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新能源车保有量提升后的“烦恼”

2.新能源汽车,这次真的行了

3.「人汽」这样的新能源汽车才更有“新”意

4.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5.新能源汽车销量今年有望达650万辆

6.全球电动汽车销售排行榜前十名(2021年12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多少)

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2021_新能源汽车销量数据2021最新

近年来,新能源领域的发展非常火爆。当然,新能源汽车也不例外。汽车是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东西,给人们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受到消费者的青睐。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如何?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如何?

预计未来三年中国新能源汽车市场销量将保持49%的复合增长率,到2021年销量将达到420万辆。由于充电基础设施不完善,未来三年PHEV乘用车市场份额将有所提升。受补贴政策影响,2020年之前,A级及以上乘用车份额将大幅增加,2021年补贴将全面退出。由于A00级轿车性价比较高,市场将会回归。回顾2020年的数据,2021年新能源市场正在回暖,必将取得巨大成就。2020年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到136.6万辆和136.7万辆,同别增长7.5%和10.9%。从月度产销情况来看,7月份新能源汽车行业开始呈现增长态势,增速逐步扩大,各月产销均创下月度新纪录,2020年12月达到月度历史新高。2020年12月,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3.5万辆和24.8万辆,同别增长55.7%和49.5%。

最畅销的车型是什么?

五菱洪光mini官方指导价:288-388万:自从特斯拉Model3国产以来,MINI汽车月销量已经突破万元,基本正常。然而,7月上市的五菱洪光MINIEV打破常态,8月销量突破1.5万辆,9月销量突破2万辆,远超特斯拉,成为新能源销量榜的领头羊。说实话,价格低、定位准、续航够用的五菱洪光MINIEV真的很香。虽然存在没有快充系统等缺陷,但考虑到其他方面,五菱洪光MINIEV依然是一款很有吸引力的车!

以上是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的简要说明。自从新能源汽车兴起以来,很多人都买了新能源汽车,在城市里节能环保,比燃油车好很多。对于农村来说,新能源汽车一直走价格友好的路线,几万块就能买到合适的代步车。接送孩子上班买菜非常方便。

百万购车补贴

新能源车保有量提升后的“烦恼”

13%。新能源又称非常规能源,是指传统能源之外的各种能源形式,根据查询相关资料显示,2021年全年,我国新能源车终端累计销量为288.32万辆,占乘用车总销量13.88%,逐渐成为主流。

新能源汽车,这次真的行了

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达352.1万辆,同比增长1.6倍,连续7年位居全球第一。其中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333.4万辆,同比增长167.5%。近五年来,新注册登记新能源汽车数量从2017年的65万辆到2021年的295万辆,明显呈高速增长态势。

截至2021年底,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784万辆,占汽车总量的2.60%,与上年相比增长59.25%,占全球新能源汽车保有量的一半左右;而纯电动汽车保有量640万辆,占新能源汽车总量的81.63%。据了解,全国汽车保有量超过百万辆的就有79个城市,同比增加9个。35个城市超200万辆,20个城市超300万辆,其中北京、成都、重庆均超过500万辆,而苏州、上海、郑州、西安超过400万辆。

从大面上来说,新能源车保有量大幅提升,以及与之配套的基础设施建设,不仅刺激了经济的发展,也有利于完成碳达峰、碳中和的目标。不过任何事情都有两面性,保有量上去了,随之而来的是消费者投诉量也跟着上涨。

投诉量大幅上涨

就在1月底,中国消费者协会整理发布了2021年受理投诉的情况,汽车及汽车零部件投诉量为41624件,占商品投诉量的3.98%,同比增长了19.28%,其中又以新能源汽车消费者居多。具体来看,新能源车消费者投诉的主要问题集中在安全;虚宣传;价格频繁变动;售后服务体系;数据的存储、提供等,其中又以安全问题最受关注。

提到汽车安全问题,基本上每一个消费者都会认为这应该是车企最起码要做到的,但从消费者实际用车过程中,会遇到如行驶中断电、自燃、自动驾驶系统失灵等问题,轻则造成财产损失,重则伤及性命,这一点在轰动一时的特斯拉女车主上海车展现场维权中体现的最为明显,当时也长时间霸榜几大社交平台热搜榜,成为引发全社会关注的维权。

此外,作为新能源汽车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电池的质量问题也是消费者关注的重点,比如充电故障、电池冒烟、电池自燃等。在去年7月份,浙江温州的宋女士所拥有的电动汽车在充电时发生自燃,宋女士认为4S店出售的电动车存在质量问题,要求予以赔偿。

