融资。

创始人将公司命名为“特斯拉汽车(Tesla Motors)”,以纪念物理学家尼古拉·特斯拉(Nikola Tesla)。特斯拉第一款汽车产品Roadster发布于2008年,为一款两门运动型跑车。

扩展资料

特斯拉最初的创业团队主要来自硅谷,用IT理念来造汽车,而不是以底特律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厂商思路。因此,特斯拉造电动车,常常被看做是一个硅谷小子大战底特律巨头的故事。1991年,通用汽车研发出EV-1,并作为第一款量产电动汽车投放市场,这款车其貌不扬,续航里程140公里。

由于投入与产出比不高,在生产了二千多辆之后,通用汽车于2002年宣布放弃。此事让通用汽车背上了骂名,一部名为《谁杀死了电动汽车》的纪录片更是让此事广为流传。事后,参与EV-1项目的工程师艾尔·科科尼在加州创建了一家电动汽车公司AC Propulsion,并生产出仅供一人使用的铅酸电池车T-Zero。

AC Propulsion公司的经营陷入困境时,一名来自硅谷的马丁·艾伯哈德(Martin Eberhard)工程师为之投资了15万美元。作为交换,他希望科科尼尝试用数千块笔记本电脑的锂电池作为T-Zero的动力。换用锂电池后,T-Zero行驶里程超过了480公里。

艾伯哈德劝说AC Propulsion公司为他造一辆这样的车,但科科尼无意成立汽车公司。艾伯哈德于是决定自己来。硅谷工程师、资深车迷、创业家马丁·艾伯哈德在寻找创业项目时发现,美国很多停放超级跑车的私家车道上经常还会出现丰田混合动力汽车普锐斯的身影。

他认为,这些人不是为了省油才买普锐斯,普锐斯只是这群人表达对环境问题不满和想要做出改变的愿望的的方式。于是,他有了将跑车和新能源结合的想法,而客户群就是这群有环保意识的高收入人士和社会名流。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特斯拉

特斯拉有汽油车吗?,

特斯拉eap在任何公路上都可以行驶的。特斯拉Tesla是美国一家电动汽车及能源公司,产销电动汽车太阳能板及储能设备。

特斯拉首席执行官埃隆马斯克表示,特斯拉努力为每一个普通消费者提供其消费能力范围内的纯电动车辆,特斯拉的愿景是加速全球向可持续能源的转变。

发展历史

特斯拉最初新能源汽车的创业团队主要来自硅谷,用IT理念来造汽车,而不是以底特律为代表的传统汽车厂商思路。因此特斯拉造电动车,常常被看作是一个硅谷小子大战底特律巨头的故事。

1991年通用汽车研发出EV-1,并作为第一款量产电动汽车投放市场,这款车其貌不扬续航里程140公里,由于投入与产出比不高,在生产了二千多辆之后,通用汽车于2002年宣布放弃。

此事让通用汽车背上了骂名,一部名为《谁杀死了电动汽车》的纪录片更是让此事广为流传。事后参与EV-1项目的工程师艾尔科科尼在加州创建了一家电动汽车公司并生产出仅供一人使用的铅酸电池车。

特斯拉没有燃油车,旗下只有纯电动的新能源汽车,在新能源汽车市场属于高端的汽车品牌。

特斯拉(Tesla)是一家美国电动车及能源公司,由马丁艾伯哈德和马克塔彭宁于2003年在美国加利福尼亚州硅谷创立,主要产销电动车、太阳能板及储能设备。

第一款国产特斯拉——Model 3

特斯拉Model 3是特斯拉Model X系列车型,2019年11月,特斯拉上海工厂生产的Mode l3正式亮相,也就是家喻户晓的国产Model 3。

这两年特斯拉最大的变化就越来越便宜,从上海超级工厂的建立到Model 3正式国产,再到正式交付,Model 3已经连续好几个月月销破万,在新能源汽车排行榜迅速登顶,拿下月度销冠,迄今只有五菱宏光MINI?EV能和它一较高下,其余车型都只能暂时望其项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