在黑猫投诉平台,近日也有车主集体投诉威马“以降低续航掩盖电池质量缺陷”,导致续航里程缩减。从2021年5月投诉以来威马未回应,维权车主希望威马尽快对接,公开道歉并更换电池。

虚宣传则是消费者投诉量的占比较大的另一问题。在实际用车过程中,续航里程虚标,达不到厂商宣传值,尤其冬季低温下续航折损快的问题则是当前新能源汽车面临的普遍问题,确实是目前电池技术发展面临的瓶颈,这部分的投诉量比重相对较大可以理解。2021年9月份,湖北张先生投诉称,其花20万元购买的某品牌新能源汽车,推销时宣称充一次电,续航能达到510公里,但实际使用时的续航里程只有300公里。

除续航里程虚标之外,实际配置与宣传配置不符也是投诉量较大的时间之一,其中最受关注的是长城欧拉好猫芯片门。该简单来说就是,上海一位欧拉好猫的车主反馈自己在使用该车搭载的咖啡智能车控系统时,发现内置芯片用的是英特尔的四核芯片,而官方配置表里表明的是用高通八核芯片,等于是买到了一台“减配车”。

同样,在去年9月份,苏州王女士预定了一辆纯电动汽车,其刹车类型为机械刹,王女士交了定金,跟4S店也签订了车辆预售合同,但合同中的交车日期栏为空白。一个月之后,王女士联系4S店交付尾款、提车,但4S店告知王女士,由于厂家调整生产,其所订购车型已经停产,现升级为电子手刹,并且只有青色,但升级后的车型需要额外再加3000元才能提车。

类似上述消费者投诉的情况不在少数,除了消费者在买车前以及在用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外,也有售后方面的相关问题,比如新能源车企的维修网点、维修技工等不能满足高速增长的新能源汽车需要,影响消费者的使用体验和售后满意度。

同样值得关注的是,新能源车智能化程度越来越高,涉及到车主的数据问题,如个人信息、驾驶路线、驾驶习惯等等,从目前来看,该类数据目前主要由厂家进行把控,因而造成拒绝提供等情况,导致消费者产生投诉行为。

仔细来看,导致新能源车消费者投诉量大幅提升的原因,主要在于其自身结构与传统燃油车有较大不同,比如电池、电机、电控、车机系统、充电、自动驾驶功能等,正因此,消费者的驾驶习惯、售后维修保养都有了新的变化,这也就需要有新的政策来维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新三包政策”实行

事实上,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去年7月份就发布了《家用汽车产品修理更换退货责任规定》,也就是“新三包规定”,该规定今年1月1日已正式施行。需要指出的是,该规章在2013年施行的“三包规定”的基础上,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扩大了家用汽车三包调整范围。

新规定相比上一版“三包规定”的调整主要体现在对经营者提出了更严格的三包责任要求;扩大家用汽车三包调整范围;完善相关监管制度三个维度,从这些调整中不难看出,“新三包规定”对于维护消费者权益起到更大的作用。

首先,“新三包规定”要求如果出现因质量问题需要更换发动机、变速器、动力蓄电池、行驶驱动电机或者其主要零部件等情形,自三包有效期起的7天内免费退、换车,并且明确退、换车时,应当赔偿消费者的车辆登记费、加装装饰费、服务费等;降低使用补偿系数,减少消费者在退、换车过程中支付的使用补偿费;将新能源车的动力蓄电池容量衰减限值明码标在三包凭证上等。值得注意的是,三包的有效日期由原来的开票时间变更为交车时间

其次,将电动车的动力电池、驱动电机等专用部件质量问题纳入三包退、换车条款;将家用汽车污染控制装置的主要零部件纳入重大质量问题退、换车条款等。

最后是强化生产者的质量责任,要求主机厂不得故意拖延或无正当理由拒绝销售者、修理者提出的协助、追偿等事项;对故意拖延或无正当理由拒绝承担三包责任的经营者加大处罚力度等。

“新三包规定”的实行,不仅强化了消费者的权益保护有据可依,从另一方面来看,也将对推动新能源汽车产业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如何降低消费者投诉量?

面对新能源车消费者投诉量上涨,除政策上的支持外,最主要还需要新能源汽车经营者来进行解决。在中国消费者协会看来,经营者只有从关注产品安全、真实全面告知产品情况、落实合格产品交付义务、保障消费者数据知情权、做好售后服务等方面着手,切实从消费者利益出发,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消费者对于新能源车最关注的点无外乎安全、知情、售后等,这就需要厂商高度关注产品安全,对产品质量严格把关,尤其是智能网联汽车的数据安全、网络安全、软件升级、功能安全,加强驾驶风险告知及质量管控。

此外,真实全面地告知消费者产品情况,合理约定厂商、经销商、消费者的权责,不夸大或者虚宣传,并且落实合格产品交付义务,承担合同责任,履行承诺。

汽车数据可以说是消费维权的重要凭证,消费者有权知悉、查阅、获取与自己有关的、未经篡改的原始数据。

在售后服务方面,虚心听取消费者意见,正视自身存在的问题,积极、妥善处理相关投诉,杜绝拖延推诿、强势霸凌、威逼恐吓。值得一提的是,新的汽车三包规定正式实施,汽车经营者应当认真学习新的规定,及时更新三包政策,加强员工培训,将三包规定落实到位。

如果厂商能够严格按照上述措施来执行,不仅会让消费者从中受益,同时也会提高消费者对于厂商的满意度,对双方都是重大利好。

写在最后:据乘联会预计,今年国内新能源汽车累计销量有望突破600万辆,渗透率22%左右,肉眼可见的是,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规模正在逐年扩大,到2025年,新能源车渗漏率更是要达到25%。面对如此庞大的市场,主机厂除了想方设法提高自身产品市场占有率之外,更多的还要关注到消费者的权益,如果一个品牌车主维权屡见不鲜,不仅对该品牌形象有所打击,更对于新能源车的整体发展也会产生影响,别因为要完成销量目标,而忽略了消费者合理的权益诉求。

「人汽」这样的新能源汽车才更有“新”意

新能源汽车,这次真的行了

2021年第四季度,行业将有两个热点话题。一是缺芯,二是新能源车企销量增长。

新势力的成绩于9月出炉。蔚来和小鹏双双突破万,理想、哪吒、乐跑的分布数据也相当不错。不仅如此,比亚迪2021年9月销量为70022辆,而特斯拉并未公布具体数据,但前三季度全球销量突破62万辆,官方公布的销量远超2020年全年业绩。中国汽车工业协会8月份数据显示,8月份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2.1万辆,月销量首次突破30万辆,同比增长1.8倍,新能源汽车市场渗透率提升至17.8%,汽车普及率接近20%。

2021年1月至8月,国内新能源汽车销量已达179.9万辆(180万辆是2021年初行业为新能源汽车制定的年度销量目标)。

按照这一趋势,我国有望提前实现2025年新能源汽车市场份额20%的规划目标。

2020年是新能源补贴退坡之年。新能源汽车骗取补贴的声音仍不绝于耳,2021年被称为新能源汽车元年。

仿佛一夜之间,新能源汽车突然横空出世?其背后的逻辑是什么?

01把技术交给企业把选择还给市场

说到新能源,第一个关键词就是补贴。新能源汽车一直被视为政策性市场,只有靠补贴才能生存和发展。据了解,2021年新能源补贴近376亿元,其中包括2017-2019年整车补贴。新能源汽车补贴周期整个补贴金额可能接近3000亿元。

汽车是一个高度工程化的行业。新技术产品需要大量的市场验证才能突破核心技术,提高企业的研发、生产和质量控制水平。这意味着将不成熟的产品推向市场。显然,真正的市场不会为此付出代价。因此,前期很容易陷入“先有鸡还是先有蛋”的死循环。

补贴解决“宇宙第一动力”的问题:企业做研发,市场做实验,买单。是个好主意。但看来补贴不能只是从头开始,还应该深入到研发端和市场端。

补贴主要取决于两个参数,一是行驶里程,二是车辆的能量密度。因此,除了少数顶级玩家(如理想一号)外,整个行业都在补贴汽车制造,骗补贴的产品此时就会问世。

随着补贴的减少和双积分政策的出台,企业真正开始针对市场需求造车,而一些“外行”的互联网汽车厂商则做得更好。因此,在高端市场,韦晓莉的努力已经初步取得成效,品牌影响力逐渐提升,开始角逐BBA的高端市场。另一端可见的市场需求是大量低速电动汽车。这个市场的一端是非标产品的打压,另一端是老百姓的强烈需求。

那么为什么不打造一款与低速电动汽车一样具有成本效益且能够满足乘用车要求的新能源汽车呢?这就是五菱宏光MiniEV的理念:人民需要什么,我就造什么。这款按照“60点逻辑”打造的微型汽车将在2021年成为现象级产品。

不兜售理想,不靠补贴,走群众路线,真正以实实在在的价格满足“老百姓”的出行需求。在原材料价格上涨、芯片极度紧缺的背景下,实现了月销量突破4万颗的奇迹。

技术交给企业,选择权交给市场,大家各司其职,补贴完成了历史使命,整个行业开始了良性循环。

但放眼整个行业,仍然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充电和里程焦虑、电池回收、独立芯片和操作系统等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不那么强劲。

02网约车共享化未实现却推动了电动化普及

除了车型和产品的不断丰富外,电动汽车的普及也离不开网约车的大力推动。可以出钱购买新产品,但购买后需要有渠道深入市场,让用户体验到新能源汽车的优势。这个渠道就是网约车。

网约车是新能源汽车成本优势的最好体现。

使用滴滴出租车,每天可行驶约300公里,一年可行驶约10万公里。普通燃油车每公里成本约50分钱,新能源汽车约10分钱,混合动力汽车约2-3分钱。算上保养差价,一辆纯网约车每年可节省5万元左右。价格实惠是网约车司机使用新能源汽车的核心动力,因此很快就被接受,为车企提升产品质量赢得了时间。

新能源汽车的优点逐渐被市场认可:加速快、驾驶轻松、维护无忧。时间倒回五年前,新四化理念刚刚兴起,人们憧憬着电动化、智能化、自动化、共享化的新世界。

在前三化过程中,智能化、自动化进展并不如预期,“共享”之路艰难。

03新能源汽车不是旧瓶装新酒

如果说新能源汽车的定义只是用三电系统取代燃油驱动系统,那么新能源汽车并不新鲜。对于市场和用户来说,更换电池似乎并没有多大吸引力。

大家似乎都同意,智能化、网联化是这一轮变革的第一驱动力,而智能化、网联化首先要做的就是重新定义,也就是这两年流行的“软件定义”。

软件定义汽车,就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以用户场景为出发点,应用人工智能、互联网等技术和手段,提高车辆的智能化水平,满足用户的场景需求。为基础的旅行。也可以说是产业升级和消费升级。

汽车设计的内在逻辑已经改变。都说传统车企很危险,有点像柯达、诺基亚。

以大众的ID系列为例。虽然是全新的独立团队、全新的架构设计、全新的品牌理念,但车型外观依然呈现出明显的燃油车痕迹。从这个角度来看,新能源汽车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谁将取代大众和丰田,或许并不像苹果那么简单。

造车新势力的成功绝不能是“旧瓶装新酒”。他们都带来了对新能源汽车的理解,用互联网思维为用户造车。

从蔚来的组织架构可以看出,与传统车企不同,以客户为中心、软件定义汽车在组织架构中得到了清晰的体现。通过这个组织架构传达的产品理念和客户理念是非常清晰的。

产品必须是智能化产品,必须体现数字化的理念。销售端以用户为导向。比如,彻底取消4S店模式,车企直接与用户对接。这是对传统的颠覆。必须有新瓶,才能有新酒。

同时,新瓶装新酒并不意味着它是饮料,它仍然是酒。

汽车安全法规和质量控制不可或缺。舆论对于新势力智能化的关注点就是安全,比如特斯拉的刹车、蔚来汽车在长安街的OTA。

互联网思维可以让产品产生质的飞跃,但无法跳出品类。在某些方面,它仍然要遵循汽车行业数百年来形成的底线规则。

新的力量只有发展、传承才能转化。

最后

1、新能源汽车已经走出了襁褓期,迎来了快速增长期,未来这个增长势头不会变化。

2、新能源车第二波洗牌会到来,上次洗的是造车新势力,这次可能新势力老势力一起洗。

3、新能源汽车的核心技术仍然是整个市场关注的焦点,智能化的成功是新能源汽车能否持续增长的关键。

我国新能源汽车发展现状

聚光灯下的“新能源汽车”,严格意义上来说并不能算“新”。

早在全球第一辆汽油车诞生之前,1830年代,苏格兰人就发明了电动车。即使到了1900年,美国道路上行驶的电动车数量也几乎是汽油车的两倍。

电动车真正被冠之以“新”,也就是这几年的事。今年1-4月,国内新能源车产销分别完成229.1万辆和222.2万辆,同比均增长42.8%,市场占有率达到27%。

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增幅依然强劲,但同比过去两年已经大幅慢了下来。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57.8%,去年这个数字为93.4%。

这和人们印象中的持续井喷有些出入,实际上,随着用户消费观念日趋成熟,新能源车增幅正在回落至一个合理的区间。不是为了新能源而新能源,油电切换的时代背景下,节奏比一股脑的速度更重要。

燃油车仍有巨大需求空间

尽管汽车销量仍在增长,但从年初至今,市场上充斥着更多的不确定感。价格战动荡之突兀,强弱分化之剧烈,都远超预期。

方向乱了,未来就更加模糊。特别是关于油、电之争,已经到了割裂的程度。唯电动车论、禁燃油车论甚嚣尘上。相当程度上,车市陷入了非油即电、似是而非的二元对立思维。

在笔者看来,油车也好,电车也好,问题的本质都是用户选择。

无论供给端还是需求端,在中国这个广袤的大市场,燃油车都还有存在发展的相当必要性。

根据院发布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预期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力争经过15年持续努力,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

很显然,市场的发展远超政策制定者预期,但电车发展快,并不意味着短时间内就能够全面取代油车。可预见的未来,电车具备部分替代油车的实力,但并不是完全取代。未来相当时间内,油电并存仍将是车市运行主旋律。

有必要考虑以下三层因素:

首先是用户多元需要,道路造就汽车。

中国领土纵深广袤,消费层级多元多样。从北纬18度的海南三亚到北纬53度的黑龙江漠河,陆地横跨5000公里,基于电车物理特征,根本不可能在极寒天气下保证续航。

或许也可以这样理解,北上广等一线城市相对于三四线城市的消费落差、房价落差有多大,汽车消费的需求差异就有多大。对相当部分地域使用者来说,油车将始终是刚需。

其次,新能源车增长很快,但电车有天花板。

中汽协预计,今年我国新能源预计销量有望超过900万辆,但未来不可能无限扩张。基于中国多元消费需求,电车与油车很有可能达到60:40的平衡。今年初,中科院院士欧阳明高提出,2025年将出现动力电池产能周期性过剩现象。

第三,基于发展的可持续性和产业链安全性考虑。

一方面,对于大多数车企而言,除特斯拉以外,普遍并未实现盈利。无论是资本圈钱造车,还是赔本赚吆喝卖车,当下的新能源车模式显然不可持续;另一方面,国内拥有超过4000万辆的庞大燃油车产能,以及更加多元的供应链体系。无论是基于产业链健康还是产业工人安危角度考虑,都不适宜快速清退燃油车。

更不用说,如果做不到全生命周期节能减排,车辆使用过程中不是绿电补能,发展新能源汽车的意义将会大打折扣。而基于中国独特的以煤电占绝对主导的能源供给形势来看,如何用可持续的方式提供绿电,又是一个大命题。

在确定性中扫除不确定

不管出于何种目的,大声鼓噪“禁油车、促电车”的观点,不过是似是而非的伪命题。

油车也好电车也好,二者之间的关系绝不是非此即彼,更多是一种能源上的互补,而不是升级。

实际上,经过数百年的沉淀,燃油车无论产品技术还是体量规模都相对成熟,正在达到技术的顶峰,可以说是集百年之大成,更有与之对应的大市场。从未来五年乃至十年的发展趋势来看,中国车市将继续呈现燃油和电动共存共生的发展状态,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当然,传统燃油车面对来自未来的挤压效应,也亟需技术升级和转型。

从油到电渐进性升级的路上,国内最大的油车企业,一汽-大众做出了有益的表率。

那就是守正出奇——在确定性上继续积累、不断精进;在不确定性上坚守底线、用实践去充分验证。

今年前4个月,新能源车市占率达到27%,但硬币的另一面意味着:73%的消费者仍然选择了油车,全年意味着将近1500万辆的乘用车大市场。无论是市场角度还是本着对消费者负责的角度,都有必要将油车市场稳定住、服务好。

这与一汽-大众的策略不谋而合。在燃油车领域,大众品牌对内燃机技术的投资将在2025年达到顶峰。这个过程中,将通过小排量发动机、混动及新能源的技术布局,积极推进技术迭代焕新。

前不久推出的全新探歌,以及全新探岳上搭载的1.5T Evo2发动机,正是德国大众小排量发动机的最新力作。油耗上,发动机的经济运行区域扩大80%,增加八成低油耗用车场景,城市拥堵路况下依然很省油,百公里油耗较1.4T发动机再降低0.35升。动力上,配备保时捷同款“可自动换挡”涡轮增压器,涡轮响应速度提升50%,低速时自动切换为高挡位,转速更快。

在一汽-大众看来,燃油引擎的性能,无论在热效率还是节能方面,远未被挖掘殆尽。这绝不是空话,过去几年里通过对燃油发动机改进升级、精益求精,一汽-大众的“双碳”之旅已取得显著成效。

2022年,一汽-大众平均燃料消耗量积分,累计为-10.35万分。相比之下,2021年这个数据是-56.77万分。更前一年,这个数字达到-132万分之巨。

从更加直接的新能源积分情况来看,2022年一汽-大众累计新能源积分为16.06万分,相比上一年的-1.37万分首次实现由负转正。

很显然,评价一个企业碳中和达成状况,绝不能仅仅从电动车一个维度出发。面对新格局下的燃油车市场,一汽-大众坚定用户导向,选择了“坚守式”创新——针对70%用户需求的高能低耗燃油车,在过去内燃机成功基础上挖潜增效,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最终在不确定的未来中夯实更多可以掌控的确定。

在旁观人士看来,这才是负责任“碳中和”举措的务实与担当。

油电双驱才能行稳致远

倘若说持续精进的高效燃油发动机是一汽-大众手中的一张王牌,随着电动化战略不断深入,纯电动系列的ID. 家族正成为品牌的另一张王牌。

去年底,就在首款产品上市仅仅20个月之后,一汽-大众ID. CROZZ家族累计销售达到了10万台。这个成绩在所有纯电汽车品牌之中都是最快的。总销量突破10万辆,也意味着一汽-大众的电动化转型已迈出了关键一步。

这只是刚刚开始。一汽-大众正着力赋予ID. 家族更多高级感,备受期待的ID.7 VIZZION 或将完成这个使命。“以最新的ID.7 VIZZION为起点,我们正在将我们的电动车型扩展到更高等级的市场中”

在笔者看来,ID.7 VIZZION让人明显感受到,大众对于用户的场景化需求进行了深入思考,给出了更具说服力的电动化解决方案。“如何造电动车,如何造好大众电动车”,大众就这个问题有了更多心得。

精髓就在于:把过去内燃机的成功经验带到新能源领域,以“油电双驱”的模式,实现协同发展。一方面,持续深耕燃油车技术研发,在确定性上继续积累、不断精进,另一方面,在不确定的新能源赛道,围绕电动化创新转型、高端向上突破、数智化转型三大维度深耕细作,用实践去验证新能源汽车的价值。

前不久,一汽-大众佛山分公司新能源汽车跃阶发展项目签约,一汽-大众总经理表示,将要把一汽-大众佛山工厂打造成“全过程数智化?高质量?新能源”的样板基地。

在我们看来,唯有全过程数字化的工厂,才能打造出真正数字化的产品;唯有生产源头的绿色节能,才是真正的碳中和。

想明白了为什么生产,捋清楚了各个环节的绿链,这样的新能源汽车,相对才有更多“新”意。

新能源汽车销量今年有望达650万辆

新能源产销规模翻倍

2020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额占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额的40.70%,仅比欧洲少3.1个百分点。2020年我国本土汽车制造企业比亚迪在全球范围内销售新能源汽车17.92万辆,排全球第三位。随着新能源汽车产业逐步发展,2014年我国开始出现私人购买新能源汽车,由此也开启我国新能源汽车元年。2015年全国进入新能源汽车产业高速增长年,我国也在这一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新能源汽车市场。2021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量354.5万辆,同比增长159.5%。

在销量方面,2021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352.1万辆,同比增长157.6%。连续七年销量位居全球第一位。

纯电动汽车占据八成市场

按动力系统对我国的新能源汽车进行划分,纯电动汽车是我国产销最多的新能源汽车种类。2021年纯电动汽车产量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总产量的82.99%,销量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总销量的82.82%。

按用途划分,2021年新能源乘用车产销均占全国汽车总产销的95%左右,是按用途划分占我国新能源汽车最多的类型。

在我国“十四五”规划中明确提到聚焦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氢能等产业组织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等。2020年11月份,在院办公厅印发的《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明确了未来新能源汽车的发展目标,提出到2025年纯电动乘用车新车平均电耗降至12.0千瓦时/百公里;

到2035年纯电动汽车成为新销售车辆的主流,公共领域用车全面电动化。从目前市场现状和未来政策方向来看,纯电动车将长期占据新能源汽车市场的主流地位。

—— 以上数据参考前瞻产业研究院《中国新能源汽车行业市场前瞻与投资战略规划分析报告》

全球电动汽车销售排行榜前十名(2021年12月全球新能源汽车销量多少)

新能源汽车销量今年有望达650万辆

充电桩保有量有望达500万台

据统计,2012年,我国汽车销量1931万辆,2021年达到2628万辆,比2012年增长36.1%。10年来,汽车销量年均增长3.5%,年均销量超过2000万辆,稳居全球第一。其中,2021年新能源汽车销量达到352万辆,10年来年均增长超过86%。

新能源汽车保持高速增长势头。2012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量为1.3万辆,2021年销量已经达到352万辆,年均增长超过86%。2022年有望达到650万辆。目前,纯电动乘用车续航里程提升到400公里以上;燃料电池系统使用寿命超过1万小时;动力电池单体能量密度提升至2021年的270Wh/kg;电机功率密度提高到4.5kW/kg以上;控制器功率密度跨越至20.0kW/L,基本实现自主可控。

2021年,全口径L2级乘用车渗透率已经达到22.2%,2022年1-7月,这一数字提升至32.7%。国内智能网联汽车市场规模不断扩张,其中自适应巡航(ACC)、自动紧急制动(AEB)、车道保持系统(LKS)、自动泊车(APA)等技术已经实现广泛上车应用。

截至2021年年底,我国充电桩保有量达到261.7万台,为全球第一,2022年有望达到500万台。目前,国家级智能网联示范车的先导区有4家;我国主导的LTE—V2X通信标准实现国际引领,全国已开放智能网联测试道路里程超过5000公里,安全测试里程超过1000万公里。

汽车消费升级趋势渐显

2021年,中国品牌乘用车共销售954.3万辆,同比增长23.1%,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44.4%。其中,中国品牌新能源乘用车共销售247.6万辆,同比增长1.7倍,占新能源乘用车销售总量的74.3%,今年占比有望超过80%。

2021年,我国汽车商品累计进出口总额首次超过2千亿美元,达到2225.5亿美元,其中,出口金额首次超过1千亿美元,达到1267.2亿美元,比2012年增长70.2%,10年年均增长6.1%。

中汽协还形容,供需两端共同作用下消费升级趋势愈加明显。首购和换购人群购置高档车型比例不断增加,“Z世代”“她经济”“城市新中产”“小镇青年”等一系列新消费群体的不断壮大,加快促进了汽车市场转型升级趋势。

美国《福布斯》双周刊网站报道,西班牙Canalys咨询公司的数据显示,2021年上半年,全球电动汽车销量同比增长160%,达到260万辆。Canalys方面称,电动汽车销量的增幅超过了全球汽车市场总体销量的增幅,后者为26%。在新能源汽车阵营,特斯拉以市占率15%继续位居首位。紧随其后的是大众集团市占率为13%。排名第三的则是上汽通用五菱集团的11%,其后为BMW及Stellantis集团,两者市占率均为6%。

来自SNEResearch公司的最新统计数据显示,2021年11月,全球EV电动汽车新车的总销量约为114万辆,比2021年同期增长了53%,2021年11月全球电动汽车销量约为74万辆

令人有点遗憾的是,本次统计数据并没有把增程式电动汽车统计进去。

销量排在全球前10的车企分别为丰田、比亚迪、特斯拉、上汽通用五菱、现代、铃木、日产、起亚、宝马、梅赛德斯-奔驰。

丰田之所以排在首位,主要是其混合动力车型销量比较高,另外,铃木也基本都是以混合动力车型为主。

如果把混动车型拿掉,只保留纯电动汽车BEV和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数据,比亚迪位列

第一,其次是特斯拉,紧随其后的是上汽通用五菱、宝马、奔驰和现代。

由此可见,日系车在纯电和插电式混动汽车市场,并没有什么优势可言。

如果只看纯电动的话,排名第一的无疑就是特斯拉,紧随其后则是上汽通用五菱和比亚迪,现代、起亚的销量超过宝马、梅赛德斯和日产。

韩系车虽然在中国电动汽车市场没什么建树,但是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还是非常给力的。

从销量数据看,无论是纯电动汽车BEV、混合动力汽车HEV还是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的销量均较去年同期大幅增长。

尤其是纯电动汽车BEV增长显著,销量同比增加了84%

全球汽车电动化大趋势已经越来越明显,在这方面中国始终保持领先,从国内新能源的迅猛增长之势便可见一斑。

11月,国内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量达到了42.9万辆,同比增长了133%。

1-11月新能源乘用车累计批发量达到了280.7万辆,同比增长191%。

新能源汽车已经和传统燃油车形成完全不同的走势,对燃油车市场的替代效应日益明显。

2021年11月份,欧洲11月份新车注册量继续呈现下滑趋势。

从2021年7月份开始算起,这已经是欧洲新车销量连续第5个月下滑了。

换言之,进入2021年下半年,欧洲汽车销量呈现“五连跌”趋势。

11月欧洲新车销量分析

由于受到特殊情况等方面因素的影响,欧洲汽车销量整体上表现不佳。

尤其是进入2021年下半年之后,欧洲新车销量更是呈现“跌跌不休”的趋势。

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显示,2021年11月份,欧洲新车注册量为864119台。

相比2021年同期,新车销量下滑了17%。

11月欧洲新车销量分析

据数据统计显示,这也创下了1993年以来的同月最低记录。

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在一定程度上,这显示了欧洲车市销量不景气的事实。

具体到欧洲五大主流车市来看,法国、德国、意大利、西班牙等4个国家的销量都呈现同比下滑趋势,仅英国车市呈现微增趋势。

数据显示,2021年11月份,德国车市新车单月销量为198258台。

与2021年同期相比,德国车市的销量下滑了31.7%。

在欧洲五大主流车市中,德国车市的销量下滑幅度最高。

11月欧洲五大主流车市销量

无独有偶,2021年11月份,意大利车市新车销量同样下滑严重。

具体而言,2021年11月份,意大利新车单月销量为104478台,同比下滑24.6%。

与之相比,2021年11月份,英国车市的新车销量呈现上涨趋势。

数据显示,2021年11月份,英国车市新车单月销量为115706台。

相比2021年同期,英国车市新车销量上涨了1.7%,呈现逆势微增趋势。

据了解,欧洲汽车销量跌跌不休,主要与全球汽车芯片供应商危机导致产能不足,有着密切的关系。

不过,值得欣喜的是,与此前相比,这一状况已经有所盖章。

而且,与10月份相比,欧洲新车11月份的销量表现有所好转。

新能源汽车逆势上涨

与行业整体呈现下滑不同的是,2021年11月份,欧洲车市新能源汽车的销量表现比较出彩,呈现逆势上涨趋势。

就拿欧洲最大的汽车市场德国来说,2021年11月份,其新车销量整体下滑幅度高达32%。

但是,新能源汽车销量却上涨25%,表现明显优于同期汽车市场整体表现。

无独有偶,2021年11月份额,法国、挪威、英国、瑞典、意大利等国家的新能源汽车表现也不错。

数据统计显示,这5国与德国的新能源汽车单月之和达到了16.7万台,同比上涨32%,环比上涨21%。

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销量达到42.9万辆,环比增长17.9%,同比增长131.7%。

1-11月新能源乘用车批发280.7万辆,同比增长190.2%。

11月新能源乘用车零售销量达到37.8万辆,同比增长122.3%,环比增长19.8%。

1-11月新能源车零售251.4万辆,同比增长178.3%。

新能源车与传统燃油车走势形成强烈差异化的特征,实现对燃油车市场的替代效应,并拉动车市加速向新能源化转型的步伐。

1、特斯拉Model3

虽然特斯拉国产之后,骚操作不少,引得非议也不少。

但是这跟水果手机一样,吐槽归吐槽,香也是真香。

2、比亚迪汉EV

作为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头部玩家,比亚迪在2021年上半年抛出了“刀片电池”这一杀手锏,比亚迪汉EV也成为首款搭载刀片电池的新能源车型。

3、蔚来ES6

蔚来目前算是新势力的标杆,一般都是年轻又有钱的人买。

别看月销两千多台好像有点少,人家可以换种说法:纯电SUV销量榜冠军,而且还是连续几个月那种。

4、理想ONE

理想ONE是款增程式电动车,开到没电的时候就靠汽油来发电继续跑。

虽然号称能跑800公里续航,但纯电续航只有180公里,620公里是靠烧汽油发电的。

而800公里续航的代价是,车重2.3吨。

5、比亚迪秦EV

跟北汽新能源EU5、荣威Ei5这些自主品牌的电动车对比起来,我认为秦EV在驾驶质感上拥有自己的优势。

电动车终于在2021年迎来大爆发,2021年的全球电动车累积销量,已经比2021年总和还要高,多项市调平台的报告称,今年全球电动车销量迎来爆发期,准备2023年购车的消费者,有41%表示会选择电动车。

根据《WorldwideMonthlyBEVPHEVTracker》统计的数据显示,今年全球已累计售出超过412万辆电动汽车,超过去年全年约290万的总和.